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明会典卷七十五

礼部三十四

奏啓本格式

国初定制臣民具疏上於朝廷者为奏本东宫者为啓本皆细字後在京诸司以奏本不便凡公事用题本其制比奏啓本略小而字稍大皆有格式今列于後

洪武礼制

某衙门某官【臣】姓某等谨奏为某事备事由【云云】今将原发事由照行事理备细开坐谨具奏闻某事【云云】缘由毕前件事理议拟依某律科断施行某事【云云】缘由毕前件【云云】伏候勅旨如有勾问职官或支拨钱粮之类则依此式写已上某字起至某字止计字若干纸几张右谨奏闻如一事奏请则於此下写伏候勑旨谨奏洪武年【印】月日某衙门某官【臣】姓某官【臣】姓某年月日下止列见在某官【臣】姓佥名不得於背後书字或有差故缺员者不必列衔

某衙门某官臣姓某谨奏为雨泽事?某人状呈洪武几年几月几日某时几刻下雨至某时几刻止入土几分谨具奏闻已上为雨泽事起至入土几分止计字若干个纸几张右谨奏闻

洪武年月日列衔如前式啓本同此式但奏字写作啓字若有请则勑旨字写作令旨余皆同

题本格式

某衙门某官等谨题为某事备事由【云云】谨题请旨如不用请旨止云谨具题知余同

事例

洪武十五年定凡奏啓本内官员正面真谨佥名当该吏典於纸背书名画字如有事故官员不许写列空衔年月及正面上俱用印信毋致漏失 又六部等衙门凡差人有事公干所在府州县止是具奏啓本付差去人回还复命赴当该衙门发落批解官物者令承批人賫批径赴该部交纳不许泛滥径申 永乐十年定凡诸衙门於皇太子前具啓或敬奉过事件其本内及行移文书内止许云写啓奉敬奉令旨或止云敬依敬蒙及啓准具啓外字样 二十二年令诸司有急切机务不得面陈者许具题本投进若诉私事丐私恩者不许

行移体式

各衙门行移旧有体式至今遵行其後常行事司属首领官各用印信手本相往来以从简便若行移必有署押体式亦附于後

洪武礼制

在京

一五军都督府照会六部劄付各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并金吾前後羽林左右虎贲左府军卫及府军左右前後十卫经历司各护卫经历司各外卫指挥使司提刑按察司应天府各长史司兵马指挥司守御千户所其察院磨勘司凡有事务各府经历司令典吏抄案本司呈府施行事毕经历司回牒监察御史并磨勘司

一六部咨呈五军都督府平咨各都指挥使司照会承宣布政使司劄付太常司钦天监太医院翰林院光禄司太仆寺提刑按察司应天府塩运司各外卫指挥使司金吾前後羽林左右虎贲左府军卫府军前後左右十卫经历司各护卫经历司直隶府州各长史司兵马指挥司国子监典簿其察院事务六部都吏赴院抄案磨勘司事六部令史赴司抄案呈部施行事毕主事回牒监察御史并磨勘司

一金吾前後羽林左右虎贲左并府军卫府军左右前後十卫俱系经历司呈五军都督府并六部各布政司平关各外卫并提刑按察司及在京三品衙门故牒兵马指挥司其察院事务各卫经历司令典吏抄案本司呈卫磨勘司事务各卫令史抄案呈卫施行事毕经历司回关监察御史并磨勘司

一在京并直隶各外卫指挥使司申五军都督府呈六部平关各卫并提刑按察司及在京三品衙门故牒兵马指挥司其察院磨勘司事务俱系令史抄案呈卫施行事毕经历司回关监察御史并磨勘司

一太常司钦天监太医院翰林院光禄司太仆寺呈部平关提刑按察司并三品衙门其察院磨勘司事务俱系令吏抄案呈本衙门施行事毕首领官回报监察御史并磨勘司品级相等者平关七品以下者牒上回报一国子学凡有行移本学典簿呈六部平关应天府其察院事务典簿抄案呈学磨勘司事务令史抄案呈学施行事毕典簿牒呈监察御史磨勘司

一应天府申五军都督府呈六部牒呈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平关提刑按察司并国子学故牒在外各府兵马指挥司帖下州县其察院磨勘司事务本府令史抄案呈府施行事毕经历司牒呈监察御史磨勘司一察院故牒各道提刑按察司经历司其磨勘司事务察院书吏赴司抄案呈院施行事毕监察御史回关磨勘司

