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纲鉴易知录卷四七

唐纪

中宗皇帝 附武后

纲 丁酉,十四年,春正月,帝在房州。

纲 夏四月,周以王及善为内史。

目 王及善已致仕,会契丹作乱,起为滑州刺史。太后召见,问以朝廷得失,及善陈治乱之要十余事。太后曰:“外州末事,此为根本,卿不可出。”留为内史。

纲 六月,周来俊臣伏诛。

目 来俊臣倚势贪淫,士民妻妾有美者,百方取之;前后罗织诛人,不可胜计。自言才比石勒。监察御史李昭德素恶之,俊臣遂诬昭德谋反,下狱。又欲罗告诸武及太平公主与皇嗣、庐陵王、南北牙同反。诸武及太平公主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奏上,三日不出。王及善曰:“俊臣,国之元恶,不去之,必动摇朝廷。”吉顼曰:“俊臣聚结不逞,诬构良善,赃贿如山,冤魂塞路,国之贼也,何足惜哉!”太后乃下其奏。昭德、俊臣同弃市,时人无不痛昭德而快俊臣,仇家争啖其肉。士民相贺曰:“自今眠者背始帖席矣。”

纲 周以武承嗣、武三思同三品。

纲 秋九月,周以魏元忠为肃政中丞。

纲 冬闰十月,以狄仁杰同平章事。

纲 戊戌,十五年,春三月,帝还东都。

目 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狄仁杰从容言于太后曰:“太宗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况元首、股肱,义同一体,臣备位宰相,岂得有所不预知乎!”因劝太后召还庐陵王,太后意稍寤。

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吉顼与张易之、昌宗为控鹤监供奉,顼从容说二人曰:“公兄弟贵宠,天下侧目,不有大功,何以自全?”二人惧,问计。项曰:“天下未忘唐德,主上春秋高,公何不劝立庐陵王以慰人望!如此,岂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二人以为然,乘间屡为太后言之。太后乃托言庐陵王有疾,遣使召之,及其妃子皆诣行在。承嗣怏怏,遂发病死。

纲 秋八月,周以狄仁杰兼纳言。

目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光嗣,拜地官员外郎,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

通事舍人元行冲,博学多通,仁杰重之。行冲数规谏仁杰,且曰:“凡为家者必有储蓄脯醢以适口,参术以攻疾。仆窃计明公之门,珍味多矣,行冲请备药物之末。”仁杰笑曰:“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纲 九月,突厥陷赵州,周刺史高睿死之。

纲 周武氏以帝为皇太子、河北道元帅,狄仁杰副之,以讨默啜。

纲 周以苏味道同平章事。

目 味道在相位,依阿取容,尝谓人曰:“处事不宜明白,但摸棱持两端可矣。”时人谓之“苏摸棱”。

纲 冬十月,周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

目 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仁杰上疏曰:“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此为大事。诸为突厥、契丹胁从之人,皆是计逼情危,且图赊死。今且潜窜山泽,露宿草行,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制从之。仁杰于是抚慰百姓,河北遂安。

纲 周以姚元崇同平章事。

纲 十一月,周以豫王旦为相王。

纲 己亥,十六年,春正月,帝在东宫。

纲 秋八月,周纳言娄师德卒。

目 师德性沉厚宽恕,狄仁杰之入相也,师德实荐之;而仁杰不知,意颇轻之。太后尝问仁杰曰:“师德知人乎?”对曰:“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太后曰:“朕之知卿,乃师德所荐也,亦可谓知人矣。”仁杰既出,叹曰:“娄公盛德,我为其所包容久矣,吾不得窥其际也。”是时,罗织纷纭,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人以是重之。

纲 冬十一月,周贬吉顼为安固尉。

目 太后以顼有干略,以为同平章事,委以腹心。顼与武懿宗争赵州之功于太后前,顼视懿宗声气陵厉,太后由是不悦,曰:“顼在朕前,犹卑诸武,况异时讵可倚邪!”他日,顼奏事,方援引古今,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昔太宗有马,肥逸无能制者。朕为宫女,进言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三匕首。鞭之不服则其首,之不服则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顼皇恐,谢。诸武因共发其弟冒官事,由是坐贬。辞日,得召见,涕泣言曰:“臣永辞阙庭,愿陈一言。”太后问之,顼曰:“合水土为泥,有争乎?”太后曰:“无之。”又曰:“分半为佛,半为天尊,有争乎?”曰:“有争矣。”顼顿首曰:“宗室、外戚各当其分,则天下安。今太子已立,而外戚犹为王,此陛下驱之使他日必争,两不得安矣。”太后曰:“朕亦知之,然业已如是,不可如何。”

纲 十二月,周以狄仁杰为内史。

纲 庚子,十七年,春正月,帝在东宫。

纲 夏六月,司空、梁文惠公狄仁杰卒。

目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巾坠,马惊不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屡以老疾乞骸骨,不许。每入见,太后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及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有张柬之者,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卒成反正之功。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中宗复位,赠司空,睿宗时追封梁国公。

纲 冬十月,周复以正月为岁首。

纲 辛丑,十八年,春正月,帝在东宫。

目 是岁,武邑人苏安恒,上疏太后曰:“陛下钦先圣之顾托,受嗣子之推让,敬天顺人,二十年矣。今太子春秋既壮,陛下年德既尊,何不禅位东宫,使临宸极,亦何异陛下之身哉!诸武皆得封王,而陛下二十余孙无尺寸之土,此非长久之计也。”疏奏,太后召见,赐食,慰谕而遣之。

