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二十七章 袭明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 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语译

善于处事的人,顺自然而行而不留一点痕迹。善于说话的人,能够沉默寡言而一点不会过火。善于计算的人,应世接物,“无心”、“无智”,所以不用筹策。善于笼络群众的人,推诚相与,纵使不用门户拘限,群众也不会背离。善于结纳人心的人,谦冲自牧,纵使不用绳索来捆缚,别人也不会离去。

因此,体道的圣人,善于使人尽其才,没有废弃的人;善于使物尽其用,没有废弃的物。这就叫做“袭明”。因此,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视他的借镜,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个道理,真是精微玄奥之至,只有懂得“袭明”的人,才能知道。

老子和庄子一样,虽然神秘,却不滥用形而上学的术语,仅以“善行无辙迹”等言辞,提到不用外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达到和谐的途径。

庄子在谈论守“和”之无用(第十九章之一)和怀疑弥漫的裁军会议之无用(第三十一章之一)时,特别将“以外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之无益表明得极为清楚。

和平、秩序、幸福是看不见的东西,自然不能以可见的方法去得到它。

圣人不弃人

《庄子》之《德充符》

鲁国有个断了脚的人,名叫叔山无趾(因为没有脚趾,所以号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见孔子。孔子却说:“你不知道谨慎,所以才犯了罪,现在既已残废,找我又有何用?”

无趾回答:“我只因不明事理,触犯刑罚,才丧失了脚。到你这儿来的缘故,是我想保全比脚还要贵重的东西。天地对于万物,是无所不包的,我原以为你是天地,哪晓得你也不过如此而已。”

孔子急忙说道:“请原谅我见识浅薄,先生何不进来?我定将我所知的告诉你。”无趾毫不理会,转身就走。

无趾走后,孔子便对他的弟子说:“你们应以此为镜,相互勉励。一个断了脚趾的人,还想用求学来弥补以前的过失,何况没有恶行的全德君子呢?”

后来,无趾对老聃说:“孔子还不算是至人吧!不然他为什么还要向你求教呢?而且,他还以‘奇异怪诞’之名传闻天下,殊不知这正是至人眼中的‘束缚’。”

老聃答道:“你何不以‘死生贯通,是非为一’的理论,解其缚呢?”

无趾不以为然说:“这是天地给他的刑罚,怎么解得了?”

申徒嘉是一个被断去脚的人,和郑国子产 同是伯昏无人的弟子。子产觉得和申徒嘉一同出入是很可耻的事,所以便对申徒嘉说:“我如果先出去,你就停一会儿再出来,要是你先出去,我就停一会儿再出去。”

第二天,申徒嘉又和子产同席而坐。临去时,子产对申徒嘉说:“昨天说过,要是我先出去,你就待会儿出去;你若出去,我就停会儿出去。现在我要走了,你可以稍停一会儿吗?看你一副不尊不敬的样子,敢情是想和我这个大臣一决高下?”

申徒嘉说道:“在先生这里,早有了最高的爵位,那就是先生本人。你以为你的官职高,别人就该听你的?事实上你的德就不如人了。我曾听说过:镜子明亮,上面就没有灰尘;有了灰尘,就不尽光亮了。常和贤人在一起的便没有过失。而你在此求学求识,不但不尊崇先生,反说出这样的话来,不嫌过分了吗?”

子产反击道:“你已成了残废,还想和尧一般有德的人争辩,未免太不自量力了。也不想想平日的言行,要不是有了过错,怎会残废,难道这还不够你自己反省的?”

申徒嘉说道:“自己承认过错,以为不当砍腿的人很多,自己默认过失,以为应当砍腿的人却很少。只有有德的人才能了解世事不可勉强,因而安心顺命,不轻举妄动。譬如:走进后羿的射程,被射中是必然的,没有射中,那就是天意了。”

“曾有许多四肢健全的人讥笑我,为此我不知道生过多少气。自从进入先生的门下,所有的怒气便完全化消了,这实在是先生引导的结果。”

“我和先生相处十九年,先生从来不知我是断了一只脚的人。现在我和你以德交友,而你却以形体上的缺陷对我苛求,未免太过分了吧!”

子产听后,心里很是不安,立刻除去骄慢的态度,惭愧地说:“请别再说了,我已知错。”

猜你喜欢
  形势第二·管仲
  卷二十九·余萧客
  第十七章 23·辜鸿铭
  第十四章 29·辜鸿铭
  卷三十二·吕祖谦
  卷一·范家相
  卷五十·秦蕙田
  三礼图卷一·刘绩
  卷十七·夏良胜
  神与圣·钱穆
  哀公·哀公六年·左丘明
  卷四·佚名
  卷三百七十五·佚名
  庆祝胜利年的新的庆祝意义·太虚
  百年一梦·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徐世昌

    清高宗弘历高宗纯皇帝,世宗宪皇帝第四子。在位六十年,建元乾隆。内禅尊为太上皇帝。葬裕陵。有《乐善堂全集》、《御制诗》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余集。翠云砚歌(松花江之涯有石,质坚色绿,磨而为

