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节 政体

时代愈后,则君位愈尊,积重之势然也。晋、南北朝之世,习以皇帝之称为最尊,天王次之,王又次之,已见《两晋南北朝史》第二十二章第一节。《十七史商榷》云:“李克用似未便与曹孟德一例,故薛《史》虽作本纪,称为武皇,削一帝字,稍示别异。陶岳、王禹偁,皆有此称。《宋史·郭从义传》,犹仍此名。大约当时人语如此。”可见此义在唐、五代之世,犹为人所共知。然君主之肆然自大者,已不能守。欧《史·马缟传》:缟以后唐庄宗时判太常卿。明宗入立,继唐太祖。庄宗而不立亲庙。缟言:“汉诸侯王入继统者,必别立亲庙。光武皇帝立四亲庙于南阳。请如汉故事,立庙以申孝享。”明宗下其议。礼部尚书萧顷等请如缟议。宰相郑珏等议引汉桓、灵为比,以谓桓帝尊其祖解渎亭侯淑为孝元皇,父苌为孝仁皇,请下有司,定谥四代祖考为皇,置园陵,如汉故事。事下太常,博士王丕议:汉桓帝尊祖为孝穆皇帝,父为孝崇皇帝。缟以为孝穆、孝崇,有皇而无帝。惟吴孙皓尊其父和为文皇帝,不可以为法。右仆射李琪等议与缟同。明宗诏曰:“五帝不相袭礼,三王不相沿乐。惟皇与帝,异世殊称,爰自嬴秦,已兼厥号。朕居九五之位,为亿兆之尊。奈何总二名于眇躬,惜一字于先世?”乃命宰臣集百官于中书,各陈所见。李琪等请尊祖祢为皇帝,曾高为皇。宰相郑珏合群议奏曰:“礼非天降,而本人情。可止可行,有损有益。今议者引古,以汉为据,汉之所制,夫复何依?开元时尊皋陶为德明皇帝,凉武昭王为兴圣皇帝,皆立庙京师,此唐家故事也。臣请四代祖考皆加帝如诏旨,而立庙京师。”诏可其加帝,而立庙应州。邈佶烈之意,盖以是为能尽孝矣。客星据位,原为沐猴而冠,缟以申孝享立议,又引汉家故事诤之,亦可谓不可与言而与之言矣。卢文纪以缟为迂儒而鄙之,诚有由也。

不徒追尊祖考也,抑且及于子弟。事始魏孝庄之于孝宣,亦已见《两晋南北朝史》。唐高宗子弘之死,时人以为武后所鸩。《通鉴》语。《考异》曰:“《新书·本纪》云:己亥,天后杀皇太子。《新传》云:后将逞志,弘奏请数怫旨。从幸合璧宫,遇鸩薨。《唐历》云: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居有过之地。以请嫁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按李泌对肃宗云:高宗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后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睿宗第四。长曰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仁明孝弟。天后方图听朝,乃鸩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新书》盖据此及《唐历》也。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疑以传疑。”乃追谥为孝敬皇帝,盖以息物议也。玄宗既纂储位,兄宪死,追谥为让皇帝。肃宗立,亦追谥其兄琮曰奉天皇帝。代宗则追谥建宁曰承天。盖其得位皆有惭德,其为是,正所以掩其争夺之迹也,失礼之本意矣。合于经义、故事与否,又何足论?

