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禮一

序文

◎國初,草創多事,禮文不備,太宗命許稠,撰吉禮序例及儀式,其他則未及,每遇大事,輒取辦於禮官一時所擬,上乃命鄭陟、卞孝文,撰定嘉、賓、軍、凶等禮,取本朝已行典故,兼取唐、宋舊禮及中朝之制。其去取損益,皆稟宸斷,卒未告訖,冠禮亦講求而未就。其已成四禮,幷許稠所撰吉禮,附于實錄之末。

吉禮序例

辨祀

○大祀:社稷、宗廟。

○中祀:風雲雷雨〈山川、城隍附。〉嶽、海、瀆〈智異山,全羅道南原南;三角山,漢城府中;松嶽山,開城府西;鼻白山,永吉道定平北。東海,江原道襄州東;南海,全羅道羅州南;西海,豊海道豊川西;熊津,忠淸道燕歧;伽倻津,慶尙道梁山。已上南。漢江,漢城府中;德津,京畿臨津;平壤江,平安道平壤府;鴨綠江,平安道義州。已上西。豆滿江,咸吉道慶源。〉、先農、先蠶、雩祀〈句芒木正,祝融火正,后土土正,蓐收金正,玄冥水正,后稷。〉、文宣王、朝鮮檀君、後朝鮮始祖箕子、高麗始祖。

○小祀:靈星、名山、大川〈雉岳山,江原道原州東;鷄龍山,忠淸道公州;竹嶺山,忠淸道丹陽;亏弗山,慶尙道蔚山;主屹山,慶尙道聞慶;全州城隍,全羅道錦城山、全羅道羅州。已上南。木覓,漢城府中;五冠山,松林;牛耳山,豐海道海州。已上西。紺嶽山,京畿積城;義館嶺,江原道淮陽;永興城隍,永吉道。已上北。場津㝠所,忠淸道忠州;楊津,京畿楊州。已上南。長山串,豐海道長淵;阿斯津松串,豊海道安岳;淸川江,平安道安州;九津弱水,平安道平壤府。已上西。德津溟所,江原道淮陽;沸流水,永吉道永興府。已上北。〉、司寒、馬祖、先牧、馬社、馬步、七祀、禜〈音永。〉祭。

○凡祭祀之禮,天神曰祀,地祇曰祭,人鬼曰享,文宣王曰釋奠。

時日

◎凡祀有常日者,仲春仲秋上戊及臘日祭社稷,朔望歲時〈正朝、寒食、端午、秋夕、冬至、臘。〉享宗廟、啓聖殿、文昭殿、健元陵、齊陵。〈朔望若値別祭,則只行別祭。〉歲時,享濬源殿諸山陵,季夏土旺日祭中霤,立秋後辰日祀靈星,驚蟄後吉亥享先農,季秋吉巳享先蠶,仲春仲秋上丁釋奠文宣王,朔望奠文宣王,〈若値釋奠,只行釋奠。〉仲春、中氣後剛日祀馬祖,仲夏中氣後剛日享先牧,仲秋中氣後剛日祭馬社,仲春中氣後剛日祭馬步。

○凡祀無常日者,竝卜日。祫享宗廟,〈三年一祫,以孟冬時享之後。〉四孟月享宗廟社稷。宗廟及諸神祀祈告〈所祈迫切則不卜日。〉報祀。〈或因事祈告,若値得所祈,則報謝,如祈水旱則待立秋後報謝。〉仲春、仲秋祀風雲雷雨,〈山川、城隍附。〉仲春、仲秋祭嶽海瀆,孟夏雩祀,仲春、仲秋祭名山大川,仲春、仲秋享朝鮮檀君、後朝鮮始祖箕子、高麗始祖。季冬藏氷,春分開氷享司寒,久雨禜祭。〈災迫則不卜日。〉右祭祀之日,書雲觀前期準舊例報禮曹,禮曹啓聞,散告中外,攸司隨職供辦。

○凡祀不卜日者,宗廟薦新。〈二月氷,三月蕨,四月松魚,五月大小麥、櫻桃、筍、瓜、杏,六月茄子、冬瓜、林檎,七月黍、稷、粟,八月稻、年魚、栗,九月雁、大棗、梨,十月柿、橘、柑,十一月天鵝,十二月魚、兎。〉右新物所産各官,依式輸納典祀寺,典祀寺報禮曹,禮曹啓聞卽薦。若値朔望奠,則兼薦之物,成或有早晩,隨其成熟以薦,不必拘月令。宗廟薦禽。〈蒐狩所獲鹿獐雉之類,遣使馳薦。〉

壇壝

◎社稷壇坐南向北,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各三級,飾以方色土,蓋以黃土。石主長二尺五寸,方一丈,剡其上培其下半當壇上南陛之上。兩壝,每壝二十五步,以丈計之,六尺爲步,則爲十五丈也。〈尺用營造尺。〉風雲雷雨壇,方二丈三尺,高二尺七寸,兩壝。靈星壇,廣二丈一尺,高二尺五寸,一壝。先農壇、先蠶壇、雩祀壇已上諸壇,竝方二丈三尺,高二尺七寸,兩壝。馬祖、先牧、馬社、馬步壇,竝廣二丈一尺,高二尺五寸,一壝。凡瘞坎,皆在廟壇之北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其制用磚石砌,作一小天井,深闊三四尺許。其南作踏道上下,閑時以土實之。臨祭取去土,掃令潔淨,祭畢,使人持幣及祝版之屬,從踏道下,送入坎中,然後下土築實,依禮差人守視。諸祀神壇廟園外三十步內,禁斷樵木耕種及行人。