一兵马指挥司申五军都督府六部牒呈金吾羽林府军等卫并外卫指挥使司应天府牒上在外各府平关各州帖下各县其察院事务本司首领官抄案呈司施行事毕本司回牒监察御史

在外

一各都指挥使司呈五军都督府平咨六部各布政使司照会提提刑按察司故牒各卫并护卫指挥使司应天府劄付长史司各府州

一各处承宣布政使司呈五军都督府咨呈六部平咨各都指挥使司照会提刑按察司应天府劄付金吾羽林府军等十卫经历司长史司并所属塩运司各府州一各护卫指挥使司凡有事务行移本卫经历司转呈五军都督府六部并长史司平关提刑按察司并内外三品衙门及各卫故牒各府帖下州县所属千百户所一各外卫指挥使司申五军都督府呈六部牒呈都指挥使司平关提刑按察司故牒各府帖下州县并所属千百户所

一各处提刑按察司呈五军都督府六部牒呈都司布政司平关在京三品衙门并在外各卫指挥使司塩运司故牒在内四品衙门及在外各府长史司帖下内外五品至七品衙门其察院事务本司经历司牒呈回报一各塩运司申六部呈各布政司平关按察司并三品衙门故牒各府帖下州县

一直隶各府申六部在外各府申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牒呈按察司各卫并护卫指挥使司塩运司牒长史司故牒守御千户所兵马指挥司帖下所属各州县一各王府长史司呈五军都督府六部及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牒呈提刑按察司牒各府帖下各护卫经历司故牒审理所

一各处守御千户所直隶申五军都督府在外申都指挥使司呈各卫牒呈按察司牒上各府故牒各州帖下各县所属百户

一直隶各州申六部在外各州直隶布政司统属申本司系各府所属止申本府并按察司各卫并护卫指挥使司平关兵马指挥司帖下属县

一各县申府并按察司各卫并护卫指挥使司及在京兵马指挥司若系各州所属申州故牒仓库税课司局逓运河泊所驿?等杂职衙门

一各处仓库司狱巡检税课司局逓运河泊所驿埧等杂职衙门申府如内有各州所属申州俱牒呈各县各处杂职衙门往复平关

事例

洪武十五年定

一通政司职掌出纳帝命与诸司无行移有径行通政司者以违制论

一各王府长史凡有行移具牒宗人府经历司案呈本府事毕抄案回牒长史司

一五军都督府凡有行移令经历司具牒宗人府经历司案呈本府事毕抄案回报五军都督府经历司其在京卫所及在外各都司各该卫并直隶卫所若有行移具由该府转行

一六部凡有行移令主事厅牒呈宗人府经历司案呈本府事毕抄案故牒六部主事厅其太常司应天府光禄寺太仆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南北城兵马指挥司仪礼司行人司等衙门及在外各布政司并直隶府州应有行移俱由该部转行

一都察院凡有行移令经历司牒呈宗人府经历司案呈本府事毕抄案故牒都察院经历司其各道监察御史并在外按察司遇有行移俱由都察院转行

一通政司凡有行移令经历司呈宗人府经历司案呈本府事毕抄案帖下各卫经历司

一五军都督府有事於都察院止令经历司互相文移转呈本院如行六部则经历司与主事厅互牒其在京秩三品者则与本院并行仍故牒在京四品在外按察司帖下在京五品以下衙门其在京四品在外按察司牒呈本院及在京五品以下衙门行移本院俱称具呈惟大理审刑磨勘司止与本院经历司行移各道监察御史亦止由本院行移与诸司无行

一通政司与在外诸司衙门别无行移今後不许申禀一仪礼司并内府六科俱系近侍官员与内外衙门并无行移今後不许申呈

一六部有事务各处必须县申州州申府府申布政司转达六部不许蓦越

一五军都督府并在京各卫与在外各卫所及有司衙门勘合拘定难以互相行移除直隶卫所申都府其在外卫所必经本处都司转呈该府若有司与在京卫所军民相干事理俱由合于上司转达该部定夺不许径自行移

一六部凡受五军都督府照会不问有施行无施行事理俱於堂上立案官吏於年月下小字依次列衔尚书侍郎佥押郎中以下至该吏俱佥名如是钱粮刑名合送该部磨算问拟者则从堂上正官批写送某部磨算或问拟不必判押其该部推算问拟毕官吏亦於年月下小字列衔佥名连案呈堂施行

一六部凡准各部咨文并布政司咨呈及?各衙门申呈来文其有系干具奏及应照勘回答即行在京各衙门者俱系堂上立案施行不必送该部若系类勘合回答各布政司直隶府州事理则从堂上立案判押连送该部移付类勘合科施行其有钱粮官物磨等收文刑名应合问拟印信关领人材候到及虽有施行而不系出事公文者俱系正官於来文批写送该部承行不必判押其该部立案则写奉本部连送某连文【云云】当该官吏於年月下小字列衔佥名其无施行止是立案备照如有施行者连案呈堂施行

