首页 / 正文

卷之四十一  立齋閒錄三(明)宋端儀 著

(立齋閒錄,四卷,明宋端儀著。端儀,字孔時,福建莆田人。成化十七年進士。歷禮部主事、主客司員外郎,後以按察僉事督廣東學校,卒於任。明史卷一六一有傳。此為端儀雜採明代官府檔案、方誌、明人文集、碑誌及聖諭錄、水東日記、天順日錄諸書所成,記明太祖吳元年至憲宗成化年間典故、人物。其中建文革除間人、事最富史料價值。本書鮮見刊本,鈔本亦少流傳。此次點校,通校了北京大學圖書舘善本室所藏明鈔本立齋閒錄與舊鈔本立齋錄(內容與立齋閒錄大體相同,惟編輯次序不合,似立齋閒錄之稿本),并參校了北京圖書舘善本部所藏明鈔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校勘發現原本三、四兩卷脫文甚多。所脫文字多摘自天順日錄、聖諭錄。推輯者原意,似本叢書已全文收入天順日錄、聖諭錄,故加刪削。刪削之文不再補出。)

立齋閒錄三

永樂二十二年十一月,御札付禮部尚書呂震,曰:「建文中奸臣,其正犯已悉受顯戮,家屬初發教坊司、錦衣衞、浣衣局並習匠及功臣家為奴, (「功臣家為奴」,「為」原無,據明鈔本、舊鈔立齋錄。) 今有存者,既經大赦,可宥為民,給還田土。」

太宗靖難兵起,南師曹國公李景隆為征虜大將軍,帥師百萬往伐。前鋒將楊松等既敗於雄縣,耿炳文等又敗於真定。十一月,景隆引兵數十萬圍北平城,再戰鄭村壩,大敗。明年四月,引兵號百萬,遇戰白溝河。三進三卻,兵將漫散南走,而德州等處俱失守。時山東參政鐵鉉募兵固守濟南,閱三月,北兵解圍,退襲滄州。上既渡江,駐蹕金川門,潭王及景隆開門迎納。是年九月初四日,論功行賞,封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增祿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孫世世承襲。賞銀四百兩,綵段四十表裏,鈔四千貫。尋命充太祖皇帝實錄都總裁官,其後闔門被監禁。 (景隆,泗州盱眙人,曹國公主之孫,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洪武十九年四月襲爵。)

鄭賜,字彥嘉,建寧府甌寧人。乙丑進士,除監察御史,陞湖廣布政司右參議。丁艱,起復,改北平布政司。坐事,謫安東屯。召為工部尚書。太宗登極,轉刑部尚書,後為侍郎。趙羾讒間,憂鬱成疾,卒。仁宗初,贈太子少師,謚文安。

黃福,字如錫,平度州昌邑人。由監生授項城主簿,遷金吾前衞知事,陞龍江衞經歷。上書論國家大計,洪武中超陞工部右侍郎。永樂初遷左侍郎,尋陞尚書。北京初建,改北京刑部尚書。交阯既平,置三司,命掌布、按二司印。在交二十年,仁宗初召還。會交人叛,鎮守尚書陳洽奏乞還福於交。朝命福同將臣帥師以往。及戰,失利,交人不忍加害,禮送北歸。拜戶部尚書,居數日,轉南京戶部。正統初,加少保,仍兼尚書,守備南京。五年正月卒。成化三年五月內,贈太保,謚忠宣。太宗皇帝初臨御,治齊、黃離間之罪。李景隆於上前并指公為奸臣。公厲聲言:「臣罪應死,但目為奸則非。」上知其正直,不問。 (楊士奇撰神道碑。)

尹昌隆,字彥謙,泰和人。洪武三十年進士, (「洪武三十年進士」,「三十年」原作「二十年」,據明鈔本、舊鈔立齋錄改。) 禮闈第二人,除監察御史。壬午,出為福州府福寧縣知縣。清白公勤,士民敬服。永樂中遷禮部主事。時呂震為尚書,屬官諂附者率得遷。昌隆以罪去之,卒擠之死。 (「主事」以下,出楊士奇所撰山東參政陳士啟墓志。)

茹瑺,衡州衡山人。洪武中由監生超遷通政,甚稱上意,累遷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建文中,以尚書掌河南布政司事。太宗登極,以奉天征討功封奉天翊運守正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忠誠伯,食祿一千石。

王鈍,字士魯,河南太康人。洪武間由吏部郎中為福建布政司參議,陞參政。寬慎廉介,民懷其惠。建文時遷戶部尚書。靖難兵至,鈍走出城,已而歸附。史本云:「走出城外,不死,降,布政着致仕。」子噩,戶部侍郎。孫二。

○過江南詩 (有闕文)

臨江號各郡,麗澤傳自昔。豈不產異人?為茲壯顏色。云胡百年間,不見有遺跡。館人聞我言,掩袂長嘆息。扣之至再三,欲語還踧踖。為說有奸臣,名字不記憶。道是練狀頭,□□□□□。內臺司風紀,適遭陽九厄。□□□□□,□□□□□。飛簡論槐曹,戮力事□□。□□□□□,討賊泊沾臆。膠固不知幾,祗顧順與逆。 □□□□□,奇禍嬰六戚。茲事有始末,賤子請掛□。神考早謝世,太孫推正適。母妃開平家,元勛載帝室。姻婭盡雄豪,健鬬萬人敵。隱然九鼎重,□□□□□。嫌隙一以聞,讒言肆罔極。□□□□□,□□□ 見斥。居然尾不掉,大都勢偶國。時有黃太常,輕佻故無匹。伴讀□東宮,□□□□□。蹤跡類叔文,論事時造膝。一旦削侯王,匆惶何太急?細大暗大體,國釁此焉隙。漁陽鼙鼓來,六軍盡股栗。齊公為司馬,折衝乃其職。堂堂正正旗,誓師嚴紀律。內相方夫子,蚤學富經術。倚馬草檄文,樞機資密勿。又有黃門陳,自少稱英特。五畝給緇黃,異端恨至骨。餘者亦黨人,我今半遺失。當其橫行時,俱立萬仞壁。之死矢靡他,鼎鑊甘如蜜。仰視三光高,萬古常昭晰。俯視五岳尊,坤維賴以立。父母俱不顧,天常不可易。妻子豈不愛?吾分當自適。寄語謝諸親,業緣皆宿積。慎勿我怨尤,怨尤竟何益?所貴賢士模,萬段何足恤?後來奸佞儒,巧言自粉飾。叩頭乞餘生,無乃非直筆。簿書日埋頭,面面嘆昏塞。乍聞毛髮竪,空拳幾欲擊。孤我守夜長,四壁蟲聲唧。耿耿不成寐,此意誰能識?聖人順天命,四海瞻堯日。爾胡守贛愚,甘心取族滅?不見解與胡,乘時附鳳翼。恩寵日日加,聲名垂簡冊。

太宗興靖難之師,仁宗以燕世子居守。曹國公李景隆引兵數十萬圍北平城。時城中兵不及萬人,晝夜拒敵,數夜使人開門斫敵營,驚亂自殺,或至明乃定。遂退營數十里。 (今編入歷代君鑑錄。)

太宗皇帝初奉藩北京。建文中,廷臣有因齊藩不法,遂建議凡藩國所在更置守臣。於是擢張昺為北平布政使。昺至,日求王府細事,將為不利。其吏李友直密聞於太宗。義旅既舉,遂擢用友直。 (楊士奇撰李尚書友直墓誌。) 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初六日,北平布政司吏李友直, (清苑縣人,) 首告布政使張昺謀反。奉太宗聖旨:「昨日送張昺反詞的吏,除他本司官。欽此。」授右參議,前去楊柳青等處拘收糧米,及提調宛平、大興兩縣人夫,挑齊化等門城壕。十月,南軍圍城,同參政郭資守各門。既而聞白溝河聲息,又同內使賽因帖木等守平則、西直等門。又差長蘆截南軍運來米。及平都司來攻,又守禦各門。往來通州、永平、保定等處守禦及探聽聲息。後遼東軍攻通州,又同承奉李謙守門。 (見吏部驗封司藁簿內,又楊士奇有友直墓志。)

是年七月初六日,燕山右護衞副千戶譚淵於端禮門擒拿都指揮謝貴、布政使張昺等官。及攻奪九門,隨征真定及鄭村壩等處,殺敗曹國公等軍馬,攻破九門營寨。三十四年,至夾河轉戰,所乘馬蹶被殺。

七月初五日,為奸臣齊泰等變亂祖宗成法,調兵殺害親王,車駕奉天征討,克懷來。八月,克雄縣、鄭州,攻圍真定。九月,接應永平。十月,攻克大同。十一月,鄭村壩大戰,大捷。十二月,取廣昌。三十三年正月,取蔚州攻圍大同。四月,白溝河大捷。五月,圍濟南。十月,克滄州。十二月,東昌大戰。三十四年三月,夾河大捷。閏月,藁城大捷。十月,克保定、西水寨。三十五年正月,克東阿、東平、汶上、沛縣。四月,小河、齊眉山、 (「齋眉山」,原作「齋蜀山」,據舊鈔立齋錄改。) 靈璧縣大捷,攻破營寨。五月,至泗州,降之,過淮河。六月,渡江,十三日,平定京師。

