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克己第五卷

  1、濂溪先生曰:君子乾乾不息於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動。噫!吉一而已。動可不慎乎?

  2、濂溪先生曰: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予謂養心不止於寡而存耳。蓋寡焉以至於無,無則誠立明通。誠立,賢也;明通,聖也。

  3、伊川先生曰:顔淵問克己複禮之目,夫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應乎外,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顔淵事斯語,所以進于聖人。後之學聖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視箴》曰:"心兮本虛,應物無迹。操之有要,視爲之則。蔽交於前,其中則遷。制之于外,以安其內。克己複禮,久而誠矣。"《聽箴》曰:"人有秉彜,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言箴》曰:"人心之動,因言以宣。發禁躁安,內斯靜專。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凶榮辱,惟其所召。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己肆物忤,出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動箴》曰:"哲人知幾,誠之於思。志士厲行,守之於爲。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4、複之初九曰:"不遠複無祗悔,元吉。"傳曰:陽,君子之道。故複爲反善之義。初,複之最先者也。是不遠而複也。失而後有複,不失則何複之有?惟失之不遠而複,則不至於悔,大善而吉也。顔子無形顯之過,夫子謂其庶幾乃無祗悔也。過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勉而中,所欲不逾矩,是有過也。然其明而剛,故一有不善,未嘗不知,既知,未嘗不遽改,故不至於悔,乃不遠複也。學問之道無他也,惟其知不善,則速蓋以從善而已。

  5、晉之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傳曰:人之自治,剛極則守道愈固,進極則遷善愈速。如上九者,以之自治,則雖傷于厲,而吉且無咎也。嚴厲非安和之道,而于自治則有功也。雖自治用功,然非中和之德。故於貞正之道爲可吝也。

  6、損者,損過而就中,損浮末而就本實也。天下之害,無不由未之勝也。峻宇雕牆,本於宮室。酒池肉林,本於飲食。淫酷殘忍,本於刑罰。窮兵黷武,本於征討。凡人欲之過者,皆本於奉養。其流之遠,則爲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後人流於未者,人欲也。損之義,損人欲以複天理而已。

  7、夬九五曰:"莧陸,夬夬,中行無咎。"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傳曰:夫人心正意誠,乃能極中正之道,而充實光輝。若心有所比,以義之不可而決之,雖行於外,不失其中正之義,可以無咎。然于中道未得爲光大也。蓋人心一有所欲,則離道矣。夫子于此,示人之意深矣。

  8、方說而止,節之義也。

  9、節之九二,不正之節也。以剛中正爲節。如懲忿窒欲損過抑有餘是也。不正之節,如嗇節於用,懦節於行是也。

  10、人而無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不行焉,斯亦難能也。謂之仁則未可也。此原憲之問,夫子答以知其爲難。而不知其爲仁。此聖人開示之深也。

  11、明道先生曰:義理與客氣常相勝,只看消長分數多少,爲君子小人之別。義理所得漸多,則自然知得客氣消散得漸少。消盡者是大賢。

  12、或謂人莫不知和柔寬緩,然臨事則反至於暴厲。曰:只是志不勝氣,氣反動其心也。

  13、人不能祛思慮,只是吝。吝故無浩然之氣。

  14、制怒爲難,制懼亦難。克己可以制怒,明理可以制懼。

  15、堯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溫潤之物,若將兩塊玉來相磨,必磨不成。須是得他個粗礪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與小人處,爲小人侵陵,則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豫防。如此便道理出來。

  16、目畏尖物。此事不得放過,便與克下。室中率置尖物,須以理勝他。尖必不刺人也,何畏之有?

  17、明道先生曰:責上責下,而中自恕己,豈可任職分?

  18、"舍己從人",最爲難事。己者,我之所有,雖痛舍之,猶懼守己者固,而從人者輕也。

  19、九德最好。

  20、"饑食渴飲,冬裘夏葛。"若致些私吝心在,便是廢天職。

  21、獵自謂今無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潛隱未發,一日萌動,複如前矣。後十二年因見,果知未也。

  22、伊川先生曰: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與道難。

  23、罪己責躬不可無,然亦不當長留在心胸爲悔。

  24、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25、明道先生曰:子路亦百世之師。

  26、人語言緊急,莫是氣不定否?曰:此亦當習,習到言語自然緩時,便是氣質變也。學至氣質變,方是有功。

  27、問:"不遷怒,不貳過。"何也?語錄有怒甲不遷乙之說,是否?伊川先生曰:是。

  曰:若此則甚易,何待顔子而後能?

