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 舒噜太后称制

太祖即位之元年春正月庚寅,立皇后萧氏,群臣上尊号曰地皇后。后讳平,小字月理朵,亦曰舒噜氏。其先,回鹘人。父曰巴噶穆尔,仕约尼氏,为额珍尼郭齐喀,娶伊勒都齐王女,生后于契丹右大部。性简重、果断,有雄略。太祖行兵御众,后尝预谋。太祖度碛击党项,留后守其帐,黄头、臭泊二室韦乘虚来袭;后知,勒兵以待,奋击,大破之,名震诸夷。母与姑拜之,皆踞坐受,曰:“吾惟拜天,不拜人也。”

二年春正月,晋王李克用卒,子存勖嗣。欲结援,以叔母事后。幽州刘守光遣韩延徽来,不拜,太祖怒,留使牧马。后曰:“守节不屈,贤者也,宜礼用之。”太祖召与语,大悦,卒引为谋主。吴王李升献猛火油,以水沃之愈炽。太祖选三万骑以攻幽州。后曰:“岂有试油而攻人国?”指帐前树曰:“无皮可以生乎?”太祖曰:“不可。”后曰:“幽州之有土有民,亦犹是耳。吾以三千骑掠其四野,不过数年,困而归我,何必为此!万一不胜,为中国笑,吾士卒不解体乎?”

四年秋七月戊子朔,以后兄萧达鲁为北府宰相。后族为相自此始。

七年春三月,皇弟埒克等反,太祖以兵追之。埒克遣其党径趋行宫焚庐帐,后急遣舒古鲁救之,获其所为天子旗鼓而还。

神册元年春二月丙申,百僚上尊号曰应天大明地皇后。

三月丙辰,立其长子贝为皇太子。

天赞元年冬十一月壬寅,太祖以后次子耀库济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自是屡立战功。

四年春正月壬寅,太祖以亲征党项捷报后及太子。

二月丁卯,后遣康末怛问起居,进御服、酒膳。

夏四月甲子,后及太子迎谒太祖于札里河。

冬十二月乙亥,太祖亲征渤海,后及太子、大元帅皆从行。

天显元年春正月,太祖平渤海,二月改为东丹国,以太子为人皇王,置官属守之。

秋七月,师还。甲戌,次扶余城,辛巳,太祖崩,后称制,权决军国事。

八月甲午,奉梓宫西还。耀库济讨平诸州,奔赴行在,人皇王继至。

二年秋八月丁酉,葬太祖于祖陵。当葬时,后欲以身殉,百官力谏,因断右腕,纳于柩。

冬十一月壬戌,太宗立,尊后为应天皇太后。

三年秋八月庚辰,诏《建太后诞圣碑》于仪坤州,以其生日为永甯节。

四年冬十月甲子,太宗以弟鲁呼帅师趣云中,讨郡县之未附者。鲁呼,太后少子也。

五年春正月庚午,皇弟鲁呼拔寰州捷至,因朝太后。及鲁呼师还,册为寿昌皇太弟。

十一年冬十二月戊子,太宗以援晋大捷,遣使驰报太后,师还朝见,进珍玩为寿。

会同元年秋九月,晋遣使来上皇太后尊号。

冬十一月壬子,太后御开皇殿,冯道、韦勋册上尊号曰广德至仁昭烈崇简应天皇太后。

五年夏六月丁丑,太宗闻太后不豫,驰入侍,汤药必亲尝。仍告太祖庙,幸菩萨堂,饭僧五万人。至七月乃愈。

六年冬十二月,太宗如南京,议伐晋。命赵延寿等分道进,诸军继之。嗣是与晋构怨,用兵不休,二国俱困。太后谓太宗曰:“使汉人为胡主可乎?”曰:“不可。”太后曰:“然则何故欲为汉主?”曰:“石氏负恩不可容。”太后曰:“汝今虽得汉地,不能居也;万一蹉跌,悔何所及!”又曰:“汉儿何得一饷眠。自古但闻汉和蕃,不闻蕃和汉。汉儿果能回意,我亦何惜与和。”其后,晋复来请和,卑辞谢过。太宗谓:“使景延广桑维翰来议,并割镇、定两道则可和。”晋人疑其语忿,无和意,乃止。太宗灭晋归,崩于乐城。诸将奉世宗即位于镇阳。太后属意于少子,鲁呼闻之大怒,遣兵迎击,大败。太后亲率师遇于潢渡,赖耶律乌哲谏,乃罢之。迁居于祖州之没打河。应历三年崩,祔祖陵。谥贞烈,后更淳钦。

猜你喜欢
  列传三·薛居正
  卷十三·黄以周
  卷五 内篇五·章学诚
  七国考卷十四·董说
  卷之三百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四十九·佚名
  卷之六百二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卷之十八·佚名
  卷四【五则】·岳珂
  六一○ 军机大臣奏山西巡抚巴延三解到黄廷桂奏疏缴进销毁片·佚名
  蔡廓传·李延寿
  武皇本纪·薛居正
  李侗传·脱脱
  馆阁续録卷二·陈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明诗评二·王世贞

    王世贞 常评事伦 皇甫佥事涍 王检讨九思 袁侍御凯 曹布政嘉 顾尚书璘 王宫谕维祯 祝京兆允明 王太学宠 陈提学朿 徐邑令献忠 施邑丞渐 朱参政应登 屠宫谕应埈 袁提学袠 刘尚书崧 刘司空麟 杨按察基 汪丞相广洋 王博士

