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八

尚貞王

十五年,冊封使汪楫、林麟焻等賫勅至國,並欽賜御筆「中山世土」四字。冊封正使翰林院檢討汪楫、副使內閣中書舍人林麟焻齎勅至國,諭祭故王尚質,封世子尚貞為中山王,併以御筆大書「中山世土」四字並蟒縀錦幣,賜王及妃。【賜王蟒縀錦幣三十疋;賜妃二十疋】既而公務照例全竣而歸國。

今番禁止諸像募化銀兩併開缽乞米錢。

聖祖加賜縀疋。王舅毛國珍、紫金大夫王明佐等奉表入京,謝襲封恩。時謝恩例,給縀二十疋。聖祖恩加十疋,共賜縀幣三十疋。著為例。

十六年,聖祖加賜縀幣。耳目官向世俊、正議大夫鄭永安奉表入貢。時進貢例給賞縀四十疋。聖祖以琉球忠順,恩加十疋,共縀幣五十疋。著為例。

改稱寺社奉行。王令金寶器【上間親方安時】任御祈念奉行職時,改稱寺社奉行,而總理禪家、聖家之事也。

十七年,移安不動像于護國寺。徃昔之時,仲城郡有糸蒲寺,原奉不動明王並脇立二體。一日,他寺炎燒。時明王飛來禁城漏刻門,即移安于法堂。嗣後奉移神應寺。是年,護國寺住僧賴久日修護摩時,移奉于此寺也。

火燒宮古山藏三座。弘治年間,鯖祖氏仲宗根豐見親玄真定貢稅製法式,向後創建御物藏船于藏仕上世藏。此時只以茆草蓋之。康熙壬戌,忽逢火災,燒其三藏。至乙丑年重修其三藏,瓦以蓋之。

諭定百工朔望衣冠見朝。徃昔之世,每朔望佳節,自按司至衆官悉皆見朝。但穿朝衣,不帶頂冠。是年之春,改定朔望日群臣皆穿衣冠,以為入朝。

始定耳目官附賜與力役。耳目官向嗣孝【前川親雲上朝平】入閩赴京時,始附賜與力役,以為辦用。與力役自此而始。

始定宮古島、八重山島大阿母坐于彼島諸女之上。

始定祥雲寺、桃林寺住僧三年交代。自徃昔世,祥雲寺、桃林寺住僧不期年數,以務其住職。而為其住持者多有不便。由是圓覺寺住僧喝三長老呈請三年一次,必期交代。幸准其請,三年交代自此而始。

真境名阿母欺瀆銀河,為波被害。具志頭郡銀河水神至靈至感,禱祈必應。守護人民,呵禁不祥。故諸郡人為崇信,來到河邊洗手洗額,名曰撫水。此時銀河水神諱忌女人月水并赤衣服、丹手巾、紅帶子、赤箸子等。一日,東風平郡富盛邑有真境名阿母者,其親族與友利同來銀河洗手洗額。真境名阿母奴女思户不知河神之忌,而臨其河水,以洗月水瀆染之裙。少頃之間,怒濤猛起,三人一同捲入海中。阿母與思户不見死骸,獨友利抱高瀨石,隨波浮沉,萬死一生時,有具志頭郡安里邑宮城與友人同登岩石遊觀,忽看銀河有人沉浮。宮城驚,忙以繫牛馬之繩結自己腹,而其繩之餘授岩上之人,躍身入海,泅水救濟友利。友利抱着宮城,相與沉溺。岩上之人驚驚引繩,兩人登岩。友利拜謝曰:「為君我得再生,恩如父母。而今之後,養汝父、愛汝如母。而終予一生,願君見予如子。」而回去焉。由是今世之人徃至銀河之時,不敢佩紅丹色以為遊觀也。

十八年,始懸鐘于禁城中門。素禁城御仲門無有撞鐘。今番王令輔臣急做鐘,架撰小鐘,而朝晚並夜半時必鳴此鐘,以報時刻。

創建硫磺城拜殿。徃古之世,恐有海賊來侵,恒設精兵,整置軍器,収貯硫磺于此城,預備拒禦,名之曰硫磺城。至于近世,宮礎猶存。且城內有一神嶽,素結一宮,那霸人民恒以崇信焉。是年,運粮水梢、人民等喜捐錢銀,創造拜殿。至甲戌年,再建嶽門以壯觀焉。