尊号二字,昉自秦世。《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等与博士议帝号曰“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是也。陆贽言尊号之始,乃在圣刘、天元。圣刘别有取义,天元与皇帝之称,则皆意在自尊大耳。然皆非自美也。李斯等之言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泰与天地,义不相配,疑本作人。篆书大,象人形,字讹为大,又音假作泰耳。议言“五帝地方千里,其外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盖以古三皇为不然?故以其称相尊。始皇则习见时人以宰制天下者为帝,欲留其号,而又取斯等之议,加一皇字,以明其非仅制千里之帝耳。此自尊,非自美也。汉哀帝号陈圣刘太平皇帝者?陈田同音,土田同义,言帝虽姓刘,所行者实土德之政,说见《秦汉史》第二十章第三节。此则别有取义,并非自尊。周宣帝自号天元,乃出童之性,说见《两晋南北朝史》第十五章第一节。此亦妄自尊大耳。陆贽告德宗之辞曰:“古之人君,或称皇称帝,或称王,但一字而已。至暴秦,乃兼皇帝二字。后代因之。及昏僻之君,乃有圣刘、天元之号。是知人之轻重,不在自称。与其增美称而失人心,不若黜旧号以祗天戒。”陈戒之意,昭然可见,非欲考尊号之所自来也。《通鉴》天授二年(691年)胡《注》,以汉哀帝称陈圣刘太平皇帝为尊号之始,似非。降逮唐世,乃有称美之辞,生前及死后皆用之。生前所加者,即后世所谓徽号,死后所用,则与谥相淆,而当时皆谓之尊号,实非古尊号二字之义也。《十七史商榷》云:“唐诸帝有生前所上之尊号,如旧《玄宗纪》:开元二十七年二月,加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又肃宗奉上皇尊号曰太上至道圣皇帝是也。有崩后所上之尊号,如上元二年四月,上皇崩,群臣上谥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是也。此称为谥。而其余如高祖,则云:贞观九年五月,高祖崩,群臣上谥曰大武皇帝。高宗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号曰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曰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太宗则云: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上崩,百僚上谥曰文皇帝。上元元年(760年),改上尊号曰文武圣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改上尊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凡此之类,皆或称谥,或称尊号者,盖生上尊号,固起于唐,前世未有,即殁而上谥,前世亦用一字而已,无连累数字者。若至道、大圣,皆不得为谥,故云尊号也。”案前世庙号、谥法,皆止一字,东晋、萧梁、北魏、北齐,间有两字,唐世始累数字为谥,诘屈不可诵,史家于诸帝乃多称其庙号,已见第十章第四节。唐世亦间有称谥者:一如玄宗谥七字,末三字曰大明孝,肃宗谥九字,末三字曰大宣孝,大孝之谥,诸帝所同,乃称玄宗为明皇,肃宗为宣皇是也。又

其一,则如敬宗,《旧书》列传中屡称为昭愍,亦间有一篇之中,忽称敬宗,忽称昭愍者。盖石晋之世,群臣避讳为之,后人校改未尽。至如《萧俛》《白居易传》,前称宪宗,后称章武,《李德裕传》前称武宗,后云昭肃,则仅偶一见之,盖史臣杂采他书,未及整理者耳。说见《廿二史考异》。《通鉴》: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礼仪使吏部尚书颜真卿上言:“上元中,政在宫壶,始增祖宗之谥。玄宗末,奸臣窃命,累圣之谥,有加至十一字者,按周之文、武,称文不称武,言武不称文,岂盛德所不优乎?盖群臣称其至者故也?故谥多不为褒,少不为贬。今累圣谥号太广,有逾古制。请自中宗以上,皆从初谥。睿宗曰圣真皇帝,玄宗曰孝明皇帝,肃宗曰宣皇帝,以省文尚质,正名敦本。”上命百官集议。儒学之士,皆从真卿议。独兵部侍郎袁,官以兵进,奏言“陵庙玉册木主,皆已刊勒,不可轻改”,事遂寝。不知陵中玉册所刻乃初谥也。胡《注》曰:“唐陵中玉册,自睿宗圣真皇帝以上,所刻皆初谥。然玄宗谥册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肃宗谥册曰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袁所谓木主、玉册,皆已刊勒,有见乎此耳。”案玉册虽刊,不害称名之从简,袁终未为知礼也。胡氏又云:“天宝十三载(754年),加祖宗谥号,并庙号皆为九字,而群臣上玄宗尊号,凡十四字。未知颜真卿所谓加至十一字何帝也。”案《旧书·懿宗纪》:咸通十三年(872年),制追谥宣宗为玄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廿二史考异》云:“诸帝之谥,皆具载本纪,纪首又冠以最后增加之谥。独宣宗纪只载初上之谥,纪首亦但书圣文献武孝皇帝,于史例未合。但高祖、太宗,受命之君,谥止七字,肃、顺、宪三宗,亦止九字,宣宗德薄于前朝,而骤加至十八字,九庙有灵,何以自安?史臣略而不书,非无见也。”愚谓此直是遗漏,不必求之深而反失之。史文既有阙遗,则真卿以前,诸帝谥号,未必无加至十一字者也。又案称美之辞,当与张大之辞有别。故唐世生前所加,亦称徽号。见下引《旧书》本纪之文。后世遂专称徽号矣。然虽太后、皇后亦有之。武后之加尊号,始于垂拱四年(688年)。是岁,武承嗣造瑞石,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献之,称获之洛水。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时尚为唐太后也。载初元年(689年),既革唐命,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二年(691年),正月朔,受尊号于万象神宫。长寿二年九月,又加尊号曰金轮圣神皇帝。明年,为延载元年(694年),又加号曰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证圣元年(685年),又加号曰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旋以明堂灾,去慈氏越古之号。九月,亲祀南郊,复加尊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至圣历三年五月,以疾疹改元久视,乃去天册金轮大圣之号。此皆在其为帝时。中宗以景龙元年(707年)称尊号曰应天神龙皇帝。韦后亦加尊号曰顺天翊圣皇后。以上皆兼据《旧书·本纪》及《通鉴》。《旧书·本纪》:肃宗乾元二年二月,壬子望,月食既。百官请加皇后张氏尊号曰翊圣。上以月食阴德不修而止。《李揆传》:其为舍人也,宗室请加张皇后翊圣之号。肃宗召揆问之。对曰:“臣观往古,后妃终则有谥。生加尊号,未之前闻。景龙失政,韦氏专恣,加号翊圣。今若加皇后之号,与韦氏同。陛下明圣,动遵典礼,岂可踪景龙故事哉?”肃宗惊曰:“凡才几误我家事。”遂止。《通鉴》云:百官请加皇后尊号曰顺圣。《考异》曰:“旧纪作翊圣,今从实录。”玄宗尝六受尊号。一在开元元年(713年),曰开元神武皇帝。二在其二十七年(739年),曰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三在天宝元年(742年),得灵符,加号曰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四在其七载(748年),曰开元天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五在其八载(749年),曰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六在其十三载(754年),追谥诸帝皆为孝,群臣上尊号曰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证道孝德皇帝。以上亦兼据《旧纪》及《通鉴》。及为上皇,肃宗又奉上尊号。自此遂沿为故事。惟肃宗尝一去之,兼及年号。未几大渐,代宗监国,旋复。肃宗去尊号及年号,事在上元二年九月。是月,并以建子月为岁首。明年建巳月,上皇崩,上亦大渐,命太子监国,复建寅,以是月为四月,而改元曰宝应。德宗在奉天时,亦尝去尊号。兴元元年正月朔诏。贞

