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28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1)。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2)。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复归于朴(3)。朴散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4)。

【题解】

老子用柔弱、退守的原则来保身处世,并要求理想中的“圣人”,也以之治国安民。

注释:

(1)王、傅、范及诸今本悉如此。惟“恒”字依马王堆本,他本皆作“常”。马王堆本甲本作“知其雄,守其雌,为天鸡。为天下鸡,恒德不鸡。恒德不鸡,复归于婴儿”。前两“鸡”字,显系“谿”字之讹;后两“鸡”字,显系“离”字之讹。乙本同,“复”下“归于婴儿”四字损掩。“谿”字,景福作“溪”,景龙、龙兴碑作“蹊”,敦煌本作“奚”。刘师培说:“《淮南子·道应训》引作‘以为天下谿’,则古本似有‘以’字。”龙兴碑及《道德真经注疏》,无下“为天下谿”句。景龙“德”作“得”,下二“德”字同。

(2)王、傅、范及诸今本悉如此,惟“恒”字依马王堆本,他本皆作“常”。马王堆本乙本作“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谷)。为天下浴(谷),恒德乃是。恒德乃是,复归于朴。”甲本“恒德”二字以下俱损掩。景龙、龙兴碑及唐李荣《老子道德经注》,无下“为天下式”句。朱谦之:“忒,敦煌本作。按假借为‘忒’。

《礼记·月令》‘毋有差’。即毋有差忒也。章炳麟《新方言》曰:‘《月令》注:“不贷,不得过差也。贷本作忒。”今人谓过曰忒,如过长曰忒长,过短曰忒短,亦通言泰,一音之转。’”

(3)王、傅、范及诸今本如此,惟“恒”字依马王堆本,他本皆作“常”。马王堆本甲本作“知其白,守其,为天下式,恒德不贷(忒),复归于无极”。乙本同,惟“白”字及下“恒”字损掩。张松如说:“帛书此段七句,与前段七句显然错简倒置。

此中似有衍文,龙兴碑及林希逸《道德真经经义》,无下‘为天下谷’句。”朴,《吕氏春秋·论人》篇:“故知知一,复归于朴。”高诱注:“朴,本也。”《淮南子·精神训》:“契大浑之朴。”高诱注:“朴,犹质也。”任继愈说:“朴,素材。老人有时用朴表示道。”

(4)范及诸今本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无“之”字,“故”字作“夫”。甲本同,惟“散”后四字损掩。傅无“故”字。景龙、龙兴碑,“故”作“是以”。王弼“无割”作“不割”。严可均说:“‘朴散’,各本‘散’下有‘则’字。‘用为官长’,各本‘用’下有‘之则’字。”朱谦之说:“‘朴’,本或作‘璞’《玉篇》引《老子》曰:‘璞散则为器。’《文选·演连珠》注引《尸子》曰:‘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故大制无割,严可均说:“各本作‘故大制不割’。”罗振玉说:“敦煌本‘制’作‘剬’。”“无”,今王本作“不”,与御注、景福二本同。《释文》出“无割”二字,知王本作“无”,今据改。

景龙、敦煌本均作“是以大制无割”。易顺鼎说:“‘不割’当作‘无割’。王注云:‘以天下之心为心,故无割也。’足证王本作‘无’,《道应训》正作‘大制无割’。此作‘不’者,后人因下篇有‘方而不割’之语改之。”

此章经后人窜改之处颇多。易顺鼎首发其覆,指出从“守其黑”至“知其荣”凡二十三字,为后人所加,应删去。马叙伦《校诂》从之,并从“谿”、“谷”与“荣”、“辱”诸字的训诂,证成其说。高亨《正诂》更列举六例,加以阐述。张松如《校读》把后人窜改的过程,划分三步,加以说明。都很确切。兹将此章重新写定如下: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今译】

虽然知道什么是刚强,却安守于柔弱,甘愿处于天下卑低之处。

处于天下卑低之处,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单纯的婴儿状态。

虽然知道什么是光亮,却安守于暗昧,甘愿做天下的栻木。做天下的栻木,永恒的德性才不会偏离,回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道”的境界。虽然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于屈辱,甘愿处于天下的下流。处于天下的下流,永恒的德性才会得到充实,回复到质朴———物类的本性。物类的本性被破碎之后,就割裂成各种具体的器具,圣人利用这种破碎的本性,便建立了官署和官长。可见治理天下的理想原则,是不破坏“道”的完整性。

猜你喜欢
  存学编卷三·颜元
  卷十一·陈经
  卷九·陈经
  读书丛说卷四·许谦
  卷十五·毛奇龄
  第33章·老子
  幼官第八·管仲
  书蔡氏传旁通卷六上·陈师凯
  诗经稗疏巻三·王夫之
  天官第一·尉缭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佚名
  卷十二·僧祐
  卷二十四·道世
  佛说受新岁经·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折·石子章

    (梁尹上,云)老夫梁公弼。搬的那竹坞庵中郑道姑,在此白云观做个住持。只等我侄儿秦修然得第回来时,老夫自有个主意。昨日照会来,说有一个新官下马,差人接去了。张干,等来时报我知道。(张千云)理会的。(秦修然上)(诗云)十载寒

  • 外集卷十一·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外集卷十一旷达大人赋          【汉】司马相如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宅弥万里兮曾不足以少留悲世俗之迫隘兮朅轻举而逺游乘綘幡之素蜺兮载云气而上浮建格泽之修竿兮总光耀之采旄垂旬