一凡有创行事务合行各属部遵守者则从堂上劄付各部若属部该行事理系干放支钱粮官物等项及须经堂上定夺亦从堂上劄付各部其余一应常行事理及合类勘合行移各布政司直隶府州者止是各部自相往复移付施行及劄付移付公文承行吏典另行置立承发勾消簿附写名件用使日时印记各科承受该吏於簿上书名画字收领承行毕仍於前件项下勾销以凭稽考

一凡铨选官员调遣军马赏赐物件处决重刑剏立制度及为令为律事务所奉圣旨必须文案上出事内钦写其余常行事理虽有奉到圣旨止於文簿及案验内钦录不必出事开写

一凡议拟奏准事理止於文簿内云写奏准若钦奉圣旨改拟仍写钦改缘由

一凡差使人员既有所賫公文其差帖上止写去某处公干不必云写圣旨

一凡差人賫执钦依奉圣旨公文到於各省各府须要先行公文於公厅中间置放然後与官员相见毋得收摺在怀与人讲礼

一凡五府六部等衙门所奏事件各官既已亲奉旨意奏本明白批写回本衙门自作施行其通政司入奏在外都司布政司按察司等衙门实封军机钱粮刑名等事并鼓下受词及各处差官径奏事件虽有奉到旨意承行衙门无由知会必合抄出施行其抄写人员将抄到旨意賫从正门入各该官员起身迎接奉到旨意止许本衙门明白立案不许出事行移内云写其各科填送勘合亦不许云写旨意止写某衙门为某事奏奉某衙门如奏施行

一凡诸司文移有奉旨施行者勿书圣旨二字凡有陞赏差调等事悉以钦字代之 十年奏定天下诸司文移纸式凡奏本纸高一尺三寸一品二品衙门文移纸三等皆高二尺五寸长五尺为一等四尺为一等三尺为一等案验纸二等皆长二尺五寸高一尺八寸为一等二尺为一等三品至五品文移纸高二尺长三尺案验纸高一尺八寸长二尺五寸六品七品衙门文移纸高一尺八寸长二尺五寸案验纸高一尺六寸长二尺八寸八品九品与未入流衙门文移纸高一尺六寸长二尺案验纸高一尺四寸长一尺八寸官员任内公文纸皆如式者考为一最不如式者罪之

署押体式

洪武礼制

照会式

某军都督府为某事【云云】合行照会可照验施行须至照会者

照会某部

洪武年【印】月日

【某事】

左都督押 同知都督押 佥都督押

照会

右都督押 同知都督押 佥都督押

六部照会各布政使司文移同照会尚书押左侍郎押右侍郎押 都指挥使司照会按察司文移同照会都指挥使押 各布政使司照会按察司同照会左布政使押右布政使押左参政押右参政押左参议押右参议押

咨呈式

某部为某事【云 云】合行咨呈伏请

照验施行须至咨呈者

右 咨 呈

某军都督府

洪武 年【印】月 日尚书姓名押

【某事】    侍郎姓名押

各布政使司咨呈六部文移同洪武年                   【印】月日左布政姓名押右布政使姓名押左参政姓名押右参政姓名押左参议姓名押右参议姓名押

平咨式

某部为某事【云 云】合行移咨请

照验施行须至咨者

右    咨

某都指挥使司

洪武 年【印】月 日

【某事】

侍郎押

咨尚书押

侍郎押

都指挥使司咨各处文移同咨都指挥使押 各布政使司咨各处文移同咨左布政使押右布政使押左参政押右参政押左参议押右参议押

劄付式

某军都督府为某事【云 云】合下仰照验【云 云】须至劄付者

右劄付某卫指挥使司准此

洪武 年【印】月 日

左都督押 同知都督押 佥都督押

劄付

右都督押 同知都督押 佥都督押

六部劄付各衙门文移同劄付尚书押侍郎押侍郎押各都指挥使司劄付各衙门文移同劄付都指挥使

司押 各布政使司劄付所属衙门文移同劄付左布政使押右布政使押左参政押右参政押左参议押右参议押

呈状式

某卫亲军指挥使司经历司承奉

本卫某文为某事【云 云】奉此合行具呈伏乞

照验施行须至呈者

右   呈

某军都督府

洪武 年【印】月 日经历姓名 知事姓名

【某事】

各护卫经历司呈各衙门文移同

应天府为某事【云 云】合行具呈

照验施行须至呈者

右  呈

某 部        府丞姓名 通判姓名洪武 年【印】月 日府尹姓名

【某事】      治中姓名 推官姓名

太常司钦天监太医院翰林院光禄寺太仆寺呈部文移同 提刑按察司呈五军都督府六部文移同洪武年月日按察使姓名副使姓名佥事姓名 各都司布政使司呈五军都督府外卫呈六部塩运司呈布政司守御千户所呈各卫同 长史司呈都府六部等衙门文移同洪武年月日长史姓名

