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伐檀

——对不劳而获者的责问

【原文】

坎坎伐檀兮①,置之河之干兮②。

河水清且涟漪③。

不稼不穑④,胡取禾三百廛兮(5)?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6)?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7)。

坎坎伐辐兮(8),置之河之侧兮。

河水清且直漪(9)。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10)?

不狩不借,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代轮兮,置之河之漘兮(12)。

河水清且沦漪(13)。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14)?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⑤?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16)。

【注释】

①坎坎:用力伐木的声音。②干:河岸。③涟: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漪: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④稼:种田。穑:收割。⑤禾:稻谷。廛(chan):束,捆。(6)县:同“悬”,挂。貆(huan):小貉。(7)素:空,白。素餐:意思是白吃饭不干活。(8)辐:车轮上的辐条。(9)直:河水直条状的波纹。(10)亿:束,捆。(11)特:三岁的兽。(12)漘(chun):水边。(13)沦:小波。(14)囷(qun):束,捆。⑤鹑:鹌鹑。(16)飧(sun):熟食。

【译文】

叮叮当当砍檀树,把树堆在河岸上。

河水清清起波纹。

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却见庭中挂貉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不会白吃饭。

叮当砍树做车辐,把树堆在河旁边。

河水清清起直波。

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捆?

又不上山去打猎,却见庭中挂兽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不会白吃饭。

叮当砍树做车轮,把树堆放在河边。

河水清清起环波。

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却见庭中挂鹤鸿?

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不会白吃饭。

【读解】

诗中提出的问题(不劳而获),应当说是一个尖端问题,即使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专家,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可以作出种种精辟的分析,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但绝不可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个尖端问题。即使是社会革命,推翻了旧的不劳而获者,同样会产生新的不劳而获者。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最初都是打着“平均”的旗号,到了最后,革命者首先变成了不劳而获者。这样的社会革命,如同赌博中的轮流坐庄,仅仅是一种利益关系的转移。

当然,我们的兴趣并不在这里,而在那些凭借自己的劳动既为自己的生存,也在为他人谋福利的普通劳动者的身上。从他们的角度看,大多数的人并无受压迫、被剥削的意识,只关心自己的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只感叹身上的赋税徭役太沉重。但在客观上,下层劳动者用自己的血汗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而自己应当得到的回报却少得可怜。他们早出晚归,面朝黄土背朝天,把生命的全部价值都抵押在了永无止境的劳作之上,换来的仅仅是苟且度过一生。他们像机器一般似乎不知疲倦地运转,运转着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所在,人间的荣华富贵、奢侈享乐、歌舞升平、狂欢纵欲、花前月下、吟诗作画、慷慨激昂、谈天说地、尔虞我诈、争取夺利等等,全都与他们无缘。

也许,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让一部分人当牛做马变机器,让一部分人衣锦吃荤高谈阔论。也许,人间真的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不管怎么说,辛辛苦苦为不劳而获者做嫁衣裳,是劳动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无论他是否愿意,只要他投胎在那一群人当中,就逃脱不了任人宰割鱼肉的命运。

猜你喜欢
  不苟论第四·吕不韦
  三十篇第十一·张载
  卷三十九·湛若水
  守弱学·杜预
  公冶长篇·王夫之
  卷八·袁俊翁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孔子
  经济文衡卷八·佚名
  卷六十四·江永
  卷首下·佚名
  诠言训·刘安
  卷二百二十二·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覆余乃仁居士电·太虚
  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大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萨埵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茶罗义述一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春光·闻一多

    静得象入定了的一般,那天竹,那天竹上密叶遮不住的珊瑚;那碧桃;害朝暾里运气的麻雀。春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蓦地一道阳光晃过我的眼前,我眼睛里飞出了万支的金箭,我耳边又谣传着翅膀的摩声,仿佛有一群天使在空中逻巡……

  • 卷一百九十九·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岑参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黎阳城南雪正飞黎阳渡头人未归【一作渡口人渡稀】河边酒家堪寄宿主人小女能缝衣故人高卧黎阳县一别三年不相见邑中雨雪

  • 卷三十·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三十平湖沈季友编唐无着禅师文喜文喜姓朱氏崇德人七嵗剃染徧防诸方尝往五台至金刚窟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入寺堂皆耀金色翁踞牀指绣墩命坐翁曰近自何来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曰末法比丘少奉

  •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班固

    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次仲,伯蚤卒。高祖既为沛公,景驹自立为楚王。高祖使仲与审食其留侍太

