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 家庭和婚姻

在中国什么事情都是可能的。著者有一次尝到苏州乡下去游玩一番,却让女人家抬了藤轿把我抬上山去。这些女轿夫拼命着要把我这臭男子抬上山去,那时我倒有些恧颜,没了主意,只得忸怩地让她们抬了这么一程。因为我想此辈是古代中国女权族长的苗裔,而为南方福建女人的姊妹。福建女人有着笔挺的躯干,堂堂的胸膛,她们扛运着煤块,耕种着农田,黎明即起,盥洗沐发,整理衣裳,把头发梳得清清净净,然后出门工作,间复抽暇回家,把自己的乳水喂哺儿女。她们同样也是那些豪富女人统治着家庭统治着丈夫者的女同胞。

女人在中国曾否真受过压迫?这个疑问常常盘桓于我的脑际。权威盖世的慈禧大后的幻影马上浮上了我的心头,中国女人不是那么容易受人压迫的女性。女人虽曾受到许多不利的待遇,盖如往时妇女不得充任官吏,然她们仍能引用其充分权力以管理一个家——除掉那些荒淫好色之徒的家庭是例外,那里的女子真不过被当作一种玩物看待。即使在这等家庭中,小老婆也往往还能控驭老爷们。更须注意者,女子尝被剥夺一切权利,但她们从未被剥夺结婚的权利。凡生于中国的每一个姑娘,都有一个自己的"家"替她们准备着。社会上坚决的主张,即如奴婢到了相当年龄,也应该使之择偶。婚姻为女子在中国惟一不可动摇的权利,而由于享受这种权利的机会,她们用妻子或母亲的身份,作为掌握权力的最优越的武器。

此种情形可使两面观,男子虽无疑的尝以不公平态度对待女子,然有趣的倒是许多女子偏会采取报复手段者。妇女的处于从属地位,乃为一般的认女人为低能的结果,但同时也由于女子的自卑态度,由于她们的缺乏男子所享受的社会利益,由于她们的教育与知识的比较浅薄,由于她们的低廉而艰难与缺乏自由的生活,更由于她们的双重性本位——妻妾。妇女的痛苦,差不多是一种不可明见的隐痛,乃为普遍的把女性认作低能的结果。倘值夫妇之间无爱情可言,或丈夫而残暴独裁,在此场合,妻便没有其他补救的手段,只有逆来顺受。妇女之忍受家庭专制的压迫,一如一般中国人民之能耐政治专制的压迫。但无人敢说中国之专制丈夫特别多,而快乐婚姻特别少,其理由下面即可见之。妇女的德行总以不健谈不饶舌为上,又不要东家西家地乱闯闲逛,又不宜在街头路侧昂首观看异性。但是有许多女人却是生来格外饶舌,有许多女人便是喜欢东家西家地乱闯,有许多女人偏不客气地站立街道上观看男人。女子总被期望以保守贞操而男子则否。但这一点并不感觉有甚么困难,因为大部分女人是天生的贞节者,她们缺乏社交的利益,如西洋妇女所享受者。但是中国妇女既已习惯了这种生活,她们也不甚关心社交的集会,而且一年之间,也少不了有相当胜时令节,好让她们露露头面,欣赏一番社会活动的欢娱景象,或则在家庭内举行宴会,也可以尽情畅快一下。总之,她们除了在家庭以内的活动,其他一切都属非主要任务,在家庭中,她们生活行动有她们的快活自由。故肩荷兵器以警卫市街之责任,亦非她们所欲关心者。

在家庭中,女人是主脑。现代的男子大概没有人会相信莎士比亚这样说法:"水性杨花啊!你的名字便是女人。"莎翁在他自己的著作中所描写的人物李尔王的女孩和克利奥潘曲拉(Cleopatra)所代表者,便否定了上述的说法。倘把中国人的生活再加以更精密的观察,几可否定流行的以妇女为依赖的意识。中国的慈禧太后,竟会统治偌大一个国家,不问咸丰皇帝的生前死后。至今中国仍有许多慈禧太后存在于政治家的及通常平民的家庭中,家庭是她们的皇座,据之以发号施令,或替她儿孙判决种种事务。

