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十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六十     明 湛若水 撰

学校三【礼乐政教附】

晋元帝建武元年戴邈上疏以为世道久丧礼俗日弊犹火消膏莫之觉也今王业肇建万物权舆谓宜笃道崇儒以励风化帝从之始立太学

臣若水通曰学校之教风化之本国之元气也采芹泮水鲁之所以盛青衿城阙郑之所以衰而治乱系焉晋元即位之始而邈劝以立学可谓知风教之先务者矣第惜太学虽立徒有师儒之名而无作人之本尔夫作之者人也教由人生者也晋之一代无一真儒无怪其然哉

晋成帝咸康三年正月国子祭酒袁瓌太常冯懐以江左寖安请兴学校帝从之

臣若水通曰袁瓌请兴学校盖知转移风化之本也教弛风頽蔽固已久上无精一执中之君下无反身一德之臣教道所以终于不振也惜哉

晋孝武帝太元五年秦王坚作教武堂于渭城命太学生明阴阳兵法者教授诸将秘书监朱彤諌曰陛下东征西伐所向无敌四海之地十得其八是宜偃武修文乃更始立学舍教人战鬬之术殆非所以驯致升平也坚乃止

臣若水通曰衞灵公问陈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坚不务崇礼教以立国而徒作教武堂专意于战鬬之术充其类不至于糜烂其民不已也坚诚佳兵也哉又乌足以语升平之致也

晋安帝隆安三年三月魏吏部尚书崔宏请置五经愽士增国子太学生员合三千人魏主珪问愽士李先曰天下何物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对曰莫若书籍珪曰书籍凡有几何如何可集对曰自书契以来世有滋益以至于今不可胜计茍人主所好何忧不集珪信之命郡县大索书籍悉送平城

臣若水通曰代北之俗尚武魏主珪因崔宏请置愽士增国子太学生三千人闻李先书籍益人神智之说则大索书籍可谓崇文之主矣独不知所谓神智者人之虚灵天之聪明也书籍但能开发之尔不然则自书契以来世有滋益何神圣之寡耶

宋文帝元嘉十五年豫章雷次宗好学以处士征至建康为开馆于鸡笼山使聚徒教授帝雅好艺文使丹阳尹庐江何尚之立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并次宗儒学为四学

臣若水通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理一而巳学一而已一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传之正学也外此而二三焉则所谓异端也故古之为学者一今之为学者四天道一本也本一而四支之支则离离则去道逺矣此大乱之所由起乎宋文雅好艺文而并立四学则其学之二三而不得其正可知矣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其宋文之谓乎

宋明帝泰始二年魏始立郡学置愽士助教生员从中书令高允相州刺史李沂之请也

臣若水通曰五代兵争之日但以窃据为事不讲教学久矣魏起北荒数世之后始及此举呜呼何斯世之不幸君子不得闻大道之要小人不得防至治之泽也然而斯文命脉坠而复起此臣所以既悲之而复幸之也欤

齐高帝建元元年四月给事黄门郎清河崔思祖上言以为人不学则不知道此悖逆祸乱所由生也今无员之官空共禄力雕耗民财宜开文武二学课台府州国限外之人各从所乐依方习业若有废惰者遣还故郡经艺优殊者待以不次又今陛下虽躬履节俭而羣下犹安习侈靡宜褒进朝士之约素清修者贬退其骄奢荒淫者则风俗可移矣

臣若水通曰五代之风至此衰废极矣建学以明道崇俭以移俗崔思祖一言及此如卢医扁鹊之良剂欲回生于久病气息奄奄之际也其亦贤哉

齐明帝建武二年八月魏金墉宫成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于洛阳

臣若水通曰小学所以养其正也太学所以成其贤也自少而长大人之事备矣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由赤子之心养之而不失圣人之教也魏徒立学而未闻所以教之学者何事其亦未之知本者欤

