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十八年

(壬辰)三十八年清康熙五十一年

春正月

1月3日

○丁亥,持平金東弼陳疏引兪集一之言,伸救趙大壽,上賜例批。〈原疏、批旨見上。〉

1月4日

○戊子,兪集一因金東弼疏,疏陳委折。略曰:

己卯榜出後,考官趙大壽疏中,以兪世基試券,言其可取爲辭,而臣亦以試官,與之同坐,他考官大詰世基對策取舍之際,大壽則無一言可否於其間,臣實目覩,其疏乃如此。終被大何,而無辭自白,心常爲訝,前後以此與人酬酢者有之矣。

上賜例批。

三月

3月18日

○辛丑,前判書尹以道卒。〈年見上。〉以道,少以駢儷名,晩登朝,歷官內外。及按湖西,李翔時在全義地,挾勢充隱,素多不法,狀利獄貨,疏證奸淫。以道狀發其私,翔卒以此罪死,世多稱其剛果。翔族大,諸子弟迭處權要,以道中螫落拓,末年以大耋,陞八座,至是卒。

夏四月

4月27日

○己卯,副校理鄭栻出謝新命。〈史臣曰:「栻之去冬一疏,獨持公論,而其儕流之病於黨私者,嗔謗滋甚,栻不少屈,辨之尤力。李塾、吳命恒輩,至斥其心術,登於章疏。栻以所遭至衊,前後除召之下,積有撕捱,至始黽勉就職。」〉

○右參贊尹世紀上疏陳戒:

請祛偏係,守舊章,恐懼災異,益懋誠實,頣養玉候,亟盡保嗇,廣招博識經行之士,以資輔翼春宮之方。

又曰:

顧此數款,實皆今日急務,此外亦有區區誠悃,欲一仰陳者。昨日次對匍匐入侍,意實在此,而引接頗久,日勢已晏,臣亦精神昏瞀,不得一言而退。顚迷之狀,臣亦可見云云。

上賜優批。

史臣曰:「世紀自經鉽獄以來,重得心神迷罔之症,凡於事爲,多不省識,雖嘗承司馬之命,而不迹朝堂,蓋久矣。惟以主上尊號之未進,居常恨鬱,忽於昨日,扶病詣賓廳,自言:『今欲以尊號事仰請,庶幾未死之前,得見盛儀。』大臣止之而不聽,及入侍,亦不果陳達,退而上此疏。」

五月

5月13日

○乙未,上引見大臣、諸臣於宣政殿。憫旱慮囚,放金春澤,撤吳始復圍籬出陸。上以春澤放送可否,詢問諸臣,領議政徐宗泰對曰:「旣已減等,勿論似宜。」判義禁趙泰采曰:「當初罪名,旣不分明,而又已減等,則徒年之後,不可仍之。」上曰:「春澤之名,數入於獄事,其行己之不善,從可知矣。然旣是減等之人,日後始有罪,雖可更送,而今番則放之。」上命仍始復、泰采曰:「始復以崇班之人,探問內間服制於中路人處,實是莫重之罪,而十年栫棘,可懲其罪。十年,天道亦變,古亦有老病窮獨者,特爲放送之例。此亦出置陸地,未爲不可矣。」宗泰亦以泰采言爲可而繼陳之。判中樞府事李濡、李頣命以爲:「當初罪名旣重,自下不敢輕議。」同義禁南致熏、右副承旨李東馣等,皆以泰采言爲可,上曰:「始復罪名至重,故前冬疏決,及今番皆仍之矣。」宗泰、泰采,更申前說,力請出陸,上曰:「圍籬年久,則亦有撤圍籬之道。始復之絶島栫棘,已過十年,出陸撤圍籬可也。」

