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附录五:驳胡适之《说儒》(钱穆)

余旧撰《国学概论》,已着墨家得名乃由刑徒劳役取义,而于儒字尚无确信。及着《先秦诸子系年》,乃知许叔重说文儒为术士之称,术指术艺,术士即斓习六艺之士,而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因知儒墨皆当时社会生活职业一流品,此乃自来论先秦学派者所未道。越数载,胡适之先生有《说德》篇(刊于《胡适论学近着》第一集),亦以生活职业释儒字,而持论与余说大异。因撰此文,藉以清胡先生及读者之教正。

一、驳最初儒皆殷人皆殷遗民之说

孔子段人,不能即征儒者之皆殷遗民。孔子弟子分布,鲁为多,卫次之,齐又次之,而籍宋者特少。胡文引傅孟真说,鲁为殷遗民之国。然孔门鲁籍弟子,固有确知其非殷遗民者。姑举颜氏说之。《左传》襄公十九年:“齐侯娶于鲁日颜激姬,其侄籁声姬。”注目:“颜籁皆姬母姓”(当回母氏),则颜氏为姬姓鲁族审矣。《姓谱》:“颜姓本自鲁伯禽支子有食采颜色者,因以为族。”此当有本。仲尼弟子传,颜氏居其八,颜路、额回。颜幸、额高、颜祖、颜之仆、颜韩、颜何,皆鲁人。颜之推云:“仲记母族。”孔庙韩敕修礼器碑:“颜氏圣舅,家居鲁,亲里在尼山,汉为昌平亭。”此孔门弟子颜氏为鲁人,决非殷民之确证也。(春秋又有邹颜,与鲁颜别。松羊传》所称邦委颜是也。然郑亦非殷后。)其他孔子弟子稍著者,其籍贯皆已考详于《系年》。岂得因鲁地有殷遗民,遂轻谓鲁儒皆殷遗哉?

二、驳儒是柔懦之人为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观说

《说文》:“儒,柔也。术上之称。”此当断为两句。柔者儒字通训,术上则儒之别解。胡文不辨许书句读,遂疑儒术尚柔,桥矣。即谓儒道尚柔,亦未必与亡国遗民相涉。胡文举正考父佐戴武宣而鼎铭云云,考宋戴公元当周宣王二十九年,上距殷灭已三百二十五年。 正考父鼎铭, 特其私人之处世格言云然耳,岂得谓是 “殷民族一个伟大领袖之教训”?又岂得据以谓“柔逊乃般人亡国状态之遗风”?考之古说,殷尚鬼,周尚文。尚鬼者,尊信宗教,富于理论想像而长艺术。尚文者,擅政治与军事之组织而重现实。此为殷周两部族特性相异之传说。征之载籍,确可依信。春秋以下之宋人,大率偏骛理论,不顾事实,有一往无前之概,盖犹不失古先遗风。宋襄公谓“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此谓之狂骛于想像而不顾事实可也,谓是亡国遗风之柔逊则不可。华元之杀楚使者申舟,曰: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亡一也。” 乃杀之。此谓之偏守理论而轻视事实可也,谓是亡国遗风之柔逊,又不可。楚既围来,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提,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楚卒为退师三十里而与之乎。此岂所谓亡国遗风之柔逊者耶?其他如宋向成之解兵,宋王假之仁义,又如宋人之惬苗助长,与白日而攫金于市,皆其骛想像忽事实之证也。孔于为殷遗,而居鲁邦,为东周文献渊教,其所崇重向往者,日文王周公,盖孔子乃组合中国往古传统殷周两族一偏理想一重实际之两端,而创为儒道之中庸。据《论语》与《周易》,儒家论人事皆尚刚,不尚柔。质之东周殷族风尚,即无柔懦之征,求之儒家经典明训,亦无主柔之说。胡文所举,全无实际,臆测之辞,不攻自破矣。