梁武帝天监九年幸国子学亲临讲肄诏皇太子以下及王侯之子年可从师者皆入学

臣若水通曰梁武帝以佛法隳政而不知圣贤大学之道者也一旦视学而有此诏其亦秉彞之良心不终寂灭者欤使其因此而觉悟以反正焉岂至有台城之祸也哉

梁武帝大同五年魏丞相泰于行台置学取丞郎府佐德行明敏者充学生悉令旦治公务晩就讲习

臣若水通曰语云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言仕学之合一而余力可相及也然则立学旦治公务晩就讲习其亦近是耶贤于后世仕学分为二途者逺矣虽然即公务而学无不在者孔门执事敬之谓也何有于旦暮之分哉

唐高祖武德七年二月己酉诏诸州有明一经以上未仕者咸以名闻州县及乡皆置学丁巳上幸国子监释奠诏诸王公子弟各就学

臣若水通曰唐承五代之余风俗浇漓甚矣有王者作则学校之兴岂容一日缓乎髙祖迟迟于七年之久始以明经举士立学校于天下其志意之趋向可知矣故终唐之世溺于词章正学不明真儒未见岂非垂统者之咎欤我太祖高皇帝甫平元乱而敎化大兴彞伦攸叙翕然反正其贤于唐逺矣传至百六十年其流之渐不能无也端本澄源一洗卑陋而新之惟圣明留意焉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二月上大征天下名儒为学官数幸国子监使之讲论学生能明一经巳上皆得补官增筑学舍增广生员自屯营飞骑亦给士使授以经有能通经者听得贡举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余人

臣若水通曰自古圣帝明王未有不先建学立师以主教化者也然学之要不过明伦而成德达材他日达而致君泽民此其具矣唐太宗幸国学增生徒使屯营之士蕃夷之子翕然从教诚可谓盛矣然愽士明经不越乎口耳之间而所藏乎身者不恕一时观听之美何足取乎愿治之君尚其思之哉

唐代宗大厯元年正月勅复补国子学生自安史之乱国子监室堂頽壊祭酒萧昕上言学校不可遂废勅复补之

臣若水通曰学校不可一日而不设伦理不可一日而不明唐自安史之乱学之废也久矣教基既坠人心不天如之何而望世之治也迨夫萧昕上言而肃宗勅复斯文亦幸其如线而不絶欤

周太祖广顺三年六月蜀九经板成自唐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絶蜀母昭裔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板印九经蜀主从之由是蜀中文学复盛

臣若水通曰天下之治乱系乎人才之盛衰人才之盛衰由于学校之兴废五代乱亡之际孰知学校之当兴哉蜀主从母昭裔之请遂致文学复盛宜其获得人之效也然卒未闻有补于治者何哉良由所谓盛者特文辞之士焉尔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其弊有自来矣使得德行而用之其功烈岂止若是而已邪呜呼文艺盛而圣人之道衰矣主学教者可不择乎

周世宗显德六年命窦俨讨论古今考正雅乐王朴素晓音律帝以乐事询之朴上疏以为礼以检形乐以治心形顺于外心和于内然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是以礼乐修于上万国化于下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用此道也

臣若水通曰礼由内履乐以内和夫然后形于身发于声教于天下而已王朴以礼乐分心形内外因袭汉儒之陋而失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乐何之指矣周世宗命儒臣考制度正雅乐不可谓无志但礼乐本于仁积德百年而兴恐乱亡之世仁德之学盖未之讲尔如用之则自一身之礼乐不可斯须去者始焉可也

贾谊新书曰先王为天下设教因人所有以之为训道人之情以之为真

臣若水通曰先王之教因人之所有而觉之非以人之所无而强之也如导水者因水之性而利导之激则滥矣下者水之性也善者人之情也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是乃人之真心也全其真纯道其恻隠羞恶辞让是非之情之性故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教道立矣教道立而善人多善人多而天下治矣