神位

◎社稷壇,祭大社以后土氏配,祭大稷以后稷氏配。〈社,土神;稷,穀神。〉大社在壇上南方近東北向,后土氏在大社神位之左近北東向,大稷在壇上南方近東北向,后稷氏在大稷神位之左近北東向,席皆以莞。宗廟祫享,設座於戶外,自西以東穆祖、度祖、太祖竝南向,翼祖、桓祖竝北向。每座設扆席蒲筵,繢純加莞席紛純,右彫几。〈紛如綬,有文而狹者。〉四時、歲時、朔望及祈告、報祀,竝室內南向。每室鋪筵設几。七祀:春祀司命戶,夏祀竈,秋祀門厲,冬祀行,季夏土旺日別祀中霤,祫享臘享則遍祭。設位於廟庭之西東向北上,席皆以莞。〈《儀禮經傳通解》續注云:「司命,宮中小神。門戶,主出入。行主道路行作。厲謂公厲,古諸侯之無後者。竈主飮食之事,中主堂室居處。〉配享功臣,設位於廟庭之東,世各一行,西向北上,席皆以莞。〈攝事則唯祫享冬享祭。〉風雲雷雨壇,風雲雷雨在壇上北方南向,山川居左,城隍居右,席皆以莞。靈星壇,設神位于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莞。〈《文獻通考》云:」星龍左角爲天田,主穀。「〉嶽海瀆各設神位,當中南向,〈唯三角山、白嶽,附在東西向。〉席皆以莞。〈若時旱,望祈北郊設嶽海瀆及諸山川神位,各於其方,俱內向,席皆以莞。東方東海諸山川,南方智異山、南海、熊津、伽倻津諸山川,中央三角山、漢江諸山川,西方松嶽、西海、德津、平壤江、鴨綠江諸山川,北方鼻白山諸山川。〉名山大川,各設神位,當中南向,席皆以莞。禜祭,設神位于國門,皆內向,席皆以莞。〈《周禮》《春官》禜門鄭氏注云:」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山川之神則水旱疫厲,於是乎禜之。魯《莊》二十五年秋,大水,鼓用牲于門。「〉先農壇,享帝神龍氏,配以后稷氏。神農氏在壇上北方南向,后稷氏在壇上東方西向,席皆以莞。先蠶壇,享先蠶西陵氏。〈陳氏禮書注云:」《史記》曰:『黃帝娵西陵氏,西陵氏始養蠶。'「〉設神位于壇上北方南向,席以莞。雩祀壇,享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后稷,〈《文獻通考》云:」天旱雩上帝,諸侯雩上公。「月令:」上公,若句龍后稷之類。「《孔子家語》曰:」少皞氏之子有四叔,曰重,曰該,曰脩,曰熙,使重爲句芒,該爲蓐收,脩及熙爲玄冥。顓頊氏之子黎爲祝融,共工氏之子句龍爲后土。此五者,生爲上公,死爲貴神。「〉設神位于壇上北方,俱南向,以西爲上,席皆以莞。釋奠:大成至聖文宣王、〈居中南向。〉兗國復聖公、郕國宗聖公、沂國述聖公、鄒國亞聖公、〈在正位東南西向北上。若殿窄狹則宗聖公、亞聖公在正位西南,東向北上。〉費公、〈閔損第一。〉薛公、〈冉雍第三。〉黎公、〈端木賜第五。〉衛公、〈仲由第七。〉魏公、〈卜商第九,在殿內東壁,竝西向北上。〉鄆公、〈冉耕第二。〉齊公、〈宰予第四。〉徐公、〈冉求第六。〉吳公、〈言偃第八。〉穎川侯、〈顓孫師第十,在殿內西壁,竝東向北上。〉金鄕侯、〈澹臺滅明東一。〉任城侯、〈原憲東二。〉汝陽侯、〈南宮适東三。〉萊蕪侯、〈曾點東四。〉須唱侯、〈商瞿東五。〉平輿侯、〈漆彫開東六。〉睢陽侯、〈司馬耕東七。〉平陰侯、〈有若東八。〉東阿侯、〈巫馬施東九。〉陽穀侯、〈顔幸東十。〉上蔡侯、〈䘏東十一。〉枝江侯、〈公孫龍東十二。〉馮翊侯、〈秦商東十三。〉雷澤侯、〈顔高東十四。〉上邽侯、〈壤駟赤東十五。〉成紀侯、〈石作蜀東十六。〉鉅平侯、〈公夏首東十七。〉膠東侯、〈后處東十八。〉濟陽侯、〈奚容箴東十九。〉富平侯、〈顔祖東二十。〉淦陽侯、〈句井疆東二十一。〉甄城侯、〈秦祖東二十一。〉即墨侯、〈公祖勾茲東二十三。〉武城侯、〈縣成東二十四。〉汧源侯、〈燕伋東二十五。〉宛勾侯、〈顔之僕二十六。〉建成侯、〈樂欬東二十七。〉堂邑侯、〈顔何東二十八。〉林慮侯、〈狄墨東二十九。〉鄆城侯、〈孔忠東三十。〉徐城侯、〈公西箴東三十一。〉臨濮侯、〈施之常東三十二。〉華亭侯、〈秦川東三十三。〉文登侯、〈申棖東三十四。〉濟陰侯、〈顔噲東三十五。〉泗水侯、〈孔鯉東三十六。〉蘭陵伯、〈筍况東三十七。〉睢陽伯、〈穀梁赤東三十八。〉萊蕪伯、〈高堂生東三十九。〉樂壽伯、〈毛萇東四十。〉彭城伯、〈劉向東四十一。〉中牟伯、〈鄭衆東四十二。〉緱氏伯、〈杜子春東四十三。〉良鄕侯、〈盧植東四十四。〉榮陽伯、〈服虔東四十五。〉司空、〈王肅東四十六。〉司徒、〈杜預東四十七。〉昌黎侯、〈韓愈東四十八。〉豫國公、〈程顥東四十九。〉新安伯、〈邵雍東五十。〉溫國公、〈司馬光日五十一。〉華陽伯、〈張栻東五十二。〉魏國公、〈許衡東五十三在東廊,竝西向北上。〉單父侯、〈宓不齊西一。〉高密侯、〈公冶長西二。〉北海侯、〈公晳哀西三。〉曲阜侯、〈顔無繇西四。〉共城侯、〈高柴西五。〉壽長侯、〈公伯寮西六。〉益都侯、〈樊須西七。〉鉅野侯、〈公西赤西八。〉千乘侯、〈梁鱣西九。〉臨沂侯、〈冉孺西十。〉沐陽侯、〈伯皮西十一。〉諸城侯、〈冉季西十二。〉濮陽侯、〈漆彫哆西十三。〉高苑侯、〈漆彫徒西十四。〉鄒平侯、〈商澤西十四。〉當陽侯、〈任不齊西十六。〉牟平侯、〈公良孺西十七。〉新息侯、〈秦冉西十八。〉梁父侯、〈公肩定西十九。〉聊城侯、〈楫單軍西二十。〉祈鄕侯、〈罕父墨西二十一。〉淄川侯、〈申黨西二十二。〉厭次侯、〈榮旂西二十三。〉南華侯、〈左人郢西二十四。〉胊山侯、〈鄭國西二十五。〉樂平侯、〈原亢西二十六。〉胙城侯、〈廉潔西二十七。〉博平侯、〈叔仲會西二十八。〉高當侯、〈邽巽西二十九。〉臨胊侯、〈公西輿如西三十。〉內黃侯、〈蘧伯玉西三十一。〉長山侯、〈林放西三十二。〉南頓侯、〈陳亢西三十三。〉陽平侯、〈琴張西三十四。〉博昌侯、〈步叔乘西三十五。〉中都伯、〈左丘明西三十六。〉臨淄伯、〈公羊高西三十七。〉乘氏伯、〈伏勝西三十八。〉考城伯、〈戴聖西三十九。〉江都相、〈董仲舒西四十。〉曲阜伯、〈孔安國西四十一。〉歧陽伯、〈賈逵西四十二。〉扶風伯、〈馬融西四十三。〉高密伯、〈鄭康成西四十四。〉任成伯、〈何休西四十五。〉偃師伯、〈王弼西四十六。〉新野伯、〈范寗西四十七。〉道國公、〈周敦頤西四十八。〉洛國公、〈程頤西四十九。〉郿伯、〈張載西五十。〉徽國公、〈朱熹西五十一。〉開封伯、〈呂祖謙西五十二,在西廟竝東向北上。〉弘儒侯、〈薛聰。〉文昌侯、〈崔致遠。〉文成公。〈安珦在西廊竝北向西上。〉檀君,設神位當中南向;〈《魏書》云:」檀君王儉開國,號朝鮮,與堯同時。「〉箕子,設神位當中南向;高麗始祖,設神位當中南向。顯王、恭愍王。〈在東西向北上。〉司寒,享玄冥之神於氷室。〈《春秋左氏傳》:」少皞有四叔,其二爲玄冥。「杜預以玄冥爲官,故歷代祀之爲司寒。〉馬祖、先牧、馬社、馬步,各設神位,在壇上北方,南向,席皆以莞。〈《周禮》《東嶽證義》曰:」馬祖,天駟房星也。先牧,始敎人以牧放者也。馬社,廐中之土祇也。馬步,神爲災害馬者也。「〉