三、驳儒为殷遗民穿戴殷代古衣冠习行殷代古礼说

儒家所言礼,皆周礼也。孔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把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此孔子自言夏殷之礼因文献不足而不能征。又回:“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堤孔于又言周礼承夏殷之后,集文化大成,而为孔子所愿从矣。故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是孔门言礼直承周代,绝无疑义。孔子何以能言周礼,则以西周“礼书”犹存于鲁故也。卫祝低有言:“伯禽封鲁,其分器备物典册”,此西周“礼书”在鲁之所由也。故晋韩宣子聘鲁,见《易》“象”与《春秋》,而日:“周礼尽在鲁矣。”齐仲孙淑之省鲁,亦日:“鲁秉周礼,未可动。”哀公三年,桓值二宫灾,命周人出御书,宰人出“礼书”(以上皆见《左传》)。此皆周之典籍鲁有其副之证。故孔子曰:“吾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礼运》)又其对哀公日:“文武之道,布在方册。”以哀公问》)而庄子亦言之,曰:“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督之士,指绅先生多能明之。”(《天下》篇),此鲁存周礼,为儒道所本之明据确证也。例、戴记·明堂位》:“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此儒业独盛于鲁之所由也。又《左传》哀公十七年,公会齐候盟于蒙,孟武伯相。齐候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日:“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二十一年,公及齐候都子盟于顾,齐人责稽首,因歌之日:“鲁人之阜,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孟武伯问孝于孔子,其父游子,实先为孔子弟子。此称儒书,即周室相传古“礼书”也。若为殷礼,鲁之公卿,岂敢据亡国之礼,不稽首而拜,以逆大国之怒乎?再亲征之于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 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白虎通·拂冕》篇: “麻冕者何,周宗庙之冠也。”拜乎上者,刘宝桶《论语正义》据凌廷堪《礼经释例》,谓当时如燕礼,土相见礼,公食大夫礼,聘礼,凡应于堂下拜者,皆不循臣礼之正而拜乎堂上,故孔子非之。据此,则孔子所躬行之礼,其为股礼乎,抑周礼乎,又不烦言而解矣。

再论儒服。《儒行》篇,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日:“丘少居鲁,衣逢技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注:“逢犹太也。大技之衣,大袂禅衣也。”《庄子· 盗路》篇:“指衣浅带”,《释文》:推本又作缝。《列子·黄帝》篇:“女,逢衣徒也。”《释文》向秀注日:“儒服宽长而大。”《旬子啡十二子》篇:“其冠进,其衣逢。”又《儒效》篇:“缝衣浅带,解果其冠。”杨注并回:“逢,大也。” 《淮南·齐俗》:“裙衣博袍。”高注:“裙,褒也。’褒亦大也。又《记论》: “褒衣傅带。’批在礼家谓之移袂之衣。《周礼·司服》郑注:“土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属幅,其祛尺二寸。大夫以上侈之。侈之者,盖半而益一焉。半而益一,则其袂三尺三寸,祛尺八寸。”盖上之袂以布一幅为之,大夫以上之换加半幅布。儒者缝衣即土服,视当时大夫之服而稍敛其制,乌有所谓穿殷代之古衣?儒术既盛行于鲁,及于战国,而春秋封建衣冠之制渐坏,《儒行》作者遂以缝衣为鲁之乡服焉。然要之古无以缝衣为殷制者。《论语》公西华之言回:“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郑注:“衣玄端,冠章甫。”玄端即正幅之袂,即缝衣也。章甫则为礼冠。此证当时礼冠有用章甫者。若当时未有此制,孔子与子华,乃舍周之委貌而服殷冠,是畔民也。又乌见所谓亡国遗民忍辱负重之柔逊?盖当时本以章甫为贵族之冠,故孔子既冠章甫,而鲁人涌之日;“蓑衣章甫,爱得我所。’然则孔子之冠章甫,以其为止放,非以其为殷遗民放,又昭灼甚明矣。《郊特牲》《土冠记》并云:“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据怕虎通》,此三冠制稍有大小之差。然章甫固为殷冠与否,尚无的证。柱子》:“宋人资章甫适诸越”,或自战国以来,章甫盛行于宋邑,故儒行作者遂有居家而冠章甫之曲说,而《礼经》作者乃又以章甫力殷冠。纵使其说而信,则周用六代礼乐,孔门之冠章甫,要以其为礼冠,为士服,不得如德行作者调是乡服,更不当如胡文所举,谓之是殷代古衣冠也。若必谓缝衣章甫,乃殷遗亡国之古服,则《苟子》又云:“章甫约履,绅而揭饬’*法行》篇),岂绚履授绅亦殷遗旧制乎?且墨子之书犹有明证。公益子戴章甫,指缩,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行不在服。且手法局而本法夏,子之古非古’*公益》篇)。是墨子明以儒服章甫掺饬为法周,又乌见其为股代亡国遗民之衣冠?