六月

6月3日

○乙卯,前縣監邊震一等,假托應旨,爲罪死人李翔訟冤,上賜批責之曰:「李翔之罪,非比難明,而疏請伸冤,雖曰爲師,殊可駭異也。」

6月8日

○庚申,持平權益寬,以李健命疏請寢緘問,引避自辨。略曰:「坐製場外,入呈試所,果有是事,不可置之,誠如聖敎,而充滿直房之說,出入惟意之言,迭陳於章奏,元無指摘按治之端,獨健命所傳,旣曰親聞其人,則何可以言出宰臣,而不爲按問乎?果如是,則科場奸濫之事,雖入於宰執之耳,終無上聞之階,又絶覈治之路,其所關係,誠不輕而重矣。況三司同主言議,玉署且居近密,凡有事關法綱,固宜隨聞畢陳。且掌事官拿覈之請,旣發於前席,則擧子按問,獨爲別樣事耶?經幄之長,尙不肯爲殿下盡言,則堂陛壅隔,孰有甚於此哉?至若塞責、彌縫等語,尤出常情之外,誠未滿一哂也。今科不嚴之說,諸臣亦旣備陳,而唯此健命所陳外製一款,尙欠登間,故臣果發啓於入臺之初,其意只在於嚴科場而杜後弊也。」上賜例批。〈原疏、批旨見上。〉

6月11日

○癸亥,副提學李健命,又以權益寬避辭,上疏自辨,仍陳五可覈,末又曰:

玆事委折,前疏固已略擧,而今請詳陳焉。此非今日始發者,在三月初,臣詣備局坐中,有先發此論者,其時在座諸宰,莫不聞知,厥後臣與重臣,略相酬酢於私室者久矣。日昨李坦之家,重臣〈指李彦綱。〉忽又引發玆事而爲問,臣答以備坐參聞之人,亦方在此,則此事吾豈別有知乎?傍有一重臣,〈指趙泰耉。〉笑謂臣宜被不發告之罪,而其言似出於嘲謔,故臣亦笑而答之。前後事狀,不過如斯。臣意前日酬酢之重臣,必不以私語,浪播於人,故臣答以備局衆聞之辭,在傍咎臣之重臣,必不存深意於其間,故臣謂之嘲謔矣。不出數日,臺章果發,而到今泛應嘲謔等語,皆爲臣罪案。今此憲臣,卽兩重臣一家至親,伊日說話,固宜詳聞,而夤緣操切,乃至於此,此豈臣意慮之所及哉?臣不愼樞機,接膝笑語之間,不覺機括之自觸。細究厥由,罔非自取,尙誰尤哉?

上賜批,責其慍怒。〈原疏、批旨見上。〉

○上召對玉堂官。侍讀官吳命恒白上曰:「向者通信使等,以奉使不職,朝家旣已論罪,而至於司諫權

猜你喜欢
  卷七十七·谷应泰
  第八十七回 复河陇边民入觐 立郓夔内竖争权·蔡东藩
  资治通鉴后编卷七十二·徐乾学
  读礼通考卷二十九·徐乾学
  卷之二百五十五·佚名
  第七九禀光绪十二年八月廿五日一一二一二-八·佚名
  一二八五 礼部尚书纪昀奏敬拟添写总目款式进呈御览等事折·佚名
  世家卷第一 高丽史一·郑麟趾
  ·谕兵丁·丁曰健
  读例存疑卷四十三·薛允升
  狄青传·脱脱
  胡砺传·脱脱
  卷二百六十五·杨士奇
  通制条格卷第二十八·拜住
  十一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二·杨仲良

      仁宗皇帝   明黜陟   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富弼等列奏十事,一曰明黜陟:『《虞书》「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我祖宗朝,文武百官,皆无磨勘之例,惟政能可旌者,擢以不次,无所称者,至老不迁,故人人自厉,以求绩效。今文资三

  • 补后汉书年表卷五·熊方

     宋 熊方 撰异姓诸侯 右孝明侯者五人淮陵髙密昌安夷安杨虚朗陵好畤鄳凡八人随父东武安平牟平阜成髙宻胶东安丰原鹿铜阳防强燕阳安新郪凡十有四人随祖见光武异姓矦表凡二十有七人 右孝章侯者六人胶东即墨顺阳

  • 安重荣传·欧阳修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他的祖父叫安从义,任利州刺史。他的父亲叫安全,任胜州刺史、振武马步军都指挥使。重荣有力气,善于骑马射箭,任振武巡边指挥使。晋高祖在太原起兵时,让张颍偷偷地招唤重荣,重荣的母亲和哥哥都认为不适

  • 广王全昱传·欧阳修

    广王全昱,梁太祖的长兄,太祖即位,封他为广王。太祖与二兄存逃亡参加农民军,全昱与母亲在刘崇家当佣工。太祖当节度使,接母和兄到宣武,后来任他当山南西道节度使。年老以太师退归家中闲居。太祖将接受唐哀帝的让位,有司在前殿