凡较能熟悉中国人民生活者,则尤能确信所谓压迫妇女乃为西方的一种独断的批判,非产生于了解中国生活者之知识。所谓"被压迫女性"这一个名词,决不能适用于中国的母亲身份和家庭中至高之主脑。任何人不信吾言,可读读《红楼梦》,这是中国家庭生活的纪事碑。你且看看祖母贾母的地位身份,再看凤姐和她丈夫的关系,或其他夫妇间的关系(如父亲贾政和他的夫人,允称最为正常的典型关系),然后明白治理家庭者究为男人抑或女人。几位欧美的女性读者或许会妒忌老祖母贾老太太的地位,她是阖家至高无上的荣誉人物,受尽恭顺与礼教的待遇。每天早晨,许多媳妇必趋候老太太房中请安,一面请示家庭中最重要事务。那么就是贾母缠了一双足,隐居深闺,有什么关系呢?那些看门的和管家的男性仆役,固天天跑腿,绝非贾母可比。或可细观《野叟曝言》中水夫人的特性,她是深受儒教熏陶的一个主要角色。她受过很好的教育而为足以代表儒家思想的模范人物,在全部小说中,她无疑又为地位最崇高的一人。只消一言出口,可令她的身为卿相的儿子下跪于她的面前,而她一方面运用着无穷智慧,很精细的照顾全家事务,有如母鸡之护卫其雏群。她的处理事务用一种敏捷而慈祥的统治权,全体媳妇是她的顺从的臣属。这样的人物或许是描摹过分了一些,但也不能当作完全虚构。不差,阃以内,女子主之。阃以外,男子主之,孔夫子曾经明白地下过这样分工的定则。

女人家也很明白这些。就在今日上海百货商店里的女售货员,还有着一付妒嫉的眼光侧视那些已经出嫁的女人,瞧着她们手挽肥满的钱袋,深愿自身是买客而不复是售货员。有时她们情愿替婴孩结织绒线衫裤而不复是盘数现金找头、穿着高跟鞋赓续站立八小时之久,那真是太长久而疲倦的工作。其中大多数都能本能地明了什么是比较好的事情。有的甘愿独立,但这所谓独立,在一个男子统治权的社会里存在的事实不多。善于嘲笑的幽默家不免冷笑这样的"独立"。天生的母性欲望——无形、无言、猛厉而有力的欲望,充满了她们的整个躯体。母性的欲望促起化妆的需要,都是那么无辜,那么天然,那么出于本能;她们从仅足以糊口的工薪中积蓄下来,只够买一双她们自己所售卖的丝袜。她们愿意有一个男朋友送些礼物给她们,或许她们会暗示地,羞答答地请求他们,一方面还要保全她们的自重的身份,中国姑娘本质地是贞洁的,为什么不可请求男人家买些礼物送她呢?她们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购买丝袜呢?这是本能告诉她们是爱情上的必需品。人生是一大谜!她们的悟性再清楚没有,她们很愿意终身只有一个人购买礼物给她。她们希望结婚,她们的直觉是对的。那么婚姻上有什么不对,保护母性又有什么不对?

结合了家庭,女人们踏进了归宿的窝巢。她们乃安心从事于缝纫与烹调。可是现在江浙中等人家女人倒不事烹调与缝纫,因为男子在她们自己的圈地上打倒了她们,而最好的缝工和司厨是男人而不是女人。男子大概将在其他事业上继续排挤她们,除了结婚是惟一的例外。因为男子在任何方面所可获得的机会、便利远优于女子,只有结婚为否。至于婚姻分内,女子所可获得的便利,优于男子,这一点她们看得很清楚。任何一个国家中,女人的幸福,非依赖乎她们所可能享受的社交机会之众多,却有赖乎跟她们终身作伴的男人的品质。女人的受苦,多出于男人的暴戾粗鲁过于男人的不够公民投票资格。倘男人而天生的讲情理,脾气好,慎思虑,女人便不致受苦。此外,女人常挟有"性"的利器,这对于她们有很广的用途。这差不多是天所予以使她们获得平等的保证。每一个人,上自君王,下至屠夫,烘饼司务,制烛工人,都曾经责骂过他的妻子而亦曾受过妻子的责骂。因为天命注定男人和女人必须以平等身份相互亲密着。人生某种基本关系像夫妇之间的关系,各个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所差异的程度至微;远非如一般读了游历家的记述所想像的。西洋人很容易想像中国人的妻子当作像驴子样的供丈夫作奴隶。其实普通中国男子是公平的讲情理的人物。而中国人则容易想像认为西洋人因为从未领受过孔子学说思想的洗礼,所以西洋妻子不关怀丈夫的衣服清洁与果腹事宜,终日身穿宽薄衬裤,逍遥海滩之上,或纵乐于不断的跳舞会中。这些天方野乘、异域奇闻,固为双方人民茶余酒后之闲谈资料;而人情之真相反忘怀于度外。