十九年,始塑芥隱僧像,以安圓覺寺。圓覺寺內無有開山僧像。是年,住僧石峯題請奉芥隱僧像之事。幸蒙俞允,即塑其像,以為奉安其中焉。

與那城郡海水漲退三次。秋九月十六日夜丑時,海潮漲退三次,忽然漲滿八分,忽然退去盡乾。至于四次,漸漸漲滿,與常無異。

改修葉壁山玉陵。尚眞王始造一瓦屋于伊平屋島。其屋內亦結一屋,以板蓋之,以二石龕【俗叫厨子】放在其中,以奉宗祖屍骨矣。至于是年,歴年久遠,既致壞。彼島設理題請重修玉陵。由是,王命楊自昌【伊是名親雲上昌武】重修玉陵,築石作屋,亦以石灰塗其屋,以供堅固偉觀矣。

始設沙吏長。自徃昔時,本國之人知塗壁墻,未設沙吏。至于是年,小祿郡儀間邑大嶺奉命,始為沙吏長,【俗叫勢頭】以塗壁墻。後蒙褒嘉,陞筑登之。乾隆癸亥,始賜俸米貳石。【米壹石、雜石壹石。】

二十年,清聖祖俱許貢船蠲稅及增人數。耳目官毛起龍、正議大夫蔡鐸等奉表入京。先是,接貢船于關上納稅費用甚多。且明朝以來所遣貢船二隻,以百五十人為定,海濶人少,往來不便。由是具疏以乞免其稅,并加增人數。禮部議奏:「琉球納稅,照荷蘭國例,該應蠲免。止貢船人數,應遵會,何必更增?」聖祖曰:「琉球來享最久,且吳三桂、耿精忠謀叛之時,安南歸吳三桂,琉球則耿王遣使招之,終不肯服。而克篤忠誠,恪恭藩職,其恭順之誠,深可嘉尚。」命再下禮部議。貢船以二百人為定,并接貢船被免納稅。聖祖又以舊制,給賞緞疋皆係外庫所貯,命部換賜內庫緞幣。俱著為例。

八重山海島啣謝人恩。西表島之民名稱那邊,一日,獨負稻秧,赴于名嘉良地。行到濱嵜,北風嚴烈,寒氣甚極。時有一海島,【俗叫多武知也又】將揪魚以吃,海魚抱鳥以入潮中,相拉互扯,海鳥幾乎溺死。那邊忽倏看之,撈収此鳥,搬之於岩下,燒火煖之,切魚給吃。遂囑之曰:「嗣後汝勿為危事,切要慎惧。」再三吩咐,以便放飛。自是以來,那邊徃還田野之時,海鳥揪魚給與那邊,以報其恩。因此他児孫皆叫我鳥。至于孫子,屢有如此之事。

龍福寺獅像腹內現在稻穀。《遺老傳説》:徃昔之時,此獅像屢行寺外田地,而吃盡稻穀。農夫深憂之,徃見其田畝,有獅啼痕印于地。農夫甚奇怪之,轉至寺內視其獅像,腹脚淤泥,嚴然如活獅蹲居也。衆農夫僉以題奏。王賜田地七畝,附于寺院,以供獅獅像餵養。而後獅子不敢出外而吃去稻穀。至于今世,其地屬寺中俗叫獅田。是年纔加修葺時,身體渾全無稍間隙。而其腹內有稻皮猶存。奉行向良俊【儀間親雲上朝武】、大工渡嘉敷等皆觀見之,大驚且異,以告住僧勝林等。人民皆飛來而親見之,果如其言,無不奇怪也。

加置高所座敷奉行一員。

請安觀音像于久志郡。尚経【豐見城王子朝良】、顧思敬【久志親方助豐】為總地頭時,請來觀音石像,創建其宮于久志邑,奉安之于其中,以為崇信。自此之後,村中人民每月朔望、十八日、念三日皆到此寺而祈禱焉。

二十一年,塩屋村鐵匠舍倏在異衣,暫時而滅。大宜味郡塩屋村秋八月間修造船隻時,設小舍以造鐵釘。一日清晨,忽有珍異之衣,放在于其舍中。而其衣不能知絹與布,人皆聚集,大奇怪之。振舉看之,現出黃紅之色,亦放在于地,變有潔白之色。而煌煌彩光,大異常衣。人想神衣誤在此舍,高捧其衣,來的根所。而盆上舖紙,紙面置衣,焚香拜禮,即到消滅。今在塩屋邑屋宜親看其衣,且時在此所現看之人,子孫姉妹皆傳聽其事,不稍相異焉。

