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节 中宗复位

武后以女主革命,为前世所无,身没之后,将传诸子,复以周为唐乎?抑虽传诸子,而不易其赐姓,不改其国号,遂以唐为周乎?又或传诸武氏之子乎?此本无成法可循。以当时事势论,自以传诸子,复以周为唐,为较洽乎人心;即后亦未必欲舍其子而传诸武氏之子也。然行险徼幸者,则何所不至?于是有武承嗣觊觎储位之事。

后父士彟,有兄三人:曰士稜、士让、士逸。士彟娶于相里氏,生子曰元庆、元爽。又娶杨氏,生三女:长适贺兰越石,次即后,次适郭孝慎,前死。后既立,杨氏封代国夫人,改荣国。越石妻封韩国夫人。士彟卒后,士让子惟良、怀运及元爽等遇荣国无礼,荣国憾焉,讽后抗疏请出元庆等为外职。于是元庆自宗正少卿出为龙州刺史,今四川平武县。元爽自少府监出为濠州,今安徽凤阳县。惟良自卫尉少卿出为始州。后改为剑州,今四川剑阁县。元庆至州,病卒。

乾封元年(666年),怀运为淄州刺史,淄州见第三章第五节。与惟良以岳牧例集泰山下。时韩国夫人女贺兰氏在宫中,颇承恩宠,《新书·后传》云:韩国出入禁中,一女国姝,帝皆宠之。韩国卒,女封魏国夫人,欲以备嫔职,难于后,未决。后意欲除之。讽高宗幸其母宅。因惟良等献食,密令人以毒药贮贺兰氏食中。贺兰氏食之,暴卒。乃归罪于惟良、怀运,诛之。元爽等缘坐,配流岭外而死。以韩国子敏之为士彟嗣。恃宠多愆犯,配流雷州。见第四章第三节。行至韶州,今广东曲江县。以马缰自隘死。乃召元爽子承嗣还袭祖爵。周国公。后革命,封为魏王。承嗣弟承业前死,赠陈王。承嗣以子延晖嗣焉。元庆子三思封梁王。承嗣子延基、延秀,三思子崇训、崇烈,惟良子攸宜、攸绪,其弟怀道子攸宁、攸暨,怀运子攸归、攸止、攸望,士逸孙懿宗、嗣宗、重规、载德,皆封为王。兼据《新书·宰相世系表》及《外戚传》。后族中惟攸绪远于权利,弃官隐嵩山;载德子平一,亦隐嵩山,修浮屠法。余多随俗浮沉,或冒进竞利,甚有觊觎非分如承嗣者,然皆无德无才,不足以干大位也。