胡文调德礼为殷礼者,特举三年之丧以为说。胡文既谓儒衣冠乃殷民族之乡服,又以三年之丧为股民族之丧礼。优语厂张问:“忡》云,高宗谅明,三年不言,何谓也?”孔子回:“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盛,百官总已以听于家宰三年。” 高宗谅阴,见手帕书·说命》之俟文,又见于“无逸”,又见于《楚语》与《吕览》,此非儒家一家之言也。然仅据此文,谓段高宗曾行三年之丧则可,谓三年之丧即为股利,则又不可。考之《孟子》,舜相尧二十八载,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舜荐禹于天,十有七载,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以万章》篇)称三年之丧者,以此为最古。窃疑当尧舜之际,中国尚为部族酋长选举共主之时代,此如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皆有之,而中国定制较为精惬,厥有三端。一者:选举共主,必先预惟其为候选人,以资其政事上之历练,如尧之使舜相,舜之使禹相,禹之使益相,是也。二者:当前一共主崩,其候选人则试政三年,以验众意之向背,如尧崩,舜摄政三年,禹崩,益摄政三年,是也。三则于三年之后,必退居队待众意之决择,如舜之避于南河之南,禹之避于阳城,益之避于箕山之阴,是也。及王位世袭之制既兴,前王崩慕,后王嗣位,而旧礼尚存,蜕变难骤,乃有君死听于家幸三年之制。即如太甲居桐,三年而复归于毫,此亦君慕听于家宰三年之古礼也。而礼说之歧,遂谓由伊尹之放。至于武丁谅阴,后世传为美谈,则君慕听于家宰三年者,此制在殷世已不常行。而后之儒家乃以三年之丧说之,此虽有所本,而亦有所饰。今谓其原本股利,斯失之矣。且三年之丧,本贵族礼,庶民非所能遵。故宰我之间亦日:“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讲。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而孔子之对亦日:“君子之居丧’它云。礼不下庶人,所谓天下之通丧者,在当时固不赅庶人言。至孟子乃谓“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此在战国,乃有此语。春秋以前,封建井田之制未坏,贵族平民之阶级尚存,平民岂得亦守三年之丧礼?至胡文引傅孟真说,谓三年之丧,在东国,在民间,有相当之通行性(周东封与殷边民),试问此语何据?胡文遂谓此礼行于绝大多数之民众,则稍治古史,知封建社会中绝大多数民众之生活情况者,皆知其不可能,更不烦于洋群矣。

四、驳儒以相丧为本业及孔门师弟子皆为殷儒商祝之说

儒家崇仁,而本原之于孝。儒家尚孝,而推极之于丧祭。故儒家言礼特重丧祭。然胡文遂谓儒以相丧为本业,则又大谬不然。儒为术士之称,其所习日礼乐射御书数,古称六艺。艺即术也。烧是艺者,小则为委吏,为乘田。大则宰一邑,道千乘,相宗庙会同。乌见有以相丧为本业之说?胡文所据在《墨子》之“非儒”,其说回: “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日,此衣食之端也。’然此特战国后人语耳。春秋之际,礼不下庶人,若君卿大夫之丧葬,固有为之宰为之相者,不烦于外求。尚不致俗儒闻丧而集其门, 仰以为衣食之端也。 春秋之时,尚未有士丧礼。林戴礼·杂记》: “恤由之丧,哀公使语悲之孔子学全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是土丧礼乃孔门创制。其光特有国君卿大丈夫之丧礼,未必有土丧礼也。若墨子所谓富人有丧,皆大说喜,又回:“诗人之野以为尊”,人之有富而野者,此正战国以下,封建井田既废,社会兼并,乃始有之。相丧为食,下至项梁、陈平之时犹然。然岂得以墨子书中语证孔子以前已如此?

