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康福传

康福,蔚州人,世代担任本州军校。祖父康嗣,曾担任蕃汉总知兵马使,追赠太子太师。父亲康公政,历官至平塞军使,追赠太傅。康福熟谙弓箭兵马,年轻时事奉后唐武皇,历补军职,兼承天军都监。庄宗即位,曾经对左右侍臣说:“我本来是蕃地人,以放羊牧马为生。那康福,形貌丰满仁厚,应主管财货,可让他总管马匹牧畜。”因此任命他为马坊使,他使马匹繁殖生息很快。当明宗被叛军所胁迫,将离开魏县时,遇上康福在相州牧放几千匹小马,便与康福一同驱马而回。明宗即位,任康福为飞龙使,不久调任磁州刺史,兼襄州兵马都监。不久因为江陵反叛,朝廷兴兵讨伐,任康福为荆南道行营兵马都监,不久因朝廷军队无功而还。

康福精通各蕃族语言,明宗在主持朝政的闲暇,常召他进入便殿,咨询时政的利弊,康福就用蕃语奏答。枢密使安重诲憎恶他,经常当面警告他说:“康福你只是胡乱禀奏朝事,当心有一天要杀掉你。”康福很是惧怕。碰上灵武兵马留后韩氵寻在任上不得人心,担心被人算计,上表请求指派主帅,明宗便下令封康福为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代理凉州刺史,兼朔方、河西等军节度使,灵、威、雄、甘、肃等州观察处置、管内营田、押蕃落、盐池榷税等使。康福的这次授官,是因为安重诲嫉恨他而将他调出京城,康福哭泣着推辞不受。明宗令安重诲再另做商议,安重诲奏告道:“我多次承奉圣旨,让我给康福担任一职,现在康福骤然提升为节镇,还想要求什么啊?况且已经有了圣命,很难改移。”明宗不得已便对康福说:“安重诲不愿更改,不是我的意思。”康福向明宗告辞,明宗说:“我派兵援助你,不要过于忧虑。”便令将军牛知柔率兵送康福前往藩镇上任。走到青岗峡,遇上大雪,令人登上山巅..望,只见山川下烟火缭绕的地方,吐蕃几千营帐驻扎在那里,蕃贼没有发觉唐军来到,康福趁机分兵三路掩杀吐蕃,蕃军大惊,丢下帐幕逃去,几乎被杀尽,缴获玉璞、羊马极多。到藩镇上任一年多,西戎都平安依附,朝廷改赐康福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名号,接连加官进爵。

康福镇守灵武共有三年,每年年成丰收,仓廪储积满盈,有战马数千匹,因而被人诬陷。安重诲上奏道“:根据多次使官所说,康福大聚财宝货物,一定有背叛朝廷之心。”明宗秘密派人对康福说:“我哪里亏待了你,你却有背叛之心?”康福上奏道:“我蒙受朝廷恩宠,至死不变心,岂肯辜负皇上,这一定是谗人之言。”因此上表请求入朝觐见明宗,明宗不予准允。到再次上奏时,就让他回朝觐见,改任他为彰义军节度使,又改任..州,授检校太傅。清泰年间,移镇秦州,加封特进、开国侯,兼西面都部署。后晋高祖登上帝位,加封检校太尉、开国公。不久,又加同平章事。当调任河中时,加兼侍中,在天和节入朝觐见,改赐输忠守正翊亮功臣,加开府仪同三司,增赐食邑达到五千户,实封五百户。过了很久,去职回朝。天福七年(942)秋,在京城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赐太师,谥号武安。

康福没有军功,遭逢明宗即位之时,有附会风云之幸。从小校提拔起来,突然变为贵族,每天吃饭没有整羊腿就不能吃饱,与士大夫一起交谈,混然没有特出之处。在天水的时候,曾经染过病,幕客谒见探问,康福拥锦被而坐。幕客退下来,有位引用《诗经?唐风?葛生》中的一句诗对同僚说“:锦衾烂兮。”康福听见了,马上叫来说这话的人,怒目而视道:“我虽然生于塞下,却是汉人,怎么是异族的烂奚呢!”便呵叱他出去,从此以后,各幕客不敢再对他使用典雅的辞句。后来又有个姓骆的下等幕客,他的祖先与后唐懿祖都来自金山府,在公宴上,康福对随从们说:“骆评事官职虽然卑微,但论门族则非常高贵,是真正的沙陀人。”听到的人都私下里暗笑不止。

猜你喜欢
  本纪第七 德宗 顺宗 宪宗·欧阳修
  ●卷一百一·徐梦莘
  麟台故事后序·程俱
  奉旨讯问曾静口供二十四条 十七、程颢提出的选拔人才·雍正
  第十回 摆体面连朝奉差委 剃眉毛拼命来哄堂·陈蝶仙
  卷之八百九十五·佚名
  卷之八百七十五·佚名
  卷之八十七·佚名
  卷之五百二十二·佚名
  两汉笔记卷三·钱时
  史记集解卷十·裴骃
  己酉被水纪闻·姚济
  一三三、平原君为相考·钱穆
  第二十七章 箬溪、德安、王家铺之血战·李宗仁
  兵七·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吴康·唐圭璋