朱能,洪武甲戌襲父職為燕山中護衞副千戶。靖難之師初興,帷幄密議,惟河間忠武王張玉與王與焉。時北平三司之交搆造禍者,王與忠武建議率麾下首擒之。遂奪城九門,撫綏城內外。三日,人心大定。引兵攻薊州,擒其將都指揮馬宣等,遂取遵化、永平、 (「永平」,原作「永定」,據舊鈔立齋錄改。) 密雲,從上攻灤河。既還,從克雄縣,首破其東門,敵眾敗走。追擊於月漾橋,執其總帥都督楊松、潘忠等。復追其餘眾於鄚州,斬獲不可數計。乘勝長驅,入真定,大敗長興侯耿炳文兵。時王獨與敢死士三十餘騎追奔至滹沱河,炳文眾尚數萬,復列陣嚮王。王奮勇大呼,衝入敵陣。眾披靡自相蹂躪,死者無算,棄甲來降者三千餘人。上大悅,贈書褒諭。永平馳報:江陰侯吳高以遼東兵攻城急。王從上赴援,江陰侯遁走。王追及之,多所殺獲,遂從定大寧,戮其拒命者,撫輯其眾而還。時曹國公李景隆率兵攻北平城,王從上至鄭村壩,與景隆狼兵遇,大戰,敗之。城中亦出兵夾擊,景隆狼狽走。王從攻廣昌、蔚州、大同,次第悉下。景隆復收潰散之卒,號百萬來攻。上親禦之,王為前鋒。至白溝河,敗其都指揮平安軍,及申,又與敵兵戰,大敗之。明日,王領左哨當前鋒,又大敗敵兵,盡克其砦柵。敵走,保濟南,王率眾追之至鏵山。敵嚴兵列陣以待,王連破之,敵眾釋兵降者萬餘人。王以聞,上悉撫而縱之。蓋自是敵兵戴德,皆願來歸,無復鬬志。然上得之,即遣之不留。王從攻滄州,先破其東門入城,斬首六萬餘級,敵震懼,遂獲其總帥徐凱。進攻東昌,敵列陣決戰。上以數千騎出陣後,敵圍上數匝,王奮力翼上以出。進戰夾河。王為奇兵,前鋒大敗敵將盛庸兵,又敗平安兵於藁城。追奔至真定,戰其東門,斬首萬餘級。遂略彰德、定州, (「遂略彰德定州」,「彰德定州」,原作「德州」,據舊鈔立齋錄改。) 克東阿、東平,破汶上諸寨,設伏淝河,敗平安兵十餘萬。進戰小河,為敵所乘,稍卻。諸將遽請旋師,獨王力勸上行,曰:「 用兵未必常勝,豈可因小挫輒自沮。項羽百戰百勝竟亡,漢高屢敗而終興。自殿下舉兵來,克捷多矣,此小挫何足致意?但當以宗社為重,整兵前進耳。」上撫掌笑曰:「爾言深合吾心。」遂行。至靈璧,敵盛兵迎戰。王先登陷陣,大敗之,生擒其副總兵陳暉、平安,參將馬溥、徐真,及都指揮三十餘人,獲馬二萬。敵眾死者屍蔽原野,降者數十萬人,悉縱遣之。進克泗州。渡淮,敗盛庸兵,遂克盱眙。下揚州,從上渡江入京師。 (楊士奇撰能神道碑。能封成國公,追封東平武烈王。)

張玉,洪武末調燕山左護衞指揮僉事。癸酉,追虜至黑松林。甲戌,征野人等處。陞北平都指揮同知。戊寅,朝廷用讒,加兵親藩。事急,太宗皇帝不得已舉靖難之師。帷幄謀畫,悉以任王。王推誠至慮,夙夜匪懈。事可否進止,眾論紛紜未定者,王正色數語決之,咸中機宜。故凡舉措必咨於王。首用王策奪北平九門,撫順討逆。三日,城內外悉定。師將南出,王曰:「不先定薊州,將為後患。薊平餘不足平。」時薊州守臣馬宣謀起兵迎拒,上命王討之。王至,諭之不下,環城攻之。宣率眾出戰,遂執宣,殺之。并執指揮毛某。王知其可用,釋不殺,送詣北平,遂撫軍民。是夜,急趨遵化,預戒將士止殺,曰:「師行,以得人心為本。」遂簡敢勇士,四鼓,登陴開其城門。將士皆入,城中始覺。守將率眾拒戰,執其將斬之,餘不傷一人,將吏悉隨王上謁。遂移師永平、密雲,皆望風輸款。從至灤河,王進曰:「都督潘忠、楊松在鄚州,扼吾南路,宜先擒之。」上悅,遂發兵,命王為先鋒。用其計取涿州、雄縣,生擒潘、楊。時長興侯耿炳文率兵二十萬屯真定,王自請往覘之。還,言:「軍無紀律,且其上有敗氣,無能為也。」上至無極,以敵眾我寡,欲試諸將勇怯。召問:「今舉無所嚮,且度可必勝否?」眾未有適說。王曰:「今當徑趨真定,彼雖眾,然新集未齊,我軍乘勝,一鼓可破之。」上曰:「汝言合吾意,倚汝一人足辦。」明日,抵真定。接戰,炳文大敗,幾被擒。獲其左副將軍、駙馬都尉李堅,右副將軍、都督甯忠及都督顧成等,斬首三萬餘級,獲馬三萬。復敗安陸侯吳傑軍。上召王諭曰:「汝之功也,非汝與吾意合不及此。」永平馳報:江陰侯吳高等以遼東兵攻圍城急。又諜報:曹國公李景隆引兵數十萬將攻北平城。上與王謀,先援永平。既至,高等望風棄輜重遁。王從上追之,斬獲甚眾。王言:「大寧去此不遠,請移軍襲之,可免後顧。」從之,遂從攻大寧。自辰至午,城破, (「城破」二字原無,據舊鈔立齋錄補。) 斬其都指揮朱鑑,執都指揮房寬。下令安撫,城中頃刻而定。北平報:李景隆兵圍城。遂旋師。王請先攻其營,然後歸援,從之。徑擣景隆營,大戰三日,城中亦鼓譟出,表裏夾攻。景隆軍不支,遁去。後攻廣昌、蔚州,進攻大同,悉下。諜報:景隆收潰卒,號百萬,且後復至。王言:「兵貴神速,先事者勝。請往駐白溝河,以逸待勞,可必勝也。」上命王率眾馳往,駐三日,景隆兵至。王以精騎馳擊之,斬獲無算,景隆復大敗,收餘卒退保濟南。王乘勝追擊,圍其城。既而解圍,還攻滄州,獲其大將徐凱。進攻東昌,敵列陣決戰。上以數千騎繞出陣後,敵圍數匝,上已衝擊而出,王不知上所在,突入敵陣大戰,連殺百數十人,王亦被創而歿,十二月二十五日云。 (楊士奇撰玉神道碑。玉以都司同知再追封而為河間忠武王。)

太宗起義靖難,公以驍勇著稱。壩上、白溝、藁城、滄州、夾河、東昌之戰,輒賈勇當先。及大軍至淮,先遣公銜命渡江,遂為敵所害。時洪武三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也。 (王英所撰燕河千戶贈北平都指揮僉事武勝墓志。)

靖難帥師與吳傑、平安兵戰于藁城,燕師多被殺傷。忽大風起,發屋折樹,燕師乘之,傑等軍大潰。追奔直抵真定城下,俘斬六萬餘人,生擒都指揮鄧戩、陳鵬等,吳傑、平安僅得入城。南兵降於燕王悉釋之南還,自是南兵愈解體矣。

按:前此白溝河與今此藁城三大戰,靖難兵皆有風助之異,先敗而後勝。天意所在,不見而章。自此而南北成敗之形成矣。嗚呼!漢高以大風而脫睢水之圍,我成祖以大風而成屢勝之功。自古帝王之得天下,何往而非得天以為之本?

顧成,洪武二十九年陞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充征南總兵官。既歸,靖難之師起北方,公受命往禦。至真定,靖難之師縶公以獻。文皇識公先朝舊人,解其縶,與之語曰:「豈非皇考之靈以汝授我乎?」因語以不得已興師之故。言已泣下,公亦泣。遂遣元獲人送北京,令輔仁宗皇帝居守。時姚廣孝奉命輔居守,有腹心之寄。姚素不習兵事,與公議多不合。會南兵圍城,仁皇於軍旅調度恒從公言,城中文武之臣競進曰:「顧成,南將,其中叵測,不可專任。」然公所言計,皆合機用,皆有效。數命公出將兵,固辭曰:「使臣侍左右,日陪論議,得效尺寸足矣。」賜以甲冑、刀劍、弓矢,皆不受。南兵數圍城卒以敗去者,多用公謀也。 (楊士奇撰鎮遠侯墓碑。)

李彬,為濟南衞指揮僉事。洪武辛未,從潁國公征北虜,累有擒獲。太宗皇帝居潛邸,聞其驍雄,召見與語,奇之,遂隆眷注。後領兵駐劄廣昌。靖難兵起,公為前鋒,首率兵攻克薊州,遂進指揮同知。攻克雄縣、鄚州,進都指揮僉事。已而,戰真定,援永平,下大寧,剗壩上,取廣昌;明年,鏖白溝,攻濟南,進都指揮同知。其冬,破滄州;明年,所敵單橋,擊眾藁城,追奪順德,略地定州,進都督僉事。冬,戰楊村,中傷,俾還北平,輔世子居守。上既正位宸極,命彬護中宮至京。 (倪謙所著豐城侯贈茂國剛毅公李彬傳。)