那么实际生活上,女人究并未受男人之压迫。许多男人金屋藏娇,逢着河东狮吼,弄得在女人之间东躲西避,倒才真是可怜虫。此另外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性的吸引力,使各等亲属的异性之间不致嫌恶过甚,是以女人倒不受丈夫或公公的压迫;至于姑嫂之间,系属平辈,纵令彼此不睦,不能互相欺侮。所剩留的惟一可能事实,是为媳妇之受婆婆虐待,这实在是常遇的事情。中国大家庭中,媳妇的生活,负着许多责任,实在是一种艰难的生活。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婚姻在中国不算是个人的事件,而为一个家族整体的事件,一个男人不是娶妻子,而是娶一房媳妇,习惯语中便是如此说法。至若生了儿子,习惯语中多说是"生了孙子"。一个媳妇是以对翁姑所负的义务较之对丈夫所负者为重大。盛唐诗人王建尝有一首咏新嫁娘绝句,真是足以引起人类共鸣的传神的笔墨: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翁食性,先遣小姑尝。

一个女人能取悦于一个男子,是一种珍贵的努力,至能取悦于另一女人,不啻为一种英勇的行为,所惜许多是失败的。做儿子的,介乎尽孝于父母与尽爱于妻子二者之间,左右为难,从不敢大胆替妻子辩护。实际上许多虐待女人的残酷故事,都可以寻索其根源系属一种同性间的虐待。不过后来媳妇也有做婆婆的日子,倘她能达到这个久经盼望的高龄,那实在是荣誉而有权力的身份,由一生辛苦中得来的。

猜你喜欢
  偶会篇第十·王充
  卷四十三 论语二十五·黎靖德
  卷二○·邱濬
  卷二十八【起成公十六年尽十八年】·杜预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岳珂
  卷三十六·山井鼎
  卷四十五·胡广
  变虚篇第十七·王充
  周书·旅獒·佚名
  卷二·佚名
  阅大学贯释·太虚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八·佚名
  佛说五王经·佚名
  观经正宗分定善义卷第三·善导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上·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二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二十九周昙秦门胡亥鹿马何难辨是非宁劳卜筮问安危权臣为乱多如此亡国时君不自知再吟盗贼纵横主恶闻遂为流矢犯君轩怪言何不早言者若使早言还不存赵高赵高胡亥速天诛率土兴兵怨毒痡丰沛见

  • 东都事略卷二十六·王称

    列传九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也父迥以世乱徙其族常山又徙洛阳普性沈厚有大畧周显徳初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奏荐其才世宗用兵淮甸太祖克滁州以普为军事判官太祖与语奇之时捕获为盗者百余人尽诛之普意其中必

  • 翰苑遗事 全文·洪遵

    淳化二年闰二月,命翰林学士贾黄中、苏易简同句当差遣院,李沆同判吏部流内铨。学士领外司,自此始也。 是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诏定降麻事例。宰臣、枢密使、使相、节度使特恩加官除授,学士事例银百两,衣着百匹;覃恩加食邑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十七 忠义传十·纪昀