      康字用章,南丰人。生绍兴间。   失调名   试问海棠健否,海棠虽似,减清香。   又   凌空蜂翼递香来,惊破蜜房幽梦。

  • 七言卷六十八·洪迈

      七言  早入中书        钱 珝  不意云霄能自致空惊鸳鹭忽相随腊雪新晴柏子殿春风欲上万年枝  和王贠外雪晴早朝  紫微晴雪帯恩光绕仗偏随鸳鹭行长信月留寜避晓宜春花满不飞香  请告出春明门 

  • 卷三·梅鼎祚

    钦定四库全书古乐苑卷三明 梅鼎祚 编郊庙歌辞【郊祀梁 北齐 北周 隋】梁雅乐歌【隋书乐志曰梁初郊禋宗庙及三朝之乐并用宋齐元徽永明仪注唯改嘉祚为永祚又去永至之乐何佟之周舍议按周礼王出入奏王夏大祭祀与朝会

  • 卷二·赵元一

    时李怀光自魏博练精兵五万,越太行席卷而救奉天也。晋、绛、蒲、陕、慈、 隰、同、华等州,并补授郡牧,顿军于泾阳,子父相继可十五万。朱泚闻泾阳战 鼓,不觉坠榻,遂抽军却守长安。时十一月十八日也。朱泚围我奉天四十余日

  • 卷九·黄震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纪要卷九宋 黄震 撰唐高祖【李渊】祖虎西魏柱国周闵帝追封唐公父昞世袭高祖又领太原留守晋阳宫监 子世民与裴寂隂以宫人侍渊胁之起兵使刘文靖诈为诏发太原西河等民兵连和突厥

  • 卷五·佚名

    其后鸡儿年,合塔斤等十一部落,于阿勒灰不剌阿地面聚会商议,欲立札木合做君,于是众部落共杀马设誓讫,顺额ㄝ古涅河。至于刊沐连河洲的地行,将札木合立做了皇帝,欲攻成吉思与王罕。被豁罗剌思种的人豁里歹,到古连勒古地面,告与成

  • 唐纪四十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七贞元元年(乙丑、785)·司马光

    唐纪四十八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公元785年) [1]八月,甲子,诏凡不急之费及人冗食者皆罢之。 [1]八月,甲子(初二),德宗颁诏将一切不急的开销以及因事由官府供给饮食的多余人员一律裁撤。 [2]马燧至行营,与诸将谋曰:“长春宫不下,则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七·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七 洪武二十六年夏四月乙亥朔,享太庙。 置潮州蓬山守御千户所,命凡创公宇、修城隍,惟以军士供役,不许劳民。 湖广德安府孝感县言:“民饥,官有预备仓粮万一千石,请以贷民。”即命行人乘驿往给

  • 虞书·尧典·佚名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乃命羲和,钦若昊

  • 安危第二十五·韩非

    安术有七,危道有六。安术:一曰、赏罚随是非,二曰、祸福随善恶,三曰、死生随法度,四曰、有贤不肖而无爱恶,五曰、有愚智而无非誉,六曰、有尺寸而无意度,七曰、有信而无诈。危道:一曰、斫削于绳之内,二曰、断割于法之外,三曰、利人

  •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六·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尔时菩萨即往阿啰拏迦罗摩处而学道法。至已合掌。勤拳致问。汝宗行法。其义云何。阿啰拏迦罗摩曰。我昔精进修习定慧。至有想天三摩地门皆悉通达。汝何不知

  • 摩诃止观卷第九上·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九上第六观禅定境者。夫长病远行是禅定障。立世阿毗昙云。多谏诤多营事亦是禅定障。复有多读诵亦是禅定障。文殊问菩提经云。禅定有三十六垢。垢即是障。上诸境得入到清凉池。入流竟则不须观禅境。若魔

  •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六·行秀

    侍者离知录第八十三则道吾看病示众云。通身做病。摩诘难痊。是草堪医。文殊善用。争如参取向上人得个安乐处。如何是安乐处。举。沩山问道吾。甚么处来(来处要分明)吾云。看病来(福田第一即不无)山云。有几人病(更要

  • 准提净业卷之三·谢于教

    显密双修观行说(前总论。后分显密。俱依显密心要)如来一代圣教。不出显密两门。於显教中。虽五教不同。而华严一经最尊最妙。是诸佛之髓。菩萨之心。具包三藏。总含五教(五教者。小始终顿圆也。而华严为圆教。义理广

  • 榘庵集·同恕

    元代诗文别集。15卷。同恕撰。同恕原有文集30卷,元顺帝至正初年由陕西行台御史观音保等刊行于江淮,但入明之后,原本就亡佚不存。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同恕诗文若干篇,重编为《榘庵集》15卷

  • 云仙杂记·冯贽

    十卷。旧题唐冯贽撰。冯贽,不知何许人。此书 《新唐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均不载。《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始载之,作《云仙散录》。《四库全书总目》考二者为一书。关于作者,陈

  • 高唐赋·宋玉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见于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卷19。赋首有序,写宋玉为楚襄王述说,楚国先王游于高唐之台时,曾梦见巫山之女,“王因幸之”。此女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 法句譬喻经·佚名

    《法句本末经》、《法喻经》、《法喻法》。印度小乘佛教经典。西晋法炬、法立共译。四卷。以一偈颂配一小段故事的形式,阐发偈颂所要说明的佛教道理。全经共三十九品,每品中故事多少不一,共计六十八个。这些譬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