申状式

某府为某事【云 云】合行申覆伏乞

照验施行须至申者

右      申

某处承宣布政使司

同知姓名 推官姓名

洪武 年【印】月 日知府姓名

【某事】       通判姓名

直隶府州申六部在外府州申都司应天府申五军都督府同 各外卫指挥使司申五军都督府塩运司申部文移同洪武年月日指挥使姓名同知姓名佥事姓名 兵马指挥司申都府六部同 守御千户所申都指挥使司文移同洪武年月日正千户姓名副千户姓名 各州申府按察司各卫等衙门文移同洪武年月日知州姓名同知姓名判官姓名 各县申府州等衙门文移同洪武年月日知县姓名县丞姓名主簿姓名

平关式

某卫亲军指挥使司为某事【云 云】合行移关请

照验施行须至关者

右    关

某卫指挥使司

洪武 年【印】月 日

【某事】

同知押 佥事押

关指挥使押

同知押 佥事押

各府平关各衙门文移同关知府押同知押推官押通判押 各州平关各衙门文移同关知州押同知押判官押 各县平关各衙门文移同关知县押县丞押主簿押

牒呈式

某府为某事【云 云】合行牒呈伏请

照验施行须至牒呈者

右  牒  呈

某处提刑按察司

同知姓名押 推官姓名押

洪武 年【印】月 日知府姓名押

【某事】     通判姓名押

应天府牒呈都司布政司各府牒呈各卫指挥使司塩运司兵马指挥司牒呈各卫指挥使司应天府同 按察司牒呈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文移同洪武年月日按察使姓名押副使姓名押佥事姓名押 长史司及守御千户所牒呈按察司应天府经历司国子学典簿牒呈察院磨勘司同

平牒式

某府长史司为某事【云 云】合行移牒请

照验施行须至牒者

右  牒

某  府

洪武 年【印】月 日

【某事】

牒长史押

各府牒长史司文移同

牒上式

某处守御千户所为某事【云 云】合行牒上请

照验施行须至牒者

右 牒 上

某   府

洪武 年【印】月 日

【某事】

副千户押

牒正千户押

副千户押

兵马指挥司牒上各外府同

故牒式

某卫指挥使司为某事【云 云】合行故牒可照验施行须至故牒者

右 故 牒

某   府

洪武 年【印】月 日

【某事】

同知押 佥事押

牒指挥使押

同知押 佥事押

都指挥使司故牒各卫及应天府塩运司故牒各府应天府故牒外府并兵马指挥司同

下帖式

某府为某事【云 云】合下仰照验【云 云】须至帖者

右下某县准此

洪武 年【印】月 日

【某事】

同知押 推官押

帖知府押

通判押

某州为某事【云 云】合下仰照验【云 云】须至帖者

右下某【仓库】准此

洪武 年【印】月 日

【某事】

同知押

帖知州押

判官押

明会典卷七十五

猜你喜欢
  石匮书后集卷第三·张岱
  清操类·佚名
  卷之四百六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九十八·佚名
  珠江名花小传·缪艮
  卷四十一·佚名
  卷十·吴缜
  御制读翟方进传·班固
  高仙芝传·欧阳修
  卷四十八·阿桂
  卷九 太宗嗣立·李有棠
  卷三十一·鄂尔泰
  卷一百三十六·佚名
  149.女皇帝武则天·林汉达
  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编辑者跋·汪精卫

    鄙人日本人也,住华北而一浅学无德之处士耳。今先于中国人、先于华中华南之人士,将此一国元首之著作从事编辑出版,何等不可思议之事欤!可知广大世间罕有之例不少焉。兹略叙其缘起而明本书刊行之始末。鄙人从少来到中国研究

  • 卷478 ·佚名

    曾丰 送段文子之桂阳 瘦筇轻拨火云开,前若相招后若推。 康乐苍梧充史具,祝融彭蠡效诗材。 况余湘水故人在,曾为阮家青眼来。 囊正自枵我辄瘿,好音听与雁俱回。 曾丰 送副将胡义民到部复还广东二首