祝版

◎祝版以松木爲之,長一尺二寸,廣八寸,厚六分。〈尺用造禮器尺。〉社稷,稱朝鮮國王姓署,敢昭告。攝事稱謹遣臣某官姓名,敢昭告。宗廟,穆祖、翼祖、度祖室,竝稱孝曾孫嗣王臣署,敢昭告。桓祖室稱孝孫嗣王臣署,太祖室稱孝子嗣王臣署。攝事,稱謹遣臣某官姓名,敢昭告。定安王后,稱國王姓署。諸陵德、智、義,稱孝曾孫嗣王臣署。安、淑、純,稱孝曾孫國王臣署。定,稱孝曾孫嗣王臣署。和,稱孝曾孫國王臣署。健元,稱孝子嗣王臣署。齊,稱孝子國王臣署。貞,稱國王姓署。厚,稱國王姓署。風雲雷雨,稱朝鮮國王臣姓署。〈山川,稱國王姓署;城隍,稱國王。〉靈星,稱朝鮮國王臣姓署。嶽海瀆,稱國王姓署。名山大川,稱國王。禜祭,稱國王。先農,稱朝鮮國王姓署。〈配位同。〉先蠶,稱朝鮮國王姓署。雩祀,稱朝鮮國王姓署。文宣王,稱朝鮮國王姓署。〈配位同。〉檀君、箕子、高麗始祖,竝稱朝鮮國王姓署。司寒、馬祖、先牧,稱朝鮮國王。馬社、馬步、七祀,稱國王。凡祝版,校書館預備。社稷、宗廟,前一日,殿下停齊宮,館員捧進,近侍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近臣捧出,附有司。〈社稷附壇司,宗廟附宗廟署。〉攝事則前一日,館員捧進,近臣傳捧以進,殿下署訖,北向再拜,親授獻官如儀。或因事祈告,〈若水旱久雨、軍旅災異祈之,若大駕動止、封立策命凡國之事告之。〉則前一日,館員捧進,近臣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親授獻官。其報祀,亦如之。宗廟、啓聖殿、文昭殿、濬源殿、諸山陵歲時朔望奠同。先農親享與社稷同。先農攝事及風雲雷雨、先蠶、雩祀、文宣王,前一日,館員捧進,近臣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親授獻官。風雲雷雨嶽海瀆〈望祈。〉雩祀祈報同。嶽海瀆、檀君、箕子、高麗始祖,前期,館員捧進,近臣傳捧以進,殿下署訖,親授使臣。嶽海瀆祈報同。自餘小祀,校書館具祝版,有司啓聞,以授獻官。州縣釋奠及群祀,竝稱具官姓名敢昭告。

幣帛

◎凡幣之制,皆長一丈八尺,〈尺用造禮器尺。校今官府布帛尺,準六寸四分而減三寸六分,則一丈八尺,準今布帛尺十一尺五寸二分。尺圖在後。〉竝用苧布。社稷以黑,宗廟以白,先農以靑,先蠶以黑。嶽海,各隨方色,〈東海用靑,地異山、南海用赤,三角山用黃,松嶽山、西海用白,鼻白山用黑。〉瀆皆用黑。自餘禮神之幣,以白。