  • 卷一百二·志第六十九·柯劭忞

      ○刑法上 刑律上   元之刑法,论者,谓得之仁厚,失之纵弛;是不然。蒙古初入中原,百司裁决率依金律。至世祖,始取见行格例,颁之有司,为《至元新格》。然帝临时裁决,往往以意出入增减,不尽用格例也。其后挟私用谲之吏,夤缘放

  • 第七十一回 用僧言吕光还兵 依逆谋段随弑主·蔡东藩

      却说苻丕嗣位以后,令侍中王永,都督诸军,拟讨慕容氏及姚苌,因先传檄州郡,号召吏民,檄文有云:  大行皇帝弃背万国,四海无主。征东大将军长乐公,先帝元子,圣武自天,受命荆南,威振衡海,分陕东都,道被夷夏,仁泽光于宇宙,德声侔于下

  • 卷十二·张廷玉

    <史部,编年类,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资治通监纲目三编卷十一 【起丁丑明英宗天顺元年尽甲申明英宗天顺八年】凡八年 【丁丑】八年【英宗睿皇帝天顺元年】春正月羣臣请立

  • 庚子国变记·罗惇曧

    义和拳起嘉庆时,民间私相传习,其时禁令严切,犯者凌迟死。燕齐之间,犹有秘传其术者。光绪庚子,毓贤为山东巡抚,民间传习义和拳,以扶清灭洋为帜。时各省多闹教案,外人逼我甚,民情益愤,闻灭洋说,争鼓吹之。义和拳自山东蔓延及于直隶

  • 明神宗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五·佚名

     万历十二年十一月癸酉朔升刑部左侍郎舒化为刑部尚书刑部右侍郎丘橓为左侍郎各加俸一级升吏部右侍郎陆光祖为本部左侍郎改礼部右侍郎王家屏为吏部右侍郎兼宫并经筵日讲如旧○午刻日应食不食○甲戌祭 三皇于 景惠殿

  • 一二五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明文渊文源阁详校各员等拟赏缎疋名单进呈片(附清单一)·佚名

    一二五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明文渊文源阁详校各员等拟赏缎疋名单进呈片(附清单一)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初九日臣等遵旨查明文渊、文源两阁详校各员,从未曾充当四库馆总阅、总纂、总校、分校等官及校对清文者,每人拟赏缎一疋。

  • 第八章 殷内镇和莱比锡大学·林语堂

    在殷内镇,我们过的日子很快乐。殷内镇是歌德的故乡。是个小型的大学城,和海德堡一样,是个颇有古风遗俗的市镇。这个小镇的活动以在俱乐部里的学生为主,还有他们的女房东,学生的郊游,出去看决斗等事。他们的功课就是皮肤上的

  • 卷八十八渔业·冯煦

    欧洲渔业,自西历一千六百八十二年,英人始设会于伦敦,凡畜鱼之法,捕鱼之具,莫不陈列比较,精益求精。不数十年,由三海里渔界扩充至二千五百余里,德、法、美、俄诸国继之,而渔业遂与国家领海主权有密切之关系。光绪三十一年,商部咨

  • 卷二·王樵

    <经部,书类,尚书日记钦定四库全书尚书日记卷二      明 王樵 撰舜典古无舜典合于尧典今自上篇帝曰钦哉接愼徽五典以下读之文甚相续葢本一书也特以编简重大故分爲二篇以将逊以前属尧以歴试以后属舜序书者因各

  • 御制孝经衍义序·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孝经衍义序朕缅惟自昔圣王以孝治天下之义而知其推之有本操之有要也夫孝者百行之源万善之极书言奉先思孝诗言孝思维则明乎为天之经地之义人性所同然振古而不易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教人则乐而易从以

  •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朱棣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出六根聚经中)·佚名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ldquo;云何开示求向大乘者,进趣方便?&rdquo;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ldquo;善男子!若有众生欲向大乘者,应当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业。其最初所行根本业者,所谓依

  • 胜鬘宝窟卷上(之末)·吉藏

    慧日道场沙门释吉藏撰二释名门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可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德不虚称。故云真实。古注云。圣应除惑。功德

  • 老子翼[四库本]·焦竑

    明代评注老子的著作。三卷。明焦竑著。焦竑(1540—1620),字漪园。死后谥文端。江苏南京人,原籍山东日照县。二十三岁师耿定向,开始研习王学。二十五岁中乡试举人。二十七岁主教正书院。三十三岁与李贽交好。四十七岁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