至清士丧礼根本是殷礼,故丧礼之视人,当然以殷礼为主。又谓德不但是股上,其实又都是商祝。则更为荒诞不经。《擅引:“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饰棺墙,置霎设技,周也。设崇,殷也。绸练设族,夏也。”又“子张之丧,公明仅为志焉。诸幕丹质,蚁结于四隅,殷士也。”胡文据以为说,谓按全丧礼既夕礼,饰枢设技,皆用商视为之,可证公西赤与公明仪为志,乃执行土丧礼商祝之职务。夫帼引明日,孔子、子张之丧云云,斯见孔子、子张外之丧者并不然。不得据此推论儒家丧礼,谓必尽如孔子、子张之丧也。此其一。《家语》,孔子之丧,公西华掌殡葬焉,是为志,此犹《史记》吴中有丧,项梁为之主办之义。孔子之丧,其弟子为之盛礼,备三代之饰,而公西华主其事。至于饰棺设披,则由商祝为之,岂可即以证公西华之为商祝乎?即近时社会丧礼,亦有主办者,亦有吊祭者,非其家之至戚,即其家之大宾。至于棺攸衣裳,则匠人为之。祈祷拜忏,则僧道为之。相丧者虽日执拂躬挽,未闻亲以相丧者而执饰棺设技之事也。子张之丧,公明仪为之主办,乃追效殷礼以饰子张之终。非可谓子张与公明仪皆殷土,又以公明仪为商祝也。此其二。且《士丧用既夕江篇,有明言商祝(几十次)夏祝(凡五次)者。有泛称祝(凡二十二次)者。旧注:“泛称祝者皆周祝。’湖文独谓泛称视者皆指商祝,此已强说。旧注日:“商祝,祝习商礼者。夏祝,祝习夏礼者。夏祝商祝,总是周人。”是祝皆周人,惟其习夏礼习商礼,乃谓之夏祝、商祝,旧注辨析甚明。今胡文乃以商祝为商人,然则今世延僧人以佛事葬亲,岂此辈皆出印度五天竺乎?此其三。濒孙师其先陈人,其后为鲁人,自古载籍,未有目之为殷人者。胡文独日子张是殷土,放送葬完全沿用殷礼。夫既谓儒家皆殷儒,则其丧皆当用殷礼。相引之记者,又何以特笔书之日子张之丧云云耶?且子张亲受业于孔子,胡文又谓孔子教义已超过保守的殷儒遗风,早已明白宣示从周的态度,则何以其弟子又木用其师教而明背之乎?夫儒家之礼,岂止丧礼?孔子之日从周,岂专指送死一事?胡文牵缀无理,此其四。若谓《仪礼减祝皆商祝人仪礼》根本皆段礼,然则岂《仪礼》成书在孔子之前乎,抑出孔子之后乎?且儒家既以《仪礼》为经典,又何说孔子之从周?周礼又在何处?此其五。我闻古之称鲁国儒生矣,未闻有段儒之称也。我闻儒者之相丧矣,未闻儒者之为祝也。胡文乃谓孔子和那辈大弟子,都是殷德商祝,又称之田职业的相礼人,真不知其说之何从也。

五、驳老子是一个老儒是一个殷商老儒之说

胡文谓老子居周,成周本殷商旧地,遗民所居。充孔子居鲁,不害孔子之为商遗,则老子虽居周,无害老子之为苦县陈人也。岂得以成周本殷商旧地,遂谓凡居成周者皆商人。此亦犹如因鲁分商民,遂谓凡鲁人皆殷族耳。至调老子为史官知礼,又岂得调春秋对凡知礼者皆殷人乎?以老子为殷商老儒,显属无据。且老子既为同室之史官,又何必再业相丧助葬以自活?胡文不啻谓凡言礼皆丧礼,凡丧礼皆为殷礼,而相丧助葬者皆为衣食谋生,其说之无稽,稍具常识,皆可辨之。粗列五事,聊发其绪。其他游辞曲说,本之而引伸者,可不烦再及也。

——原载香港大学《东方文化》卷一期

猜你喜欢
  卷七十九 尚书二·黎靖德
  卷九十四·湛若水
  ●提要·温璜
  四书管窥卷二·史伯璿
  春秋辨义卷三十·卓尔康
  卷十六·段昌武
  卷六十八·江永
  卷二·易祓
  卷四十六·顺治
  卷五下·王应电
  卷三·王志长
  禹贡指南卷三·毛晃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一·欧阳竟无
  阅藏密或问·太虚
  宁波佛教会之成立·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十二·徐世昌

    高斌高斌,字右文,号东轩,满洲旗人。由内务府主事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改大学士衔,管江南河道总督。赠内大臣衔,谥文定。有《固哉草亭诗》。秋日蓟门道上口占秋山行近蓟门东,烟树苍茫叶渐红。爱煞云岩如画里,却忘

  • 卷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禅藻集卷六明释正勉释性同辑唐【五言排律】观大驾出叙事寄怀      法振【二首】紫台宵漏竭青门曙鼓通轻霞照复道徐吹转相风玉銮光万骑金舆郁五戎鸣笳犹度阙清跸尚喧宫云旗乱陌紫羽斾杂尘红百