纲 三月,雨雪。

目 苏味道以雪为瑞,帅百官入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止之曰:“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味道不从。既入,求礼独不贺,进言曰:“今阳和布气,草木发荣,而寒雪为灾,岂得诬以为瑞!贺者皆谄谀之士也。”太后为之罢朝。

时又有献三足牛者,宰相复贺。求礼飏言曰:“凡物反常皆为妖,此鼎足非其人,政教不行之象也。”太后为之愀然。

纲 夏六月,周以李迥秀同平章事。

目 迥秀母本微贱,妻叱媵婢,母闻之不悦,迥秀即时出之。或问“何遽如是?”迥秀曰:“娶妻本以养亲;今乃违忤颜色,安敢留也!”

纲 冬十一月,周以崔玄为天官侍郎。

目 天官侍郎崔玄,性介直,未尝请谒。执政恶之,改文昌左丞。月余,太后谓玄曰:“闻卿改官,令史设斋自庆,此欲盛为奸贪耳;今还卿旧任。”乃复拜天官侍郎。

纲 周以郭元振为凉州都督。

纲 壬寅,十九年,春正月,帝在东宫。

目 是岁,苏安恒复上疏曰:“臣闻天下者,神尧、文武之天下也,陛下虽居正统,实因唐氏旧基。当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贪其宝位而忘母子深恩,将以何颜见唐家之宗庙哉!今天意人事,还归李家。陛下虽安天位,殊不知物极则反,器满则倾。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万乘之国哉!”太后亦不之罪。

纲 周设武举。

纲 秋九月朔,日食,不尽如钩。

纲 冬十二月,周以张嘉贞为监察御史。

目 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有疑事不能决,问侍吏曰:“此有佳客,可与议事者乎?”吏言前平乡尉张嘉贞有异才,循宪召见,询之;嘉贞为之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因请为奏,皆意所未及。及还,太后善之,循宪具言嘉贞所为,且请以己官授之。太后曰:“朕宁无一官自进贤邪!”因召嘉贞与语,大悦,即拜监察御史;擢循宪司勋郎中,赏其得人也。

纲 癸卯,二十年,春正月,帝在东宫。

纲 夏闰四月,周改文昌台为中台。

纲 秋九月朔,日食既。

纲 周贬魏元忠为高要尉,流张说于岭南。

目 初元忠为洛州长史,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欲以易之弟昌期为雍州长史,问宰相:“谁堪雍州者?”元忠以薛季昶对。太后曰:“昌期何如?”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不如季昶。”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恶之,乃谮元忠尝言:“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狱。

昌宗密引凤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太后召说入,凤舍人宋璟谓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殿中侍御 史张廷珪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左史刘知几曰:“无污青史,为子孙累!”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易之、昌宗遽呼曰:“张说与元忠同反!”太后问其状,对曰:“说尝谓元忠为伊、周;伊尹放太甲,周公摄王位,非欲反而何?”说曰:“易之小人,徒闻伊、周之语,安知伊、周之道!伊尹、周公为臣至忠,古今慕仰。陛下用宰相,不使学伊、周,当使学谁邪?”太后曰:“说反复,宜并系治之。”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

朱敬则抗疏理之曰:“元忠素称忠正,张说所坐无名,若令抵罪,失天下望。”竟贬元忠高要尉,流说岭表。元忠入辞,言曰:“臣老,向岭南,十死一生。但陛下他日必思臣言。”因指昌宗、易之曰:“此二小儿,终为乱阶。”

殿中侍御史王晙复奏申理元忠,宋璟谓之曰:“魏公幸已得全,今子复冒威怒,得无狼狈乎!”晙曰:“魏公以忠获罪,晙为义所激,颠沛无恨。”璟叹曰:“璟不能伸魏公之枉,深负朝廷矣。”

太后尝命朝贵宴集,易之兄弟皆位宋璟上。易之素惮璟,欲悦其意,虚位揖之曰:“公方今第一人,何乃下坐?”璟曰:“才劣位卑,张卿以为第一,何也?”天官侍郎郑杲谓璟曰:“中丞奈何卿五郎?”璟曰:“以官言之,正当谓卿。足下非张卿家奴,何郎之有!”举坐悚惕。时自武三思以下,皆谨事易之兄弟,璟独不为之礼。诸张积怒,尝欲中伤之;太后知之,故得免。

纲 甲辰,二十一年,春正月,帝在东宫。

纲 周平章事朱敬则致仕。

目 敬则为相,以用人为先,自余细务不之视。

纲 夏四月,周以天官侍郎崔玄同平章事。

纲 周以姚元崇为春官尚书。

纲 秋七月,周以杨再思为内史。

目 再思为相,专以谄媚取容。司礼少卿张同休,易之之兄,尝因宴集戏再思曰:“杨内史面似高丽。”再思欣然,剪纸帖巾,反披紫袍,为高丽舞,举坐大笑。时人或誉张昌宗之美曰:“六郎面似莲花。”再思曰:“不然,乃莲花似六郎耳。”

