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章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辜讲

孔子说:“十五岁时,我决心全心全意严谨治学;三十岁时,我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标准;四十岁时,我已经没有任何疑问;五十岁时,我参透了信仰的真理;六十岁时,我不再胡思乱想而能理解所听到的任何事情;七十岁时,我能够在不违背任何法律及道德理念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辜解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天命”,也就是宇宙的终极神圣规则。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哲学家对它都有不同的称呼:德国人费希特 把它称作神圣的理念,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则称呼它为道,或者说自然之道。但是无论人采用怎样的称呼,是对于终极宇宙规则的思考,人们特别是那些具有伟大思想的哲学家们才发现了遵守宇宙规则,契合自然之道的重要性。

这些关于无条件的、必须服从的道德准则的知识,能够让那些有着伟大思想的哲学家遵循和顺应宇宙中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然而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大部分的人并不具有这种伟大的觉悟,甚至无法理解他们这些具有伟大思想的哲人,和他们对宇宙终极神圣规则所作出的追求和努力;当然也更加无法理解为什么需要遵守这宇宙间最高的道德准则了。

事实上,恰如马修·阿诺德所阐述的:“道德律,首先是一种理念存在,然后才能作为律法被严格执行,这个过程必须由圣人来完成,至于普通的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思量上的力量来理解这种先进理念,更没有足够的人格上的力量来遵守道德,直到法律的产生。”因此,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赫伯特·斯宾塞 所讲述的哲学和道德理念,在学者那里才产生价值。

而宗教不同,它的价值体现在能够让人——那些没有足够思想力量和人格力量的普通人,严格遵守和顺从道德律上产生的行为准则,并且让这些人在遵守道德行为准则时服从产生道德感的权威,也就是所说的君子律法。孔子评价这种现象说:“人之外,别无道德。”

猜你喜欢
  题近溪子明道录 耿定向·罗汝芳
  管子补注卷五·刘绩
  论语集编卷七·真德秀
  孟子集疏卷十二·蔡模
  卷二十·程公说
  卷一百十二·卫湜
  卷二百四·秦蕙田
  商书·微子·佚名
  卷之四十二·邵经邦
  譬喻品第十四·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八十六·唐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唐慧琳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录·太虚
  佛说栴檀树经·佚名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钱振锽

    《离骚》:“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浩荡”犹言没分晓也。《诗》:“荡荡上帝,下民之辟。”《小序》言:“厉王无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与《楚辞》“浩荡”

  • 五集卷八十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八十一古今体七十九首【癸丑五】致远斋叙事致远斋始戊辰岁至今偻指卌五年【斋建於戊辰年先是金川娑罗奔恃其碉险构衅邻番畺吏请兵筹饷而司事者以怯缩老师弗克蒇功

  • 东汉世家第十·欧阳修

    刘旻,汉高祖母弟也。初名崇,为人美须髯,目重瞳子。少无赖,嗜酒好博,尝黥为卒。高祖事晋为河东节度使,以旻为都指挥使。高祖即帝位,以为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隐帝时,累加中书令。隐帝少,政在大臣,周太祖为枢密使

  • 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脱脱

        李谘 程戡 夏侯峤 盛度 丁度 张观 郑戬 明镐 王尧臣 孙抃田况   李谘,字仲询,唐赵国公峘之后。峘贬死袁州,因家新喻,遂为新喻人。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父怜之而还其母,遂以孝闻。

  • 卷之八百九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二三一清册光绪十七年八月三十日一一五○九--一四·佚名

    新竹知县沈,申报县内教堂及教士清册同知衔、本任宜兰县、调署台北府新竹县,为造送事。遵将卑县境内,建设大小教堂,并教士人数姓名,造具清册,呈送察核。今开:〔注〕一、卑县城内,义学左边,有英国教堂一座,系

