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七年

(辛酉)十七年清乾隆六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丁卯,下勸農綸音于八道、兩都,又命備局,飭諸道。

1月2日

○戊辰,持平金翰運以李彙恒疏斥,上疏自辨曰:

其所謂擅改眞儒之啓者,臣之所改,不過以亟正邦刑,改爲嚴鞫處斷。畢竟處分,歸於嚴鞫,到今追提,爲臣罪案者,誠是意外。

上賜例批。

1月3日

○己巳,改定各陵官及小各司官制,從左議政宋寅明議也。健元陵、貞陵、獻陵、顯陵、思陵、敬陵、昌陵、恭陵官一員,陞爲令,定爲南行五品窠,五朔計日後,始許遷轉。尙衣直長一員,陞爲主簿,宗廟直長一員,陞爲令,社稷直長一員,陞爲令,繕工直長一員,陞爲主簿,定爲南行參上窠,泰陵奉事一員,陞直長。孝陵、康陵、穆陵、徽陵、崇陵、明陵、翼陵、惠陵八奉事,改號別檢,依長寧殿例,定爲承文參下窠,二十四朔計仕出六。宗廟令、社稷令、永禧殿令、平市署令,此四窠,以陵令之代,定爲文臣五品窠,竝以曾經騎省人擇差,直長減三員,奉事減九員,南行參上加十二員,文臣參上加四員,文臣參下加八員。

○命光陽縣出陸罪人金聖鐸,特許給由,歸葬其母。時左議政宋寅明,因聖鐸之子泣訴,白上曰:「在謫人之遭父母喪者,雖罪名至重,臺啓方張,亦皆許其歸葬,此先朝定式也。」遂有是命。

○憲府申前啓,不允。

○諫院〈司諫權賢。〉申前啓,不允。又啓言:「康津縣有弑夫獄,獄情固多疑晦,而推官不思盤問得情之道,惟以收殺爲急,罪人母女,竝斃於一次之刑。請當該推官,先罷後拿。臺臣補外,乃一時之罰,守令年限,卽金石之典。珍島郡守朴㻐,當初補外,已涉過矣,而今年又恰滿七十,請改差。」上允之。

1月6日

○壬申,檢閱金相福,因史薦事,上疏辭職。相福以徐志修、閔百祥薦翰林,回薦,至宋敎明,敎明惡百祥欲沮之,乃托言志修與領事金在魯有親嫌,不可應講。於是薦遂敗,相福上疏言:

自前有親嫌而不應講者,或入薦數年而始付史職。然未聞有以此敗薦者。今於志修獨如此,豈非世道人心異於古今而然耶?

批曰:「爾之陳章,毋或徑先乎?」

○上引見大臣及諸道句管堂上,謂諸臣曰:「歲初憂民,特命引接也。」仍詢諸道事,禮曹判書閔應洙曰:「關西盜賊肆行,此貧民之相聚爲盜耳。」行司直李周鎭曰:「此由於兩西之不設營將,無所管轄而然也。」上曰:「國無紀綱,朝多黨習,置民生於相忘之域,民安得依恃?良役廳有名無實。苟有恒産恒心,則雖賞之不竊。譏捕之政,雖不可已,但譏察廣布,跟捕緊急,則亦有難言之慮矣。」仍申飭關西人收用。領議政金在魯曰:「嶺南則素稱人才府庫,今之立朝從宦者,絶無僅有。土風亦恥干祿,故登科或十年或二十年,無故棄捐者多矣。戊申事,不過一種詿誤之類,未必人人如是。且其質慤之性,多在禮義之鄕,緩急得力,安知不在於此乎?」承旨元景夏曰:「嶺南風俗,上、下道各異,世或以得罪名義責之。然若己巳之李東標,力主淸議,上疏論趙嗣基之負犯,且救吳斗寅諸人,此等之類,各別崇奬宜矣。」上問:「東標之祖先誰也,子孫有諸?」景夏曰:「東標卽先正臣李滉之旁孫,而其子濟兼登科,曾經郵官。」上命東標超贈正卿,濟兼陞六調用。又敎曰:「嘗覽鄭亨復所進先正書院圖及幽居畫來者,而今其旁孫沈滯,猶可惜,況先正子孫乎?其卽錄用。」景夏曰:「先正平日言行,作爲冊子新刊云矣。」上命道臣印進之。

○行召對,講《朱子語類》。上因文義敎曰:「表奏之文,下諛上,誥勑之文,上諛下云者,誠爲今日猛省處矣。上下相諛,其能爲國乎?科、表則以今人言古事,猶或可也,代撰之際,尤宜愼重,更當另飭也。」

1月7日

○癸酉,月犯畢星。

○憲府申前啓,不允。

1月8日

○甲戌,慶尙監司鄭益河上疏,略曰:

密陽府上下數百人,聚錢作契,名曰汨蕫,官長遞易,鄕任差出,百計巧鑽,惟意所欲。府使尹懋敎盡心嚴覈,打破凶黨,今者臺疏,論以乘轎而罷其官。然懋敎初不作一番京鄕之行,則風聞爽實,豈不冤甚冤?臺疏體重,雖不敢狀請仍任,而請被爲按使不察之罪。