置御系圖官。王命尚弘德【東風平王子朝春】始授御系圖奉行職,而始令群臣各修家譜,已謄寫二部以備上覽。其一部藏御系圖座;一部押御朱印,以為頒賜,各為傳家之至寶。從此之後,按司、親方或二三年交代,或四五年交代。今限一年交代。[1]

始定御書院親方六員,每員各賜知行高四十斛,並當官三員,每員各賜知行高二十斛。

瓦以改蓋內間東殿。金丸未即大位時,擢任御鎖側官,並拜授內間地頭職,屢諫尚德王。王大怒惡之,金丸即避隱于內間邑。至于金丸踐祚,其茅宅空地,無構家室。尚象賢【羽地王子朝秀】任國相時,題奏創建宮殿。尚質王命輔臣修造東殿。【廣二橺、長三橺】但以茅草蓋之。是年,発大美御殿帑金,重修以樫木,改以瓦蓋之,撰擢邑人而看守其殿。即賜赤八卷,並田地。【田高二石四斗,地高三斗八升餘。】

志堅原比屋死後求看三絃。昔有一妓女名叫志堅原比屋。南風原郡宮平邑少年曾携來此妓,彈絃唱歌,晝夜宴遊。本邑照屋偶看其所玩之三絃,心甚求之。比屋推辭不賣。照屋再三懇求,比屋勉強賣之。厥後比屋倏染一症,適死此村,屢次現形,比及三年,照屋一夜相遇于路,比屋求見其三絃。照屋請來比屋,仝到其門。忽化清風而去焉。照屋恐有其遺恨,即把三絃彈以聞之。以後無以再遇覓看之事。

瀨洲村屬于源河村。羽地郡近隣本郡源河村。由是總地頭官呈請屬于源河村。

始廢真和志郡花城村。

改定聖家僧寺知行高。素賜護國寺知行高六十斛、臨海寺三十斛。其知行之內各十斛。乃為修葺其寺之費。又神應寺、萬壽寺、神德寺、聖現寺、神宮寺知行二十五斛,其知行之內各十三斛。乃為修葺其寺之費。至于是年,各寺住僧呈請以還其所修葺之知行。從此後自公朝以為修葺。

始建獅子形向八重瀨嶽,以防火災。東風平郡富盛村屢遭火災,燒失房屋,民不堪其憂。由是村人請乞蔡應瑞【唐榮大田親雲上】見其風水。應瑞徧相地理,囑之曰:「我見彼八重瀨嶽,甚係火山。早作獅子之形向,八重瀨可以防其災。」村人皆從其令,蹲坐獅子石像于勢理城,以向八重瀨。自爾而後,果得免火災之憂矣。

改修板敷石橋。具志堅邑之東有一大江,自古設杠,以通徃還,名之曰板敷杠。未閱數年,朽爛甚極。今番改建石橋,以致堅固。

二十二年,設置御系圖中取三員。

葉慕永改修宇平橋。昔設木板以為杠梁,以通徃來,名之曰宇平杠。然易頹易敗,屢次修葺,人民不堪其憂。王命葉慕永【友寄親雲上兼道】新築石橋。從此之後,人民免嵜嶇之嶮,牛馬喜任載之安矣。

聖祖免貢物海螺殼。耳目官溫允傑、正議大夫金元達等奉表入貢。時貢物內被免海螺殼三十個。由是康熙壬申,加進白剛錫一千觔。[1]

始賜姓于羣臣。洪武年間,察度王通中華後,始有姓並諱也,然未為盡備。至于是年,令群臣各修家譜時,賜姓氏于群臣。既而群臣悉皆有姓與諱也。[1]

始定擢吟味官者進城拜謝。原是,擢吟味官者進城,無有拜謝之禮。今番朝議,轉達王上,而始賜俸。自以有行拜謝之禮。

小波藏邑屢次災殃,乞還其田畝。真壁郡小波藏邑有數畝田地。自徃古時,以為神根所之田,每年祭祀,必取其田地稻穗,例薦神前。康熙甲寅,再正經界,取其田畝,授給高嶺郡,以為仲城里主地。自此之後,根所人家屢遭火難,或人氏夭死,或畜獸忽斃。數年之間,必當祭祀之日屢有災殃,而家財窮乏矣。由是康熙庚午年,郡邑之人恭具呈文,乞還真壁郡。而災殃自息,民人相安焉。[1]