  • 卷五十五·陈邦彦

    <集部,总集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五十五目录行旅类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後【宋苏轼二首】李公麟阳关图【宋苏辙二首】题修师阳关图【宋韩驹】题阳关图【宋黄庭坚二首】

  • 皇甫冉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皇甫冉(约717—770),字茂政,润州丹阳人,历任无锡尉、左拾遗、左补阙等。今存诗二卷。 酬张继 皇甫冉 怅望南徐登北固, 迢遥西塞恨关东。 落日临川问音信, 寒潮唯带夕阳还。 皇甫冉诗鉴赏 这是一首酬和诗。诗前原有

  • ●蚁术诗选卷之二·邵亨贞

    元云间邵复孺着 明新都汪 稷校 五言长律 贞溪寒望 至正庚辰岁暮大雪同孙果育季野卫立礼三先生分韵赋禁体得天字二十韵 太原秦景容肄业冑监以春秋经中大都乡魁有田在海隅至正壬午秋以收稻至云间录示近诗和韵复其来意

  • 卷四百十八 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焘

      起哲宗元祐三年十二月盡其月   十二月乙亥,樞密院言:「荊湖北路羅家蠻刼掠財物,焚燒屋宇,申訴多不受理,上下隱蔽,將來減退兵將,糧道恐難通行。詳前此唐義問累奏移廢城寨已畢,而蠻情不能上戴寬恩,輒敢侵犯不已,若不隨宜討

  • ●卷十一·徐锡麟

    乾隆九年,重修翰林院落成。十月二十七日,圣驾临幸,送两掌院大学士入署。御书匾额二,曰稽古论思,曰集贤清秘。赐宴赋诗,以唐张说丽正书院诗东壁图书府五律四十字为韵。御制东字音字韵,敕诸臣各分一字。是日,与宴者一百六十余人

  • 卷之三十一·佚名

    洪武元年三月辛未朔命翰林儒臣修女戒 上谓学士朱升等曰治天下者修身为本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预政事至于嫔嫱之属不过备执事侍巾栉若宠之太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观历代宫阃政由内出鲜有

  • ●郑氏史料续编卷七目录·佚名

    二七三、平南将军赵国祚密揭(「海逆」攻围象邑,官兵堵杀获捷)顺治十五年十月初八日(八一三)二七四、福建巡抚刘汉祚残揭帖(奏销造船工料银两)顺治十五年十月二十日(八二三)二七五、浙江巡抚陈应泰残揭帖(奏报海门失守)顺治十五年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四·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四 吴元年六月丙午朔,日有食之,昼晦。 己酉,张士诚被围既久,欲突围决战,觇城左方,见军阵严整,不敢犯,乃遣徐义、潘元绍潜出西门,欲掩袭我军,转至阊门,将奔常遇春营。遇春觉其至,分兵北濠,截其兵后,遣兵与

  • 卷十二·陈天祥

    <经部,四书类,四书辨疑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辨疑卷十二    元 陈天祥 撰孟子离娄下惠而不知为政○注谓私恩小利经中无该私恩小利之文惠止当解为恩惠孔子称子产其养民也惠谓有养民之实惠也详此一事亦是偶见渉者之

  • 卷八十一·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八十一    宋 卫湜 撰丧服小记第十五孔氏曰案郑目録云丧服小记者以其记丧服之小义也此於别録属丧服严陵方氏曰哀之本在心及?於声音而见於衣服者乃其末耳此篇则以服为主故以服为言且谓之

  •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五(本)·窥基

    譬喻品第三三门分别。一叙来意。二解品名。三释妨难来意有二。一鹙子上根闻法说而已悟。四人中性必假况而方知。上已化于上根。下将晓于中性故此品来。二论云自此已下为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说七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

  • 缙云文集·冯时行

    亦称《缙云先生文集》。诗文别集。宋冯时行著。四卷。《宋史·艺文志》载《缙云集》四十三卷。然原书至明初已散佚。嘉靖中,重庆推官李玺始访得旧抄残本刊行。《四库全书》本即从玺刻本传写而来。卷一至三为古近体诗

  • 吕祖金华宗旨阐幽问答·佚名

    问:先天之学,心也;后天之学,迹也。欲免轮回,须从无形做功夫? 答曰:无从做功夫。究竟何以做?将谓静中可得,动则失。不知动之所以失,由静之无以得。夫静无得,动有失,皆未达道也。汝所云,形而上,止言其当然,未识其所以然,刻下惟于有迹探

  • 外科启玄·申斗垣

    外科著作。明申斗垣撰。十二卷。斗垣名洪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医家,治验丰富,擅长外科。撰有《伤寒观舌法》等书流行于世。申氏广辑前贤精华,博采民间“奇方异论”,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撰

  • 半夜雷轰荐福碑·马致远

    元杂剧剧本。简名《荐福碑》。末本。马致远撰。剧叙范仲淹与张镐是幼年的朋友,范奉旨到江南访贤,临行宋公序嘱其为女访婿。范仲淹访张镐,见其在张浩家课馆为生,便劝他入朝为官,并给了他3封引见书信。张镐投递第一封信给黄

  • 西渡集·洪炎

    诗别集。二卷,补遗一卷。宋洪炎撰。洪炎当有诗集数种,其早年就有《倦壳轩集》,然传世者仅此《西渡集》一种。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此书作一卷,明焦竑《经籍志》著录此书亦作一卷。直至清仍有宋刻或旧抄本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