  • 卷八十七·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十七张说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寒山上半空临眺尽寰中是日廵游处晴光远近同川明分渭水树暗辨新丰岩壑清音暮天歌起大风奉和圣制幸白鹿观应制洞府寒山曲天游日旰回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十七·佚名

    正统元年五月丙寅朔升右春坊右庶子沈粲为行在大理寺右少卿仍于文华殿书办以九年任满故也○巡抚大同宣府行在户部右侍郎李新以病告回未几称病少愈欲理部事礼部尚书胡濙以闻 上以新既托疾避难岂可复理部事不从○丁卯赐

  • 卷之三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新舞台之名角(一则曰板门模样再则曰其丑如鬼三则曰声如破锣四则曰终不开口)·李定夷

    江西新舞台,近因生意冷淡,急欲添聘一二名角,以期兜揽生意。日前有一不知姓名之某甲,向充兵士。因不守军纪,被革出营,无计谋生,遂欲于舞台上占一席地。以乡谊与刘凤海、张庆和等拉拢,屡在后台指摘要李吉才水仙花之谬误。或戏之

  • 一○六一 军机大臣奏查各书依限完竣议叙情形片·佚名

    一○六一 军机大臣奏查各书依限完竣议叙情形片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查十一月初四日吏部议叙一本,系因《满洲源流考》、《日下旧闻考》各书依限完竣,特旨议叙。内《唐桂二王本末》、《河源纪略》、《契丹国志》三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九十七·阿桂

    六月甲申桂林奏言准将军阿桂札称西南两路大兵后路奉旨通盘筹画其南路情形与【臣】公同商酌等情【臣】查阿桂所称科多一带逼近贼境而僧格宗在山崖之下甚属受敌即贼亦不能拒守南路设驻兵丁应从觉木觉尔宗起僧格宗之兵即

  • 卷二十二·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二十二乾隆二十年冬十一月乙酉谕定西将军策楞进窃据伊犂宰桑都噶尔等事宜策楞奏言十月二十六日副都统阿敏道解察哈尔防军校鄂齐尔图等至军营

  • 贪爱第四十九·佚名

    小利,大利之殬言;小恡,大祸之津。苟贪小利则大利必亡,不遗小恡则大祸必至。昔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郄,日置牛后号牛粪,言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斩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

  • 二端第十五·苏舆

      《春秋》至意有二端,不本二端之所從起,亦未可與論 異也,小大微著之分也。夫覽求微細於無端之處,誠知小之將為大也,微之將為著也。吉凶未形,聖人所獨立也,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此之謂也。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順數而往,必迎來而

  • 卷二十七·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传集注卷二十七宋 朱子 撰王朝礼四之上乐制周礼大宗伯以天产作隂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天产者动物谓六牲之属地产者植物谓九谷之属隂德隂气在人

  • 卷十三·柯尚迁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全经释原钦定四库全书周礼全经释原卷十三明 柯尚迁 撰乡遂圣王有作必先制畿建侯以立民主别乡分遂以比民居井牧田野以定民业然后设官分职以维持之是必制定而后建官官定而后分职耳人知制畿封

  • 哀公·哀公十一年·左丘明

    【经】十有一年春,齐国书帅师伐我。夏,陈辕颇出奔郑。五月,公会吴伐齐。甲戌,齐国书帅师及吴战于艾陵,齐师败绩,获齐国书。秋七月辛酉,滕子虞母卒。冬十有一月,葬滕隐公。卫世叔齐出奔宋。【传】十一年春,齐为鄎故,国书、高无丕

  •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三·圆晖

      造作名业。此品广明。故名分别。释此品颂。总作三门。一明业体性。二释诸业名。三杂明诸业。就明业体性中。一正明业体。二诸门分别。三广明表无表。就正明业体中。一明所造业。二明能造大种。就明所造业中。一明

  • 少林寺志·叶封

    清叶封、焦钦宠原辑,施奕簪等续辑。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卷首张学林序称:“其目有八,其卷有四。”此本实为四册,不分卷。查《贩书偶记》,亦称: “四卷,图说一卷。”或另有刊本。本书记嵩山少林寺创置沿革、殿宇建筑、碑刻

  • 乾坤大略·王余佑

    中国古代论述军事战略原则兵书。王馀佑著。10卷,补遗1卷,约5万字。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宝兴堂刊本和清宣统三年(1911)绿云楼、民国间《畿辅丛书》铅印本。1920年山西育才馆铅印本更名为《兵鉴》。该书写于顺治、康

  • 洞玄灵宝千真科·佚名

    洞玄灵宝千真科。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正一部。开篇云“吴赤乌三年”(240年)仙公向太上道君请教。本科当撰于六朝。述人间居处道俗仪轨科律。

  • 恨海·吴趼人

    写情小说,十回。我佛山人(吴趼人)著。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广智书局初版。小说以庚子事变为背景,描写北京一个大院中两对未婚青年在战乱中离散及其爱情与幸福被毁灭的悲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