孫公岩,既引年致政,而以子亨代。己卯,太宗舉義靖難,以公宿將知兵,特起守通州。是歲,南兵大至,城圍數周。起土山臨城,攻四門, (「攻四門」,原作「攻西門」,據明鈔本改。) 燬樓堞,公率眾極力捍禦,城賴以完。未幾,兩軍合戰,公操戈身先士卒,大呼陷陣,士氣争奮,追奔逐北,斬馘不可勝紀。得饋送舡三百餘艘,貲糧無算,以功陞指揮僉事,保鎮通州。辛巳,兵復至,攻城益急。公勵將士,登城力戰, (「公勵將士登城力戰」,「力」原作「攻」,據舊鈔立齋錄改。) 矢石交下,敵乃退走,陞都指揮僉事。壬午春,南帥平安督遼東兵十餘萬逼城。公語將佐曰:「彼眾我寡,若城守不出,自亡道也。不若及其始至而擊之,彼必敗亡。」乃率敢死士數百犯其鋒,而城上亦合勢大呼,安眾大潰。自是,無復來攻者。 (楊少師榮所撰應城伯孫公神道碑。)

陳珪,為燕山中護衞副千戶。洪武三十二年七月內,攻奪九門,從征雄縣,取鄚州,擊真定,援永平,陞本衞指揮。已而,克大寧,戰壩上,陞都指揮僉事。三十三年,攻海洋,克兔耳山;三十四年,破楊村,大戰通州,陞中府督僉。三十五年,拔薊州,敗東軍於別山,遂留守北平。

洪武三十二年,大興縣生員劉中孚被選守安定門中心敵臺,當年入王府辦事。庚辰三月,差往保定招撫人民,趲運糧儲。辛巳,差同官石童守通州。八月,東軍臨城,中孚與陳珪等出東門外截殺,全勝而還。

己卯,靖難師興,徐忠以濟陽衞指揮僉事鎮開平,首從義旗。克密雲,克雄縣、真定、永平,克大寧。還,戰鄭村壩,取廣昌、薊州,戰白溝河,進攻濟南,克滄州,大戰東昌及夾河,攻彰德,破西水寨,克東阿、東平、汶上,大戰靈璧,遂從渡淮及江,至京師,以功封侯。

薛祿,以戎伍從攻九門,克薊州、遵化,拔密雲,攻雄縣,追敵鄚州。戰真定,生擒敵將左副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陞燕山右護衞指揮僉事。從援永平,下大寧、富峪、會州、寬河。時南兵已圍北平城,祿還,先遇其哨騎,薄戰,敗之。車駕繼至,從戰鄭村壩,敵大敗,陞指揮同知。從克廣昌、蔚州,攻大同,率居前哨,獲敵人馬。遂從南征,大戰白溝河,追奔至濟南,陞指揮使。從克滄州,大戰東昌,祿以五十騎前哨遇敵兵數百,與戰,敗之,獲馬三十餘匹。敵悉眾來追,祿復奮戰,大敗之。敵於威縣及深州伏兵以要旋師,皆擊走之。從戰夾河,大捷。戰滹沱河,右軍力屈,祿率眾馳赴之,出入敵陣,數十合戰,敵敗走,追至夾河,斬馘無算。明日,戰單家橋,祿馬蹶,為敵兵所得。拔劍斬敵兵,復上馬督戰,遂敗敵將平安軍,以次攻下順德、大名、彰德。及攻西水寨,生擒敵都指揮一人,斬獲尤多。從攻東阿、東平、汶上,皆下之。繼戰淝河、大店、小河、汴隄、靈璧,遂渡淮渡江,入京師。 (見楊士奇所撰陽武侯薛祿墓碑。)

靖難初,陳賢以護衞指揮僉事攻奪九門,從克雄縣、鄚州。其年冬,陞北平都司僉事。已而援永平,敗敵於海灘,退敵於塔河,解通州之圍。三十四年十月,陞右府督僉。三十五年,仍居守北平。

太宗皇帝初自北藩靖內難,至江上,都督陳公瑄具舟迎濟。上正大統,進封平江伯。 (瑄,字彥純,合肥人。見楊士奇所撰瑄神道碑。)

吳中,為大寧都司經歷。太宗師至大寧,公以眾出迎上,一見拔於羣眾中。賜衣,命守會州。南兵攻城,率眾卻之。移守薊州,遂命署北平布政司理問,陞經歷,給餉運,督城守。 (楊士奇撰少保吳公墓碑。)

金忠,僑居北京二十年。上初舉義靖內難,公布衣入見,署紀善,遂從征伐。明年,署長史。 (楊士奇撰金尚書墓志。)

中山武寧王四子。長輝祖,襲爵魏國公。次增壽,當太宗皇帝靖難,有翼戴功,而竟死非命。初追封武陽侯,進封定國公,謚忠愍。 (楊士奇撰其子定國公景昌碑。)

奉天征討官員,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初四日,奉制封:都督僉事丘福,為中府左都督、淇國公。都督僉事朱能,為左府左都督、成國公。

以上,俱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食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

都督僉事張武,為中府都督同知、成陽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鄭亨,為中府左都督、武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都督僉事陳珪,為後府都督同知、泰寧侯,食祿一千二百石。

孟善,為右府都督同知、保定侯,食祿一千二百石。

火真,為中府都督僉事、同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王忠,為右府都督同知、靖安侯,食祿一千石。

都指揮王聰,為中府都督僉事、武城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都督僉事徐忠,為前府左都督、永康侯,食祿一千五百石。

張信,為隆平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隆平伯。

李遠,為中府都督同知、安平侯,食祿一千二百石,子孫世襲安平伯。

郭亮,為左府都督同知、成安侯,食祿一千二百石,子孫世襲成安伯。

以上,俱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子孫世世承襲。

都督僉事房寬,為思恩侯,食祿八百石,子孫世襲指揮使,無階勳。

右都督顧成,為奉天翊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後府右都督、鎮遠侯,食祿一千五百石,子孫世襲。

都指揮使徐祥,為興安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督僉事徐理,為武康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指揮僉事李濬,為襄城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指揮同知張輔,為信安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督僉事唐雲,為新昌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

都指揮使孫岩,為應城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指揮使房勝,為富昌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

都指揮使趙彝,為忻城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督僉事陳旭,為雲陽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督僉事劉才,為廣恩伯,食祿九百石,子孫世襲指揮同知。

以上,俱奉天翊衞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

都指揮同知張玉,追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榮國公, (「榮國公」,「榮」,原本及各校本俱缺,據明史卷一四五張玉傳補。) 謚忠顯。

都指揮同知譚淵,追封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崇安侯,謚壯節。

曹國公李景隆,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王、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增祿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孫世襲。

兵部尚書茹瑺,為奉天翊運守正文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忠誠伯, 食祿一千石,以給本身。

都督同知王佐,為中府都督同知、順昌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

都督僉事陳瑄,為右府都督僉事、平江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指揮使。

右王佐、陳瑄,俱奉天翊運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

谷王護衞指揮僉事張興,為驃騎將軍、都督僉事。

儀衞正張成,為驃騎將軍、都指揮使。

駙馬都尉王寧,為奉天輔運推誠效義武臣、特進光祿大夫、柱國、駙馬都尉、永春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都指揮譚淵男譚忠,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新寧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太祖初,封建諸子,以燕舊京且近北虜,擇可以鎮服者,遂以封上。太祖嘗曰:「異日安國家必燕王也。」建文君崩,上以諸王及文武羣臣之請即皇帝位,時洪武三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也。詔改明年為永樂元年,以七月朔大祀天地,預告太祖高皇帝配神。

有言建文所用之人宜屏斥者。上曰:「今之人才,皆皇考數十年所作養者,豈建文一二年間便能成就?」又曰:「雖仍其官,不宜置之要地。」上曰:「致治必資賢才。天生才以為世用,隨器任用,共理天工,何必致疑?」 (以上俱歷代君鑑。)

永樂元年六月,再修太祖實錄。以太子太師、曹國公李景隆充都總裁,翰林院侍讀學士解縉充副總裁,右通政李至剛等為纂修官。十六年,重修太祖實錄。以尚書夏原吉監修,大學士胡廣等四員為總裁,侍讀學士曾棨等七員為纂修官。是年五月,書成。

永樂二年,饒州府士人朱季友獻所著書,專斥濂、洛、關、閩之說,肆其醜詆。楊士奇白上,命官押回本貫,會官及鄉之士人,明諭其罪, (「明諭其罪」,原作「明論不罪」,據明鈔本、舊鈔立齋錄改。) 笞以示罰。而搜檢其家,所著書焚之。 (三朝聖諭錄。)

永樂三年正月,翰林學士解縉等選新進士俾就文淵閣進學。 (「翰林學士解縉等選新進士俾就文淵閣進學」,「選」原無,據明鈔本、舊鈔立齋錄補。) 得修撰曾棨,編修周述、曾孟簡,庶吉士楊相等二十八人。時庶吉士周忱自陳年少願進學,命增忱為二十九人。

四年四月,從解縉之請,召禮部尚書鄭賜,令擇通知典籍者四出購求遺書。

太宗簡翰林之臣七人處之內閣,付以密務,而兩制悉歸焉。七人者,盧陵胡廣、解縉、楊士奇,永嘉黃淮,南昌胡儼,建安楊榮。 (七人缺金幼孜,原文如此。)

永樂乙酉,廣召文儒,纂修大典。命太子少師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監修,而擇六卿之二有文學者一人為之副,遂以命刑部左侍郎劉季箎。 (楊士奇所撰季箎墓志。)

時修永樂大典,召至四方儒學、老成充纂修及繕寫之士,幾三千人。人眾事殷,特命太子少師姚廣孝、禮部尚書鄭賜總之。已而,賜卒,命禮部翰林院修撰兼右春坊右贊善梁潛。六年戊子三月,大典成。廣孝,潛邸舊僧也。