宮平邑新垣為鬼見眩。南風原郡宮平邑有新垣者,一日,從首里回家。経過波武加真地時,見人集酒宴,妓亦歌絃。忽有一人手招新垣。即為他所眩,往至其地,半醒半眩。此時與鬼一同宴遊,已至曉天,相約以諾。每夜又會,而悉皆散去。新垣全醒而視之,獨在古墓之傍。而其所會者皆曾死之人。新垣大驚而回。自此之後,每晚果有飛來,高叫催會。新垣請僧告神,設譙以禳之間,新垣倏発熱症,其屎如黃泥。即請醫士服藥調治。歴閱數日,其屎出盡,症即全癒。

始定唐榮官員各指人等薦舉以授總唐榮司。素有唐榮諸大夫公同相議人知才智,僉具呈文,以為薦舉,以授總理唐榮司。【俗稱總役】至于今日改定,自諸大夫以至通事,各位擢舉,置任此職之人,【內紀其人之名並自用名印,外亦封包。俗叫入札。】固封名印,稟報法司,以多薦舉之人轉聞聖上,擢為總理唐榮司。其入札自此而始。[1]

二十三年,始定聞得大君加那志三年一次親到烏帽子井。徃昔之世,西原郡小波津村有小波津者,常耕田畝為業。其田畝之旁有一清泉,小波津至于此地時,放在茆烏帽子于此井上,以為耕耘,名之曰烏帽子井。小波津一日徃烏帽子井邊,見一神女自天降來臨泉沐浴。此女容貌美麗,瓊色傾世,而衣服異常。小波津大奇怪之,秘密暗步後側盜之,藏在稻束內。天女因衣被盜,不能上天,畱跡人間。遂與小波津結為夫婦。已歴數年,生下一女一男。此女子年已及七八歲,携弟而遊,且歌曰:「母之飛衣,在稻束下。若汝不啼哭,吾將其飛衣給與于汝。」母聞大喜,即挖開稻束視之,果有飛衣。即身穿此飛衣,兩腋挾二子,乘清風而飛去。由是聞得大君加那志每年二三月間必造此井,以為崇信。此年,始定三年一次新到此井,以為祭祀。每逢佳節祭祀,則令我謝祝女為五穀致禱後至于癸卯,盡裁其禮。翌年之春,改遣火缽阿母志良禮【此時跟從阿母加麻二口,導引庫理役一名護送,外城役一名。】取來其水,以為獻上。永著為例。[2]

創建関帝王神像。康熙癸亥,冊封勅使汪楫、林麟焻惜乎本國無供帝王,竟以創建帝王廟之意深以許愿。乃捐白銀伍十兩,請乞創建此像。至庚午年,王令貢使能塑闢帝王、関平、周倉聖像。明年之夏,奉此神像而回來。即上天妃庙內另築一壇,奉安其像,以致聖誕及春秋之祭禮,永為護國伏魔之神焉。

羽地郡松田村屬于本郡我部村。[1]

設置役人一員筭用座,以為宿衛。素筭用座伹有家來赤頭一人以為宿衛。然係藏在要緊筭帳之所。由是置役人一員,輪流更番,以為看夜焉。[1]

加祭尚巴志王、尚圓王獻帛爵禮。自徃古世,每年春秋、二仲、上戊日,祭歷代先王神主於崇元廟。然各位神主不行獻帛、獻爵之禮。但舜天王、英祖王、察度王、尚質王各四位神主必有行獻帛、獻爵之禮。特所以行此禮者,以有功德故也。獨尚質王係子禰祭故,得以與其祭。尚巴志王、尚圓王有功德而不與其祭者,似乎闕禮也。今番朝議,尚巴志王、尚圓王亦行其禮焉。

始賜「向」、「朝」兩字為姓、名乗頭字,明本同一氣。徃古之時,君上同宗未有定姓、名乗。由是王諭賜同宗一族,不論貴賤,皆「向」字為姓、「朝」字為名乗頭,以明同宗一族也。

始定以銀銅簪分別普新之士。徃昔之時,普新子弟皆用銅簪,勤小赤頭職者始用銀簪。不勤其職者依旧銅簪。簪裂俱是四方之莖、銀臺花頭也。

加增宮古御藏主部兩員。自徃昔世,宮古御藏有于兩所,一有城內金嬉,一有那霸渡地,通夜看守兩藏。此以加增主部兩員。[1]