纲 周贬戴令言为长社令。

目 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足狐赋以讥杨再思,出为长社令。

纲 九月,周以姚元之为灵武道安抚大使。冬十月,以秋官侍郎张柬之同平章事。

目 元之将行,太后令举外司堪为宰相者,对曰:“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惟陛下急用之。”太后遂以柬之同平章事,时年且八十矣。

纲 十二月,周以阳峤为右台侍御史。

目 桓彦范、袁恕己共荐阳峤为御史。杨再思曰:“峤不乐搏击之任,如何?”彦范曰:“为官择人,岂必待其所欲!所不欲者,尤须与之,所以长难进之风,抑躁求之路。”乃擢为右台侍御史。

纲 乙巳,神龙元年,春正月,张柬之等举兵讨武氏之乱,张易之、昌宗伏诛。帝复位,大赦。

目 太后疾甚,易之、昌宗居中用事,张柬之、崔玄与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司马袁恕己谋诛之。柬之谓羽林大将军李多祚曰:“将军富贵,谁所致也?”多祚泣曰:“大帝也。”柬之曰:“今大帝之子为二竖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德乎!”多祚曰:“苟利国家,惟相公处分。”遂与定谋。

初,柬之与荆府长史杨元琰相代,同泛江,至中流,语及太后革命事,元琰慨然有匡复之志。及柬之为相,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谓曰:“君颇记江中之言乎?今日非轻授也。”柬之又用彦范、晖及右散骑侍郎李湛皆为羽林将军,委以禁兵。易之等疑惧,乃更以其党武攸宜参之,易之等乃安。

俄而姚元之自灵武至都,柬之、彦范相谓曰:“事济矣!”遂以其谋告之。彦范以事白其母,母曰:“忠孝不两全,先国后家可也。”

时太子于北门起居,彦范、晖谒见,密陈其策,太子许之。柬之、玄、彦范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帅羽林兵五百余人至玄武门,遣多祚、湛及内直郎王同皎诣东宫迎太子。斩关而入,斩易之、昌宗于庑下。进至太后所寝长生殿,太后惊起,问曰:“乱者谁邪?”多祚等对曰:“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太后见太子曰:“小子既诛,可还东宫。”彦范进曰:“昔天皇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已长,久在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于是以太后制命太子监国,明日,太后传位于太子。中宗复位,大赦,惟易之党不原。

纲 迁太后于上阳宫,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

纲 以张柬之、袁恕己同三品,崔玄为内史,敬晖、桓彦范为纳言,李多祚等进官、赐爵有差。

纲 二月,复国号曰唐。流贬周宰相韦承庆、房融、崔神庆于岭南。

纲 以杨再思同三品。

纲 姚元之为亳州刺史。

目 太后之迁上阳宫也,同三品姚元之独呜咽流涕。桓彦范、张柬之谓曰:“今日岂公涕泣时邪!”元之曰:“前日从公诛奸逆,人臣之义也;今日别旧君,亦人臣之义也,虽获罪,实所甘心。”遂出为亳州刺史。

纲 复立韦氏为皇后,赠后父玄贞上洛王。

目 上之迁房陵也,与后同幽闭,备尝艰危,情爱甚笃。尝与后私誓曰:“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御。”至是,上每临朝则后必施帷帐坐于殿上,预闻朝政,如武后在高宗之世矣。桓彦范上表曰:“书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自古帝王,未有与妇人共政而不破国亡身者也。”先是,胡僧慧范与张易之兄弟善,韦后亦重之。至是,复出入宫掖,彦范表言“慧范执左道以乱政”,请诛之。上皆不听。

纲 以武三思为司空。

目 二张之诛也,洛州长史薛季昶谓张柬之、敬晖曰:“二凶虽除,产、禄犹在,去草不去根,终当复生。”二人曰:“大事已定,彼犹机上肉耳,夫何能为!”季昶叹曰:“吾不知死所矣。”朝邑尉刘幽求亦谓柬之等曰:“三思尚存,公辈终无葬地;若不早图,噬脐无及。”不从。上女安乐公主适三思子崇训。上官仪女婉儿者,没入掖庭,辩慧能文,明习吏事。太后爱之,及上即位,使掌制命,益委任之,拜为婕妤。三思通焉,故婉儿党于武氏,又荐三思于韦后,上遂与三思图议政事,柬之等皆受制于三思矣。上使后与三思双陆,而自为点筹;三思遂与后通,由是武氏之势复振。柬之等数劝上诛诸武,不听。上遂以三思为司空,同三品。

纲 三月,征武攸绪为太子宾客。

纲 以安车征武攸绪,既至,除太子宾客;固请还山,许之。

纲 夏五月,赐敬晖等五人王爵,罢其政事。

目 敬晖等畏武三思之谗,以考功员外郎崔湜为耳目。湜见上亲三思而忌晖等,乃悉以晖等谋告三思;三思引为中书舍人。先是殿中侍御史郑愔谄事二张,坐贬,亡入东都,谒三思,初见,哭甚哀,既而大笑。三思怪之,愔曰:“愔始哀大王将戮死而灭族,后乃喜大王之得愔也。大王虽得天子之意,然彼五人皆据将相之权,胆略过人,废太后如反掌,日夜切齿,欲噬大王之肉,此愔所以为大王寒心也。”三思大惧,与之登楼,问自安之策,引为中书舍人,与崔湜皆为三思谋主。三思与韦后日夜谮晖等,云“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不若封以王爵,罢其政事,外不失尊宠功臣,内实夺之权”。上以为然,封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为博陵王,皆罢政事。三思令百官修复太后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为五王所逐者复之,大权尽归三思矣。

纲 以宋璟为黄门侍郎。

目 上嘉宋璟忠直,累迁黄门侍郎。武三思尝以事属璟,璟正色拒之曰:“今太后既复子明辟,王当以侯就第,何得尚预朝政!独不见产、禄之事乎!”