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周王橚、楚王楨相繼來朝。例次日謁孝陵。周王先至,適遇節,上命東宮、皇太孫及小皇孫陪謁。已出東華門,上遽召翰林臣。及至,問曰:「二王、東宮、太孫及小皇孫謁陵,展敬之位如何?朕意雖略定,爾三人試言之。」楊、金未及對,上顧問臣。對曰:「周、楚二王屬尊,當列稍前,兩傍;東宮列稍後,居中;皇太孫列東宮之後;諸王孫與皇太孫同班而分列兩傍。」上曰:「爾所言有據乎?」曰:「朱熹家禮大略如此。」上出片楮,宸翰所畫位次正與士奇所言合。遂命鴻臚丞周昇馳賫赴陵,俾率行之。 (聖諭錄。)

翰林檢討閩中王偁與修永樂大典。五年,有旨,戴頭巾修書。既而以目疾不能到館。侍郎劉季箎奏請得旨,帶鐐仍修書。初,偁當大典,諸儒羣集。一日,有及凡例未當者,偁曰:「譬之欲構層樓華屋,乃計工於箍桶,都料不有誤耶?」諭者謂其禍以此。

永樂丙戌三月,上臨軒策士。傳臚之明日,進會試聽選副榜士於廷親試之。上御右順門,命侍講楊士奇、金幼孜諭旨,令就試者從容盡所蘊,勿苟且取具。命光祿給食,中官夕給燭。遂親拔三人入禁林,餘第為二等,付吏部授學官。 (楊士奇送高伯琴序。)

永樂十一年,置貴州布政司。洪武年間,止設貴州、思南、思州宣慰司,管屬土民,仍設都指揮使司衙門鎮守其地,有鎮遠侯顧成在彼鎮守。至是,湖廣參政蔣廷瓚具奏開設布、按二司,將思南等三宣慰司地方改設六府。

安南陳日焜為黎季犛所試。季犛上陳,竄氏名為胡一元,子蒼易名■〈大上互下〉,詐稱陳氏絕嗣,■〈大上互下〉為甥,求權署國事。朝廷從其請。逾年,陳氏孫添平遁至京師,愬其事。季犛因表請迎添平,還以國。朝廷乃遣使臣護送。歸至其境, (「歸至其境」,「至」原無,據明鈔本補。) 季犛伏兵殺之,并殺使者。事聞,遂命征夷將軍成國公朱能、副將軍張輔等往討之。能道卒,輔至其地,生擒季犛及■〈大上互下〉等,獻俘于朝。詔求陳氏後立之,國人咸稱為季犛殺盡,無可繼承。僉請復古郡縣,遂立交阯都、布、按三司及各府、州、縣、衞所諸司,時永樂五年春也。

太宗嘗與論羣臣,御筆書蹇義等十人名,命各疏于下。十人者皆上所信任政事之臣,亦多與縉善,而具以實對。於義曰:「其資厚重而中無定見。」於夏原吉曰:「有德有量而不遠小人。」於劉儁曰:「雖有才幹,不知顧義。」於鄭賜曰:「可為君子,頗短於才。」於李至剛曰:「誕而附勢,雖才不端。」於黃福曰:「秉心易直,確有執守。」於陳瑛曰:「刻於用法,好惡頗端。」於宋禮曰:「戇直而苛,人怨不恤。」於陳洽曰:「疏通警敏,亦不失正。」於方賓曰:「簿書之才,駔會之心。」既奏,上以授仁宗,曰:「李至剛朕洞燭之矣,餘徐驗之。」仁宗因問公建文所用諸人,對曰:「此皆洪武中人材,往事不足論已。」遂問尹昌隆、王汝玉。對曰:「昌隆,君子而量不弘。汝玉,文翰不易得,所惜者市心耳。」後十餘年,仁宗出其所奏十人者示士奇,且諭之曰:「人率謂縉狂士,縉非狂士,向所論皆定見也。」 (楊士奇所撰解縉墓誌。)

太宗時,禮部郎中周納建請封禪,羣臣亦多言此太平盛事,上皆不聽。時獨胡廣言與上意合,既退,作卻封禪頌奏之。

永樂七年三月,文淵閣大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卒。贈禮部尚書,謚文穆。國朝文臣有謚,自太子少師姚廣孝與廣始也。

永樂七年八月,北虜寇邊,命淇國公丘福統兵三十萬計之。福至猫兒莊,敗績,隻輪不返。

永樂八年,上諭兵部臣曰:「守備固不可卑弱,若兵食不足,亦難與守。宜視其地之險夷,制多寡之數。陽和留什之四,天城、朔州留什之三,解州留什之二,余悉令屯種,且耕且守,以為定制。」

按:祖宗朝屯田之制甚重甚嚴,且耕且守。後來乃一切怠弛,專仰餽糴,沿邊數十萬眾嗷嗷待哺,如之何其可也?欲安邊足食,其急復祖宗之舊乎。愚考于治安要議,惓惓于重勸賞、興屯田之說,俟經世者考焉。

永樂八年, (「永樂八年」,「八年」原作「九年」,據明鈔本、舊鈔立齋錄改。) 本雅失里拒逆朝命,拘殺詔使,侵犯邊境。時駕巡北京,詔皇太子監國。至是,復詔皇太子,告天地宗社,及詔告天下興兵。庚寅二月,發北京。上出塞,踰五雲關,道壓虜川,五月己卯至玄溟間。本雅失里率眾迎拒。上以數百騎獨先大破之,諸將率麾下繼進,虜棄族屬牛羊輜重,以七騎遁去。諸將咸請追戮之,不從。時生縶虜眾來獻者萬計,詔悉去其縶。 (「虜棄旌屬牛羊輜重以七騎遁去諸將咸請追戳之不從時生縶虜眾來獻者萬計詔悉去其縶」,全句原無,據舊鈔立齋錄補。) 虜眾有釋兵以其兵來附者又有萬計,上皆諭遣之,虜平。獨支寇阿魯台聞天兵且壓境,率眾先遁,上命還師撲之。六月甲辰,至靜虜鎮,寇迫急請降。上曰:「詐也!」麾將士上馬,控弦以俟。言未既,虜悉眾簿我右翼,諸將赴之,未決。上麾虎賁、三千奮進斬擄,虜人震佈,悉解兵伏降,阿魯台以數騎遁。遂誅其同惡,盡釋其餘,從而撫定之。由是,瀚海以北,沙漠萬里悉平。封山勅石,紀述功德。七月壬午,還至北京。

皇帝稽古定制,肇建北京。首立郊廟社稷之位,以祗事天地、祖宗、百神。先是,詔太常以羣執事之半詣北京,而神樂觀提點徐善淵恭承詔命,率樂生三百人就道。

永樂十二年二月巡狩北京,詔皇太子監國。

太宗皇帝肇建北京,敕翰林院:「凡南京文淵閣所貯古今一切書籍,自一部至有百部以上各取一部送京,餘悉封識收貯如故。」

永樂十二年,上親率師五十萬往征瓦剌胡寇答里巴、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等。以三月十七日啟行,六月初至忽蘭忽失溫。答里巴等掃境來拒,可三萬餘人。須臾間再戰,皆退卻,寇大敗,人馬死傷無算,遁至瓦剌河。後每遇寇輒擊走之。至十七日,阿魯台使人來,賜以衣服等物,遣還之。旋即班師。八月朔日,駕至京師。

永樂十一年正月辛巳朔,日食。詔罷朝賀宴會之禮。

永樂十四年四月,禮部祠祭郎中周訥請封禪泰山,尚書呂震亦言宜如訥請,不從。十二月,黃淮、楊士奇等所採輯歷代名臣奏議書成,進御。

十五年三月,頒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書於六部并兩京國子監及天下郡縣學。

上初與武臣丘福等二三人議建儲,文臣惟金忠預,皆靖難時股肱也。武臣咸請立皇第二子高煦,謂其有扈從功,上不聽。福等叩首請不已,終不聽。遂召公預議。事定,然秘未發。明年,冊仁宗皇帝為皇太子,封高煦為漢王,進公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又明年,福等所議頗泄於外。高煦素不樂公,言於上曰:「藩府之舊無泄者,其縉泄之。」遂出公為廣西布政司參議。又以李至剛言公怨望,改交阯。八年,入奏事。時車駕已出征北虜。至京師,見仁宗而歸。車駕還,高煦言縉瞰上遠出,覲儲君徑歸,無人臣禮。遂徵下獄。後三年,十三年三月,死獄中。 (楊士奇所撰解縉墓誌銘。)

按:解縉所評十餘人具以實對,各疏其短長。及云漢王高煦不宜過寵,致有異志。十餘年後,上出前所評人以示士奇,人人不爽,而漢庶人果後有異圖,可謂知人之明。而好盡言以昭人過,禍亦胎於此矣。厥後縉出參議,以李至剛言縉怨望改交阯,會高煦亦謗縉於上,遂下縉於獄,卒死獄中,此盡言之禍也。

太宗皇帝將巡北京,召吏部尚書兼詹事蹇義、兵部尚書兼詹事金忠、右春坊大學士兼翰林侍讀黃淮、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侍講楊士奇,諭之曰:「居守事重,今文臣中簡留汝四人輔導監國。昔唐太宗簡輔監國必付房玄齡,汝等宜識朕此意,敬共無怠。」四臣皆拜稽受命。其後,凡下璽書,論機務,必四臣與聞。時仁宗皇帝在東宮,所以禮遇四臣甚厚。而支庶有留京邸潛志奪嫡者,日夜窺伺間隙,從而張虛駕妄以為監國之過。又結嬖近助於內。賴上聖明,終不為惑。然為宮臣者,胥懍懍卼臲,數見拘繫,雖四臣不免。或浹旬,或累月,惟淮一滯十年。 (楊士奇所書黃淮省愆集後。)