  曰:只被說得粗了,諸君便道易,此莫是最難。須是理會得因何不遷怒,如舜之誅四凶,怒在四凶,舜何與焉?蓋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聖人之心本無怒也。譬如明鏡,好物來時便見是好,惡物來時便見是怒,鏡何嘗有好惡也?世之人固有怒於室而色於市,且如怒一人,對那人說話,能無怒色否?有能怒一人,而不怒別人者,能忍得如此,已是煞知義理。若聖人因物而未嘗有怒,此莫是甚難。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今見可喜可怒之事,自家著一分陪奉他,此亦勞矣。聖人之心如止水。

  28、人之視最先。非禮而視,則所謂開目便錯了。次聽,次言,次動,有先後之序。人能克己,則心廣體胖。仰不愧,俯不怍,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

  29、聖人責己感也處多,責人應也處少。

  30、謝子與伊川別一年,往見之。伊川曰:相別一年,做得甚工夫?謝曰:也只去個矜字。曰:何故?曰:子細檢點得來,病痛盡在這裏。若按伏得這個罪過,方有向盡處。伊川點頭,因語在坐同志者曰:此人爲學,切問近思者也。

  31、思叔詬詈仆夫,伊川曰:何不"動心忍性"?思叔慚謝。

  32、見賢便思齊,有爲者亦若是。見不賢而內自省,蓋莫不在己。

  33、橫渠先生曰:湛一氣之本,攻取氣之欲。口腹于飲食,鼻口於臭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屬厭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喪本焉爾。

  34、纖惡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惡未盡,雖善必粗矣。

  35、惡不仁,故不善未嘗不知。徒好仁而不惡不仁,則習不察,行不著。是故徒善未必盡義,徒是未必盡仁。好仁而惡不仁,然後盡仁義之道。

  36、責己者當知無天下國家皆非之理。故學至於不尤人,學之至也。

  37、有潛心於道,怱怱爲他慮引去者,此氣也。舊習纏繞,未能脫灑,畢竟無益,但樂於舊習耳。古人欲得朋友,與琴瑟簡編,常使心在於此。惟聖人知朋友之取益爲多,故樂得朋友之來。

  38、矯輕警惰。

  39、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蓋人人有利欲之心,與學正相背馳。故學者要寡欲。

  40、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爲太柔太弱。至於瞻視亦有節。視有上下,視高則氣高,視下則心柔。故視國君者,不離紳帶之中。學者先須去其客氣。其爲人剛行,終不肯進。"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爲仁矣。"蓋目者人之所常用,且心常托之。視之上下,且試之。己之敬傲,必見於視。所以欲下其視者,欲柔其心也。柔其心,則聽言敬且信。人之有朋友不爲燕安。所以輔佐其仁。今之朋友,擇其善柔以相與。拍肩執袂以爲氣合。一言不合,怒氣相加。朋友之際,欲其相下不倦。故于朋友之間,主其敬者。日相親與,得效最速。仲尼嘗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欲速成者。"則學者先須溫柔,溫柔則可以進學。《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蓋其所益之多。

  41、世學不講,男女從幼便驕惰壞了。到長益兇狠,只爲未嘗爲子弟之事,則於其親己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又隨所居而長,至死只依舊。爲子弟,則不能安灑掃應對。在朋友,則不能下朋友。有官長,則不能下官長。爲宰相,不能下天下之賢。甚則至於徇私意,義理都喪。也只爲病根不去,雖所居所接而長。人須一事事消了病,則義理常勝。

猜你喜欢
  景公梦见彗星使人占之晏子谏第三·晏婴
  卷二十七 论语九·黎靖德
  卷十三·佚名
  卷十三·杨简
  第十一章 孟子·林语堂
  第五章 4·辜鸿铭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首下·王顼龄
  提要·赵鹏飞
  小星·佚名
  密严道场品第一·佚名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佚名
  指月录卷之二十七·瞿汝稷
  世界未来大战之救济·太虚
  贤劫经卷第六·佚名
  一休与五休·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解人颐 消闷集·钱德苍

    诗谜类古之所谓“瘐词”,即今之“隐语”,而俗所称“谜”也。遂安毛鹤舫先生有灯谜十二首,每首隐古人四名,俱在一部书内,亦奇思也。 圣瑞图

  • 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六·脱脱

        孙鼛 吴时 李昭玘 吴师礼 王汉之黄廉 朱服 张舜民盛陶 章衡 颜复 孙升 韩川 龚鼎臣 郑穆 席旦 乔执中   孙鼛,字叔静,钱塘人。父直官,徙扬之江都。鼛年十五,游太学,苏洵、滕甫称之。用父任,调武平尉,捕获名