元时,群臣请复,不许。《旧纪》:贞元五年十月,百寮请复徽号,不允。六年十月,文武百寮、京城道俗抗表请复徽号。上曰:“朕以春夏亢旱,粟麦不登,精诚祈祷,获降甘雨,既致丰穰,告谢郊庙。朕傥因湮祀而受徽号,是有为为之,勿烦固请也。”开成中,群臣请上尊号,文宗亦尝拒之。《旧纪》:开成二年(837年),以彗星见下赦诏曰:“近者内外臣寮,继贡章表,欲加徽号。夫道大为帝,朕膺此称,祗愧已多,矧钟星变之时,敢议名扬之美?非惩既往,且儆将来。中外臣寮,更不得上表奏请。表已在路,并宜追还。”二君皆贤君,其所为固终异于庸主邪?南唐始终不用尊号,实较唐代为优。《通鉴》:晋高祖天福四年正月,唐群臣、江王知证等累表请唐主复姓李,立唐宗庙。唐主许之。群臣又请上尊号。唐主曰:“尊号虛美,且非古。”遂不受。其后子孙皆踵其法,不受尊号;又不以外戚辅政;宦者不得与事;皆他国所不及也。汉隐帝加钱俶母以顺德之号,则踵唐之失而又甚焉者矣。薛《史·本纪》:乾祐二年十一月,以吴越国王钱弘俶母吴氏为顺德太夫人。时议者曰:“封赠之制,妇人有国邑之号,死乃有谥。后妃、公主亦然。唐则天女主,自我作古,乃生有则天之号。韦庶人有顺圣之号。知礼者非之。近代梁氏赐张宗奭妻号曰贤懿,又改为庄惠。今以吴氏为顺德,皆非古之道也。”