永樂十五年,車駕巡狩北京。仁宗皇帝在春宮,監國南京。凡南京庶務,惟文武除拜、四夷朝獻、邊警調發上請行在,若祭祀、賞罰,一切之務有司具成式啟聞,施行事竟,令所司具本末奏達而已。

上既有疾,兩京距隔數千里,支庶萌異志者,內結嬖倖,飭詐偽聞,一二讒人助於外。近禁之臣侍監國者,惴惴苟活朝暮間。賴上明聖,終保全無事。小人之計不能行,然其意不已也。會南京有陳千戶者,擅取民財。事覺,令旨謫交阯。數日,念其軍功貸之,召還。有言於上曰:「上所謫罪人,皇太子曲宥之矣。」遂殺陳千戶,事連贊善梁潛、司諫周冕。既逮至,上親問之,潛等具實對。上顧翰林學士楊榮等曰:「事固無預潛。」他日,又諭禮部尚書呂震曰:「事亦豈得由潛?」然猶未悉陳千戶非出上命謫之也,兩人者皆未釋。有毀冕者,數言其佻簿放恣不可用。遂併潛皆死非命,十六年九月十七日也。 (楊士奇撰梁用之墓碣銘。)

永樂癸卯五月,太宗皇帝微不懌,數日未出見羣臣。仁宗皇帝在東宮,軍國重務悉啟聞施行。邪僻傾險之徒不得騁其私,咸所不便。趙簡王時留北京,敬修孝弟。其護衞指揮孟賢等十數輩,潛結曆官王射成等及內侍養子,共搆邪謀,欲俟宮車晏駕,矯詔從中出,立簡王而己得志焉。實秘不令簡王知,蓋慮不從即事敗齏粉,而任其謀者護衞軍王瑜姻家高以正。布置已定,高密以語瑜。駭曰:「奈何耳?為覆宗滅嗣計。」高不聽,又涕泣戒之。高怒而慮其泄也,謀害之。遂格關入疏。上初疑其詐諼,曰:「豈應有是?」反覆詰難,眾為瑜危。既捕賢等至,上親問狀,得其邪謀本末及所造偽詔。立誅以正、射成及內侍養子, (「立誅以正射成及內侍養子」,「以正」原作「卜王」,據明鈔本、舊鈔立齋錄改。) 陞瑜遼海衞千戶。後賢等皆伏誅。瑜詔還,又陞錦衣衞指揮同知。歷事仁宗、宣宗、英宗,官至左府都督僉事。 (楊士奇撰王瑜神道碑。)

禮部胡尚書濙嘗云:「太宗命予使外。濱行,諭曰:『人言東宮所行多失當,南京可多留數日,試觀如何,密奏來。奏所書字須大,晚至,我即欲觀也。」予至於南京,旦晚隨朝。敕免朝,辭以不敢。蓋凡所見殿下所行之善,退則記之。如一日趨朝,勳臣某者語譁,侍從搥之,仍口奏。有旨,不問。既退朝,急宣侍衞者,賞鈔若干錠。於是羣臣皆言不顯責大臣而旌禁衞,所以寬罪而愧其心,見殿下之明斷。住稍久,鄰居楊學士士奇曰:『公,命使也,宜亟行。』權辭謝之曰:『錦衣數種未完耳。』及至安慶,書回奏,令所從校尉給驛驢賫進也。」 (水東日記。)

太宗巡狩北京,公預扈從,命兼行在禮部、都察院事。歲餘,車駕親征北虜,今上以皇嫡長孫留守北京,命公輔導。 (楊士奇所著黃淮墓碑。)

永樂十五年初,建北京宮殿,命都督薛祿董營繕。

四夷館有八:曰西天,曰韃靼,曰回回,曰女直,曰高昌,曰西蕃,曰緬甸,曰百夷,永樂中所設。

永樂十九年冬,儲君自南京入朝,楊士奇等侍。北虜犯邊,太宗皇帝將親征。公言:「今邊儲不足,請遣將,無煩六師。」忤旨,罷官。仁宗嗣位,即日復公戶部尚書。 (楊士奇所撰黃淮碑。)

太宗初臨御,擢文學之臣七人侍從左右,任遇甚厚,公及士奇皆與焉。仁宗嗣位,七人者五人在。無幾,太子賓客豫章胡公引疾去,其四人任遇益厚。皇上嗣位,一循祖宗之舊以任遇四人,公今又引疾去。 (楊士奇送黃少保序。)

太監木敬,建文中人,容貌魁偉,敢慷慨直言。永樂中,從征漠北。逾月不與虜遇,人馬困頓,上意猶未已,諫者被重譴。敬陳再四,上詈之曰:「反蠻!」敬曰:「蠻固不知,豈敢反耶?」上怒,命曳出斬之。敬辭色不為動。上徐曰:「我家養人皆若此人,豈不誠有益?」釋之。 (錢溥南使交之同行奉御張榮為道其事。葉盛收以編入日記。)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學士楊榮自行在還報大行晏駕。東宮殿下即遣皇太孫出居庸赴開平迎梓官。時京師諸衞軍皆隨征聚行在,惟趙府三護衞軍留京師。一時浮議籍籍,慮護衞軍為變,遂秘不發喪。

永樂二十一年,也先土干、把台等率領部屬來歸。封也先土干為忠勇王,以把台為都督。二十二年北征,忠勇王及把台隨駕黑松林。後正統十四年二月,把台由都督進封忠勇伯。十四年,忠勇伯把台隨駕征迤北。

太宗皇帝興靖難之耐,仁宗皇帝以燕世子奉命居守。李景隆引兵數十萬圍北平,城中兵不及萬人,晝夜拒敵。數夜使人開門斫敵營,敵驚亂自殺,或至明乃定,遂退營數十里。太宗既正大位,陞北平為北京,仍命居守。

永樂十八年十一月,仁宗為皇太子,過鳳陽。謁陵畢,周顧陵塋。見仁祖淳皇帝所遺石農器,顧侍郎張本、學士楊士奇曰:「國家帝業所自也。」徘徊久而後退陵下,賜耆老酒饌。有知太祖龍興時事者留, (「有知太祖龍興時事者留」,「知」原作「加」,「者」原無,據舊鈔立齋錄改、補。) 從容與語至日夕。知當時事者蓋鮮矣。 (歷代君鑑。)

十九年正月,禮部尚書呂震言於皇太子曰:「殿下前在南京,數遣中使進保進奏牘。每至,輒以殿下過失上聞,而皆其妄言。今宜疏此人。」答曰:「過失吾豈能無?今至尊既不信之,我又可與人計較耶?」卒置之。 (君鑑。)

二十二年十月,賜衍聖公孔彥縉宅於京師。先是,彥縉數來朝,皆館於民間。上聞之,顧近臣曰:「四夷朝貢之使皆有公館,先聖子孫乃寓宿於民家,何以稱崇儒之意?」遂命工部賜宅。

十二月,御札付禮部尚書呂震:「建文中奸臣,其正犯已悉受顯戮。家屬初發教坊司、錦衣衞、浣衣局并習匠及功臣家為奴,今有存者,既經大赦,可放為民,給還田土。凡前為言事失當調充軍者,亦宥為民。」

祖宗時,於文臣少有贈謚。至仁宗登基,思念舊臣,贈禮部尚書鄭賜太子少師,謚文安;贈戶部侍郎王鍾太子太保,謚僖敏;禮部侍郎儀智太子少傅,謚愍節;春坊贊善兼翰林編修王汝玉太子賓客,謚文靖;春坊贊善鄒濟、徐善述俱太子少保,濟謚文敏,善述謚文肅;北京吏部尚書朱濬謚榮愿;翰林學士、贈禮部尚書文穆公胡廣加贈少師;北京禮部右侍郎楊泰賜戶部尚書;太醫院判蔣用文、袁寶俱贈院使,用文謚恭靖。 (「用文謚恭靖」,「恭」原作「泰」,據明鈔本、舊鈔立齋錄改。) 洪熙元年四月,有旨:「鄒濟、徐善述、王汝玉皆贈官賜謚,官建祠於墓,四時賜祭。」楊士奇謂:「朝廷惟宗廟以四時享,社稷、孔子皆春秋二祭。濟等安可與宗廟等?」遂詔禮部改春秋祭云。

洪熙時,初建弘文閣於思善門之右,以儲經史,備訪問,命楊溥等日直其中。凡五人:翰林學士楊溥,侍讀王進, (字汝嘉,蘇州人,) 翰林院五經博士陳繼, (蘇州人,) 吏科給事中王榮。 (五人缺一人,原文如此。) (錢塘人。)

洪熙元年四月某日,尚書蹇義、夏原吉、楊榮及楊士奇奏事奉天門。畢,上問夜來星變曾見否,皆對以未見。上曰:「蹇義等三人雖見不能知,士奇當知之。」對曰:「士奇愚,亦不能知。」上曰:「天命定矣。」嘆息而起。又明日,早朝罷,召義、士奇至奉天門,諭曰:「朕監國二十年,為讒慝所搆,心之艱危,吾三人共之。賴皇考仁明,終遂保全。」 (「終遂保全」,「終」原無,據明鈔本補。) 言已泫然。義、士奇亦流涕。臣士奇對曰:「今已脫險即夷,皆先帝之賜,陛下至誠之效,更不煩聖明多慮。」上曰:「吾即去世,後誰復知吾同心一誠?」遂出二敕三印賜兩人,皆拜而退。踰月,宮車宴駕矣。

