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

【提要】

任何事物都有不可察觉的内在缺点和裂痕,有细小的缝隙,就可以象山涧一样发展成大裂隙、大山谷。这是鬼谷子先生的著名观点。他的学生张仪利用齐国的裂隙,将尚在迟疑中的齐国拉入了连横的阵营。

【原文】

张仪为秦连横齐王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无过齐者。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说而不顾万世之利。从人说大王者,必谓齐西有强赵,南有韩、魏,负海之国也,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大王览其说,而不察其实。

“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朝黾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涉河关,指搏专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

齐王曰:“齐僻邻隐居,托于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以事秦。”献鱼盐之地三百于秦也。

【译文】

张仪为秦国的连横政策而去游说齐宣王说:“天下的强国没有超过齐国的,朝野上下的大臣及家族都富足安乐,这一点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比得上齐国。可惜为大王谋划的人,都空谈一时的安定,并不能谋划出万世长治久安的政策。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必然向大王这样游说:齐国四面有强国,南面有韩、魏,东面濒临大海,土地广阔,人民众多,兵强马壮,即使有100个秦国,也对齐国无可奈何。大王只接受了他们的游说,却没有考虑到这些话是否实在?

主张合纵的人都互相结党,认为合纵政策很好。据臣所知:齐鲁交战三次,鲁国三战三胜,可是鲁国却因胜而衰,最后竟因此而亡国。徒有战胜的虚名,实际上却陷于危亡的命运,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齐国大而鲁国小。现在赵国跟秦国相比,就如同齐国跟鲁国。秦、赵两次战于漳水之上,又两次在番吾山交战,都是赵国打败了秦军。但四次战争以后,赵国损失几十万大军,仅仅剩下一个首都邯郸。虽然有战胜秦国的虚名,可是赵国却因此而衰弱,这是什么缘故呢?还是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如今秦、楚互通婚姻,两国结为兄弟之邦;韩国献宜阳给秦国,魏国献河外给秦国,而赵国更到秦邑渑池给秦国朝贡,并且割让河间地方给秦,纷纷成为秦的附庸国。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魏攻打齐国南部,然后还将全部征调赵国之兵渡过河关,长驱直入向博关进攻,这样即使再想臣事秦国已来不及了,因此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齐宣王说:“齐国地方偏僻鄙陋,而且东临大海,还没考虑过社稷的长远计划。所幸现在有贵客前来指教,寡人愿意以国家社稷事奉秦国。”于是齐国献给秦国出产鱼盐的土地300里。

【评析】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完全是实力的较量,并不取决于一两次战争的输赢。张仪向齐王说明了这个道理。不仅如此,张仪又列举其他国家附庸、臣事秦国的例子,让其从众效尤。从实力的差距和从众心理出发,张仪终于说服齐国。

在张仪看来,齐国被苏秦说服进行合纵也不是定局,任何事情都不是铁板一块,都有缝隙可钻。所以经过他的谋划和游说,齐国反而听从了连横的主张。事在人为,我们在说服他人时不应该强调客观的障碍、受众一方的定见,只要我们抓住受众内在弱点和裂隙,就可以找到突破口、改变他的思想和观点。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五 袁 昂子君正·姚思廉
  卷二百八·列传第九十六·张廷玉
  臧榮緒晉書卷九·汤球
  ●卷九十五·徐梦莘
  千百年眼卷七·张燧
  大事记续编卷六十四·王祎
  卷之五百·佚名
  二百六十五 内务府奏曹(兆页)送来缎疋如数收讫摺·佚名
  第四章 河边的眼泪·冯玉祥
  太宗本纪·刘昫
  倪维德传·张廷玉
  七·钱穆
  卷五十九·佚名
  第三节 前进遇着阻碍·蒋廷黻
  二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三集卷七十三·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七十三古今体一百三十四首【戊子五】雩祭斋居今春两沾膏緑野足一犂昨自郊外来二麦秀欲齐幸此承天贶惟敬益日跻龙见举明禋祈泽遑敢稽迁坐兹?斋又见兴朝隮无何风散

  • 卷七十一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班固

    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治《春秋》,为郡文学,进退必以礼,名闻州郡。 武帝末,郡国盗贼群起,暴胜之为直指使者,衣绣衣,持斧,逐捕盗贼,督课郡国,东至海,以军兴诛不从命者,威振州郡。胜之素闻不疑贤,至勃海,遣吏请与相见。不疑冠进贤冠,

  • 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三·脱脱

        ◎宦者三   ○李祥 陈衍 冯世宁 李继和 高居简 程昉 苏利涉 雷允恭 阎文应任守忠 童贯 梁师成 杨戬   李祥,开封人。为入内黄门。资骁锐,善骑射,用材武中选,授泾原仪渭同巡检。从景思立于河、湟,以功迁