造禮器尺圖見朱文公《釋奠儀式》

===造禮器尺圖=== 

祭器圖說

====籩==== 

◎朱文公《釋奠儀》云:「籩以竹爲之。口徑四寸九分,通足高五寸九分,深一寸四分,足徑五寸一分。巾用綌,玄被纁裏,圜一幅。」

====豆==== 

◎《釋奠儀》云:「豆以木爲之。高下深淺、口徑足徑,竝依籩制。」

====簠==== 

◎《釋奠儀》云:「簠用銅鑄造,幷蓋重一十三斤二兩。通蓋高七寸深二寸,闊八寸一分,腹徑長一尺一分。」〈今按,後凡言重者,皆用銅。〉

====簋==== 

◎《釋奠儀》云:「簋幷蓋重九斤。通蓋高六寸七分,深二寸八分,闊五寸,腹徑長七寸九分,闊五寸六分。」

====㽅==== 

◎陳氏《禮書》云:「登,瓦豆也。《儀禮》作鐙,其實大羹。」

====鉶==== 

◎《禮書》云:「鉶鼎,所以實羹者;鉶羹,所以具五味也。自羹言之,則曰鉶羹,自器言之則曰鉶鼎。」

====俎==== 

◎《釋奠儀》云:「俎長一尺八寸,闊八寸,高八寸五分。漆兩端以朱,中以黑。

====篚==== 

◎《釋奠儀》云:「篚以竹爲之。通足高五寸,長二尺八寸,闊五寸二分,深四寸,蓋深二寸八分。用於薦物而有節焉者也。」

圭瓚

====圭瓚==== 

◎《周禮圖》云:「玉人祼圭,尺有二寸,有瓚,以祀廟。」注:「謂祼始獻納,以降神也。瓚如槃,其柄用圭,有流箭注焉。」《玉人》云:「射四寸厚寸,黃金勺,靑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繅。」注云:「射,郯出者也。勺,鼻流也,流爲龍口。衡,謂勺徑也。祼器,天子全以玉爲之,上公以玉爲龍首,侯惟以玉爲瓚,伯惟以玉爲將。將,柄也。」《文獻通考》云:「宋大觀四年,議禮局言:『今親祀太廟,以塗金銀瓚,有司行事以銅鑽。其大小長短之制,皆不如禮,請改制以應古制。』」

====爵==== 

◎《釋奠儀》云:「爵重一斤八兩。通柱高八寸二分,深三寸三分,口徑長六寸二分,闊二寸九分。兩柱三足,有流有板金。」

====坫==== 

◎《釋奠儀》云:「祝版坫重二斤九兩,縱廣九寸二分。」《三禮圖》謂:「坫以致爵,亦以承尊。今版載祝詞,爵備酌獻,必審所處而置焉,亦欽謹祀事之意,有占之義,故謂之坫也。今範金爲之,其體四方,措諸地而平正。爵坫同。

冪尊疏布巾

====冪尊疏布巾==== 

◎《釋奠儀》云:「《三禮圖》:『布之幅二尺有二寸而圜之。'今以布一幅,取方爲之。《周禮》云:『八尊獻天地,故用疏布巾,尙質也。'六彝,祼宗廟,故用布巾之精者。其畫雲爲文,與特牲冪皆用綌。」

鷄彝

====鷄彝==== 

◎《禮書》云:「鷄彝鳥彝,謂刻而畫之,爲鷄鳳之形。春祀夏禴,祼用鷄彝鳥彝。夫鷄,東方之物,仁也;鳥,南方之物,禮也,此先王所以用祀禴也。春則鷄彝盛明水,鳥彝盛鬱鬯;夏則鳥彝盛明水,鷄彝盛鬱鬯。斝黃之相爲用,亦若此。」

鳥彝

====鳥彝==== 

◎見鷄彝說。

斝彝

====斝彝==== 

◎《禮書》云:「斝讀爲稼。稼彝,畫禾稼也;黃彝,黃目尊也。黃目以黃金爲目,鬱氣之上尊。黃者,中也;目者,氣之淸明也,言酌於中而淸明於外。秋嘗冬烝,祼用斝彝黃彝。商以斝,周以黃目。周彝黃,則商彝白矣。白者,陰之質,義也;黃者,陰之美,信也。此先王所以用嘗烝也。」

黃彝

====黃彝==== 

◎見斝彝說。

犧尊

====犧尊==== 

◎《事林廣記》云:「犧尊,飾以牛於尊腹之上,口圓徑一尺二寸,底徑八寸,上下空徑一尺五分,足高二寸。」《禮書》云:「犧象,周尊也。牛大牲,膏薌,宜於春;象,大獸,産於南越,此先王所以用祠禴也。」

象尊

====象尊==== 

◎《事林廣》記云:「象尊,飾以象於尊腹之上,口圓徑一尺二寸,底徑八寸,上下空徑一尺五分,足高二寸。」餘見犧尊說。

著尊

====著尊==== 

◎《釋奠儀》云:「著尊重四斤七兩,高八寸四分五釐,口徑四寸三分,腹徑六寸二分,深八寸三分。」《禮書》云:「著以象陽降而著地,壺以象陰周而藏物,此先王所以用嘗烝也。」

壺尊

====壺尊==== 

◎《釋奠儀》云:「壺尊,重四斤一兩二錢,高八寸四分,口徑四寸五分,腹徑六寸,深七寸一分。」餘見著尊說。

大尊

====大尊==== 

◎《釋奠儀》云:「大尊,通足高八寸一分,口徑五寸七分,腹徑六寸一分,足徑三寸八分,深六寸五分。」《周禮圖》云:「追享、朝享、朝踐,用兩大尊,大口尊也。一盛玄酒,一盛醴齊。」《記》云「泰,有虞氏之尊也。」

山罍

====山罍==== 

◎《禮書》云:「山罍,山尊也。刻而畫之,爲山雲之形。謂之罍者,取象雲雷博施,如人君下及諸臣。山罍,夏后氏之尊也。」《周禮圖》云:「畫山雲形,一盛玄酒,一盛盎齊。」

龍勺

====龍勺==== 

◎《釋奠儀》云:「龍勺,重一斤,勺口徑闊二寸一分,長二寸八分,深一寸一分,柄長一尺二寸九分。酌獻盥洗,皆以勺挹之。」

洗罍

====洗罍==== 

◎《釋奠儀》云:「洗罍,重一十二斤,通足高一尺,口徑八寸四分,深七寸一分,足口徑七寸九分。」

====洗==== 

◎《釋奠儀》云:「洗重八斤八兩,通足高五寸七分,口徑一尺三寸六分,深二寸九分,足口徑八寸九分。」

牛鼎

====牛鼎==== 

◎《聖宋頒樂圖》云:「牛鼎,口徑底徑俱一尺三寸,深一尺二寸二分,其,容一斛。」〈注云:「三斗,爲大斗一斗。」〉聶崇義《三禮圖》云:「牛鼎受一斛。天子飾以黃金,諸侯飾以白金。羊鼎受五斗,亦以銅爲之。豕鼎受三斗。牛鼎三足如牛,每足上,以牛首飾之。羊豕二鼎,亦如之。所謂周之禮飾器各以其類之義也。鼎扃,〈牛鼎扃長五尺,羊鼎扃長二尺五寸,豕鼎扃長二尺。飾兩端以玉,各五寸。〉鼎冪,〈《儀禮》云:」冪者,若束若編。「注云:」凡鼎冪以茅爲之,長則束本,短則編其中,蓋令緻密,不洩氣也。「〉鼎畢。〈《三禮圖》云:」葉博三寸中鏤去一寸,柄長二尺四寸。漆其柄末,及兩葉,皆朱以棘木爲之。「〉