  • 卷一百六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六十七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四十四 谢薖 赋陈虚中振芳堂 青腰按节临天阙幻成圭璧惊人寰一朝忽起枯槁想堕作人间氷雪顔国香端拟避清絶凤车安得窥幽闲雪中长疑肌起粟挽住直恐乘风还风

  • ●卷五·魏泰

    王安国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

  • 第十二回 戕县令刘邦发迹 杀郡守项梁举兵·蔡东藩

      却说芒砀二山,本来是幽僻的地方,峰回路转,谷窈林冥。刘邦与壮士十余人,寄身此地,无非为避祸起见,并恐被人侦悉,随处迁移,踪迹无定。偏有一妇人带着子女,前来寻邦,好象河东熟路,一寻就着。邦瞧将过去,不是别人,正是那妻室吕氏

  • 第一百十五回 张敬尧弃城褫职 吴佩孚临席摅词·蔡东藩

      却说张敬尧督湘以后,一切举措,多违人意,湘省为南北中枢,居民颇倾向南方,不愿附北,再加张敬尧自作威福,为众所讥,所以湘人竞欲驱张。就是湘中绅宦熊希龄,亦尝通电示意,不满敬尧。敬尧却恃有段派的奥援,安然坐镇,居湘三年,无人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四·佚名

    隆庆三年闰六月癸卯朔○命福建坐营都司署都指挥佥事晏秋元佥书广东都司事○升湖广运粮把总指挥佥事曹清为署都指挥佥事佥书广西都司事○山东旱蝗继以水灾○甲辰总督蓟辽侍郎谭纶言新选达兵犷悍难驭宜隶之总督标下设裨

  • 卷之一千一百九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尚史卷六十六·李锴

    列传四十四韩诸臣传公仲朋 公叔公仲朋【一作明史记作侈】是为韩朋事宣恵王为相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朋谓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王曰善乃儆朋之行将

  • 谭澄传·宋濂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其父谭资荣,金末时任交城县令,蒙古军攻河朔时,资荣献城投降,赐予金符,任命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县令。不久,又赐虎符,掌管元帅府事。随从元帅攻汴梁立功。四十岁时因病离职,乃荐其弟资用代行其职,资用去

  • 翰苑羣书卷三·洪遵

    宋 洪遵 编韦处厚翰林学士记魏晋已后典综机密政本中书诏命辞训皆必由焉唐有天下因袭前代爰自武徳时有密命则温大雅魏征李百药岑文本之属视草禁中干封则刘懿之周思茂范履氷之伦秉笔便坐自此始号北门学士皆自外召入未

  • 卷二十二上·徐一夔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集礼>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二十二上 嘉礼六 册公主序 古者天子之女谓之王姬周之中世下嫁诸侯天子至尊不自主婚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而谓之公主汉制因之始有封邑帝之姊妹谓之长公主至唐公主

  • 卷十 学四·黎靖德

      ◎读书法上   读书乃学者第二事。〔方子〕   读书已是第二义。盖人生道理合下完具,所以要读书者,盖是未曾经历见许多,圣人是经历见得许多,所以写在册上与人看。而今读书,只是要见得许多道理。及理会得了,又皆是自家

  •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九·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广弘明集音下卷  从二十四尽三十  广弘明集卷第二十四  沙汰(台带反广雅汰洒也考声云涛涷也说文[泳-永+簡]也[泳-永+簡]亦洗也从水太声[泳-永+簡]音简涛音桃涷音练也)。  [蕗-各+(梳

  • 法华玄论卷第八·吉藏

    论曰。转法轮具四义。一轮二转三方四降敌。轮者大乘以无生灭观为体。小乘以生灭观为体。大乘无生观为轮。略具十义。一唯圣王有余人则无。唯无所得圣王有此无生灭观。有所得人则无。二自然成就不由工匠。佛菩萨了诸法

  • 洞渊集·李思聪

    北宋仁宗时道士李思聪编撰。九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前有皇祐元年(1049)作者〈进洞天海岳表〉、〈乞进洞天海岳名山图状〉,请求进献《玉清璇玑图》、《洞天五岳图》、《蓬壶灵渎图》、《名山福地图》、《金液还丹

  • 续诗品·袁枚

    清代诗论著作。1卷,由32首四言诗组成。袁枚著。书前有作者小序,称“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袁枚此书正是讲诗法之作,如“崇意”、“精思”、“博习”、“选材”、“布格”、“择韵

  • 诗说解颐·季本

    四十卷,明季本著。包括总论二卷,正释三十卷,字义八卷。征引该洽,不肯剽袭前人,多自申其说。其改定前人旧说,必反复援引根据,著明所以然。其解《南山》篇“必告父母”句,以为是鲁桓公告父母之庙;《九罭》篇“公归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