  • ●卷一百八十二·徐梦莘

      炎兴下帙八十二。   起绍兴七年十一月十八日。   三省同奉圣旨辞避无术竟膺重任蒙远近官吏士庶耆老凑集称庆顾无能以副众诚惟极愧惕念时当草昧事极艰难临政之初。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更冀官吏军民耆老凡有所见陈

  • 第三篇 雍正朝·佚名

    ○第一章 胤祯窃诏改窜康熙十四年,玄烨立第二子允礽为太子。四十七年,以不类己而废之,幽禁咸安宫。次年,复立之。五十一年,仍废黜禁锢。他子亦不立。及六十一年冬,将赴南苑行猎,适疾作,回驻畅春园。弥留时,手书遗诏曰:“朕十四

  • 第八卷 星野晷度(二)·缪荃孙

    1.各县晷度表上元县(旧隶江宁府)北极高度三十二度零四分偏东二度十八分节气日出时日入时旦时中星昏时中星冬至小寒大雪大寒小雪立春立冬雨水霜降惊蛰寒露春分秋分清明白露谷雨处暑立夏立秋小满大暑芒种小暑夏至辰初初

  • 王拱辰传·脱脱

    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

  • 卷三十七·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三十七圣驾巡幸阙里恭颂八首理 藩 院 知 事【臣】张 英虞巡先岱岳汉祀肃洙阴盛典前无古流辉直到今思回天子驾道契圣人心岂羡登封出书功上翠岑其二偃武皇风遍崇儒圣治光劳谦勤玉趾明德荐馨

  • 225.胡维庸案件·林汉达

    明太祖是农家出身的,对农民生活多少有点了解。他即位以后,也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告诫地方官员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财力困乏,好像初飞的鸟,不能拔它的毛;新种的树,不能摇它的根。”他要官员们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

  • 三传辨疑卷三·程端学

      桓公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公羊曰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孔子作春秋明大义于天下未尝如人之意谓之即其事而见义则可谓之如其意则不可  谷梁曰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其曰无王何也桓弟弑兄臣弑

  • 朱子礼纂卷五·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杂仪天子之礼至尊无上其居处则内有六寝六宫外有三朝五门其嫔御侍衞饮食衣服货贿之官皆领于冢宰其冕弁车旗宗祝巫史卜筮瞽侑之官皆领于宗伯有师以道之教训有傅以傅其德义有保以保其身体有师氏以媺诏之【

  • 第十五章 12·辜鸿铭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辜讲有一次,有人听到孔子说:“唉!目前我还没看到有人热爱道德价值,像喜欢女人的美那样。”

  • 卷五百三十四·佚名

    △第三分施等品第二十九之三尔时善现复白佛言:若一切法皆本性空。本性空中都无差别。诸菩萨摩诃萨为何所祝发趣无上正等菩提。作是愿言:我当趣证广大无上正等菩提。转妙法轮度有情众。世尊,无上正等菩提广大甚深。无二行

  • 彻悟禅师语录卷上·彻悟

    嗣法门人 了亮等 集示众普说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一念相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九·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第三成就最上法品第十  尔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复说此仪轨王最上成就法。若彼诵者作法之时。乘船入大恒河住河中间。以乳为食诵真言三十洛叉。别诸真言诵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犍度智品之六◎有六因乃至广说。论曰此六因非佛经说。四缘是佛经说。今欲以因解缘。其事云何。相应因乃至报因是因缘。所作因者是

  • 卷第六十七·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六十七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 【论】此品佛自说十定之名普贤说十定之用以明佛根本智是体普贤差别智是

  • 先觉宗乘卷三·圆信

    径山语风老人 圆信 较定无地地主人 郭凝之 汇编唐侍郎白居易(嗣法佛光满)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元和四年。因兴善宽禅师至阙下。公问曰。禅师何以说法。宽曰。无上菩提者。被於身为

  • 书蔡传旁通·陈师凯

    六卷。元陈师凯撰。该书取董鼎《书传辑录纂注》以疏证蔡沈《书集传》,书中多采先儒问答,论其得失,意在阐明义理,于天文、地理、律历、礼乐、兵刑、龟策、河图、洛书、道德、性命、官职、封建之属则不甚经心。凡蔡《传》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