羊鼎

====羊鼎==== 

◎《聖宋頒樂圖》云:「羊鼎,口徑底徑,俱一尺,深一尺三分,其容五斗。」

豕鼎

====豕鼎==== 

◎《聖宋頒樂圖》云:「豕鼎,口徑底徑俱九寸深七寸六分,容受三斗。」

====釜==== 

◎《事林廣記》云:「無足曰釜,有足曰錡,可用煮蘋藻以供祭。」

====鑊==== 

◎《事林廣記》云:「鑊,《周禮》:『亨人掌共鼎以給水火之齊,祭祀共大羹鉶羹。'注云:『鑊,煮肉及魚腊之器。'」

====匕==== 

◎《禮書》云:「匕長三尺或五尺,有黍稷之匕,有牲體之匕,有疏匕。三匕以棘,廩人之槪黍稷之匕也,雍人之所槪牲體之匕也。牲體之匕,挑匕也。其制則黍稷之匕,小於挑匕;桃匕小於疏。有司徹,司馬以二手執挑匕柄,以挹渣注于疏匕,若是者三。挹之以挑匕,然後注于疏匕者三,則疏匕大矣。」

鸞刀

====鸞刀==== 

◎《聖宋頒樂圖》云:「《禮記》:『鸞刀,古刀也,用於宗廟。宗廟不用今刀,而用古刀,修古之故。』」《詩》《信南山》曰:「執其鸞刀,以啓其毛。」《禮記節解》曰:「必有鸞刀者,取其鸞鈴之聲。宮商調和,而後斷割也。」《春秋》《公羊傳》:「宣十二年,鄭伯右執鸞刀。」注云:「鸞刀,宗廟割切之刀。鐶有和,鋒有鸞在鋒,聲中宮商,三和在鐶,聲中角徵羽。」

====扆==== 

◎《禮書》云:「扆,司几筵設黼,依斧謂之黼。其繡白黑文,以絳帛爲質,依制如屛風。」《詩》《公劉》曰:「旣登乃依。」《士虞禮》:「佐食無事,出戶負依南面。」蓋諸侯至士,皆有依焉,或畫或否,不可考也。

====几==== 

◎《周禮圖》云:「司几筵,五几左右玉彫漆。」阮氏圖,几長五尺,高二尺,廣二尺。兩端赤,中央黑漆。馬融以爲:「長三尺,無兩端赤中央黑漆之義。」《禮書》云:「王設几於左右,優至尊也。諸侯而下,或設之左,或設之右,適事之宜也。諸侯祭祀席右几,筵國賓左几,則祭祀,陰事也,故右之;筵國賓,陽事也,故左之。諸侯祭祀彫几。」

====筵==== 

◎《周禮》云:「蒲筵長七尺,廣二尺三寸。」《禮書》云:「諸侯祭祀席二,莞席紛純,蒲筵繢純。鋪陳曰筵,藉之曰席。筵席之制,短不過尋,長不過常,中者不過九尺。」《禮器》:「上公大祫,席四重;諸侯大祫,三重;禘與時祭同,二重。」其言無所經見,然書皆言敷重席。毛氏釋《詩》,亦曰設重席,則諸侯繅席重焉,與蒲筵而三,其數適與禮器合矣。