二十四年,八重山頭官長榮氏石垣進粟補助,以蒙褒嘉。本國凶荒,五穀不登,費用甚多,公座缺乏。法司官行文諸島,以借粟米。由是,八重山頭職榮氏信明【石垣親雲上】具疏,懇請奉進粟一百石,以補其缺乏。幸准其請,遂蒙褒美,賞賜御褒書並畫一軸、白蔴二十束、燒酎一壺。

請城截西廚房。自徃昔時,於禁城下庭御殿之後設定廚房,以備宴待中華人之用,俗呼唐當藏。當此時也損破已甚,柱材朽爛,而今沒用此房。由此法司官恭具疏奏,以為廢毀矣。[1]

始置護國寺知事僧。護國寺住僧盛海題請設置知事僧事。即令快忠為知事僧,專掌聖僧公務也。至今猶然。

始裁官役僧並作事僧。

加增御系圖座筆者一人。

始定正議大夫坐于申口座之下、座敷之上,而帶用黃地八絲龍紋。

始定陞吟味役者拜座敷位。陞吟味官者,不論年紀長少,撰伶俐能幹者,擢令議公事。是以或有自當座陞者,或有自親雲上陞者,不係爵位。然吟味官,任重職者也。于是朝議,陞吟味官者,直令拜座敷位焉。[1]

始定王子及按司次男以下為下司士。徃昔之時,王子及按司之子皆稱按司。從是年,改定長子為按司,次男以下皆為下司士焉。[1]

二十五年,總地頭溫允傑借錢濟民。佐敷間切一遭凶年,多欠賦稅。從此之後,百姓甚致無力可施。康熙癸酉,屢次暴風,五穀未登,而國朝乏用,急催補納。人民無所倚告,深苦焦之。總地頭溫允傑【森山親方紹基】聞之憫之,將錢八千貫文借與百姓,完補賦欠納悉清。至于後日,令民漸次納償,免其利息。由是間切居民依然而安。

二十六年,賜僧芥隱諡號國師。

蔡壽至八重山改蓋寺院,並穿井汲泉。八重山御藏及寺院等處皆以茅艸蓋之,屢遇火災。且郡邑無有穿井,皆用溪水,人多疾病。蔡壽【渡久地親雲上政包】奉命為在番,到彼山時,其藏館、寺院改蓋以瓦,並穿井汲水,始教穿井之法矣。

王命馬廷楷、孫繼盛改修石火石橋。豐見城下有一江水與海相通,自古設杠以渡人民。或為蟲蛀所害,或為風雨被傷,而不能堅固,屢加修葺。至于秋天洪水橫流,已至傾圯。於是王命馬廷楷【宇地原親方良屋】、孫繼盛【糸滿親雲上嗣昌】新築石橋,以得人馬之安也。

仍定王子及按司冠。王及世子、世孫及王子弟五色浮織冠,俱用金線而織之。又按司五色浮織冠,伹用黃線而織之。

始置麻姑山、八重山大目指、大筆者、脇筆者各一員,以隨在番官辦理公務,並例賜赤八卷冠。

始賜御右筆主取俸米八斛。【米五石、雜石三石】

始定諸役職半途交代之例。自昔之時,諸奉行並諸座役職,或陞為他職,或告病辭職,或奉命出外,則不管月之多少,准作周年勤職,令他人交代其職。今番改定,六個月以上勤務其職,准作周年勤職而交代焉。五個月以下勤務其職,不准周年勤職,寬期而交代其職焉。

二十七年,改修臨海堤並橋二座。嘉靖年間,那霸有汪農大親者,常遊此地,以觀光景。亦恐為賊兵見劫,高築雉堞【俗稱三重城】並堤塘,以備防禦。其堤橋數座原為板杠,康熙甲戌秋七月間颶風陡作,為海潮所破,盡成平沙。是年重加修葺,至丙子年告成。時改築石橋,豎石為欄,以供海門壯觀焉。【臨海堤原有三橋,清風明月,騷客、漁人多集此橋,以為酒宴,得名最著,俗呼中橋。明朝之末塞其東橋,但中橋、西橋今番改修焉。】