宣宗皇帝甫四歲,在北京。適太宗嗣天位,隨仁孝皇后以至南京。初,出就學。太宗命設講席於華蓋殿之東,令太子少師姚廣孝及翰林內閣之臣侍講讀。永樂七年,駕幸北京,宣宗為太孫隨行。道途所經,太宗親以上過田家,徧覽農具及其衣服,且諭以農民勤苦之事。

按:太祖教諭太子,必命徧歷農家,觀其居處、服食、器用,使知農民勤苦之勞。成祖之教太孫,深得太祖心法。昔商高宗為太子時,其父小乙,常使之久居民間,與小民出入同事,即此意也。至於洪武末,命選秀才隨春坊官分班入直,近前說民間利害、田里稼穡等事,其次乎聖神繼作。教諭太子,宜法二祖。

太宗親征北虜,命上留守北京,以尚書夏原吉贊輔。自是,太宗巡狩北京及征胡虜,皆從行。

洪熙元年四月,御製大明神功聖德之碑,云:「洪武三年,太祖封建諸子,曰:『元之舊都,地廣民眾,且密邇北胡,非有大器量不足以當之。』封皇考為燕王,三十年就國。云云。兩奉命征胡虜,踰北漠萬里外,朝其名王以下不得數計,所得部眾、駝馬悉歸朝廷。自是功名日盛而謙下逾至。會懿文太子薨,術者言燕地有天子氣。高皇上賓,建文君嗣位,左右以王氣之言,屢進削奪之計。時諸王多以罪削,於是奸臣造誣飭詐,言皇考之過。璽書數下,王府羣臣惴慄。皇考諭之曰:『省己不愆,奚恤外言哉?』凡四上章,奸臣皆匿不奏,而布置其黨於北平三司。繼調八府兵圍王城,護衞羣臣言:『事急矣!寧當俛伏作杌上肉乎?』皇考曰:『此非上意,奸臣所為耳。』眾曰:『朝有奸臣,親王請誅之。此祖訓也。奈何不率而坐受生執?』既而圍城兵增三匝,眾念起出鬬,皇考不能止也。遄聞赴鬬者咸奮死力,一以當百,圍城兵稍卻。皇考泣曰:『汝輩成吾罪矣。』猶上章自白,冀朝廷開悟也。又為奸臣所格不達,而京營數十萬兵奄薄城下。於是,皇考誓天曰:『臣不敢負朝廷,然奸臣之志不但在臣也。臣不往請誅之,將壞及朝廷。遂以護衞將士赴京師,冀陛下謝罪,且面陳奸臣之罪,請誅之既歸本藩。』時朝廷召四方兵皆至,道途所遇,倒戈迎降。皇考撫而散遣之,而多願留侍衞不去。既臨大江,護江之帥具舟迎濟,守城親王開門豫待。皇考慮驚乘輿,駐金川門,遣人奉章且陳所以不得已來朝之故。奸臣蒼黃,知罪不宥,閉皇城門不納,而脅建文君自焚。皇考聞之大驚,發眾馳救,至已不及。皇考仰天慟哭曰:『臣之來也,固將清君側之惡,用寧邦家。何意蔽於奸回不悟?』遂備天子禮殮葬。釋親王。因執奸臣,數其罪,斬於市。告謝祖宗,將北歸。京師諸王及文武羣臣合辭上請:『今國家無主,願留以主宗社臣民。』皇考固讓親賢。眾曰:『今嫡長與德咸屬殿下,願早正位。』懇辭弗獲,乃告天地、宗廟、社稷,即皇帝位。凡建文奸臣所削諸王封爵、所變亂洪武制度、所廢黜洪武臣僚,非其罪,咸復之。中外文武之臣無改。」

洪熙元年春,南京屢奏地震。羣臣或請命親王及重臣往守者。 (「羣臣或請命親王及重臣往守者」,「或」原無,據舊鈔立齋錄改。) 仁宗曰:「非皇太子不可至南京謁孝陵。」仁宗不豫,召還。夏六月辛丑至北京,是月庚戌即位。

太宗初營天壽山,命皇太子偕趙王、漢王暨皇太孫往視之。過沙河,河凍,王請卻步輦就行。仁宗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猶或時失足。漢顧趙曰:『前人失腳,後人把滑。」宣廟即應聲曰:「更有後人把滑哩!」漢王回顧,怒目者久之。此雖出一時,而後來武定州事已兆於此矣。 (水東日記。)

永樂十四年,上在北京頗聞高煦有異志,驛召隆平侯張信詢之。上未信,車駕遂還南京以問皇太子。對曰:「人言未可輒信,且父皇在上,當未敢有此心。」一日,翰林諸臣奏事退,召士奇還。問曰:「汝與蹇義在此,漢府事皆當悉知。昨日詢義,固辭不知,不肯言,汝當為朕言之。」又曰:「如朕未有知,汝輩慮有離間之罪,朕既知矣,汝何慮?」對曰:「臣與義同事東宮,外人固無敢與臣等言。雖間有言者,亦百之一二,又多出臆度,非見實蹟,此固不敢對陛下言。然漢王始授冊,封國雲南,不肯行。復改過青州,又堅不行。今知朝廷將徙都北京,惟欲留守南京,此天下之人疑其心,亦豈待事有實哉?惟陛下早善處置,使有定所,用全父子之恩,以貽永世之利。」上默然起,還後宮。數日,上得高煦私造兵器及皮舡,教習水戰,及僭乘輿服飾、挾私擊死官民、縱護衞官軍京城內外劫掠,悉有實跡。大怒,褫其冠帶,縶之西華門外。東宮叩頭,懇為救解,乃免。雖命翰林院條示其罪,且曰:「若此所為,將來必不靜。朕今削兩護衞,處之山東樂安州。」

宣德元年八月,漢王高煦反。初,高煦永樂中削兩護衞,徙置樂安州。至是,招聚無賴,授以兵器,驅掠善良,縱容軍士搶奪軍民馬疋,擅放有司囚繫,縱其為惡,給與賞賜。暗結都司軍衞、有司官吏人等,賞與金銀等物,除指揮王斌、知州朱恒等太師、都督、尚書等官,其餘各授以職。散刀與真定等衞軍官為號,潛結北京官員軍民,俾為內應。於是,北京官員軍民,山東三司、府、衞、州、縣等衙門官員人等,及其護衞親信軍校并被害軍民約五百餘人奏發其事。 (「并被害軍民約五百餘人奏發其事」,「軍」原無,據舊鈔立齋錄補。) 上親率六師問罪。兵至臨境,高煦仍擁眾抗拒,翌日,罪人斯得。

宣德元年,高煦反,車駕親征。罪人既得,師還,六部遣尚書陳山迎駕。見上言:「宜乘勝移師彰德,襲執趙王,則朝廷永安。」上召楊榮,以山言諭之。對曰:「此國之大計。」遂召蹇義、夏原吉諭之,兩人不敢異議。榮言:「請先遣敕趙王,詰其與高煦連謀之罪,而六師奄至,可擒也。」從之。榮遂傳上旨,令士奇草敕。士奇曰:「事須有實, (「事須有實」,原作「事有虛實」,據舊鈔立齋錄改。) 天地鬼神豈可欺哉!且敕旨以何辭?」榮厲色曰:「汝可沮國之大事乎?」令錦衣衞責所繫漢府人狀,云:「與趙連謀,即事之因,何患無辭?」士奇曰:「錦衣衞責狀何以服人心?」榮曰:「汝不然吾言,可往與蹇、夏言之。」往見二人。蹇曰:「上意已定,眾意亦定,可中沮耶?」夏曰:「萬一上從公言,今不行趙,後或有變,如永樂中孟指揮之舉,誰任其咎?」士奇曰:「今事勢與永樂中異。永樂中趙擁三護衞,今已去其二,且昔孟指揮所為,王實不預聞,不然,趙王豈至今日乎?」蹇曰:「即如公言,今若何處?」士奇曰:「為今之計,朝廷重尊屬,厚待之,有疑,則嚴防之,亦必無虞,而於國體亦正矣。」二人曰:「公言固當,然上信榮言,不係吾二人可否也。」士奇退,與榮曰:「太宗皇帝惟三子,今上親叔二人。一人有罪者不可恕,其無罪者當加厚之,庶幾仰慰皇祖在天之靈。」榮曰:「汝既不草敕,則我當以聞。」時惟楊溥與士奇意合。溥曰:「吾二人請入見,上明其大義,兵必不可移。」榮聞溥言,即趨入見。溥、士奇即踵其後,而門者止吾二人,不得入。已而,有旨召蹇、夏入。蹇、夏以士奇言白,上意不懌,然亦不復言移兵,遂還京。自是,道中有顧問,惟召榮及蹇、夏,不復召士奇及溥。至良鄉,臣二人始得見。上意猶若未平,忽厲聲曰:「好機會不得乘,到家皇太后必尼矣。」上至京,大悔,不復及彰德事。然言者猶喋喋,請盡削趙護衞,且請召趙王,拘之京師。上皆不聽。一日,特召士奇,諭曰:「言者論趙王日益多,如何對?」曰:「今日宗室惟趙王與陛下最親,當思保全之,毋惑羣言。」上曰:「吾亦思之,皇考於王最友愛,且吾今惟一叔,奈何不愛?然當思所以保之之道。吾今將封羣言,俾都御史劉觀及公侯中選一人賷以示之,使自處。」對曰:「必不得已,則於皇親中擇一人與趙心相孚者偕觀行,庶幾有所開導。」上曰:「然則誰可?」對曰:「廣平侯袁容,至親,且善開諭,更得璽書親諭之尤好。」上從之,遂遣容、觀行。趙王得璽書及言者所上章,大喜曰:「吾生矣!」即獻護衞,且上表謝恩,而言者頓息。上待趙王日益親厚,而薄陳山,竟疏斥之,蓋上為山所惑,而後灼知其非。踰數月,召士奇至南齋官,諭之曰:「吾待趙叔不失親親之禮,爾有力焉。自今毋以見忤為嫌。」遂賜白金、寶楮、文綺。 (聖諭錄。)