中宗之为庐陵王也,迁于均州,今湖北均县。又迁于房州。是岁,徐敬业起兵,以匡复为名,已见前。垂拱三年九月,复有虢州人杨初成,虢州,在今河南灵宝县南。自称郎将,募州人欲迎王,不果,见杀。天授二年(691年),凤阁舍人张嘉福,与洛阳人王庆之等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时相岑长倩、格辅元不肯署名,仍奏请切责。长倩、辅元,因此为诸武所陷而死,然庆之亦为李昭德所杖杀。据《旧书·长倩传》《昭德传》云:张嘉福令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新书》亦云:昭德笞杀庆之,余众散走。合恶少上表,无缘邀宰相署名,盖嘉福使庆之等请之于前,己又邀百官继之于后也。《通鉴》云:庆之见太后。太后曰:“皇嗣我子,奈何废之?”庆之对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太后谕遣之。庆之伏地以死泣请。太后乃以印纸遗之,曰:“欲见我,以此示门者。”自是庆之屡求见。太后颇怒之。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庆之杖。昭德引出光政门外,以示朝士,曰:“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命扑之。耳目皆血出,然后杖杀之。其党乃散。此等举动,甚似近世雇用无赖,使自称某某代表请愿者。如此谋位,岂有成理?可知武氏之无能为也。长寿元年(692年),复以昭德言罢承嗣政事。二年(693年),少府监裴匪躬、内侍范云仙坐私谒皇嗣要斩,自此公卿已下,皆不得见。惟太常工人安金藏等得在左右。或告皇嗣潜有异谋,命来俊臣穷状。金藏剖胸以明之,乃命停推。圣历元年三月,召庐陵王还神都。光宅元年(684年),改东都曰神都。是岁八月,武承嗣死。延基袭,避父名,称继魏王。后以议张易之见杀,见下。复以承嗣次子延义为继魏王。九月,皇嗣逊位,庐陵王复为太子。明年正月,赐姓武氏。中宗之获还储位,史谓狄仁杰、李昭德、吉顼、王及善、李嗣真、齐浣、王琳有力焉。然仁杰之匡维,事近后人增饰。诸臣即使有言,亦未必能回后意。盖后本无立侄之意,诸臣实潜窥其旨,而后敢于有言也。扶翼中宗之功,当以吉顼为最大。《旧书·顼传》云:中宗未立为太子时,张易之、昌宗尝密问顼以自安之策。顼说以请建立庐陵及相王。易之然其言,遂承间奏请。则天知顼首谋,召而问之。顼曰:“庐陵、相王,皆陛下之子,先帝顾托,当有主意,惟陛下裁之。”则天意乃定。顼既得罪,时无知者。睿宗即位,左右发明其事,乃下诏赠左御史台大夫。此事之信而有征者也。《李昭德传》云:昭德既杖杀王庆之,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此亦差可征信者。《仁杰传》云:中宗在房陵,吉顼、李昭德,皆有匡复谠言,则天无复辟意。惟仁杰从容奏对,每以母子恩情为言,则天亦渐有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夫为天下者不顾家,岂徒母子恩情,所能感动,其说殊不近情。《传》又云:仁杰前后匡复

奏对凡万言。开元中,北海太守李邕撰为《梁公别传》,备载其辞。其书,《通鉴考异》谓其辞鄙诞,非邕所为。而《新书·仁杰传》且改易之、昌宗问计于吉顼为问计于仁杰,可谓信史乎?《旧传》称其举张柬之之功,其事亦无可征也。《王及善传》:为内史,则天将追庐陵王,立为太子,及善赞成其计。及太子立,又请太子出外朝,以慰人心,则天从之。《新书·李嗣真传》云:武后尝问嗣真储贰事。对曰:“程婴、杵臼,存赵氏孤,古人嘉之。”后悟,中宗乃安。《齐浣传》云:中宗在庐陵,浣上言请抑诸武,迎太子东宫,不报。及太子还,武后召浣宴同明殿,谕曰:“朕母子如初,卿与有力焉,方不次待尔。”浣辞母老。不忍远离,赏而罢。又《王传》赞曰:李德裕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位,何子之远?”对曰:“庐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渐。此等皆可谓有匡复之辞者,然谓武后之还中宗由此,恐未必然也。《旧书·忠义传》:苏安恒投匦上书,请禅位东宫,黜武氏诸王为公侯,太后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明年,安恒复上疏,以传位为言,后亦不之罪也。其意之所在可知矣。王,字方庆,以字显。眉州见第二节。中宗既还,后虑其与诸武不相容,命与相王、太平公主及诸武誓于明堂,为文以告天地,铭之铁券,藏于史馆。其思患豫防,不过如此,可见其神明已衰,无力把持政柄矣。其时盗弄政权者为张易之、昌宗,乃嬖幸而非权奸,自更不能操纵朝局。于是朝臣树党相攻,后既就衰,漫无别白,事势相激,而兵戈起矣。