久米仲里郡泊邑生得異人。久米山仲里郡泊邑農民名曰太良姉、於户、男鍋,共計三名,其容貌心志與人非異,惟有前齒四顆形似狗齒,頭髮似禿,項上及兩耳之上稍有髮毛數十根。至于年長,不甚盛長焉。是年,檢者官恭具文稟明此事。

翁自道帶來黃薯植于國。蕃薯有數種,有皮赤實白,有皮實俱白,有皮赤實黃。是年,有翁自道【伊舍唐親方盛富】者,黃薯自閩而帶來,以植之于家宅,以致繁昌,而分與各處。其蕃薯獨具別種,淩風耐寒,繁蔓蕃衍,四季不衰,使民得利焉。

彗星夜見。冬十月初四日,彗星出見,郡黎大驚懼之,遂遣使徃問唐榮,盡畫古圖並紀書以呈聖覽。而其圖並文今不可考焉。

闢馬場于平良邑。首里無有戲馬場,人皆行至各處習騎馬之法。至于是年,下地平良邑西始闢馬場,人民恒以騎馬,俗名曰平良真地。[1]

始置裱褙主取。自素設置裱具師,而無主取之分。至于是年,鄂承宗始授裱具主取。我國裱具主取自此而始。

始定國書院親方、諸殿與力進城拜謝之禮。自徃昔世,國書院親方職並世子、世孫及王子弟、法司官等與力,雖現授其職,而無有拜謝之禮。今年始定實擢其職,則擢日進城,行朝見拜謝之禮焉。[1]

加賜圓覺寺知行四十斛。徃昔之世,圓覺寺賜知行三百斛。厥後裁一半,為百五十斛。至于近世,裁五十斛,為百斛。又裁四十斛,為六十斛。近年加增四十斛,現賜百斛。

二十八年,重修荒神堂。自古而來,渡地邑西建立荒神堂,那霸人民及航海水梢必到此宮設壇祈福。至于近世,宮殿頹壞。是年,邑人及運粮船人等募緣錢銀,重修宮並拜殿也。

禱雨且収埋屍骨。春三月間旱魃肆虐,田野乾涸,屢次設堂禱雨而無有効騐。王幸于知念、玉城,虔誠禱雨,終不雨降。由是王發仁慈,恩澤屍民,竟令首里、泊、久米村、那霸、諸郡邑等處,將人之屍骨投棄山野晒日濕雨者,皆収埋之於地中。則不閱數日,雲起四野,油然大雨。

請安仁王石像于護國寺門。住僧盛海題請奉安仁王像。幸蒙俞允,請來仁王石像,安置于護國寺門。

圓覺寺山門改奉觀音及羅漢。圓覺寺山門原安佛像,敗壞甚極,不知何神。是年之冬,住僧蘭田題奏,改以觀音並十六羅漢像而奉安于此山門上。其古像竟収二箱,移置于荒神堂內。

八重山桃林寺社改蓋以瓦。是年之春,重修神社,蓋以陶瓦,及築石作墻,甃石造徑,以備海島偉壯。

始設造筆役。那霸有慎【大見武筑登之親雲上寬明】奉命為造筆役,恩賜年俸米三石。

夏五月初二日,宮古島有大地震。此日府庫及拜殿、寺院、假屋等四圍石墻崩坍。【招來久具松原,與那霸川滿、下里、西里、東仲宗根、西仲宗根等村人民,仍舊重築。時在番役葉氏友寄親雲上兼道。】

二十九年,改修《中山世譜》。唐榮總理官蔡鐸奉命,改以漢字,校正《琉球世鑑》,名之曰《中山世譜》。

始鑿天界寺井,以得清水。此寺地內屢次鑿井求泉,而未得一點泉水。伹日徃民家,挑水而來。住僧了道令蔡應瑞遍視鑿井得水之處,即鑿井于此地,湧出清水,味甚甘美。自此而來,不但寺院便水,天當旱魃,四隣民人盡來此井汲得泉水,亦足息渴矣。

移建大日石堂于波上山。嘉靖甲申,日秀上人謹書「阿」字于石上,創建波上山海邊,教人知即身成佛之意,而無有堂屋。恐歴年久遠為風雨所破。至于此年,護國寺住僧賴賢緣募人民,移基此地,創建石堂,奉安其阿字于堂內,名之曰大日如來堂。