刘向说苑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夫功成制礼治定作乐礼乐者行化之大者也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是故圣王修礼文设庠序陈钟鼔天子辟雍诸侯泮宫所以行德化诗云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臣若水通曰礼乐者化民之具庠序者化民之所也以化民之所而化民不可也以化民之具而化民亦不可也其必有所以为之本者矣是以古者天子诸侯皆象地形而为之学盖以身所有者推之制作以显设于天下无所待于外也德化之行天下之心固有得乎吾心之同然者尔使不知此而惟求之度数声音之间固已遗其本矣岂先王建学之意哉呜呼治之隆替皆本诸此惟圣明留意焉

班固白虎通曰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教化也臣若水通曰天子之学其泽如璧故谓之辟雍礼者见于升降揖让节文度数之间而其本则序而已矣乐者形于钟鼔管籥歌咏节奏之间其本则和而已矣和序者教化之本也故能宣教化是故和序体于身而后礼乐备礼乐行于学而后教化宣天地位万物育致中和之功用广矣大矣

班固曰王者所以盛礼乐何节文之喜怒乐以象天礼以法地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故乐所以荡涤反其邪恶也礼所以防淫佚节其侈靡也

臣若水通曰本之喜怒而节文之礼乐之本也本于五常之性也故能节人之喜怒而邪侈不生乐主气故象天礼主质故法地夫有有形之礼有无形之礼有有声之乐有无声之乐无形之礼严而泰及其至也位天地无声之乐和而节及其至也育万物天地位礼孰大焉万物育乐孰广焉是故知礼乐之非二矣是故知天地万物之一体矣

班固曰王者设三教者何所以承衰救弊欲反正道也臣若水通曰三教者何也忠敬文也何以并施也夫道中正而已矣三者因时而施所以致于中正之道也是故文而无忠其失薄敬而无文其失陋忠而无敬其失野三教并施弊斯已矣故曰教者所以追补败政靡弊也

格物通卷六十

猜你喜欢
  初禀篇第十二·王充
  景公问廉政而长久晏子对以其行水也第四·晏婴
  卷第十五·朱熹
  卷五十七·湛若水
  先圣大训卷三·杨简
  刘向经说足证伪经考第十四·康有为
  卷三·黄伦
  卷一百六十一·秦蕙田
  卷十一·杨复
  季春纪第三·吕不韦
  攝大乘論本卷第二·欧阳竟无
  一切经音义卷第一·唐慧琳
  分身集会·佚名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下·佚名
  银货两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八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青山集山中吟山中吟白日长碧霄泉暖菖蒲香仙翁劝我采为食登高遂觉足力强登高望逺逺思发春风浩浩天茫茫美人一别隔沧海青鸟寄与双眀珰青鸟东飞亦不返草色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杨仲良

      神宗皇帝   役法   治平四年六月辛未,诏曰:『农,天下之本也。祖宗以来,务加惠养。比下宽恤之令,赐蠲复之恩,然而历年于兹,末极富盛。间因水旱,颇致流离。深惟其故,殆州县差役仍重,劳逸不均,喜为浮冗之名、不急之务,以夺其

  • 第五十回 中行说叛国降虏庭 缇萦女上书赎父罪·蔡东藩

      却说淮南王刘长被废,徙锢蜀中,行至中道,淮南王顾语左右道:“何人说我好勇,不肯奉法?我实因平时骄纵,未尝闻过,故致有今日。今悔已无及,恨亦无益,不如就此自了吧。”左右听着,只恐他自己寻死,格外加防。但刘长已愤不欲生,任凭

  • 雍正实录卷之六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二 初到抚顺·溥仪

    火车到达抚顺以前,一路上可以听到各式各样关于美妙前景的估计。车上的气氛全变了,大家抽着从沈一陽一带来的纸烟,谈得兴高采烈。有人说他到过抚顺最豪华的俱乐部,,他相信那里必定是接待我们的地方;有人说我们在抚顺不会住