纲 以杨元琰为卫尉卿。

目 先是元琰知三思浸用事,请弃官为僧,上不许。敬晖闻而笑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乃由衷之请,非徒然也。”及晖等得罪,元琰独免。

纲 以韦安石为中书令,魏元忠为侍中。

纲 洛水溢。

纲 秋七月,河南、北十七州大水,制求直言。

纲 冬十一月,群臣上皇帝、皇后尊号。

纲 皇太后武氏崩。

目 太后崩于上阳宫,年八十一,遗制去帝号。上居谅阴,以中书令魏元忠摄冢宰三日。元忠素负忠直之望,中外赖之;武三思矫太后遗制,慰谕元忠,赐实封百户。元忠捧制,感咽涕泗,见者曰:“事去矣!”

纲 丙午,二年,春正月,制太平、安乐公主各开府置官属。

纲 二月,制僧慧范、道士史崇恩等并加五品阶。

纲 置十道巡察使。

纲 三月,杀附马都尉王同皎。

目 初,宋之问及弟之逊皆坐附会张易之贬岭南,逃归东都,匿于友人王同皎家。同皎疾武三思及韦后所为,每与所亲言之,辄切齿。之逊密告三思,三思使人告同皎与武当丞周憬等谋杀三思,废皇后。皆坐斩;之问、之逊并除京官。

纲 大置员外官。

目 置员外官,自京师及诸州凡二千余人,宦官超迁七品以上员外官者又将千人。魏元忠自端州还,为相,不复强谏,惟与时俯仰,中外失望。酸枣尉袁楚客以书责之,曰:“主上新服厥命,惟新厥德,当进君子,退小人,以兴大化,岂可安其荣宠,循默而已!今不早建太子,择师傅而辅之,一失也;公主开府置僚属,二失也;崇长缁衣,借势纳赂,三失也;俳优小人,盗窃品秩,四失也;有司选贤,皆以货取势求,五失也;宠进宦者,殆满千人,六失也;王公贵戚,赏赐无度,竞为侈靡,七失也;广置员外官,伤财害民,八失也;先朝宫女,出入无禁,交通请谒,九失也;左道之人,荧惑主听,窃盗禄位,十失也。凡此十失,君侯不正,谁正之哉!”元忠得书,愧谢而已。

纲 夏五月,葬则天皇后于乾陵。

纲 六月,贬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己、崔玄为远州司马。

目 武三思使郑愔告敬晖等与王同皎通谋,贬晖崖州、彦范泷州、柬之新州、恕己窦州、玄白州司马,员外长任,削其勋封。

纲 秋七月,立卫王重俊为皇太子。

纲 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己、崔玄为武三思所杀。

目 武三思阴令人疏皇后秽行,榜于天津桥,请加废黜。上大怒,命李承嘉穷核其事。承嘉奏言:“敬晖等所为,请族诛之。”上可其奏。大理丞李朝隐奏称:“晖等未经推鞫,不可遽就诛夷。”乃长流晖于琼州,彦范于瀼州,柬之于泷州,恕己于环州,玄于古州。崔湜说三思遣使矫制杀之。三思问谁可者,湜以大理正周利用先为五王所恶,贬官,乃荐之。三思使摄侍御史,奉使岭外。比至,柬之、玄已死,执彦范、晖、恕己,皆杀之。利用还,擢拜御史中丞。

三思既杀五王,势倾人主,常言:“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时宗楚客、宗晋卿、纪处讷、甘元柬皆为三思羽翼。周利用、冉祖雍、李俊、宋之逊、姚绍之皆为三思耳目,时人谓之“五狗”。

纲 冬十月,车驾还西京。

纲 十一月,以窦从一为雍州刺史。

目 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雍州司户李元纮判归僧寺。从一惧,命改判。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此判无动!”从一不能夺。

纲 丁未,景龙元年,秋七月,太子重俊起兵诛武三思、武崇训,兵溃而死。

目 皇后以太子重俊非其所生,恶之;武三思尤忌太子。上官婕妤以三思故,每下制敕,推尊武氏。驸马武崇训又教安乐公主请废太子。太子积不能平,与李多祚等矫制发羽林兵三百余人,杀三思、崇训于其第。太子与多祚斩关而入,叩索上官婕妤。上乃与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婕妤登玄武门楼以避之。上俯谓多祚所将千骑曰:“汝辈皆朕宿卫之士,何为从多祚反!苟能斩反者,勿患不富贵。”于是千骑斩多祚等,余众皆溃,太子亦为左右所杀。

纲 贬魏元忠为务川尉,道卒。

目 元忠以武三思擅权,意常愤郁。及太子重俊起兵,遇元忠子太仆少卿升于永安门,胁以自随;太子死,升为乱兵所杀。元忠扬言曰:“元恶已死,虽鼎镬何伤!但惜太子陨没耳。”宗楚客等共诬元忠,云“与太子通谋,请夷三族”。制不许,乃贬务川尉,行至涪陵而卒。