  • 卷四十九·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四十九    明 冯惟讷 撰 晋第十九 郊庙歌辞 晋郊祀歌三首      傅玄 【晋书乐志曰武帝受命泰始二年诏郊祀明堂礼乐权用魏仪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改乐章使傅玄爲之辞凡十九篇】 夕

  • 卷八百七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七十五唐受命谶法律存道德在白旗天子出东海【太原童謡 创业起居注云隋主恒服白衣幸江都拟於东海以应之 後高祖起事衆请法周武执白旗帝兼绦杂半续之焉】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

  • 内篇 序传第三十二·刘知几

      盖作者自叙,其流出于中古乎?屈原《离骚经》,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生,次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降及司马相如,始以自叙为传。然其所叙者,但记自少及长,立身行事而已。逮于祖先所出,则蔑尔无闻。至马迁又征三闾

  • 康熙四十二年一月至康熙四十三年十二月·蒋良骐

    康熙四十二年丁未朔正月壬子,群臣请预行庆贺万寿,恭进鞍马缎匹等物。上谕曰:尔等如此进献,在外督抚必效之,朕必不受。朕素嗜文学,诸臣有以诗文献者,当留览。既而诸臣恭进庆祝万寿屏,复以屏文缮写册页进呈。得旨留册页,却屏。十

  • 西征石城记·马文升

    残元部落有把丹者,仕于陕西平凉为万户。我太祖既平江南,克燕都,下三晋,兵至陕西,而把丹等率众归附,授平凉卫正千户。其部落则散处开城等县为百姓,抽其壮丁为平凉卫军,使自耕食。彼既以养生射猎为计,而复无徭役,用是殷富,家有畜马

  • 卷之二百九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七·佚名

    刘子卷之七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贵一赛第三十一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纯钩;楚拓质劲,必资旁檠上步萌反,下音竞。旁檠,造子之器物,正弓所用,以定曲直,矫而不正者也。以成弹弓弴;丁么丁昆二切。画弓,天子所用之弓也。人性虽敏,必藉

  • 尊五美,屏四恶·孔子

    【原文】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①,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

  • 卷三百四十九·佚名

    △初分相引摄品第六十之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安住布施波罗蜜多引摄净戒波罗蜜多。佛言: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无摄受无慳吝心修布施时。持是布施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於诸有情住慈身业。

  • 卷三十六·佚名

    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之四佛子。云何菩萨摩诃萨。知见如来应供等正觉大般涅槃。此菩萨摩诃萨。欲知见如来应供等正觉大般涅槃者,当如是知如如般涅槃。如来大般涅槃。亦复如是,如实际。如法界。如虚空界。如实性。如离

  • 卷二十·佚名

    △金刚幢菩萨十回向品第二十一之七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八如相回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成就念智。安住不动。离痴正念。直心不动。成就坚固不可坏业。一切智境界得不退转。得大乘勇猛无畏之心。修习无尽善根。

  •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道宣

      兴福篇第九 正纪十二人 附见五人。   梁蜀部沙门释明达传一。   周鄜州大像寺释僧明传二(僧护)   隋天台山瀑布寺释慧达传三。   唐绵州振向寺释僧晃传四。   唐杨州长乐寺释住力传五。   唐京师大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卷第二·窥基

    大慈恩寺沙门 基撰经曰。是薄伽梵住欲界顶他化自在天王宫中。赞曰。自下第四明说教处。于化土中略彰四德以显经胜举化胜。处以表报身及法身土亦含实德。第一处尊胜在欲极天他化宫故。第二同居胜诸佛曾游大宝殿故。第

  • 乾道四明图经·张津

    南宋地方志。知明州张津等以《大观明州图经》为蓝本纂修。十二卷。乾道五年(1169)成书。四明是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市)的别称。原书久佚。今本乃清咸丰四年(1854)徐时栋自李孝谦《四明文献录》中辑出,已非足本,图亦亡佚

  • 弈律·王思任

    围棋著作。明代王思任著。一卷。载明代冯可宾《广百川学海》。王思任字季重,号谑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曾任九江佥事。清兵破南京后,鲁王监国,以王思任为礼部右侍郎,后进尚书。居绍兴,城破

  • 甲申纪事·赵士锦

    明赵士锦撰。一卷。略叙甲申(1644)三月十九日前明政府兵饷、用人诸大事,而详记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后见闻。并记有得自农民军将士关于开封战役、昌平士兵起义和农民军内部情况。叙述比较客观,内容信实。另有《北归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