按:趙王連謀之事尚無的據,而移兵襲擊,謂親親何?非楊士奇反覆力阻之,趙無噍類矣。尋上亦悔悟,遣所善袁容賷璽書開諭,併封羣言以覽。又上之豁達處,而王即獻上護衞,上表謝恩保全,親親之道得矣。士奇此一事,非人所易及也。

宣德元年五月,纂修太宗、仁宗兩朝實錄,以英國公張輔、少師兼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監修,以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陳山、張瑛、楊溥充總裁,曾棨、王英、王直、周述、李時勉、錢習禮、余學夔、陳循、藺從善、蔣驥、苗衷、曾鶴齡、張洪、劉永清、周敘、孫曰恭、楊敬、周瀚、王雅、楊翥、陳繼、陳中、陳叔剛、潘文奎、萬節、丘錫、梁蕚為纂修官。 (「苗衷」,原無;「張洪」,原作「王洪」;「楊敬」,「楊」原無;「周翰」,「周」原無;「王雅」,「王」原無;「楊翥」,「楊」原無;「陳繼」,「陳」原無;「潘文奎」,「潘」原無;「萬節」,「萬」原無;「丘錫」,「丘」原無;「梁蕚」,「梁」原無,據太宗實錄修纂官補、改。) 書成,太宗一百三十卷,仁宗十卷,共一百五十四冊。

宣德二年春,交阯之復叛也,守帥奏請益兵。朝廷命安遠侯柳升等將七萬人往益之。命兵部尚書李慶參贊軍務,且敕慶:凡六卿之屬,才且賢者舉以自助。所舉十數人,其最才且賢者,禮部儀制郎中史安,祠祭主事陳鏞。師行,慶與同臥起。九月,入交阯。賊於官軍所經之處悉列柵以守。升既連破之,直抵鎮夷關,升有矜色。升雖勇然不好謀,安、鏞言於慶曰:「總戎之意驕矣,公宜力言之。且夷賊譎詐,不可以其屢敗忽之,安知其不示弱以誘我?況璽書數數戒飭,謂賊專設伏取勝,不宜輕率待之,公宜速入言之。」時慶已病,強起與升力言。 (「時慶已病強起與升力言」,原作「時慶強起抱病與升力言」,據舊鈔立齋錄改。) 升唯唯而已,中實無戒慎意。明日前進,以數百騎獨先,其副及慶等皆在後。升前度橋,既度,橋遽壞,後軍阻不得前。賊伏兵四起,升被創死。明日,慶病不起。又明日,副將崔聚整兵以進。聚固宿將,然倉卒,賊驅象赴鬬,眾亂,聚被執。寇大呼:「官軍降即不殺!」安、鏞皆曰:「吾輩見危授命耳。」皆死之,十月十八日也。先是,賊陷昌江等城,城中如都指揮李任、指揮顧福、知府劉子輔、知州何忠等皆死節。交阯守帥知任等死事,以聞,皆得褒贈。從升等以死者,守帥隔遠不明知,不及聞。時與安、鏞同行親見其事後得脫歸者,雖言之詳而又以無官府上狀,不可質。故安等之節不得暴白於朝,世之所共惜而痛悼者也。一時同死者,如吏部主事李宗昉等蓋多,而安與鏞之事有聞者,在慶左右也。兩人皆進士發身,最相得。安字志靜,元宰相史天澤之後,今為豐城人,年四十二;鏞字叔振,錢塘人,年三十四。 (楊士奇撰史郎中墓表。)

御史羅公肅,字汝敬,吉水人。方宣廟嗣位,交阯黎利弗靖,成山侯王通等用兵無功。陞公工部右侍郎,與李琦等賷璽書諭利。未至,而通與利和,自率眾出境矣。眾止公勿往,公曰:「通師敗辱國,我受命諭賊,可退縮不進乎?賊雖兇暴,亦不敢拒詔。」與琦亟馳至其國,宣上恩義。利惶愧,率其屬拜,自首其過,遣使獻金人,奉表詣闕稱謝,且請立陳氏孫暠。復命公往立之。既至,利以暠已死,乃張筵列女樂設宴。公叱曰:「暠死,爾國人安可淫樂?」盡擊破其尊罍樂器。時天晴,忽陰雲起,大雨,雷震焚利居室。利懼,貢方物表謝,公還朝。 (王英撰墓碑載其事,亦未知果然否。)

延平陳山、平原戴綸、莆田林長懋諸人,皆文廟簡命以授皇太孫經者。相傳綸、長懋素彊諫,不少詭隨, (「相傳綸長懋素彊諫不少詭隨」,「諫」原作「練」,「不」原作「而」,據明鈔本、舊鈔立齋錄改。) 凡宣廟有愆違,多有聞於文廟。以故二人最為宣廟所不樂。山好順旨,被寵信。後宣廟登極,山由左庶子遷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綸遷兵部侍郎,鎮交阯。長懋由中允除守鬱林州。長懋頗不平,上言:「宮臣陞擢同異,祈得京秩。 (「祈得京秩」,「京」原作「言」,據舊鈔立齋錄改。) 坐怨望,下錦衣衞獄,并出其弟刑部主事遵節為慶遠府通判。 (「并出其弟刑部主事遵節為慶遠府通判」,「遵節」原作「道節」,「慶遠府」原作「庶遠府」,據舊鈔立齋錄改。) 又勒令扳指綸,誣以罪,械綸至京師,置獄以死。綸諸父河南守希賢、太僕卿希文,其親族被逮大小男婦百名口,家產籍没。長懋坐禁繫十年。英皇初立,赦出之,仍守鬱林州。而希文幼子還州內,見賜名懷恩,成化間為司禮監太監云。

宣德三年五月二十四日,本部官於奉天門欽奉聖旨:「這帖子寫的官員姓名,都是固守交阯城池盡忠死節的。你同吏部計議,褒贈祭祀。欽此。」欽遵。為照知府劉子輔、知州何忠係文職官員,別無事例,緣係盡忠死節,比照武職品級給賜。所據各官褒贈,未敢擅便定奪,本部等部官於奉天門題奏,節奉聖旨:「知府贈參政,知州贈府同知。欽此。」

劉子輔,廬陵人。由監生為御史,九載陞廣東憲使。丁艱,服闋,坐微累,左遷交阯諒江府知府。叛寇黎利攻城,勢猖獗,他郡邑城多已陷,子輔與守將倡兵民効死守數月。寇增眾攻城,城中食且盡而人心益固。又踰月,寇攻益力,遂破城。城中兵民盡鬬以死,無一人降者。子輔知事不支,曰:「吾奉命守郡,郡亡與亡,義不可污賊手!」即自經死。一子一妾,皆先子輔死。事聞,贈子輔布政司參政,遣官賜祭,復其家。當時總帥王通輩擁勁兵十數萬不能禦賊,竟棄城以去,而蔡福之徒甘心從賊,返兵來攻,圖苟活旦暮, (「圖苟活旦暮」,「苟」原無,據明鈔本、舊鈔立齋錄補。) 卒之不逃誅於國典。與子輔同死節者,都指揮李任等,諒山知府易先、 (「諒山知府易先」,「知」原無,據舊鈔立齋錄補。) 政平知州何忠輩,亦非一人。忠罵賊不絕口,從容賦詩,乃與其子皆死。

宣德元年留守事宜:

一、在京應有事務及各衙門具啟事件,鄭王殿下、襄王殿下同管。凡一應事務,與太監鄭和、楊瑛、趙忠、姚雲、袁誠,廣平侯袁容、武安侯鄭亨,都督張昇、山雲,尚書黃福、黃淮、金幼孜,都御史王彰計議停當施行。若係機密重事,差人星馳奏報。

一、祭祀。應合遣官者,該衙門具啟照例遣官;應御祭者,該衙門預期具奏,待報行禮。

一、刑名。笞、杖、徒、流,照例發落;死罪,監候奏請。

一、在京每日啟事,只用啟本。其各處奏報事務,除機密軍情重事啟知,具本差人賷繳奏請,若係強盗反獄等事不可緩者,即時啟知施行。及遇有修理器械之類急用物件,公同會計明白先行,具啟關用,另行具奏。其餘事務,合當行者即具啟施行,可遲緩者,將奏本送該科寄收,候車駕回日奏請。緣五府、六部等衙門印信扈從官俱帶去,遇有施行事務,合用白啟,行移北京行都督府行部,轉行南京該府并各部等衙門,回報該屬施行。但啟奉令旨,止於原來奏本內批寫并抄呈立案,其出事公文內不必云寫。

一、留守官員,管北京行後府及行部等衙門事。 (「管北京行後府及行部等衙門事」,「行後府」原作「行後」,據舊鈔立齋錄補「府」字。)