中宗嫡长子重润,高宗时曾立为皇太孙,中宗失位,贬为庶人,别囚之。及还为太子,重润立为邵王。妹永泰郡主,嫁后兄孙延基。大足元年(701年),三人窃言二张专政。易之诉之太后,后皆杀之。《旧书·武延基传》云:咸令自杀。《易之传》云:付太子自鞫问处置,太子并自缢杀之。《新书》本传云:后怒,杖杀之。《延基传》云:得罪缢死。御史大夫魏元忠尝奏二张之罪,易之惧不自安,乃诬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云:“天子老矣,当挟太子为耐久朋。”而引凤阁舍人张说为证。说同寮宋璟激厉说,说乃显言其诬,然仍贬元忠为高要尉,今广东高要县。戬、说皆流岭表。长安四年十二月,后卧疾长生院,宰臣希得进见,惟易之兄弟侍侧。屡有人为飞书及榜其书于通衢者,云:“易之兄弟谋反。”太后皆不问。许州人杨元嗣,许州,今河南许昌县。告昌宗尝召术士李弘泰占相,弘泰言昌宗有天子相,劝于定州造佛寺,则天下归心。定州见第二章第四节。太后命凤阁侍郎韦承庆、司刑卿崔神庆、御史中丞宋璟鞫之。承庆、神庆奏言昌宗款称弘泰之语,寻已奏闻,准法首原,弘泰妖言,请收行法。璟与大理丞封全桢奏:虽云奏闻,终是包藏祸心,请收付狱。太后不听。寻敕璟外州推按,又敕副李峤安抚陇、蜀,璟皆不肯行。司刑少卿桓彦范、鸾台侍郎崔玄亦以为言。璟复奏收昌宗下狱。太后乃可其奏。旋遣中使召昌宗,特敕赦之。后是时既不能去易之、昌宗,又不能罪攻易之、昌宗者,纷争久而不决,则人心愈摇,而乘之者起矣。

张柬之者,久仕武后之朝。是年十月,以姚元之荐同平章事,年几八十矣。与同官崔玄、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密谋拥立中宗。结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新书》云:其先为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黄头为室韦部名,见第三章第三节。多祚之先,盖室韦黄头部长,与靺鞨杂居者也。《旧书》云:多祚前后掌禁兵,北门宿卫,二十余年。多祚许诺。初柬之代杨玄琰为荆州长史,荆州见第二章第三节。相与泛江中流,知其有匡复之意,乃引为羽林将军,又用晖、彦范及右散骑侍郎李湛,义府少子。皆为左右羽林将军。时太子每于北门起居。晖、彦范因得谒见,密陈其策。太子许之。明年,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柬之、玄、晖、彦范帅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使多祚、湛及王同皎迎太子。同皎者,尚太子女定安郡主,时行太子典膳郎。又使恕己从相王,统南牙兵,以备非常。太子不肯出,同晈强之乃可,至玄武门,斩关而入。时太后寝疾迎仙宫。柬之等斩张易之、昌宗于庑下。后乃传位于太子,时正月乙巳也。丁未,后徙于上阳宫。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二月甲寅,复国号为唐。十一月,则天崩,年八十三。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猜你喜欢
  卷二二七 唐紀四十三·司马光
  通鉴问疑·刘羲仲
  卷二十三·张九成
  卷之三百三十八·佚名
  卷之二十九·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六·佚名
  ◎蔡上将逝世记(蒋震方之通电)·李定夷
  ◎毛丫头殒命记·李定夷
  ◎刘喜奎钟情差遣官·宣南吏隐
  五三二 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殷宝山情罪重大着卽严行解京审讯·佚名
  三一 介孚公·周作人
  ●序·文秉
  月鲁不花传·宋濂
  卷七·宋敏求
  附錄·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九出 如杭·汤显祖

    【唐多令】〔生上〕海月未尘埋,〔旦上〕新妆倚镜台。〔生〕卷钱塘风色 破书斋。〔旦〕夫,昨夜天香云外吹,桂子月中开。〔生〕“夫妻客旅闷难开, 〔旦〕待唤提

  • 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司马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

  • 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二十五·赵尔巽

      蒋赫德额色赫车克觉罗巴哈纳宋权傅以渐吕宫成克巩金之俊谢升胡世安王永吉党崇雅卫周祚高尔俨张端   蒋赫德,初名元恒,遵化人。天聪三年,太宗伐明,克遵化,选儒生俊秀者入文馆,元恒与焉,赐名赫德。崇德元年,授秘书院副理

  • 卷一九四 唐紀十·司马光

      起玄黓執徐(壬辰),盡強圉作噩(丁酉)四月,凡五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六三二年)   春,正月,乙卯朔,日有食之。   癸酉,靜州獠反,將軍李子和討平之。   文武官復請封禪,上曰:「卿輩皆以封禪為