饌實圖

社稷

正配位饌實圖

大社大稷尊罍圖

后土后稷尊罍圖

祈告報祀饌實圖

祈告報祀大社大稷尊罍圖

祈告報祀后土后稷尊罍圖

州縣社稷饌實圖

設尊圖

宗廟

○祫享

五室饌實圖

堂上尊罍圖

堂下尊罍圖

七祀饌實圖季夏別祭中霤,設香爐。

設尊圖

配享功臣饌實設尊圖,與七祀同,唯無祝。

○時享

五室饌實圖,與祫享同。

尊罍圖時享無堂下尊罍。

七祀功臣饌實設尊圖,與祫享同。

○歲時朔望

五室饌實圖

尊罍圖

祈告報祀饌實尊罍圖,與歲時朔望同。〈唯有幣。〉

風雲雷雨

饌實圖

尊罍圖

附山川城隍饌實圖,與風雲雷雨同。

祈雨饌實圖

尊罍圖

靈星

饌實圖

設尊圖

嶽海瀆

饌實設尊圖,與風雲雷雨同。

北郊望祈饌實圖

設尊圖

就祈饌實設尊圖,與望祈同。

名山大川

饌實設尊圖,與靈星同。〈就祈與望祈同。〉

先農

親享正配位饌實圖

尊罍圖

攝事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先蠶

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雩祀

正祭及祈雨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文宣王

○正配位

文宣王及配位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唯有牛無羊。〉

從享饌實圖

設尊圖

○州縣釋奠正配位

州縣釋奠正配位饌實圖

尊罍圖

從享饌實設尊圖,與國學從享同。

檀君、箕子、高麗始祖

饌實尊罍圖,與風雲雷雨同。

司寒、馬祖、先牧、馬社、馬步

饌實尊罍圖與靈星同。〈唯司寒無幣。〉

禜祭饌實圖

設尊圖

饌實圖說

◎凡用籩豆各十二,〈籩實乾棗、形鹽、魚鱐、白餠、鹿脯、榛子、黑餠、菱仁、芡仁、栗黃、糗餌、粉餈;豆實芹菹、荀菹、脾析、菁菹、韭菹、兎醢、魚醢、豚拍、鹿醢、醓醢、酏食、糝食。〉用籩豆各十,〈籩減糗餌、粉餈,豆減酏食、糝食。〉用籩豆各八。〈籩又減白餠黑餠,豆又減脾折豚拍。〉用籩豆各四,〈籩實形鹽、乾棗、栗黃、鹿脯,豆實芹菹、菁菹、鹿醢、魚醢。〉用籩豆各二,〈籩實栗黃、鹿脯,豆實菁菹、鹿醢。〉用籩豆各一,〈籩實鹿脯,豆實鹿醢。〉簠〈實稻粱。〉簋〈實黍稷。〉鄧〈實大羹。〉鉶〈實和羹,加芼滑。〉俎用三,〈實牛羊豕。〉豆右之俎三,〈一實牛熟腸胃肺,一實羊熟腸胃肺,一實豕熟膚。〉俎用二,〈文宣王實牛豕,其餘實羊豕。〉俎用一,〈實豕。〉糗餌,〈陳氏《禮記集說》:「糗,炒乾米麥也,擣之以爲餌。」蓋先屑爲粉,然後溲之餌之,言堅潔若玉餌也。〉粉餈,〈陳氏《禮記集說》:「餈,稻餠也。炊米,擣之粉餈以豆爲粉。糝餈上也。餈之言,滋也。」○餈,昨資反。〉酏食,〈黃氏《儀禮經傳通解續注》:「酏餰也。」《內則》曰:「取稻米溲之小切,狼臅膏,以與稻米爲餰。」《周禮》《夏官》《祭祀共猛獸》注云:「狼臅膏,可食也。」○酏音移。餰之然反。糔,思柳反。溲,所柳反。臅音觸。〉糝食,〈《儀禮通解續注》:「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二肉一,合以爲餌煎之。○糝,思減反。〉魚鱐〈音溲。〉形鹽脾析,〈《儀禮通解續注》:」,乾魚也。形鹽,鹽之似虎形者。脾析,牛百葉也。「〉豚拍,〈《儀禮通解續注》:」鄭大夫、杜氏,皆以栢爲膊,謂脅也。「或曰:」豚拍,肩也。脾析豚拍不言菹者,皆韲也。韲,菹之類,菜肉通全物,若䐑爲菹,細切爲韲。「又云:」切之四寸爲菹。「○膊,普博反。䐑,章涉反。《韻會》,韲通作齊。《周禮醢人注》:」凡醢醬所和。細切爲韲。一曰擣辛物爲之。「《增韻》,又碎也,和也。〉鹿醢、醓醢,〈《儀禮通解續注》:」醓,肉汁也。作醢者必先膊乾其肉,乃後莝之,雜以粱麴及鹽,漬以美酒,塗置中,百日則成矣。「○莝,蒼臥反。朱子《詩傳》云:」醓,醢之多汁者也。「今按醓醢,不言其肉。豕麞隨宜供進。〉粱,〈《韻會》、《說文》:」粱,粟類,米之善者,五穀之長。「《詩》云:」粱似粟而大。「《爾雅》云:」粱有黃靑白三種,粟與粱,非二物也。「今卽粘粟。〉大羹,〈《禮記》鄭氏注:」大羹肉汁,無鹽梅也。太古初變腥,但煮肉而飮其汁,未知調和。後人祭,旣重古,故但盛肉汁,謂之大羹。「〉和羹,〈《儀禮經傳通解續注》:」和羹者,羹,五美調,腥熟得節也。「○加芼滑用苦薇,皆有滑。夏葵冬荁。○荁,未詳,今當以葵代之。〉膟膋〈禮記鄭氏注:膟膋,腸間脂也。」○膟音律,膋力彫反。〉五齊,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沈齊、〈泛者,成而滓泛泛然,醴成而汁滓相將,盎成而翁翁然葱白色。緹者,成而紅赤。沈者,成而滓沈。自醴以上尤濁,盎以下差淸。其象類則然。○齊之作也,始則其氣泛然,次則有酒之體,中則盎然而浮,久則赤,終則沈。○泛,芳劍反。齊,才細反。盎,烏浪反。緹音體。〉三酒,事酒、昔酒、淸酒。〈事酒,酌有事之人,謂於祭末卑賤之人得飮之。昔酒,久釀乃熟,故名昔酒,冬釀接春成。淸酒,又久於昔酒,冬釀接夏成。五齊三酒,俱用秣稻麴糱,但三酒味厚,人所飮也;五齊味薄,所以祭也。通言之齊,亦曰酒。其鬯酒則用黑黍爲之,與此別。〉凡齊,皆加明水,酒皆加玄酒,各設於逐尊之上尊。〈已上,《文獻通考》。〉

○凡祀神之物,當時所無者,以時物代之。〈前朝詳定禮。〉

牲牢

◎牲牢〈連皮煮熟。〉社稷親祭,牛一、羊四、豕四。攝事,牛一、羊一、豕四。祈報,各豕一。州縣社稷,豕一。宗親親享,牛一、羊五、豕五。七祀功臣,各豕一。攝事,牛一、羊一、豕五。七祀功臣,各豕一。歲時朔望及祈告報祀,各豕一。風雲雷雨、山川、城隍,羊三、豕三。祈雨,豕一。報祀同。靈星,豕一。嶽海瀆,各羊豕各一。時旱望祈,豕一。報祀同。時旱就祈,各豕一。報祀同。名山大川,各豕一。就祈報祀同。禜祭,豕一。報祀同。先農親享,牛羊豕各一。攝事,羊豕各一。先蠶,羊豕各一。雩祀,羊豕各三。祈雨,豕一。報祀同。文宣王王世子釋奠,牛豕一。有司釋奠同。州縣釋奠,〈留後司及各界首官,羊豕各二。知官以上,羊豕各一,縣官豕一。〉檀君、箕子、高麗始祖,各羊豕各一。司寒、馬祖、先牧、馬社、馬步,各豕一。

○凡祀之牲,皆養在滌,〈《公羊傳》曰:「帝牲在于滌三月。」注云:「滌,宮名。謂滌者,其蕩滌蕩潔,淸取三月,一時足以充其天性。」〉大祀九旬,中祀三旬,小祀一旬,祈告之牲不養。諸犧牲,不得捶扑損傷,死則埋之,有瘡病者替之。

樂器圖說

鐘制

====鐘制====

《周禮圖》云:「《禮書》:『鳧氏爲鐘,鐘體之別五,銑、于、鼓、鉦、舞是也;鐘柄之別二,甬衡是也。衡上有旋,旋飾有蟲,介於于鼓、鉦、舞之間,有帶布於帶間有枚。』先儒曰:『銑,金之澤者,淨如洗焉。欒,如木之欒,鐘口兩角也。于卽銑間之曲祛也,鼓則于上之所擊處,注於劘隧,皆云擊處。鉦則鼓舞之正中者,舞則聲之震動於此者。甬出舞上者也,衡橫甬上者也。帶類篆,故曰篆;乳有數,故曰枚。』」

鐘虡

====鐘虡====

《周禮圖》云:「《禮書》:『鐘植者爲虡,橫者爲簨。簨之上有崇牙,虡之上設業,業之上樹羽,而有端有壁。翣鐘虡飾以臝屬,若厚脣弇口,出目短耳,大胸耀後,大體短脰,聲大而宏,則於鐘宜。'」是也。