武職:廣平侯袁容,武安侯鄭亨,都督張昇、山雲。

文職:尚書黃福、李友直、黃淮、金幼孜,都御史劉觀、王彰,侍郎張瑛、王讓、陳山、甄儀、許廊,副都御史陳勉, (「副都御史陳勉」,「副」原無,參明史卷一五八顧佐傳所附陳勉事跡補。) 通政使李嘉,大理寺右少卿王文貴,光祿寺寺丞李郁,翰林院學士曾棨、王直、王英,鴻臚寺卿王勉。

存留在京聽用:定國公徐景昌,武定侯郭玹,武安侯郭晟,彭城伯張杲,建平伯高遠,廣寧伯劉湍,忻城伯趙榮,安鄉伯張安,光祿寺卿胡容,都督郭鏞、徐景珩。

宣德四年十月□□日,上閱武郊外,先期命諸將整搠軍馬扈從。六部等衙門各令堂上官一員,帶屬官一員,隨侍前去。特命豐城侯李賢、都督蔣黑兒、掌戶部事太子少師郭資、兵部尚書張本、都察院右都御史顧佐居守北京。

行在禮部為公務事,宣德五年七月初七日,於內府抄出欽定留守事宜到部: (「於內府抄出欽定留守事宜到部」,「內府抄出」、「到部」六字原無,據舊鈔立齋錄補。)

一、在京在外各衙門,凡有緊急重事,差人賷本赴行在所奏請。其餘常事奏本,該科編收,候車駕回日通類奏請發落。

一、各王府進賀表箋,禮部具手本送司禮監交收,差來人發回。

一、祭祀。該衙門預期奏聞,待報行禮。

一、外國、四夷人員進貢到京,馬匹先送御馬監收養,方物送北京會同館頓放,候車駕回日,通類具奏進收。使臣等行在光祿寺支送下程。 (「使臣等行在光祿寺支送下程」,「使」原無,「支」原作「文」,據明鈔本、舊鈔立齋錄補、改。)

一、刑名。笞、杖、徒、流,照例發落;死罪,監候奏請。

一、扈從文武官員,每人於行在兵部取到孳生馬內給與一匹作腳力。

永樂中,官署在金陵,而北京設行部。車駕巡幸,又稱「行在」,官以從罷則否無常員。至十九年辛丑,北京告成,乃置曹司,一依金陵舊制,後加以「行在」。正統辛酉,始去「行在」,正六部之名,而金陵謂之南京,官聯如故。

宣德十年九月,纂修宣廟實錄。以太師英國公張輔監修;少傅、兵部尚書、大學士楊士奇,少傅、工部尚書、大學士楊榮,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楊溥,少詹事兼侍讀學士王直,少詹事兼侍讀學士陳循,右庶子兼侍讀周述,左諭德黎恬,洗馬藺從善,侍讀苗衷,侍講劉永清、高穀、胡種、祁寬,修撰周敘、陳詢、尹鳳岐、孫曰恭、習嘉言、陳叔剛、馬愉、曹鼐、王一寧、儀銘,編修楊翥、楊壽夫、林文、彭琉、鍾復、杜寧,給事中儲懋,監察御史邵宏譽,吏部主事劉鉉,工部主事洪璵,禮部主事劉球,大理寺評事張益為纂修官。

【陳杰點校】

猜你喜欢
  武皇纪下·薛居正
  五帝德第二十三·王肃
  卷一五五 梁紀十一·司马光
  卷三·张九成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六十一·佚名
  卷之七十四·佚名
  卷十二·陈均
  卷之四十四·祁韵士
  平江汉颂·童承叙
  卷三百四·杨士奇
  卷五·佚名
  职官四九·徐松
  卷八·陆宗楷
  十一 北票煤矿公司(1921—1925)——《努力周报》(1922—1923)·胡适
  卷一百七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三出 伪隐·李渔

    (丑扮假渔翁,左手持钓竿,右手提包裹,内放纱帽、圆领上)权将箬笠代红巾,窜入溪边把钓纶。世上难逢真隐士,不妨山贼冒山人。自家非别,山大王的细作,差来假扮渔翁的便是。只为慕容兵道弃职归山,朝廷定要起他复任;那些地方官儿各处搜

  • 东山诗选卷上·葛绍体

    宋 葛绍体 撰五言古诗江心长句问津城西市呼渡江南岸棹穏当潮生帆轻趁风便龙翔古招提鸟革今轮奂回合列翠屏周遭铺素练邀行嫩篁竿劝坐老木榦沿壁览新题吹尘认旧篆一隅看不足两塔穷未见阳光烁岗顶飚阵掠波面郛郭聚拱伏

  • 卷三十四·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三十四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西阡集【起丙戌十月尽十二月】凡词臣请假葬亲者例移吏部须六年俸满方与彚题余自癸未入馆甲申授职通计前後历俸未满四年丙戌秋杪随驾归自口外於直庐冒昧陈情叨蒙圣恩

  • 卷三百四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三百四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西塍续藳宋伯仁【三】安居穷通岂在苦劳神且作安居嬾散人买地种花多种竹煑茶邀客也邀隣求名岂识书三上得兴无过醉一巡喜得满园收芋栗杜陵应未笑全贫

  • 瓦匠之家·胡也频

    ——独幕剧——人 物:王吉顺——年四十二,耳稍聋,瓦匠。王大嫂——吉顺之妻,年三十八。王阿红——大嫂之女,年十五。时 间:西历一九二七年。地 点:某处的一个脏胡同。

  • 卷三·温庭筠

    <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温飞卿诗集笺注> 钦定四库全书 温飞卿诗集笺注卷三   明 曾益 撰 长洲顾【予咸 嗣立】补 春晓曲【嗣立案才调集此诗及边笳曲侠客行春日咏嚬太子西池共七首皆齐梁体】 家临长信往来道【

  • 前汉孝昭皇帝纪卷第十六·荀悦

      皇帝戊辰即位。年八岁。谒高庙。三月甲申。孝武帝葬茂陵。帝姊鄂邑公主益汤沐邑。为长公主。供养省中。大将军霍光秉政。领尚书事。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副焉。夏六月。赦天下。秋七月。有星孛于东方

  • 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十八·张岱

    黄得功列传(附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顺天人,号黄闯子,军中呼为虎将。崇祯壬午,为总兵,出守凤阳。逆贼张献忠设伏擒桐城守将廖应登,以重兵围桐城半月;得功提兵往救,兵至即遁,皖抚犒之。驻师练潭,与安庐道张公亮饮酣;时得功年

  • 卷之五百二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尚史卷九十·李锴

    表四周异姓诸侯年表上春秋之初齐最盛宋桓襄世颇求诸侯若楚若秦自栾戎居初不与中国通东迁后始张而驯为中国患逮至宋防东门楚执牛耳晋失王官秦虎翼遂乃齐尊上国狎主齐盟姜嬴子异姓之彊凡有四焉陈杞以下号称式微然

  • 第四卷 名宦 四·缪荃孙

    松 江 府 唐张 聿张聿,琅邪人。宰华亭,政治凛然。民吏有犯,收之于籍,许以自新,再,则勘籍杖之。府吏有所需,则榜邑门曰:府以某事下县索某物若干,期某日齐足。民感其诚,供输无敢后。尝有以干乞为业者,入其界,曰:此政不可挠

  • 李含传·房玄龄

    李含字世容,陇西郡狄道县人。侨居于始平郡。从小就有才干,陇西、始平两郡同时推举他为孝廉。安定人皇甫商年少时自恃出身豪族,觉得李含门第微贱,要和他结交,李含拒绝而不接受,皇甫商因此怨恨李含,于是让州府以文书召李含去做

  • 曹鼐传·张廷玉

    曹鼐,字万钟,宁晋人。少时豪爽而有大志,侍奉继母很孝顺,因此而闻名。宣德初年,他由举人被授予代州训导,曹鼐请授予别的职务,于是改任为泰和县典史。七年(1432),他督工匠到京师,上疏请求入闱考试,结果他又考中顺天府乡试。第二年

  • 仪制六·徐松

    臣奏事国朝旧制:凡近臣知制诰、待制、(二)[三]司副使、知杂御史以上,武班上将军以上,内职合门副使以上,及宣庆、宣政、昭宣使有事欲升(天)[殿]者,先奏取旨。京朝官使臣、大将军以下任大藩及制置、茶盐、转运、提点刑狱、安

  • 第六十三卦 既济 水火既济 坎上离下·佚名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 初吉,柔得中也。 终止则乱,其道穷也。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象曰:曳其轮, 义无咎也。六二:妇丧其髴,勿逐,七日得。

  • 论语集注大全卷三·胡广

    <经部,四书类,四书大全__论语集注大全钦定四库全书论语集注大全卷三八佾第三凡二十六章通前篇末二章皆论礼乐之事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音逸】季氏鲁大夫季孙氏也【胡氏曰古者有姓有氏三家为桓

  • 序·佚名

    嘉兴大藏经 青城竹浪生禅师语录青城山凤林寺竹浪生禅师语录序摘芦已前尽大地人均是无事汉坐于良知府中渡江已后面壁嵩山宝惜珍藏不知钝踬了多少人家男女由兹群豪蜂起以致一箭落双雕而有一箭射一群者大鉴之下五传而

  • 皇朝经世文编·贺长龄

    120卷论文集,1826年编成刊刻。收清初至道光5年论学论治文献两千多篇,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八个方面,63个专题。其中学术6卷,对立志、立节、立言、立功、原性、原道、原天、原人、原命、天道、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