  • 第二十七回 纵反间范增致毙 甘替死纪信被焚·蔡东藩

      却说陈平入见汉王,汉王正忧心时局,亟顾语陈平道:“天下纷纷,究竟何时得了?”平答说道:“大王所虑,无非是为着项王,臣料项王麾下,不过范亚父,项羽尊范增为亚父。锺离昧等数人,算做项氏忠臣,替他出力。大王若肯捐弃巨金,贿通楚

  • 第八十五回 梁鼎芬造府为说客 黎元洪假馆作寓公·蔡东藩

      却说张勋主张复辟,仓猝办就,诸事统皆草率,所有手续,概不完备。就是草诏中所叙各奏,都是凭空捏造,未曾预办,因此又劳那康圣人费心,先将自己奏折草就,补呈进去,再把瞿鸿等奏请听政的折子,亦缮定一分,作为备卷。其实冯国璋、

  • 卷之五百二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八五七 闽浙总督陈辉祖奏缴应禁书籍折(附清单一)·佚名

    八五七 闽浙总督陈辉祖奏缴应禁书籍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七年二月三十日三品顶带 留闽浙总督任 管浙江巡抚臣陈辉祖谨奏,为查缴禁书,恭折奏闻事。窃照浙江省查缴违碍书籍,经历任抚臣先后奏缴过十九次,臣于二十次奏缴时,因此

  • 世上人家三·胡兰成

    世上人家三苏轼南贬,朝云相随,朝云原是个歌扇舞袖的女子,而在惠州时她只烧茶煮饭,做做针黹,人世多少悲欢离合,亦只是这样寻常的日子,寻常的两人。苏轼作她的墓志铭,只短短的一百字,这朝云几岁来我家,十五年来待我尽心尽意,是个知

  • 序·孙中山

    中华民族,世界之至大者也,亦世界之至优者也。中华土地,世界之至广者也,亦世界之至富者也。然而以此至大至优之民族,据此至广至富之土地,会此世运进化之时、人文发达之际,犹未能先我东邻而改造一富强之国家者,其故何也?人心涣散

  • 卷七六·邱濬

    ▲本经术以为教(中) 程颐曰:“《礼记》杂出于汉儒,然其间传圣门绪余及格言甚多,如《乐记》《学记》之类无可议者,《檀弓》《表记》《坊记》之类亦甚有至理,惟知言者择之,如《王制》《礼运》《礼器》,其书

  • 卷五十四·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五十四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五十四六宗蕙田案阳祀自烟始曰禋祀隂祀自血始曰血祭六宗称禋则阳祀天神之属也但不知何神自汉诸儒已经聚讼立一说即有一难迄今未定今检

  • 卷八·王质

    钦定四库全书诗总闻卷八宋 王质 撰豳风七月一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田野农民酬酢徃复之辞故参错无次序大率七月至九月一嵗之食已毕一冬之衣又办相与各道其生业指时指物不一而足卒之跻堂称夀以答上也一之日觱发二之日

  • 论语正义卷七·刘宝楠

    雍也第六正义曰:皇疏言《古论》以《雍也》爲第三篇,此僞本不足据。集解凡三十章子曰:&ldquo;雍也,可使南面。&rdquo;【〔注〕包曰:&ldquo;可使南面者,言任诸侯治。&rdquo;】○注:&ldquo;可使南面者,言任诸侯治。&rdquo; ○正

  • 木村泰贤逝世之悼言·太虚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木村泰贤教授,盖近年杰出之梵文佛学学者也!努力为原始佛教之研究,颇著成绩;而试为佛教哲学及心理学等之创作,亦斐然可观!且其年龄未高,前程正远,吾人方注以无限之热情希望,不图于本年五月间乃以逝世闻,于世寿才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澄观

    第八真如相回向长行中二。先广明后结示。前中亦二。先明位行后辨位果。前中亦三。今初标名。善根合如以成回向。从所依立名义通能所。故本业云。常照有无二谛。一切法一合相故。若梵本中。具名真如相自性回向。相即德

  • 卷第五·佚名

    鞞婆沙论卷第五阿罗汉尸陀槃尼撰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十八界处第十七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细滑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说曰。此界亦是略说。亦是广

  • 大唐内典录卷第五·道宣

    京师西明寺释氏撰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之五后周 陈朝 隋朝 皇朝后周宇文氏传译佛经录第十五世袭乱离魏晋更霸。各陈正朔互指伪朝。仁义可日销罄。德行是称凋殒。仍自诸代国史昌言我是彼非。斯则一是一非。一政一

  • 卷第四·佚名

    嘉兴大藏经 莲月禅师语录莲月禅师语录卷第四侍者道束录拈古举世尊升座文殊白椎世尊便下座。拈云人多向白椎处讨巴鼻殊不知世尊升座早已话堕了也文殊只是据款结案还见么机前领旨格外明宗方不失衲僧眼目。举外道问佛不

  • 艺文类聚·欧阳询

    类书。唐欧阳询(557—641)等奉敕撰。一百卷。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隋时官太常博士。入唐,累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唐高祖李渊因古今图书日渐繁多,欲知事之源流颇难寻究,故于武德五年(622)命询等修纂此

  • 圣济总录·佚名

    中医方书类著作。全书200卷。载方两万余首。宋徽宗赵佶组织医官撰写而成。约成书于宋徽宗在位的末期。宋徽宗赵佶曾留意医学,于1118年(重和元年)撰有《圣济经》10卷,其后,又召集全国名医,收集民间经验良方,选辑“内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