纲 戊申,二年,春二月,赦。

目 宫中言皇后衣笥裙上有五色云起,上令图以示百官,侍中韦巨源请布之天下,从之,仍赦天下。迦叶志忠奏:“昔神尧未受命,天下歌桃李子;文皇未受命,天下歌秦王破阵乐;则天未受命,天下歌妩媚娘;皇后未受命,天下歌桑条韦,谨上桑条韦歌十二篇,请编之乐府,皇后祀先蚕则奏之。”太常卿郑愔又引而申之。上悦,皆受厚赏。

纲 三月,朔方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

目 初,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境,仁愿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自是,突厥不敢度山畋牧,减镇兵数万人。仁愿建城,不置壅门守具。或问之,仁愿曰:“兵贵进取。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首望城者斩之,安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也!”其后常元楷为总管,始筑壅门。人以是重仁愿而轻元楷。

纲 夏四月,置修文馆学士。

目 置修文馆学士,选公卿善为文者李峤等二十余人为之。陪侍游宴,赋诗属和,使上官昭容第其甲乙。于是天下靡然,争以文华相尚,儒学忠谠之士莫得进矣。

纲 秋七月,以张仁愿同三品。

纲 始用斜封墨敕除官。

目 安乐、长宁公主、上官婕妤皆依势用事,请谒受赇,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书,时人谓之“斜封官”。其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官凡数千人。上及皇后、公主多营佛寺。左拾遗辛替否上疏曰:“臣闻古之建官,员不必备,故士有完行,家有廉节,朝廷有余俸,百姓有余食。今陛下百倍行赏,十倍增官,使府库空竭,流品混淆。陛下又以爱女之故,竭人之力,费人之财,夺人之家;爱数子而取三怨,使战士不尽力,朝士不尽忠,人既散矣,独提所爱,何所归乎!君以人为本,本固则邦宁,邦宁则陛下之夫妇母子长相保矣。若以造寺必为理体,养人不足经邦,缓其所急,急其所缓,亲未来而疏见在,失真实而冀虚无;一旦风尘再扰,霜雹荐臻,沙弥不可操干戈,寺塔不足攘饥馑,臣窃惜之。”疏奏,不省。

纲 冬十一月,安乐公主适武延秀。

目 武崇训之弟延秀,美资仪,善歌舞,公主悦之。崇训死,遂以延秀尚焉。

纲 征武攸绪入朝。

目 召武攸绪于嵩山。敕礼官于两仪殿设位,行问道之礼,令攸绪以山服见,不名不拜。攸绪至,趋立辞见班中,再拜而退。屡加宠锡,皆辞不受;亲贵谒候,寒温之外,不交一言。

纲 以婕妤上官氏为昭容。

纲 己酉,三年,春正月,幸玄武门,观宫女拔河。

目 幸玄武门与近臣观宫女拔河。上每与近臣宴集,令各效伎艺以为乐。国子司业郭山恽独歌鹿鸣、蟋蟀。明日,赐山恽敕,嘉美之。又尝宴侍臣,使各为回波辞,谏议大夫李景伯曰:“回波尔持酒巵。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上不悦。萧至忠曰:“此真谏官也。”

纲 三月,以韦巨源、杨再思为左右仆射、同三品,宗楚客为中书令,萧至忠为侍中,韦嗣立同三品,崔湜、赵彦昭同平章事。

目 监察御史崔琬对仗弹宗楚客、纪处讷潜通戎狄,受其货赂,至生边患。故事,大臣被弹,俯偻趋出,立于朝堂待罪。至是,楚客更忿怒作色,自陈忠鲠,为琬所诬。上竟不穷问,命琬与楚客结为兄弟以和解之,时人谓之“和事天子”。崔湜通于上官昭容,故引以为相。时政出多门,滥官充溢,人以为三无坐处,谓宰相、御史及员外官也。

纲 夏五月,流郑愔于吉州,贬崔湜江州司马。

目 崔湜、郑愔俱掌铨衡,倾附势要,赃贿狼藉,选法大坏。御史靳恒、李尚隐对仗弹之,下狱,流贬远州。

纲 庚戌,四年,夏五月,宴近臣。

目 国子祭酒祝钦明自请作八风舞,摇头转目,备诸丑态。钦明素以儒学著名,卢藏用曰:“祝公五经扫地尽矣。”

纲 六月,皇后韦氏杀帝于神龙殿,以裴谈、张锡同三品,张嘉福、岑羲、崔湜同平章事。立温王重茂。

目 许州参军燕钦融上言:“皇后淫乱,干预国政,宗楚客图危社稷。”上面诘之。钦融抗言不挠,楚客矫制扑杀之,上意怏怏,由是后及其党始惧。散骑常侍马秦客、光禄少卿杨均皆幸于后,恐事泄;安乐公主亦欲后临朝,以己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中进毒,中宗崩。

韦氏秘不发丧,召宰相入禁中,征诸府兵屯京城;以裴谈、张锡同三品,张嘉福、岑羲、崔湜同平章事;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谋草遗制,立温王重茂为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旦参谋政事。宗楚客曰:“相王与皇后,嫂叔不通问,听朝之际,何以为礼!”遂率诸宰相表请罢相王政事。乃发丧,皇后摄政,改元唐隆。太子即位,年十六。宗楚客、叶静能与诸韦劝后遵武后故事,以韦氏子弟领南北军。楚客等上书称韦氏宜革唐命,谋害少帝,深忌相王及太平公主,密与韦温、安乐公主谋去之。