編鐘

====編鐘====

陳氏《樂書》云:「先王作樂,以十有二律爲之數度,以十有二聲爲之齊量。紀之以三,平之以六,歸於十二,天之道也。」然則以十有二辰正、鐘磬樂懸之位,豈他故哉!凡以齊量數度,考中聲,順天道而已。蓋編鐘十二,同在一虛爲一堵,鐘磬各一堵爲肆。

磬制

====磬制====

《周禮圖》云:「古者制磬,形垂下,以象天傾西北屈而下覆之意。磬氏爲磬,倨句一矩有半。」先儒云:「上曲者爲鉤,下直者爲倨。」句卽股也,倨卽鼓也。股在上,廣而短;鼓在下,狹而長。以長掩短,則鼓長於股者半矩,是倨得一矩有半也。以廣掩狹,則股廣於鼓者,亦半矩,是句亦得一倨有半也。廣狹長短,務適中焉,然皆厚二寸。或謂石性堅,則雖厚而淸,緩則雖薄而濁。如天球乃玉磬自然者,是可以磬氏之制拘乎!

磬虡

====磬虡====

《周禮圖》云:「磬虡飾以羽屬,若銳啄、決吻、數目、顅脰、小體、騫腹。其聲淸揚而遠聞,則於磬宜。」是也。

編磬

====編磬====

《樂書》云:「小胥,凡懸鐘磬,半爲堵,全爲肆。」鄭康成釋之謂:『編懸之十六枚,同在一虡,謂之堵;鐘磬各一堵,謂之肆。'禮圖取其倍八音之數而因之,是不知鐘磬特八音之二者爾,謂之取其數可乎!典同凡爲樂器,以十有二律爲之數度,以十有聲爲之齊量,則編鐘編磬,不過十二爾,謂之十六可乎!「

雷鼓

====雷鼓====

《周禮圖》云:「鼓人,雷鼓鼓神祀,靈鼓鼓社祭,路鼓鼓鬼享。」鄭康成曰:「雷鼓八面,靈鼓路鼓四面。」陸氏〈佃。〉是之。陳氏《禮書》云:「雷鼓,天聲也。雷鼓,鼓神祀。而鼓人:『救日月詔王鼓,亦天事也。靈,地德也。靈鼓鼓社祭,而冥氏歐猛獸,亦地事也。路鼓,鼓鬼享,而司馬田獵、寢門達窮者亦用之。今建鼓,卽路鼓也。大司樂雷鼓則有雷鼗,靈鼓則有靈鼗,路鼓則有路鼗。鼗,小鼓也,手搖而擊之。大晟樂雷鼓八面,凡四鼓,鼗鼓亦四焉。靈鼓六面,凡三鼓,鼗亦隨之。路鼓、鼗亦各二,鼓爲四面焉。」鄭司農乃曰:「雷鼓六面,靈鼓四面,路鼓兩面。」陳氏所不取也。《樂書》注云:「雷鼓以馬革,乾爲馬故也。靈鼓以牛革,坤爲牛故也。」

雷鼗

====雷鼓====

見雷鼓說。

靈鼓

====雷鼓====

見雷鼓說。

靈鼗

====雷鼓====

見雷鼓說。

路鼓

====雷鼓====

見雷鼓說。

路鼗

====雷鼓====

見雷鼓說。

土鼓

====土鼓====

《樂書》云:「《禮運》:『夫禮之初,始諸飮食,蕢桴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土。'土鼓蕢桴,伊耆氏之樂也。蓋樂以中聲爲本。土也者,於位爲中盎,於氣爲沖氣,則以土爲鼓,以蕢爲桴,所以達中聲者也。《周禮》《籥章》:『凡逆暑於中春,迎寒於仲秋,祈年於田祖,祭蜡以息老物。'一於擊土鼓而已,有報本反始之義焉。夫豈以聲節奏之末節爲哉!此所以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也。然土鼓之制,窩土而爲之,故《禮運》之言土鼓,在乎未合之前,與壺涿氏炮土之鼓異矣。杜氏謂以瓦爲皐陶,〈鼓木也。〉以革爲面,不稽《禮運》之過也。」

柷、止

====柷ㆍ止====

《樂書》云:「柷之爲器,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撞之,令左右擊也。陰始於二四,終於八十。陰數四八,而以陽一主之,所以作樂,則於衆樂先之而已,非能成之也,有兄之道焉。此柷所以居宮縣之東,象春物之成始也。」《爾雅》曰:「所以鼓柷,謂之止。柷以合樂而作之,必鼓之,欲其止者,戒之於蚤也。」

敔、籈

====敔ㆍ籈====

《樂書》云:「敔之爲器,狀類伏虎,西方之陰物也。背有二十七鉏鋙,三九之數也。櫟之長尺,十之數也。陽成於三,變於九,而以陰十勝之,所以止樂,則能以反爲文,非特不至於流而失已,亦有足禁過者焉,此敔所以居宮懸之西,象秋物之成衆也。」《爾雅》曰:「所以鼓敔,謂之籈,敔以節樂而止之,必鼓之。欲其籈者,潔之於後也。」

====管====

《周禮圖》云:「六孔,十二月之音也。倂兩而歙之,象簫。孤竹、陰竹、孫竹,以地言之也。」

====籥====

《周禮圖》云:「籥如篴,三孔而短,主中聲而上下之。」

====笙ㆍ和ㆍ竽====

《禮書》云:「《儀禮》:『三笙一和而成聲。'《周禮》:『笙師掌敎吹竽笙。'《爾雅》曰:『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先儒謂:『笙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竽三十六簧。笙長四尺二寸。簧,金鍱爲之。蓋衆管在匏,有巢之象,故大笙曰巢。大者倡,小者和,小笙曰和。後世雅樂和,皆二十七篁外,設二管,不定置,謂之義管。'」

====笙ㆍ和ㆍ竽====

見笙說。

====笙ㆍ和ㆍ竽====

見笙說。

====簫====

《周禮圖》云:「《博雅》:『大者二十四管無底,漢謂洞簫。小者十六管,有底,狀如鳳翼,其聲鳳聲。'」《大成樂譜》云:「鳳簫以竹爲之,身長一尺四寸,有一十六管,闊一尺六分。蠟密實其底。架一尺二寸,以木爲之。第一管長一尺二寸五分,第二管長一尺二寸一分,第三管長一尺一寸三分,第四管長一尺四分,第五管長九寸八分,第六管長九寸,第七管長七寸六分,第八管長六寸七分。自十六管至第九管,復如第一管至八管之數。從右手爲頭,次第吹之,至左成曲,分寸協律取聲。」