  • 宋史全文卷十三下·佚名

    宋哲宗三庚午元祐五年春正月乙酉,范祖禹言:『臣闻报国之忠莫如荐贤。今有札子四道,其一曰经筵阙官,宜得老成之人。韩维风节素高,奸邪畏之。若召维以经筵之职,物论必大以为惬。其二曰苏颂近乞致仕。颂博文强识,详练国朝典故。

  • 卷之二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第四一谕光绪六年三月十二日一一二○五-一一·佚名

    新竹知县李,对挑夫首梁惠祥给发谕帖及戳记即补清军府、摄理新竹县正堂李为给发谕戳,以专责成事。案据三班头役陈有、徐祥、陈宝等禀称:「本城挑夫首陈长兴无力办理,役等先经妥选李梁一名,佥举在案。缘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七十三·纪昀

    列传唐 【七十三】○唐七十三裴坦【贽】 崔彦昭 郑畋王铎【镣】 王徽卢携萧遘韦昭度 张浚刘 崇望【崇龟崇鲁】 郑延昌 王溥卢光启 陆扆王抟郑綮朱朴【孙偓】韩偓裴坦崔彦昭郑畋王铎王徽卢携萧遘韦昭度张浚刘崇

  • 一○二四 军机处为《雉园存稿》业经销毁无从查考校定人事致河南巡抚咨文·佚名

    一○二四 军机处为《雉园存稿》业经销毁无从查考校定人事致河南巡抚咨文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初八日办理军机处为咨覆事。准贵抚咨称:明季傅梅所著《雉园存稿》一部,应请发交查明校定何人,以便办理等情。准此。查《雉园存稿

  • 傅伏传·李延寿

    傅伏,太安人。从少年时就从军打仗,因立有战功,逐渐升至开府、永桥领人大都督。周武帝从前率兵进攻河阴,傅伏从永桥乘夜进入中瞹城。南城陷落,傅伏被围困二十来天,周武帝的军队仍不能将城攻下。援兵来后,北周的军队才退还。 

  • 徽宗纪·脱脱

    (一)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名佶,神宗的第十一个儿子,母亲是钦慈皇后陈氏。元丰五年(1082)十月初十,出生在皇宫。第二年正月赐名,十月授给镇宁军节度使,封为宁国公。哲宗即位,封为遂宁郡王。绍圣三年(109

  • 卷三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三十一恩赉五【蠲赋三】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四级【臣】蒋陈锡谨题为皇恩溥博如天万姓欢呼动地吁请代题恭谢天恩事

  • 247.张献忠奇袭襄阳·林汉达

    公元1639年五月,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一次起义。原来,张献忠曾经在谷城接受明朝的招安,并不是真心投降,而是暗暗积蓄兵力,准备再起。明朝将领发现张献忠的意图,准备派兵镇压。张献忠先发制人,在谷城杀掉明朝县令,焚毁了官衙,重新

  • 劝报亲恩篇·佚名

      清&middot;佚名 一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为人须当孝父母,孝顺父母如敬天。 孝子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儿照样还。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 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

  • 卷六十八·道世

    △业因灾第七十八(此有五部)▲述意部第一夫涉其流者,则澄爱河而清五浊;失其宗者,则震邪山而起三障。静言兹理,岂虚也哉!是知善由信发,恶由邪开。所以一念之恶,能开五不善门;一念之善,能除累劫之殃。是故善须雕琢自勉,可有心师之训

  • 超越法相品第七十九·佚名

    於是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超越诸法法相。佛告须菩提,譬如化人无淫怒痴亦无五阴行。亦无内外事无有罣碍处。亦无道事亦无俗事。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亦无道事亦无有果报。佛语须菩提,是为超越诸法相。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化者

  • 太上灵宝元阳妙经·佚名

    天尊述六种弊行、五种观身、业报因缘、五阴八苦、道性即天尊、诸恶地狱、慈行观行德行。敦煌道经中有此经片断。疑该经出于南北朝。

  • 古今名医汇粹·罗美

    综合类著作。清罗美辑。八卷。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广搜博采自汉至明清不下百余前贤之医论、治法、验案。分别门类,编辑成书于康熙十四年 (1675)。以集历代名医之精华,汇粹而成,故名。卷一,经论集。载有张

  • 世要论·桓范

    一卷。三国魏桓范 (?—249)撰,清马国翰辑。桓范,字元则,沛国人。正始年间官拜大司农,后被司马懿杀死。《隋志》法家有 《政要论》十二卷,《旧唐志》作 《代要论》十卷。在一些著作中引用《世要论》文字时,又称它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