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2)。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3)。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4)。
【题解】
老子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理想中的“圣人”,也以之治国安民。
注释:
(1)王、傅、范及诸今本悉如此。惟“恒”字依马王堆本,他本皆作“常”。马王堆本甲本作“知其雄,守其雌,为天鸡。为天下鸡,恒德不鸡。恒德不鸡,复归于婴儿”。前两“鸡”字,显系“谿”字之讹;后两“鸡”字,显系“离”字之讹。乙本同,“复”下“归于婴儿”四字损掩。“谿”字,景福作“溪”,景龙、龙兴碑作“蹊”,敦煌本作“奚”。刘师培说:“《淮南子·道应训》引作‘以为天下谿’,则古本似有‘以’字。”龙兴碑及《道德真经注疏》,无下“为天下谿”句。景龙“德”作“得”,下二“德”字同。
(2)王、傅、范及诸今本悉如此,惟“恒”字依马王堆本,他本皆作“常”。马王堆本乙本作“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谷)。为天下浴(谷),恒德乃是。恒德乃是,复归于朴。”甲本“恒德”二字以下俱损掩。景龙、龙兴碑及唐李荣《老子道德经注》,无下“为天下式”句。朱谦之:“忒,敦煌本作。按假借为‘忒’。
《礼记·月令》‘毋有差’。即毋有差忒也。章炳麟《新方言》曰:‘《月令》注:“不贷,不得过差也。贷本作忒。”今人谓过曰忒,如过长曰忒长,过短曰忒短,亦通言泰,一音之转。’”
(3)王、傅、范及诸今本如此,惟“恒”字依马王堆本,他本皆作“常”。马王堆本甲本作“知其白,守其,为天下式,恒德不贷(忒),复归于无极”。乙本同,惟“白”字及下“恒”字损掩。张松如说:“帛书此段七句,与前段七句显然错简倒置。
此中似有衍文,龙兴碑及林希逸《道德真经经义》,无下‘为天下谷’句。”朴,《吕氏春秋·论人》篇:“故知知一,复归于朴。”高诱注:“朴,本也。”《淮南子·精神训》:“契大浑之朴。”高诱注:“朴,犹质也。”任继愈说:“朴,素材。老人有时用朴表示道。”
(4)范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无“之”字,“故”字作“夫”。甲本同,惟“散”后四字损掩。傅无“故”字。景龙、龙兴碑,“故”作“是以”。王弼“无割”作“不割”。严可均说:“‘朴散’,各本‘散’下有‘则’字。‘用为官长’,各本‘用’下有‘之则’字。”朱谦之说:“‘朴’,本或作‘璞’《玉篇》引《老子》曰:‘璞散则为器。’《文选·演连珠》注引《尸子》曰:‘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故大制无割,严可均说:“各本作‘故大制不割’。”罗振玉说:“敦煌本‘制’作‘剬’。”“无”,今王本作“不”,与御注、景福二本同。《释文》出“无割”二字,知王本作“无”,今据改。
景龙、敦煌本均作“是以大制无割”。易顺鼎说:“‘不割’当作‘无割’。王注云:‘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足证王本作‘无’,《道应训》正作‘大制无割’。此作‘不’者,后人因下篇有‘方而不割’之语改之。”
此章经后人窜改之处颇多。易顺鼎首发其覆,指出从“守其黑”至“知其荣”凡二十三字,为后人所加,应删去。马叙伦《校诂》从之,并从“谿”、“谷”与“荣”、“辱”诸字的训诂,证成其说。高亨《正诂》更列举六例,加以阐述。张松如《校读》把后人窜改的过程,划分三步,加以说明。都很确切。兹将此章重新写定如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今译】
虽然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守于柔弱,甘愿处于天下卑低之处。
处于天下卑低之处,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单纯的婴儿状态。
虽然知道什么是光亮,却安守于暗昧,甘愿做天下的栻木。做天下的栻木,永恒的德性才不会偏离,回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道”的境界。虽然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于屈辱,甘愿处于天下的下流。处于天下的下流,永恒的德性才会得到充实,回复到质朴———物类的本性。物类的本性被破碎之后,就割裂成各种具体的器具,圣人利用这种破碎的本性,便建立了官署和官长。可见治理天下的理想原则,是不破坏“道”的完整性。
猜你喜欢 存学编卷三·颜元 卷十一·陈经 卷九·陈经 读书丛说卷四·许谦 卷十五·毛奇龄 第33章·老子 幼官第八·管仲 书蔡氏传旁通卷六上·陈师凯 诗经稗疏巻三·王夫之 天官第一·尉缭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佚名 卷十二·僧祐 卷二十四·道世 佛说受新岁经·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