  • 卷五十六·黄以周

      钦宗   △靖康元年(丙午,一一二六)   1、九月甲子朔,(案:《四史朔闰考》:是年九月朔日无干支。据《三朝北盟会编》书九月一日甲子,知甲子乃朔日也,下宜有“朔”字,据增。) 金人陷太原。(案:太原之陷,《续宋编年通鉴》及《十

  • 第十九回 强胡内乱列部纷争 逆迹上闻储君被废·蔡东藩

      却说真珠可汗,闻唐廷下诏绝婚,只好自悔失期,不敢再索,实由自惩前败,只好如此。仍与唐廷修和。太宗益自欣慰,竟将新兴公主嫁与长孙曦。薛延陀事,至后再表,小子要叙及西突厥了。西突厥自阿波可汗,与东突厥屡有战争,后来阿波

  • 卷十三·舒赫德

    庚寅舒赫徳阿思哈杨景素奏言查已获之王伦等亲族头目及续获各要匪自应即日分别办理以昭炯戒内解陶景淑艾得见李玉珍邵然赵大坊赵焕赵玉佩李得深杨佩等十犯或系王伦义子助贼为恶或系抢夺王伦杀害职官俱属罪大恶极应凌迟

  • 卷九上·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九上 【起丁亥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尽乙亥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凡四十九年 【丁亥】三年春正月以冯异为征西大将军○邓禹冯异与

  • 卷之三百五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四百二十七·佚名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八月壬辰太祖高皇帝忌辰。遣官祭福陵。  ○谕内阁、朝廷振兴庶务。一切新政。原为当此时局。冀为国家图富强。为吾民筹生计。并非好为变法。弃旧如遗。此朕不得已之苦衷。当为天下臣民所共谅

  • 王继恩传·脱脱

    《周礼》上说,宦者是掌管皇宫之中门的门卫。至于阉人被写进《诗经》之《雅》篇,宦者勃貂功标于晋国,尽管他们能忠于所侍奉的君王,但已经超出职分了。到了中世的汉、唐,宦官窃取大权为害国政,说出来都令人寒心,这都是因为宠幸

  • 许宗汉·周诒春

    许宗汉 字天章。年二十九岁。生于山东武城县。父斌。业教读。本籍住址。山东武城许口。已婚。子二女一。初毕业于山东高等学堂。宣统二年。以官费游美。入伊里诺爱大学。习地质及冶金学。民国四年。得学士及硕士学位

  • 春秋经解六韵·孙觉

    御制题孙觉春秋经解六韵注疏春秋充栋伙髙邮作解费研磨学从安定居名第书出临川罢制科【周麟之跋云初王荆公欲释春秋以行于天下而莘老之传已出一见而有惎心自知不复能出其右遂诋圣经而废之曰此断烂朝报也不列于学宫不用

  • 求感通为修行大障·印光

    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纭纭[1]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

  • 解脱道论 第十一卷·佚名

    解脱道论 第十一卷阿罗汉优波底沙梁言大光造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五方便品之二问云何圣谛方便。答谓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问云何苦圣谛。答生苦老苦死苦。忧苦忧悲苦恼苦。苦苦怨

  • 潭州开福禅寺第十九代宁和尚语录卷上·开福道宁

      住大沩山嗣法小师 善果 集师开堂日拈香云。此一瓣香。虔祝今上皇帝圣寿无穷。此一瓣香。奉为 知府待制诸位监司阖郡官僚常居禄位。此一瓣香。佛祖不知名。人天共瞻仰。信手拈来半斤八两。今对人天众前更不囊藏

  • 花的圆舞曲·川端康成

    它的名字源自柴科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中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的群舞。星枝和孤儿铃子,因为芭蕾生出了亲密的依恋。少女们美妙的青春犹如双生花,在旋转跳跃的舞步中争妍斗艳。此时,铃子苦苦等候的南条却凄惨回国,又因为

  • 长乐六里志·李永选

    吾少孤未学,及龄稍稍具智识,即喜闻长者谭里中掌故,爱诵忠孝节烈文章。迨更事,怀登涉之志,所至大江南北,流连光景,考文献,莫不期于自达其性情而止。今忽忽年五十矣,念于时无补,愧厕身士林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