又古者祖有功,宗有德,其庙乃世祀不祧,至唐则无帝不称宗,而臣议君之意益微矣。

皇王之称,非他族所知,彼而欲尊中国之天子,则亦习以其称尊者之辞为称号耳。晋世夷狄,以大单于之号统北蛮,由此也。唐世北夷尊中国皇帝为天可汗,事亦如此。事在贞观二十年(646年)。《旧书·本纪》云:“咸请至尊为可汗。”《新书·本纪》亦云:“请上号为可汗。”《通鉴》云:“咸云愿得天至尊为天可汗。”《新书·回纥传》云:“请于回纥、突厥部治大涂,号参天至尊道。”或云至尊,或云天至尊;或云可汗,或云天可汗;疑天字皆唐人所加。在彼则但云可汗耳。北族同时本可有数可汗,如突利在颉利时亦为东方可汗是也。一族如此,合诸部族自更然。成吉思、达延,皆尝再正汗位,其初所为者,蒙古本部族之汗,后所为者,则诸部族之汗也。当此之时,诸部族之长,亦未必自去汗号,特诸汗相遇时,共仞成吉思、达延为最尊耳。此即所谓至尊。事出临时,一时自不能有二,安用于其上再加天字乎?诸汗之同时并立,正犹周时吴、楚在南方各自称王。但在会盟时不欲抑周而上之,即不为叛周矣。《新旧·回纥传》云:“私自号可汗,署官吏,壹似突厥。”似以其称汗为不然,亦未免蓬之心也。又外人不知君臣之分,则以称父子、叔侄为尊卑,说见第十二章第二节、第十三章第十三节。然则中国之见屈于北夷,正不待赵宋之世矣。

世惟自足于中者,不待炫鬻于外。汉宣帝时,呼韩邪单于来朝,诏公卿议其仪。丞相霸、御史大夫定国议:其礼仪宜如诸侯王,位次在下。萧望之以为“单于非正朔所加,故称敌国,宜待以不臣之礼,位在诸侯王上。使匈奴后嗣,阙于朝享,不为叛臣。”天子采之,下诏曰:“盖闻五帝三王,教化所不施,不及以政。今匈奴单于称北蕃,朝正朔,朕之不逮,德不能弘覆,其以客礼待之。”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诏书所称,义见《书·传》,亦经说也。唐世,此义犹有存焉。《新书·高丽传》:高祖谓左右曰:“名实须相副。高丽虽臣于隋,而终拒炀帝,何臣之为?朕务安人,何必受其臣?”裴矩、温彦博谏曰:“辽东本箕子国,魏、晋时故封内,不可不臣。中国与夷狄,犹太阳于列星,不可以降。”乃止。高祖之言善矣,矩、彦博之意,亦谓故封不可由我而失,非谓凡荒外政教所不及者,皆当责以臣礼也。《大食传》:开元初,遣使献马、钿带。谒见不拜,有司将劾之。中书令张说谓“殊俗慕义,不可置于罪。”玄宗赦之。使者又来,辞曰:“国人止拜天,见王无拜也。”有司切责,乃拜。张说之言,亦与清世龂龂争公使跪拜者,大异其趣矣。薛《史·周恭帝纪》:显德六年七月,尚辇奉御金彦英,本高丽人也。奉使高丽,称臣于其王,故及于罪。何其褊欤?

外族演进迟,其俗乃有足与中国古俗相证者。《新书·吐蕃传》:其君臣自为友,五六人曰共命。君死,皆自杀以殉。此秦穆之所以杀三良也。《旧书·波斯传》:其王初嗣位,便密选子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共发封而视之。奉所书名者为主焉。与清世建储之法,若合符节,事相类,所以处置之者自亦相类,固不必其相师也。

猜你喜欢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范晔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叛臣·欧阳修
  卷三百六·列传第一百九十四·阉党·张廷玉
  卷九·吴兢
  ●卷二百六·徐梦莘
  第三十九回 讨淮南箭伤御驾 过沛中宴会乡亲·蔡东藩
  卷之十二·佚名
  一三一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代纪昀等恭谢恩赐题诗折·佚名
  学史卷十一·邵宝
  史记集解卷八十五·裴骃
  读例存疑卷三十六·薛允升
  卷四十七·阿桂
  卷之五十五  謇齋瑣綴錄三(明)尹直 撰·邓士龙
  卷三十一·佚名
  吴致觉·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孙夫人·唐圭璋

      孙夫人,不知何许人。或以为即孙道绚,或以为郑文妻,疑俱无所据,今别出。   风中柳   闺情   锁减芳容,端的为郎烦恼。鬓慵梳、宫妆草草。别离情绪,等归来都告。怕伤郎、又还休道。   利锁名缰,几阻当年欢笑。更那

