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金猷澍

金猷澍 字慰侬。年三十五岁。生于安徽霍邱。家中住址。安徽休宁县万安街瓯山素风轩三房。已婚。子一。女三。初学于直隶高等学堂。任奉天全省学务处科员。及奉天广东印刷局局长。为警钟及国民日报等通信员。光緖三十二年。自费游美。旋补官费。入安谋斯学校。光緖三十三年。入吴斯特实业学校。习电气工程科。宣统二年。入威斯康心大学。宣统三年。得电气工程师学位。曾为各学会会员。及美国科学报等报经理。又在普通电气公司。任学习工程师。宣统三年回国。为上海各报编辑及经理。民国二年。任上海殖边银行副行长。民国三年。任哈尔滨殖边银行行长。民国五年。为吉黑二省殖边银行总经理。曾为工程师会会长。编著民国二年世界年鉴。现时住址。吉林哈尔滨南二道街。

Chin, Yushu.-Born in Hwachow, Anhui, 1882. Married, 1904. Studied at Chili Provincial College, Paoting, 1902-5. Graduated, 1905. Editor, The Alarming Bell, Mukden, 1903-6. General Manager, Kwangtung Press, Mukden, 1905-6. Arrived in America, June, 1906. Government support. Prepared for college at Amherst High School, 1906-8. Studie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t 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1908-10;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1910-11. E.E., 1911. Member of various organizations and frequent contributor of articles to Worcester Telegram, The Scientific Ameri-can, etc. Manager, The Tech, 1909-10. Student Engineer, General Electrical Company, 1910. Returned to China, August, 1911. Manager and Editor of several papers, Shanghai, 1911-13. Sub-Manager, Bank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Shanghai, 1913. Manager, Bank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Harbin, 1914-15. General Manager, Bank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N. Manchuria, 1916. Director, Engineering Club, 1914. Author, "The Almanac of 1913", etc.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三十二齐高帝诸子上 豫章文献王嶷·李延寿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四·杨仲良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十三·乾隆
  法喜志卷一·夏树芳
  郑延平王受明官爵考·陈匪石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九·佚名
  卷之三百六十六·佚名
  卷之五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八十五·佚名
  第三八八认充保结同治九年九月一二二一一--三·佚名
  八一六 军机大臣福隆安等奏查明七月至九月总裁等校书记过次数应交部察议折·佚名
  七六七 山东巡抚国泰奏缴应毁违碍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二)·佚名
  卷五十七下 司马相如传 第二十七下·班固
  李讠斤传·魏收
  總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宋词三百首(8)·朱祖谋

    春月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

  • 志第四 礼仪上·范晔

    合朔 立春 五供 上陵 冠 夕牲 耕 高禖 养老 先蚕 祓禊夫威仪,所以与君臣,序六亲也。若君亡君之威,臣亡臣之仪,上替下陵,此谓大乱。大乱作,则群生受其殃,可不慎哉!故记施行威仪,以为《礼仪志》。礼威仪,每月朔旦,太史上

  • 卷第二百七十二 後唐紀一·司马光

      昭陽協洽(癸未),一年。   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同光元年(癸未、九二三年)   春,二月,晉王下敎置百官,於四鎮判官中選前朝士族,欲以為相。河東節度判官盧質為之首,質固辭,請以義武節度判官豆盧革、河東觀察判官盧程為之;王卽

  • 第六回 阬深谷诸儒毙命 得原璧暴主惊心·蔡东藩

      却说梁山下面,经过的大员,就是丞相李斯。当由始皇左右,据实陈明,始皇道:“丞相车骑,果如此威风么?”这句说话,明明是含有怒意。左右从旁窥透,便有人报知李斯。李斯听说,吃惊不小,嗣是有事出门,减损车从,不复如前,偏又被始皇看

  • 第七十一回 罪辅臣连番下诏 剿剧寇数路进兵·蔡东藩

      却说载垣、端华两人,被弈䜣饬侍卫拿下,载垣端华道:“我两人无故被谴,究系如何罪名?”弈䜣道:“你听著!待我宣旨。”遂捧着谕旨朗读道:  上年海疆不靖,京师戒严,总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筹画乖方所致。载垣等复不能尽心和议,徒