  • 后周纪三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下显德元年(甲寅、954)·司马光

    >后周纪三后周太祖显德元年(甲寅,公元954>) [1]五月,甲戌朔,王逵自潭州迁于朗州,以周行逢知潭州事,以潘叔嗣为岳州团练使。 >[1]>五月,甲戌朔(初一),王逵从潭州迁居朗州,任命周行逢为知潭州事,任命潘叔嗣为岳州团练使。 [2]丙子,帝

  • 弇山堂别集卷十一·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异典述六宣德后许亲王入朝自宣德初止汉赵二邸入临大行以后亲王无入朝者惟襄宪王为英宗叔父遘于王金符之嫌頼上仁明不为动而王于景泰中疏奏皇太后问上起居及劝景帝朝上于南城俱留中上见之大感悦特许入朝

  • 卷四十六·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四十六宋 宋敏求 编大臣宰相命相三齐抗平章事制韦执谊平章事制杜黄裳袁滋平章事制郑余庆平章事制郑絪平章事制武元衡平章事制李吉甫平章事制裴垍平章事制李藩平章事制权德舆平章事制李吉甫

  • 王观英·周诒春

    王观英 字方书。年二十七岁。生于广东香山。父尊庄。业商及农。未婚。初学于武昌文华大学。宣统元年。自费游美。入科罗拉多矿业学校。民国二年。得矿师学位。入哥仑比亚大学。习采矿冶金科。民国三年。得冶金师及硕

  • 卷二十四·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二十四    明 湛若水 撰 慎言动中 论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臣若水通曰君子之道大矣而孔子于子贡之问惟以言行先后言之者何哉易曰言行君子之枢机不可不

  • 卷八·李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会通卷八     元 李防 撰闵公【名啓方諡法在国逢难曰闵在位二年】左氏【闵公庄公之子母哀姜之娣叔姜庆父弑子般齐人立之】【周惠王十六年】元年春王正月左氏【不书即位乱故也】公羊【继弑君不

  • 第三部分·毛公

    国风 陈风《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乱,游荡无度焉。宛丘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传】子,大夫也。汤,荡也。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笺】子者,斥幽公也。游荡无所不为。洵有情兮,而无望兮。【传】洵,信也。【笺】此君信有淫荒

  • 卷三十·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三十宋 魏了翁 撰襄公元年至四年上【一】王崩而传释朝聘为礼以崩赴未至注辛酉九月十五日正义曰显言此日者欲明下冬聘是十月之初为王崩日近赴人未至故也礼记曾子问曰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

  • 提要·王昭禹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周礼详解      礼类一【周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周礼详解四十卷宋王昭禹撰陈振孙书録解题曰昭禹未详何等人近世为举子业者多用之其学皆宗王氏新説王与之作周礼订义类编姓氏世次

  • 问辩·韩非

    或问曰:“辩安生乎?”对曰:“生于上之不明也。”问者曰:“上之不明因生辩也,何哉?”对曰:“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若其无法令而可以接诈、应变、生利、揣事者,上

  • 一心定意品第十六·佚名

    佛复告族姓子。如来至真。知其一心脱门定意正受之业。尘劳瞋恚之所从发。审如有知。云何知之。众生尘欲之所系缚。所因报应而致此缘。当复何缘而致清净。如来悉知。何谓缘报。何谓事业。从不慎念而致缘报。从无明事众

  • 爱乐品第五·佚名

    爱处生忧愁,爱处生怖畏。若无所爱乐,何愁何怖畏。由爱生忧愁,由爱生怖畏。若远离念爱,遂舍狂乱终。夫人怀忧愁,世苦无数量。斯由念恩爱,无念则无愁。是故不生念,念者是恶累。彼则无诸缚,无念无不念。念为求方便,非义不设权。权

  • 妙林经二十七戒·佚名

    中国道教戒律之书。一名“元始天尊二十七戒”。为之“太上经戒”。据《云笈七签》卷三十八载,言此戒为元始天尊教化四众(出家与在家男女)及一切众生而传,认为:人既求生,必须持戒,“不持戒行,假使长寿,犹如老树有何殊

  • 历代诗话考索·何文焕

    《历代诗话考索》,一卷,清何文焕着。文焕,生卒年不详,字少眉,号也夫,乾隆年间嘉善人,他对历代诗话进行整理和研究,编辑出《历代诗话》,共57卷,收编宋元明历代诗话之作27种。此书前有作者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所作的自序,后有《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