纲 临淄王隆基起兵讨韦氏,并其党皆伏诛。隆基为平王,以钟绍京,刘幽求参知机务,李日知同三品,萧至忠等贬官有差。

目 相王子临淄王隆基罢潞州别驾,在京师阴聚才勇之士,密谋匡复。会兵部侍郎崔日用以楚客谋告隆基,乃与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薛崇暕、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前朝邑尉刘幽求、折冲麻嗣宗谋先事诛之。会韦播数搒捶万骑,万骑皆怨。果毅葛福顺、陈玄礼见隆基诉之,隆基讽以诛诸韦,皆踊跃自效。或谓隆基当启相王,隆基曰:“我曹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归于王,不成以身死,不以累王也。且万一不从,将败大计。”遂不启。微服与幽求等入苑中,逮夜,天星散落如雪,幽求曰:“天意若此,时不可失!”于是福顺直入羽林营,斩诸韦典兵者以徇,曰:“韦后鸩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之,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怀两端助逆党者,罪及三族。”羽林士皆欣然听命。

隆基勒兵入玄武门,诸卫兵皆应之。斩韦后及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昭容。幽求曰:“众约今夕共立相王,何不早定!”隆基止之,比晓,内外皆定。隆基乃出见相王,叩头谢不先白之罪。相王曰:“社稷宗庙不坠于地,汝之力也。”遂迎相王入辅少帝。

闭城门,收捕诸韦亲党及宗楚客、晋卿、纪处讷、赵履温、张嘉福、马秦客、杨均、叶静能等,皆斩之。尸韦后于市,诸韦襁褓儿无免者。

封隆基为平王,押左右厢万骑,赐崇暕爵立节王。以绍京守中书侍郎,幽求守中书舍人,并参知机务。武氏宗属,诛窜殆尽。以李日知、钟绍京并同三品。隆基二奴王毛仲、李守德,皆超拜将军。诸宰相萧至忠等,贬官有差。

纲 相王旦即位,废重茂复为温王。

纲 立平王隆基为皇太子。

目 上将立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长,平王隆基有功,疑不能决。成器辞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死不敢居平王之上。”刘幽求曰:“除天下之祸者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拯社稷之危,救君亲之难,论功、语德,无可疑者。”上从之。

纲 加太平公主实封万户。

目 公主沉敏多权略,武后以为类己,独爱幸;及诛张易之,公主有力焉。中宗之世,韦后,安乐皆畏之,又与太子共诛韦氏。既屡立大功,益尊重,上尝与之议政。宰相进退系其一言,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数,权倾人主,其门如市。

纲 秋七月,追复故太子重俊位号及敬晖、桓彦范、崔玄、张柬之、袁恕己、李多祚等官爵。

纲 以宋璟同三品。

目 璟与姚元之协心革中宗弊政,进忠良,退不肖,赏罚尽公,请托不行,纪纲修举,当时翕然以为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纲 八月,罢斜封官。

纲 冬十月,以薛讷为幽州经略节度大使。

纲 十一月,以姚元之为中书令。

纲 葬定陵。

目 朝议以韦后有罪,不应祔葬,乃追谥故英王妃赵氏为和思皇后,招魂祔葬。

纲 许公苏瓌卒。

目 制起复瓌子颋为工部侍郎,颋固辞。上使李日知谕旨,日知还奏曰:“臣见其哀毁,不敢发言。”上乃听其终制。

纲 十二月,以西城、隆昌二公主为女官。

目 以上二女为官,以资天皇、太后之福,欲为造观。谏议大夫宁原悌上疏切谏,上虽不能从而嘉其切直。二公主后改号金仙、玉真公主。

纲 以宋璟为吏部尚书,姚元之为兵部尚书。

纲 贬祝钦明、郭山恽为诸州长史。

目 侍御史倪若水奏弹钦明、山恽乱常改作,希旨病君;于是左授。时侍御史杨孚弹纠不避权贵,权贵毁之,上曰:“鹰搏狡兔,须急救之,不尔必反为所噬。御史绳奸慝亦然。苟非人主保卫之,则亦为奸慝所噬矣。”

睿宗皇帝

纲 辛亥,睿宗皇帝景云二年。

纲 春二月,命太子临国,以宋王成器为同州刺史,豳王守礼为豳州刺史,太平公主蒲州安置。

目 初,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颇易之;既而惮其英武,数为流言,云“太子非长,不可立”。每觇伺其所为,纤悉必闻于上。与益州长史窦怀贞结党,欲危太子,邀韦安石至其第,安石固辞不往。上尝密召安石谓曰:“闻朝廷皆倾心东宫,宜察之。”对曰:“陛下安得亡国之言!此乃太平之谋耳。太子有功于社稷,仁明孝友,天下所知,愿陛下无惑。”上瞿然曰:“朕知之矣,卿勿言。”宋璟与姚元之密言于上曰:“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长孙,公主交构其间,将使东宫不安。请出宋王、豳王皆为刺史,太平公主、武攸暨皆于东都安置。”上曰:“朕惟一妹,岂可远置东都!诸王惟卿所处。”顷之,上谓侍臣曰:“术者言五日中当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张说曰:“此必奸人欲离间东宫。愿陛下早使太子监国,则流言自息矣。”元之曰:“张说所言,社稷之至计也。”上悦。以宋王成器为同州刺史,豳王守礼为豳州刺史,太平公主蒲州安置,命太子监国。