  • 长孙平传·魏徵

    长孙平字处均,河南洛陽人。 父亲长孙俭,北周柱国。 长孙平容貌仪表很漂亮,有才干,读了不少书。 仕北周,开始当卫王的侍读。 那时周武帝为宇文护所逼,与卫王谋划准备杀了他,卫王常让长孙平到周武帝那里传信达意。 到杀了宇文

  • 徐有贞传·张廷玉

    徐有贞,字元玉,初名王呈,吴县人。宣德八年(1433),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他长得短小精悍,富有智谋,喜欢功名。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他无不深入研究。当时天下承平既久,边防守备松弛,而西南却用兵不息

  • 跋·萧奭龄

    昔刘知几专心诸史。不遗杂记小书。谓史之名杂。其流有十。司马光作通鉴。采杂史二百余种。盖小录之书。皆托即日当时之事。求诸国史。最为实录。唐宋士夫。留心记注。尊信传闻。必着所本。次柳氏旧闻、涑水纪闻两书。

  • 纲鉴易知录卷六·吴楚材

    周纪显王纲 庚辰,二十八年,魏伐韩。齐伐魏以救韩,杀其将庞涓,虏太子申。目 魏使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

  • 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晏婴

    楚巫微导裔款以见景公,侍坐三日,景公说之。楚巫曰:“公,明神之主帝王之君也。公即位有七年矣,事未大济者,明神未至也。请致五帝,以明君德。”景公再拜稽首。楚巫曰:“请巡国郊以观帝位。”至于牛山而不敢登,曰:“五帝之位,在于国

  • 卷十二·吕本中

    <经部,春秋类,吕氏春秋集解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解卷十二宋 吕本中 撰僖公二十有八年春晋侯侵曹晋侯伐卫左氏传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杜氏注曹在卫东故】卫人弗许还自南河济侵曹伐卫正月戊申取五鹿二月晋郤縠卒

  • 卷十八·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述注卷十八安溪李光坡撰○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灋以佐王平邦国注曰平成也正也制畿封国以正邦国徐氏曰制九服之畿封五等之国则地之大小正设仪辨位以等邦国注曰仪谓诸侯及诸臣之仪辨别也别尊卑之位进

  • 中阴经卷上·佚名

    后秦凉州沙门竺佛念译  如来五弘誓入中阴教化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毗罗婆兜双树北四十九步耶维处。八日夜半明星出时。尔时如来忽然离碎身舍利。如诸佛五弘誓法。当生之时天地六反震动。十方诸佛皆来扶助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七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十七卷辨缚解义 辨前后五阴相续以蜡印为譬 名色系缚众生众生系缚名色 明烦恼与习手为因果 广辨八喻谓逆喻现喻等 广释灯譬圣道义 释须陀洹虽生恶国犹自持戒 引香山师子为譬 广辩戒

  • 阿育王传卷第一·佚名

        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  本施土缘  归命一切智婆伽婆。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世尊日时已到。著衣持钵将诸比丘前后围绕。向王舍城次行乞食。说者曰。  不动如金山  容豫如象王  圆足如满月  比

  • 卷第三十六(第六诵之一)·佚名

    十诵律卷第三十六(第六诵之一)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杂诵第一(调达事上)佛在王舍城。尔时调达。于佛法中信敬心清净。著三十万金钱直庄严具出家。乘调善象直十万金钱。是象以金网等庄严。亦直十万金钱。调达所著衣

  • 卷第一·费隐通容

    续藏经 五灯严统五灯严统卷第一七佛古佛应世。緜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於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

  • 广义法门经·佚名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舍利弗为比丘说十二离难随顺道时,当为如理而说,听法之人,具十六相,心得清净,十法成熟般若,十相应法,十四违障不净想,六障无常苦想,十一障生光明想,三多恩德,十四于不净观多恩德,二十勤修障,十一于伏灭障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