批曰:「今知風聞之爽誤矣。」仍命仍任懋敎職。

○行召對。

1月9日

○乙亥,月入東井星。

○以曺夏望爲大司諫,申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九 刘湛 范晔·沈约
  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五·赵尔巽
  卷七·陈继儒
  第二章 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其附带问题·陈寅恪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七十五·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三·佚名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五·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六·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十·佚名
  清仁宗实录选辑·佚名
  卷之一·沈有容
  达奚武传·李延寿
  晋纪十一 孝愍皇帝下建兴二年(甲戌、314)·司马光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吕思勉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沧浪集补钞·吴之振

    南园(南园,吴越广陵王元璙之旧园也,岁久摧圮。至元丰中,犹有流杯回照、百花乐堂、惹去风月等处。)西施台下见名园,百草千花特地繁。欲问吴王当日事,后来桃李若为言。

  • 卷二十·施元之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二十 宋 苏轼 撰 施元之原注 武进邵长蘅删补 诗四十九首 【起在黄州尽元丰七年甲子量移汝州作】 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孔毅父名平仲家世见第十卷父长源挽词注】 羡君戏集他人诗指

  • 列传第二十 范岫 傅昭弟映 萧琛 陆杲·姚思廉

    范岫,字懋宾,济阳考城人也。高祖宣,晋征士。父羲,宋兖州别驾。岫早孤,事母以孝闻,与吴兴沈约俱为蔡兴宗所礼。泰始中,起家奉朝请。兴宗为安西将军,引为主簿。累迁临海、长城二县令,骠骑参军,尚书删定郎,护军司马,齐司徒竟陵王子良

  • 卷三十二·志第十三·礼五·脱脱

        ◎礼五   ○上尊谥   天会三年六月,谙班勃极烈杲等表请追册先大圣皇帝。十二月二十五日,奉玉册、玉宝,恭上尊谥曰大圣武元皇帝,庙号太祖。天会十三年三月七日,遣摄太尉皇叔祖大司空昱奉玉册、玉宝,上尊

  • 封建第八·吴兢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

  • 卷二十六·张廷玉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二十六 【起癸酉明神宗万历元年尽辛巳明神宗万历九年】凡九年 【癸酉】神宗显皇帝元年春正月男子王大臣入乾清宫寻伏诛 【大臣浙中佣奴以浮荡入都伪为内侍

  • 卷之二百八十六·佚名

    成化二十三年春正月壬寅朔 上诣 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天下朝觐官四夷朝使行庆贺礼群臣复诣文华殿庆贺 皇太子 皇太后 皇后免命妇朝贺○甲辰 宣宗章皇帝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驸马都尉周景

  • 卷之四百七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刘文嘉第二·李定夷

    蒙藏院佥事马为珑,江苏人,向在京八大胡同逛游,因与春艳院小班妓女陈桂卿相识,时常过往,一夕无间。陈桂卿闻马为珑当蒙藏院差,每月薪俸有数百洋之多,家中亦系豪富,乃于去年春间随马为珑过度。言妻则未立有婚书,言妾则未立有契约

  • 诸史然疑·杭世骏

    翰林院编修杭世骏撰后汉书陈寔死天下防葬者三万人郭防死门人制衰者以千数搂望教授诸生著录至九千人蔡元著录者至万六千人而其中无一传道者以见东汉尚名随声附和非风俗之善杜氏通典云明帝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安帝

  • 南宫奏稿巻三·夏言

    明 夏言 撰一为重陵寝以培国脉请圣断以息羣议疏近该光禄寺厨役王福锦衣卫千戸陈升建言欲要迁改显陵迎请防睿渊仁寛穆纯圣献皇帝梓宫入葬天夀山以全大孝一节即与先年革职锦衣卫百户随全罢闲光禄寺录事钱子勲之説相同

  • 卷二十二·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二十二广言路雍正元年癸卯二月丙寅上谕科道等官皇考临御六十余年至圣至明无日不以国计民生为念凡所以咨访吏治通达民情之意至为殷切迩年以来无知小人见

  • 为无为漏无漏对观颂·太虚

    无为唯无漏,有为漏无漏,有漏唯有为,无漏为无为。   (见海刊四卷十一期)

  • 后序·佚名

      河西王从弟优婆塞大沮渠安阳侯。于于填国。衢摩帝大寺。金刚阿练若住处。天竺比丘。大乘沙门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国中独步。口诵半亿偈。兼明禅法。内外综博。无籍不练。故世人咸曰。人中师子。沮渠亲面禀受

  • 第九 譬喻相应·佚名

    [一]第一 栋一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二尔时,世尊如是言曰:三“诸比丘!譬如楼阁,何之垂木,皆集寄于栋,等至于栋,于栋相结合趋于结合一切。四诸比丘!同此,任何不善之法,彼等皆以无明为根,等至于无明,于无明

  • 卷八·净挺

    嘉兴大藏经 学佛考训学佛考训卷八钱唐俍亭和尚净挺缉秀州息波道人成源订慧业中朝宰相独友支公高座上人偏留玄度鱼山之响旧矣竹林之意终焉。范晔西域传论云灵圣之所降集贤懿之所挺生神迹跪异则理绝人区感验明显则事出

  • 菩萨诃色欲法经·佚名

    全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又称菩萨诃色欲经、菩萨呵色法经、呵色欲法。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内容谓女色为世间之枷锁、重患、衰祸等;劝诫世人远离女色,勿受其蛊惑。

  • 华严经探玄记·法藏

    凡二十卷。唐代法藏着。又称华严探玄记、华严经疏、探玄、探玄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乃法藏模仿其师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所作。叙述旧译六十华严经之大要,并解释经文之义,旨在阐述华严宗之中心教义。本书分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