纲 复斜封官。

目 殿中侍御史崔莅言于上曰:“斜封官皆先帝所除,姚元之等建议夺之,彰先帝之过,为陛下招怨。众口沸腾,恐生非常之变。”太平公主亦以为言,上然之。制诸斜封官,并量材叙用。

纲 贬姚元之为申州刺史,宋璟为楚州刺史。寝二王刺史之命。

目 太平公主闻姚元之、宋璟之谋,大怒,以让太子。太子惧,奏二人离间姑、兄,故有是命。

纲 夏五月,召太平公主还京师。

纲 六月,置十道按察使。

纲 冬十一月,召司马承祯至京师,寻许还山。

目 上召天台道士司马承祯,问以阴阳数术。对曰:“道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安肯劳心以学数术乎!”上曰:“理身无为则高矣,如理国何?”对曰:“国犹身也,顺物自然而心无所私,则天下理矣。”上叹曰:“广成之言,无以过也。”承祯固请还山,上许之。尚书左丞卢藏用指终南山谓承祯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天台!”承祯曰:“以愚观之,此乃仕宦之捷径耳!”藏用尝隐终南,则天时征为左拾遗,故承祯言之。

纲 壬子,太极元年,春正月,以萧至忠为刑部尚书。

目 萧至忠自托于太平公主,公主引为尚书。华州长史蒋钦绪,其妹夫也,谓之曰:“如子之才,何忧不达?勿为非分妄求!”至忠不应。钦绪退而叹曰:“九代卿族,一举灭之,可哀也哉!”至忠素有雅望,尝自公主第门出,遇宋璟,璟曰:“非所望于萧君也。”至忠笑曰:“善乎宋生之言!”遽策马而去。

纲 秋七月,彗星出西方,入太微。

纲 八月,帝传位于太子。太子即位,尊帝为太上皇。

目 太平公主使术者言于上曰:“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上曰:“传德避灾,吾志决矣。”公主及其党皆以为不可。太子闻之,固辞。上曰:“汝为孝子,何必待柩前然后即位邪!”太子流涕而出。制传位于太子,太子又上表辞。太平公主劝上自总大政。上乃谓太子曰:“汝以天下事重,欲朕兼理之邪?朕虽传位,岂忘家国!其军国大事,当兼省之。”

玄宗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上皇自称曰朕,命曰诰,五日一受朝于太极殿。皇帝自称曰予,命曰制、敕,日受朝于武德殿。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乃奏上皇决之。大赦,改元。

纲 立妃王氏为皇后。

纲 流刘幽求于封州。

目 初,河内人王琚预于王同皎之谋,上之为太子也,琚至长安见上。至庭中,故徐行,宦者曰:“殿下在廉内。”琚曰:“何谓殿下?今独有太平公主耳!”上遽召见,与语,琚曰:“韦庶人弑逆,人心不服,诛之易耳。太平公主凶猾无比,大臣多为之用,琚窃忧之。”上引与同榻坐,泣曰“主上同气,唯有太平,言之恐伤主上之意,不言为患日深,为之奈何?”琚曰:“天子之孝,当以安宗庙社稷为事,岂顾小节!”上悦。及即位,以为中书侍郎。是时,宰相多太平公主之党,仆射刘幽求与羽林将军张谋,使言于上曰:“窦怀贞、崔湜、岑羲皆因公主得进,日夜为谋不轨,若不早图,一旦事起,太上皇何以得安!请速诛之。”上以为然。泄其谋,上大惧,遽列上其状。有司奏流幽求于封州,张于丰州。

纲 冬十二月,刑部尚书李日知致仕。

目 日知在官,不待捶挞而事集。刑部有令史,受敕三日,忘不行。日知怒,欲捶之,既而谓曰:“我欲捶汝,天下人必谓汝能撩李日知瞋,受李日知杖,不得比于人,妻子亦将弃汝矣。”遂释之。吏皆感悦,无敢犯者。

猜你喜欢
  卷四百四十二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二十七·杨仲良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一·王称
  卷十六·连横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三十三·乾隆
  读礼通考卷四十九·徐乾学
  卷之一千三百七十三·佚名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八·司马光
  八一四 军机大臣奏节年各省解到销毁书板难以铲用俱作烧柴片·佚名
  绎史卷一百五十八·马骕
  评鉴阐要卷十二·乾隆
  葛乾孙传·张廷玉
  卷八·黄佐
  卷三百四十六·杨士奇
  123.王猛扪虱谈天下·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韩元吉·唐圭璋

      元吉字无咎,“全”已见。   鹧鸪天   雨歇云如隔座屏。薰风摇动一天青。今年五十平头过,又喜清歌洗耳听。   浮世事,绝曾经。此生应直斗牛星。且倾田舍黄鸡酒,敢望君家白玉庭。   又   万古光寒太白精。直

  • 卷二·毕沅

      ◎宋纪二 ∷起重光作噩正月,尽玄黓阉茂十二月,凡二年。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建隆二年辽应历十一年   春,正月,丙申朔,御崇元殿受朝,退,群臣诣皇太后宫门称贺。   壬寅,幸新造船务观