  • 第十出 改生·李渔

    (外、末、净、丑齐上)(外)诗书不读学为优,(末)止为偷安喜浪游;(净)谁料一般遭夏楚,(丑)戒方终日不离头。(外)我们这一班兄弟学了个把月戏文,还不曾会得一两本。谁想做旦的刘藐姑与做净的谭楚玉,他两个记性极好,如今念熟了许多。我们只是

  • 卷三十四·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三十四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李梦阳【八十首】梦阳字天赐更字献吉庆阳人徙扶沟治癸丑进士授户部主事转员外郎应诏陈言弹夀宁侯张鹤龄系锦衣狱旋释之进郎中代尚书韩文草奏劾刘瑾坐奸党致仕【一云降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六·乾隆

      周

  • 卷之三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三百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三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卷之四百九十一·佚名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十二月。癸巳朔上诣宁寿宫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至丙申皆如之外记注  ○谕内阁、本月初七日朕恭诣圜丘告祭。初八日。祗谒大社大稷告祭。先期斋戒三日。以伸诚

  • 六九九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发下鲁之裕书三种阅看并缴进烧毁片·佚名

    六九九 军机大臣奏遵旨将发下鲁之裕书三种阅看并缴进烧毁片乾隆四十五年六月十九日臣等遵旨将发下鲁之裕书三种详晰阅看,除原黏各签外,尚无悖谬之处。谨将原书缴进烧毁。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曲江公萧遥欣传·李延寿

    曲江公萧遥欣字重晖,是始安王萧遥光的弟弟。宣帝的哥哥西平太守萧奉之没有后代,就把萧遥欣过继为曾孙。萧遥欣在幼年的时候,就体形很高,明帝曾经对江纏说:“遥欣虽然年幼,但看他的神采,很有骨力,必定会成为美才,只是不知道时运

  • 卷一百二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百二十歌颂六十【直省耆庶】万寿诗【七言律二首】布         衣【臣】顾景轼仙仗遥开出柳堤翠华来自凤城西九衢日色迎车驾十里风和傍马蹄到处花村都击壤及时绣陌正耕犂欢声雷动

  • 論衡校釋卷第三·黄晖

      偶會篇   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適偶之數,非有他氣旁物厭勝感動使之然也。非有他氣感動,旁物厭勝也。厭讀作「壓」。   世謂子胥伏劍,注見逢遇篇。屈原自沉,注見書虛篇。子蘭、宰嚭誣讒,史記屈原傳:「令尹子蘭使上官

  • 卷七十五·程川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七十五钱塘程川撰礼十六小戴礼记六问明堂位一篇是有此否曰看鲁人有郊禘也是有此问当时周公制礼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不成周公制礼使其子乱之看来子思

  • 卷二十四·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二十四礼记君子荘敬日强安肆日偷编修【臣】龚学海方慤曰荘敬日强者进于勤也安肆日偷者薄于怠也周谞曰荘敬日强可以言君子安肆日偷亦言君子者谓虽为君子果荘敬则日入于强或安肆则日入于偷【

  • 第六十三則 南泉斬貓·胡兰成

    第六十三則南泉斬貓舉:池州南泉寺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兒。方丈普願禪師見之,遂提起貓兒云:道得即不斬。眾無對。禪師遂斬貓兒為兩段。這一則初看很難懂,要看了雪竇禪師的頌纔會懂。雪竇禪師的頌曰:兩堂俱是杜禪和撥動煙塵不奈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四·代智旭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二明染净熏习四。初总标熏习义。二释熏习染法。三释熏习净法。四结判断与不断。今初。复次以四种法熏习力故。染净法起。无有断绝。一净法。谓真如。二染因。谓无明。三妄心谓业识。四妄境。谓六尘

  • 辩中边论颂·佚名

      弥勒菩萨说 唐 玄奘译    辩中边论颂一卷    弥勒菩萨说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辩相品第一  唯相障真实  及修诸对治  即此修分位  得果无上乘  虚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无  此中

  • 庄子集解·王先谦

    清王先谦撰。清人注解《庄子》者,有的博采众说以详解,有的不尽依旧注而附己见。集众者难免繁冗,附己意者有违原旨。王先谦作《庄子集解》,熟悉旧注,参合诸说,互推短长,择其善解而录,取文从简,避免繁杂冗长。上自司马彪注,下至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