始定耳目官以下之冠。百官之冠,素有紫、黃、赤、青、綠、黑之色,以定品級。而或用濮院綢,或用蕉布,永有綢與布之分。是年始定,申口官座敷當官,俱用絹綾景綢等;勢頭以下至諸郡訯理,皆用下綢縐紗等;自掟、目差以至諸郡有一職者,皆用棉布及蕉布,以為八卷冠。且用棉布大帶與月色蕉布之衣以為朝見。[1]

圓覺寺佛殿背改掛金剛會普菴禪師畫軸。圓覺寺佛殿素掛普菴禪師號。是年,改掛金剛會次描普菴禪師圖,以掛此殿。

久米島仲里地頭代比嘉引比嘉川水補田水防旱災,真謝、宇根、比嘉、謝名堂四村永得其利。真謝等村田地少水,尤患旱災,共計可出米二百五十石餘。居民每旱,汲水灌田,不堪其勞。比嘉親雲上督民築堤,以留比嘉川之下流。又開溝,長一千一百間,引之補其田水。于是四村不惟免其勞,亦永得其秋収。久米島引水入田自此而始。

久米島仲里地頭代嘉手苅引江水補田水,以利後世。仲里間切儀間村嘉手苅村田地狹而瘠,稍值颶旱,便欠賦數,盖百姓所受田地內,有嘉佐意原併户意原之水田,可出米百石。又有嘉陽田原及為川原之水田,亦可出米百五拾石。但是水少易涸,每逢天旱,耕而無獲,所以大致民疲。茲因嘉手苅【人名】任地頭代職,若生良策,始築土堤于山田川之下,以障沠流。自其所匯開溝引水,補其可出百石之田水。次亦如前法,以引呈中川之不流,補其可出百五十石之田。自此每年貢賦不欠,百姓永受其利。[3]

始設尚稷王及妃、尚圓王妃、尚懿王、尚久王五位神主,以行祭禮。自昔尚稷王及妃、尚圓王妃、尚懿王、尚久王五位未嘗有設神主以致祭祀。今按此五位,皆係各王所自出之祖,而不奉神主,以行祭祀,則於王之心有不能自已者也。于是乎令唐榮衆官議奏。衆官皆議曰「創建各王神主,奉安崇元廟。創建各妃神主,奉安天王庙,以行祭禮。則與昔王者所行之祭禮無以相異」緣由以聞。王令輔臣新設各位神主,以行祭禮,自此而始也。

移安尚永王妃、尚寧王妃神主于天王廟。素有尚永王妃神主,安置向憲【大宜味按司朝昆】之家,尚寧王妃神主安置馬氏【惠祖按司】之家。是年朝議,轉達王上,移安各神主于天王庙。

創許國書院從朝至夕放在爐中火。自徃昔時,國書院自己至未時,則爐中减火於斯之時,或至大臣,或來遠客,不便進茶進烟。是以當官在禁中,爐不减火;當官退禁中,爐中减火。國書院早晚不减火,自是而始也。

改定攝政家跡賜知行四百斛,今年裁少百斛,現賜三百斛。

註釋

1 日本內閣文庫藏本無此節。

2 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此節中無「翌年之春」之後的內容。

3 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此節只有首句。

猜你喜欢
  卷五百十三 列传三百·赵尔巽
  建康实録序·许嵩
  ●卷九·司马光
  读礼通考卷一百二·徐乾学
  卷二十六·唐·蒋一葵
  ●卷二·劳格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五十八·佚名
  卷之七十·佚名
  三三一 大学士舒赫德等奏遵旨详议文渊阁官制及赴阁阅抄章程折·佚名
  百济传·欧阳修
  汉纪三十一 淮阳王更始元年(癸未、23)·司马光
  弇山堂别集卷十三·王世贞
  卷六十七·佚名
  卷八十三·赵汝愚
  卷一百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山带阁注楚辞卷三·蒋骥

    武进蒋骥撰天问旧序云原放逐山泽见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神灵古圣贤怪物行事呵而问之以渫愤懑其言是矣又云原辞止书于壁而楚人论述成篇则未必然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遂往也周礼训方氏训四方之传道道言也世多言浑沌

  • 卷一百四十五·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四十五弹类五言古南林弹         【晋】桓 ?防带蹑良驷挥弹出长林归翮赴旧栖乔木转翔禽落羽防絶响屡中转应心七言古挟弹图         【明】陈绍先连钱骢马雕