====篴====

《周禮圖》云:「篴舊四孔,京房加一孔,備五音,今笛也。」

====箎====

《周禮圖》云:「《大晟樂書》:『塤箎皆六孔,而以五竅取聲。二者,其竅盡合,則爲黃鐘;其竅盡開,則爲應鐘,此塤箎所以相應,餘樂不然。'」

====缶====

《樂書》云:「土音缶,立秋之音也。古者盎謂之缶,則缶之爲器,中虛而善容,外圓而善應,中聲之所自出也。唐堯之時,有擊壤而歌者,因使

猜你喜欢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景帝·张廷玉
  朝鲜使臣题三家词·佚名
  卷之四·佚名
  卷之二百四·佚名
  卷之三百三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八十一·佚名
  尚史卷六十二·李锴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九十·纪昀
  通志卷一百三十九·郑樵
  二六一 广西巡抚熊学鹏奏遵旨查缴违碍书籍并未拘系家属折·佚名
  味腴室读书日记 光绪十三年丁亥·恽毓鼎
  窦泰传·李百药
  闗中奏议巻一·杨一清
  卷二百六十七·佚名
  卷89·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高明·隋树森

    作者简介见戏文部分。 小令 【商调】金络索挂梧桐 咏别 羞看镜里花, 憔悴难禁架, 耽阁眉儿淡了教谁画?最苦魂梦飞绕天涯,须信流年鬓有华。红颜自古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无人处,盈盈珠泪偷弹洒琵琶。

  • 第八十四回 询宫婢才识酬恩 擢循吏迭闻报绩·蔡东藩

      却说宣帝在位六七年,勤政息民,课吏求治,最信任的大员,一是卫将军张安世,一是丞相魏相。霍氏诛灭,魏相尝参议有功,不劳细叙。张安世却小心谨慎,但知奉诏遵行,未尝计除霍氏,且有女孙名敬,曾适霍氏亲属,关系戚谊,至霍氏族诛,安世

  • 卷之一百二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杜预传·房玄龄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祖父杜畿,是魏尚书仆射。父亲杜恕,是幽州刺史。杜预博学多所通晓,明于国家兴废之道,常说:“立德是我不能做到的,立功立言差不多可以做到。”当初,杜预的父亲与宣帝司马懿不和,被幽禁而死,所以杜预长久不

  • 魏礠传·脱脱

    孔子称“礼乐以外的小技艺也必有它的有用之处”,医术和卜筮便是。医术用来救免人们因染疫病而早夭,卜筮用来帮助犹豫不决的人下决断,二者均于国事有补益,于百姓有惠济。从前的史书录其名而不传其事,所以我为之做传。魏瞞,不

  • 卷之二十九  李侍郎使北錄(明)李實 撰·邓士龙

    (李侍郎使北錄,亦名北使錄或使北錄,明李實撰。實,字孟誠,四川合川人。正統七年進士,累官至右都御史。其事迹附見明史卷一七一楊善傳。景泰初,實為禮科給事中,被擢為禮部右侍郎往使瓦剌。是錄記其在漠北見英宗及與瓦剌首領辯論

  • 我的家庭·沈从文

    咸同之季,中国近代史极可注意之一页,曾左胡彭所领带的湘军部队中,有个相当的位置.统率湘军转战各处的是一群青年将校,原多卖马草为生,最著名的为田兴恕.当时同伴数人,年在二十左右,同时得到满清提督衔的共有四位,其中

  • 曹锟宪法·佚名

    中华民国宪法会议为发扬国光,巩固国圉,增进社会福利,拥护人道尊严,制兹宪法宣布全国,永矢咸遵,垂之无极。第一条 中华民国永远为统一民主国。第二条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三条 中华民国国土依其固有之疆域。国土及

  • 待贾而沽,不藏于椟·孔子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①韫(yun)椟(du):藏在匣子里、韫,藏;椟,匣子。②贾(gu):商人。③沽:卖。 【译文】 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

  • 第九章 5·辜鸿铭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辜讲有一次,孔子到了一个地方(匡地,属于卫国),害怕当地人的暴力行为对他的个人安全造成威胁。他自言自语道:“不要害怕,自

  • 卷九十八·山井鼎

    <经部,五经总义类,七经孟子考文补遗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九十八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四十六昭公十三年考异永懐堂乃求王遇诸棘围以归围作闱谨按作闱为是 且曰弃礼韦命楚其危哉正误韦当

  • 卷五·吕祖谦

    <经部,春秋类,左氏博议钦定四库全书左氏博议卷五宋 吕祖谦 撰祭仲立厉公【桓十一年注见四卷】祭仲杀雍纠【桓十五年祭仲専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

  • 卷七·柯尚迁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全经释原卷七明 柯尚迁 撰春官中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凡国之玉镇大寳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旣事藏之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诏王察羣吏之治上春衅寳镇及寳器凡吉凶之事祖庙之

  • 弁言·钱穆

    余自1964年夏,发意撰写《朱子新学案》。迄于69年11月,全稿告竣。因念牵涉太广,篇幅过巨,于70年初夏特撰《提纲》一篇,撮述书中要旨,并推广及于全部中国学术史。上自孔子,下迄清末,二千五百年中之儒学流变,旁及百家众说之杂出,以

  • 第十三章&nbsp;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冯友兰

    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荀子的生卒年代不详,可能是在公元前298一前238年之间。荀子名况,又号荀卿,赵国(今河北省、山西省南部)人。《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说他五十岁来到齐国,当时齐国稷下是很大的

  • 卷三十八·佚名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三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巧方便分别智。何等为十。所谓入一切佛刹巧方便分别智。入一切众生处巧方便分别智。入一切众生心心所行巧方便分别智。入一切众生根巧方便分别智。入一切众生诸行业报巧

  • 卷第四·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四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第一之四入涅槃序曰。如来所说一代法门。其意在乎开显大事因缘而已。及乎人机既得大益。则又为之说云。所应度者皆已度毕。于是唱入灭度。以示化仪之有始卒

  •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明代通俗长篇世情小说。一百回。作者“兰陵笑笑生”,约为嘉靖、万历年间山东人,惟其真实名姓不可考。这部书是从《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节发展而来,共一百回。现存有《金瓶梅词话》、《原本金瓶梅》两种。《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