  • 耶律陈家奴传·脱脱

    耶律陈家奴,字绵辛,懿祖之弟葛剌的第八世孙。重熙年间,补为牌印郎君。因当值之日未到,降为本班。适逢兴宗皇上出猎,陈家奴在围场内逐鹿,被鞭打二百。当时耶律仁先荐举说陈家奴雄健而敏捷,可与海东青鹘相比拟,皇上授之御盏郎君

  • 八、阳虎名字考·钱穆

    《论语》&ldquo;阳货欲见孔子&rdquo;,《注》:&ldquo;阳货,阳虎也,季氏家臣。&rdquo;邢《疏》:&ldquo;盖名虎字货。&rdquo;《孟子 滕文公篇》:&ldquo;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rdquo;赵《注》:&ldquo;阳虎,鲁季氏家臣也&r

  • 卷四十三下·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四十三下 朱批刘世明奏摺 雍正八年二月初三日福建巡抚【臣】刘世明谨 奏为奏 闻事窃【臣】查福建地方无为天主等教原无掌教为首之人乡愚无知妄求果报往往私相传习此等旁门邪教必须除浄根株风

  • 子罕第九·朱熹

     凡三十章。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少也。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达巷,党名。其人姓名不传。博学无所成名,盖美其学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艺之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七·澄观

    疏。又此互出显佛净土十八圆满十五摄故下。第四别示义门。于中三。初摄十八圆满。二摄世界成就。三拣定所宗。初中四。一总标。二列名。三正摄。四同异。今初总将二品之文。共摄十八圆满。疏言十八下第二列名文无次第

  •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湛然

    宗虚无者名教之道废。遗文字者述作之义乖。古先梵皇乘时利见。圣贤道契德音莫违。尚假言诠寄诸结集。况时淹像季学鲜知几。领会之宾十无一二。至有穷年默坐甘节于惛懵。白首论心迟回于半满。人之多僻其若是乎。未阶扪

  • 卷之二·别庵性统

    续灯正统卷二 南海普陀嗣祖沙门西蜀 性统 编集 临济宗 大鉴下第十六世 昭觉勤禅师法嗣 宁波府育王山佛智端裕禅师 绍兴府钱氏子。吴越王后裔也。生而岐嶷。眉目渊秀。十四驱乌大善寺。十八得度受具。往依净慈一。

  • 序·函昰

    天然是禅师语录序天然和尚以居士身夙慧顿发。了悟上乘。后从空隐老和尚剃度于庐山。证明大法。杖锡所经。悲愍之怀溢于言际。职书记者辑而成编。付诸剞劂。属今转恭为之序。夫转固无能序而亦无可序也。忆丁亥秋。转与

  • 界论·佚名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论母设置分摄.非摄.所摄[者之]非摄.非摄[者之]所摄.所摄[者之]所摄.非摄[者之]非摄。相应.不相应.相应[者之]不相应.不相应[者之]相应.相应[者之]相应.不相应[者之]不相应。所摄[者之]相应与不相应.相应[者之]所摄与非摄.非摄[者

  • 国朝画征录·张庚

    后有称《清朝画征录》,中国画史传著作,中国清代张庚(1685~1760)著。3卷,续录2卷。乾隆四年(1739)开雕。前有蒋泰叙及自序。全书共收录清初90余年间画家467人,其中,卷上118人,多为明代遗民;卷中104人,卷下76人(内有方外

  • 台战演义·佚名

    章回小说。二集十二卷。近代无名氏著。叙大将军刘永福于安南抗清,百战百胜,后移师台湾。甲午以后,清廷割地赔款,将台岛割与倭寇。倭寇登台后,陷台北、基隆。刘大将军与丘逢甲等连出奇计,大挫倭兵,并擒倭酋桦山氏,台民誉之为“

  • 片玉词·周邦彦

    又名《清真集》、《美成长短句》,中国古代词集。北宋周邦彦作。邦彦词在宋时别本甚多,传世者以南宋淳熙年间强焕本为最早,分为上、下二卷。明毛晋在此本基础上辑《补遗》一卷,刻入《宋六十名家词》。另南宋陈元龙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