  • 卷三十四 淳化四年(癸巳,993)·李焘

      起太宗淳化四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庚寅朔,親饗太廟。   辛卯,合祭天地于圜丘,以宣祖、太祖升配。大赦天下。   度支副使謝泌條上郊祀賞給軍士之數,上曰:「朕愛惜金帛,止備賞賜爾。」泌因曰:「唐德宗朱泚之

  • 卷第二百七十六·胡三省

    后唐纪五〔起强圉大渊献(丁亥)七月,尽屠维赤奋若(己丑),凡二年有奇。〕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上天成二年〔(丁亥、九二七)〕1秋,七月,以归德节度使王晏球为北面副招讨使。〔乌震既死,以王晏球代之。按薛史,是年七月甲辰诏曰:「

  • 唐废帝本纪·欧阳修

    废帝,镇州平山人。本姓王,家世贫贱,母亲魏氏,年轻守寡,明宗当骑将时路过平山县抢到她。魏氏子阿三已十多岁,明宗收为养子取名从珂。长大后状貌雄伟,谨慎老实,说话少,骁勇善战,明宗很喜欢他。自从晋与梁在河上交战,从珂常立战功,庄

  • 卷十八 礼十三(凶礼 )·龙文彬

    ◎丧服洪武元年十二月辛未,诏定官民丧服之制。时御史高原侃言:“京师人民循习旧俗。凡有丧葬;设宴,会亲友,作乐娱尸,无哀戚之情。流俗之坏,至此已甚。且京师天下之本,四方之所取则。送终大事,尤不可不谨。乞禁上以厚风俗。”上

  • 卷二十四·徐一夔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二十四 嘉礼八 亲王冠礼 总叙 亲王即周之同姓诸侯汉之诸侯王也汉室冠诸侯遣使行事魏氏冠诸王用三加礼晋议冠南宫王不复加使命冠汝南王复用汉遣使之仪刘宋冠蕃王齐冠南郡王止一加唐制亲王冠於厅

  • 兵七·徐松

    亲征太祖建隆元年四月十四日,昭义军节度李筠叛。五月十九日,内出手诏曰:「朕仰膺天眷,肇启皇图,念可畏之非民,敢无名而动众 李筠不知天命,犯我王诛,弃带河砺岳之恩,为干纪乱常之事,已行攻讨,即俟荡平。当九夏之炎蒸,念六师之劳苦,

  • 十五年·佚名

    (己酉)十五年清道光二十九年春正月1月1日○庚午,大王大妃寶齡望七。上詣仁政殿,親上致詞、箋文、表裏,仍陳賀頒敎,赦。1月2日○辛未,以南秉哲爲全羅道觀察使。1月3日○壬申,親上表裏,陳賀時各差備官施賞有差,宣敎官李

  • 提要·陈厚耀

    【臣】等谨案春秋世族谱二卷国朝陈厚耀撰春秋之世自王朝以迄诸侯大夫得姓受氏各有源流其人之见于经者不可殚数汉宋有世本四卷唐代尚今惟孔氏正义中偶载其文而书则久佚隋书经籍志有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十三卷不知

  • 卷第四十·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四十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小乘论藏 立世阿毗昙论(十卷) (初卷标佛说字) (南聚北弁)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 地动品第一。南阎浮提品第二。六大国品第三。夜叉神品第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十二·澄观

    第四法性融通门者。谓真如既具过恒沙德。如所起事亦具德无尽。以真法性融通诸事故无碍也。文中二。先总。后别。总中二。一拣非中。谓理事抗行。不得事事无碍故。是知有言。须弥元不有芥子。旧来空。将空纳不有。何处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九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九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智揵度相应品第四之三有四十四智体。知老死智体。知老死集智体。知老死灭智体。知老死灭道智体。乃至知行亦如是。问曰。何故作

  • 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佚名

    成都麻大圣慈恩寺沙门 藏川 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鸠尸那城跋提河边沙罗双树入涅盘处诸大声闻前后围绕无量菩萨皆悉集会天人大会五十二类皆来云集前分之后遗教之前。尔时世尊放大光明照阎魔国嘿然而住时阎魔王十大王众

  • 目次·松源崇岳

      序三则卷之上  平江府阳山澄照禅院语录  江阴军君山报恩光孝禅寺语录  无为军冶父山实际禅院语录  饶州荐福禅院语录  明州香山智度禅院语录  平江府虎丘山云岩禅院语录卷之下  临安府景德灵隐禅寺

  • 卷上·书玉

    大忏悔文略解卷上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沙门书玉释解此忏悔。大分开三。初题目。二。集人。三。入文[○甲]今初。大忏悔文大者。大乘之法也。谓拣去权小。特发大心故。忏悔者。乃万行之初机。解脱之根本。入道之要门

  • 无名的裘德·哈代

    英国作家哈代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裘德·范立是个有才华的农民,凭自修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文,想进大学深造,将来当教师。但资本主义社会的高等学府鄙视这个出身卑微的青年,把他排斥在门外。妻子也看不起裘德,离他而去。

  • 宋艳·徐士銮

    笔记。清徐士銮撰。十二卷。士銮字沅青,天津人。尝任台郡太守,有政声。是书为作者息居里门时,辑平者所记而成。约成书于光绪间,十四万余字。是书全仿刘义庆《世说新语》体例,专载北宋、南宋名人艳事。凡于所记之事有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