    忠义传金 【一】○金一华沙布【萨巴】 特库布古德【绰哈 】钮佑禄罕努温特赫布敦【图克坦色哩 持嘉 和硕台 鹤寿 完颜珠勒呼 完颜希卜苏 持嘉和色里 瓜尔佳遇珠 完颜苏玛喀 高彭祖曹珪】额哩页【闰孙 史大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 列传一百十·纪昀

    列传宋 【十四】○宋十四扈蒙王着王祜【旭质】杨昭俭 鱼崇谅 张澹高锡扈蒙王着王祜杨昭俭鱼崇谅张澹高锡△扈蒙扈蒙字口用幽州安次人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鄠县主簿赵思绾叛遣郭从义讨之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

  • 樊山政书卷十·樊增祥

    恩施樊增祥嘉父批雒南县禀批西安府禀批华阴县举人李兆鹏等禀词批澄城县禀批蒲城县禀批雒南县禀批西安府详批纪典史景星禀批大荔县禀批同官县陈令丕业禀批丁守念敟等禀批咸阳县成令禀批商州杨牧宜瀚禀批咸宁县禀札官报

  •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十一·佚名

    人品门宗室宗室作过押送外司拘管爪牙并从编配吴雨岩刑故无小,三细不宥,以细罪小罪,犯至于三,事出于故,犹且不宥,何况罪大恶极。有如赵若陋,若不痛惩,则哗徒无所忌,奸民无所惧,而善良不得以安其居矣。赵若陋者,专置哗局,把持饶州一

  • 上海租地章程·佚名

    苏松太道宫慕久告示钦命监督江南海关分巡苏松太兵备道宫(为晓谕事:前于大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奉到上谕内关:“英人请求于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许其通商贸易,并准各国商民人等挚眷居住事,准如

  • 机论·胡兰成

    成毁是自然的全机大用阳明山上秋天的太阳与风,使人想起禅僧说的“洪波浩渺,白浪滔天”,大自然一派空阔光明,人世的事无迹可寻。然而人世的事具在。三国演义里卧龙冈的村店里崔州平对刘备说话,开头第一句是&ldquo

  • 卷三十·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三十宋 魏了翁 撰襄公元年至四年上【一】王崩而传释朝聘为礼以崩赴未至注辛酉九月十五日正义曰显言此日者欲明下冬聘是十月之初为王崩日近赴人未至故也礼记曾子问曰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

  • 卷三·魏了翁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要义卷三宋 魏了翁 撰隐公二年至四年【一】会戎据公往故随戎俗为礼曲礼云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然则四者是九州之外别名也诗商颂曰自彼氐羌氐羌西戎之国名也杜欲明其在远无以相形故曰氐羌之别种谓是

  • 第72章·老子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1)。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2)。夫唯弗厌,是以不厌(3)。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4)。【题解】张松如说:“老子正告统治者,对待人民要宽厚,‘无狎其所居,无

  • 贤圣集伽陀一百颂·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稽首一切出世间  三界最尊功德海  智火能烧烦恼垢  正觉我今归命礼  稽首能拔生死险  普竭忧恼贪痴海  破彼尘劳罪业山  我今归礼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六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十六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云何为爱。云何为敬。乃至广说。如此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婆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

  • 金刚錍显性录卷第一·智圆

    孤山沙门释 智圆 集金刚錍者荆溪大师宗圆顿教所着论也发挥佛旨拟议圆宗融万法於一心息异论於千古抑又开后昆之智眼喻金錍以立名叙前代之权疑寄野客而兴问其道甚大嘉言孔彰俾佛性昭昭无为昏情所隐者其此论矣圆耽味沉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卢梭

    法国卢梭著。175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该书是作者社会历史观的代表作,阐明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因素,分析不平等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原因,提出克服不平等的方法。认为人类最初处于“自然状态”之

  • 雨村词话·李调元

    清代词话著作。4卷。李调元撰。李调元著此词话的目的很明确,他在自序中说:“存前人之是,正所以正今人之非”,“择其可学者取以为法,其不可学者取以为鉴”。古为今用,以利于时人创作,态度是可取的。全书杂评前人词作优劣,间亦

  • 说矩里迦龙王像法·佚名

    一卷,失译人名,说矩里迦罗龙王之像法。梵Kul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