  • 第一百十五回 张敬尧弃城褫职 吴佩孚临席摅词·蔡东藩

      却说张敬尧督湘以后,一切举措,多违人意,湘省为南北中枢,居民颇倾向南方,不愿附北,再加张敬尧自作威福,为众所讥,所以湘人竞欲驱张。就是湘中绅宦熊希龄,亦尝通电示意,不满敬尧。敬尧却恃有段派的奥援,安然坐镇,居湘三年,无人

  • ○瀛台起居注五则·许指严

    瀛台为南海子中一小岛,三面临湖,一面有桥可通出入。当戊戌政变事泄后,太后即诱帝至其处,谓:“赦尔一命,可居此中,不得与闻外事。”一面派心腹侍卫,严密防守,凡一举一动,俱有人报告于太后。且最酷者,虽实际上与以幽禁,仍每日须用其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三·佚名

    正统十三年二月丁巳朔释奠先师孔子遣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陈循行礼 敕谕哈密忠顺王倒瓦答失里及管事大头目人等曰昔我 皇曾祖君临大位尔祖之叔安克帖木儿首先率义来朝特封忠顺王锡以金印命管治哈密人民保御边境其后

  • 萧谌传·萧子显

    萧谌字彦孚,是南兰陵郡兰陵县人。祖父萧道清,官至员外郎。父亲萧仙伯,任桂陽国参军。萧谌一开始任官为州从事,晋熙国侍郎,左常侍。萧谌是太祖(萧道成)的绝服族子,元徽末年,世祖(萧赜)在郢州任职,想知道京城里的动向,太祖派萧谌

  • 完颜思烈传·脱脱

    思烈是内族南阳郡王襄的儿子。他性情安详文雅,颇通书史,他从五六岁便入宫侍奉皇帝,皇帝很喜爱他,当时人称他为“自在奉御”。当宣宗入朝即位时,胡沙虎专横跋扈,思烈还在幼年,他曾哭着跪在宣宗面前,抱着宣宗的膝说:“希望您早早

  • 六经正误卷二·毛居正

    宋 毛居正 撰尚书正误序轨范作轨误车轨之轨从八九之九軓字从凡軓音范无从丸者 鲁共王王作正误 科斗书废已久作乆误尧典□古作□误□字从禾从尤从旨禾音鸡非禾稼之禾字□首之□同羲和作羲误羲字从义从兮 纳日作纳

  • 卷四十六·佚名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三尔时文殊师利。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求善知识亲近善知识。问菩萨行求菩萨道。善男子,是为菩萨第一之藏。具一切智。所谓求善知识。亲近恭敬

  •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智升

    总括群经录上之十  叙列古今诸家目录古经录一卷。  右寻诸旧录。多称为古录。似是秦始皇时释利防等所赍经录旧经录一卷。  右似是前汉刘向校书天阁。往见有佛经。即谓古藏经录。谓孔壁所藏。或秦正焚书。人中所

  • 弘明集卷第八·僧祐

      玄光法师辩惑论记室刘勰灭惑论僧顺法师析三破论。辩惑论(序)(释玄光)  夫大千遐邈万化无际。尘游梦境染惑声华。缘想增霭奚识明政。由淳风漓薄。使众魔纷竞矣。若矫诈谋荣必行五逆。威强导蒙必施六极。虫气[雨/狸

  • 斯塔福特疑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英国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创作的推理小说,大雪覆盖下的斯坦福特宅邸内进行着一场降临会,但在游戏中精灵Ida却突然发出了埃克桑普敦镇的特里威廉上校被谋杀的口信。斯坦福特的人们于是不安起来,这时勇敢的伯纳比少校毅然

  • 浮溪集·汪藻

    诗文别集。宋汪藻(1079—1154)撰。三十二卷,拾遗三卷。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崇宁进士,累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拜翰林学士。后以显谟阁学士、左中大夫,知徽州、宣州。卒封新安郡侯。

  • 圣持世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玄奘所译持世陀罗尼经之别本也。先说持法,次说诸咒,诸印。

  • 天台八教大意·灌顶

    全一卷。隋代灌顶撰。又称八教大意。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略述天台教判化仪、化法等八教之大纲。先将化仪四教配于华严等五时而略说之,次叙化法四教之名义、机根、行位、得果,及观行四门与十乘观法,并明五时之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