  • 卷一百八十四 嘉祐元年(丙申,1056)·李焘

      起仁宗嘉祐元年九月盡是年十二月   九月壬午,司馬光又上疏曰:   臣聞書曰「遠乃猷」,詩云「猶之未遠,是用大諫」。況國家之弊,在於樂因循而多諱忌,不於安治之時豫為長遠之謀,此患難所由而生也。自古帝王,即位則立太子

  • 资治通鉴后编巻五十八·徐乾学

    宋纪五十八【起彊圉大渊献正月尽着雍困敦三月凡一年有三月】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徳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七年春正月丙子朔御大庆殿受朝 甲申知大宗正事允让请自今宗室辄有面祈恩泽者罚一月俸仍停朝谒从之 丁亥诏河北

  • 读礼通考卷五十六·徐乾学

    丧仪节十九神帛许慎五经异义大夫士无主大夫束帛依神士结茅为菆【郑说同】郑康成仪礼注曽子问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羣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然则士之皇祖于卒哭亦反其庙无主则反庙之礼未闻以其

  • 卷之二百二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野鸡大王之贞节坊·吴虞公

    阅者见此标题,不将疑我言乎,是诚有此实事者也。苏属某县陈姓某监生之母氏十年前固以妓家致富,在春申江上有“野鸡大王”之绰号。及起家辍业归里,大厦渠渠将比缙绅,抚其子延师教读。及子成人结纳一二当道声势赫奕,乡人无敢忤

  • 通志卷一百五十一·郑樵

    宋 右 迪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六十四后魏孙绍 张普恵 成淹 范绍 刘桃符 鹿悆张燿 刘道斌 董绍 冯元兴 袁翻 阳尼【从孙固 固从兄藻】贾思伯【弟思同】祖莹 尔朱荣【子菩提义罗文殊 文畅

  •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司马迁

    张连科 译注【说明】本传是郦食其、陆贾、朱建三个人的合传。这三个人的共同特点都是有一副伶牙利齿,能言善辩,嘘枯吹生,大有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遗风。尽管他们有共同之处,但是其成就和贡献却不尽相同。朱

  • 达奚长儒传·魏徵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地人。 祖父达奚俟,西魏定州刺史。 父亲达奚庆,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长儒小时即有节操,胆略过人。 十五岁,袭爵为乐安公。 西魏大统中(535~551),开始为官,当奉车都尉。 周太祖把他作为亲信,因他直质恭勤,授

  • 爱国学者顾炎武·吴晗

    今年是伟大的爱国学者顾炎武逝世二百八十周年。关于顾炎武的历史评价,全祖望写的《顾先生炎武神道表》最后一段话很中肯。他说:离开顾炎武的时代逐渐远了,读他的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能够说出他的大节的人却很少。只有王高

  • 知实篇第七九·王充

    【题解】本篇是《实知篇》的姊妹篇。文中列举了十六个事例,进一步论述了知识来源于经验这一基本观点。王充在开篇即指出:“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他论述:“圣人不能神而先知,先知

  • 第十 谋篇 2·王诩

    【原文】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万事一道而百度①一数也。夫仁人轻货②,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

  • 卷一百二十九·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二十七复次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欲得常见十方无数无边世界现说妙法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法身色身智慧身等。当於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至心听闻受持读诵。精勤修学如理思惟。

  • 佛法之教理行果·太虚

    ──十二年七月在黄梅明伦堂讲──佛法非一时中所能尽述,故今讲佛法,亦无从讲起。然诸君欲知佛法之妙亦不难,譬如饮茶入口,即知其味,不饮则终不能知也。但是知道有佛之法,必先知有佛,并知佛之所从来。须知佛由人成,非佛成人。

  • 渐备一切智德经卷第四·佚名

        西晋月支三藏竺法护译  玄妙住品第七  金刚藏曰。惟佛子。菩萨大士。以能净治第六道地。具足安住。入第七地行善权智。则有十事修玄妙道。何谓为十。谓行空事无相无愿。所遵真谛。成就忍力。愍伤慈哀。念

  • 金针秘传·方慎庵

    近代方慎庵著。方氏有感于中医针法“尤式微”不彰,遂发奋钻研针灸学术,“将平时所得于师门与出于心悟者,著成此书”。全书不分卷,论述了针灸源流,骨度尺寸,经脉孔穴,经穴主治,临床常用手法等。方氏上溯《内经》、《难经》等有

  • 慧珠阁诗钞·多隆阿

    慧珠阁诗钞一卷,附录一卷 ,[清] 多隆阿撰 。 诗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