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

钦定四库全书

左氏传说卷四    宋 吕祖谦 撰

僖公

晋侯侵曹伐卫【二十八年】

战于城濮【二十八年】

晋文公凡出外许多时直到成霸业皆是赵衰狐偃二人爲之谋主文公自僖之二十四年入国至僖二十七年蒐于被庐方始命狐偃将上军狐偃则让於狐毛而佐之命赵衰爲卿则又让於栾枝先轸若以後世论之二人自入国便合处於高官大职可也何故经涉许多年方命他将上军及爲卿之任他又相逊二人初不曾计较官职以此知二人是心腹宗臣与社稷同休戚初不论职位之高下又见得古之体国之臣但欲成国事不曾计较官职且如齐桓公之伯全在管仲仲只爲下卿及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礼享之仲不敢受曰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当时国子高子常爲齐上卿然国高初无功於齐所以让者是不计较官职之高下汉高祖之兴张良实在三杰之列叔孙通初无大功後来立太子使叔孙通为太傅良止为少傅自常人处之必有愤然不平之心凡此皆国之宗臣初不曾计较官职高下专以推贤让能使之利害相谋是非相参而已又见人材不厌多夫晋文之有子犯亦犹齐桓之有管仲相似晋文一个霸诸侯之规模皆是子犯出然文公之规模与齐桓大段不同桓公是三十年工夫方做得成所以优游文公两三年尽做许多事所以急迫桓公虽有兵车之会然史无可书之事亦无可喜之功至於文公事业载在史册粲然可观如城濮一战功业森然在目齐桓成霸业却无迹晋文公霸业便有迹桓公霸业缓成文公霸业速就此晋文所以不如齐桓处试又举其大者言之如齐桓之兴便去封已灭之卫归公乘马凡牛羊豕鸡狗门材皆以与卫闵二年救邢复具邢器用而迁之又与城邢其存植亡国如此晋文公於僖二十八年伐卫使卫失国其一国君臣互相屠戮又执曹伯至使其国乱亡方复曹伯桓公封卫迁邢以存亡国文公执曹伯卫侯使其国乱桓公迁邢封卫一举便得安迹文公复曹卫反使其国家危乱足见文公不如桓公处然不特此初晋文公於僖之二十三年欲归国及郑郑文公不爲之礼後来於僖之二十八年城濮既胜之後郑伯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使栾枝与盟五月文公及郑伯盟于衡雍凡与郑盟者再矣亦可以释怨至僖三十年复与秦围郑看得文公度量不广未到坦然大度处所以记人之怨而不忘其不及齐桓又如此齐桓九合诸侯一正天下无非尊王室天子亦未尝亲出慰劳若文公践土之盟河阳之狩两屈天子之尊盖周王不畏齐而畏晋天子视齐桓乃忠臣不过一诚实而晋文权谋高大所以畏晋不畏齐也举天子畏与不畏又见文公不如桓公看得晋文公既种种不如桓公然桓公霸业不继而文公虽死霸业不絶何故只缘有一件胜如齐威此晋文所以霸业相继不絶前说管仲一身任事不能爲齐求人材而晋专务收人材看得晋国人材之盛皆出於狐赵初间使狐偃将上军则让於狐毛而佐之命赵衰爲卿则让於栾枝先轸及先轸死复使且居将中军又佐之晋人材之所以盛缘狐赵之徒倡推贤让能之风於上一国所以皆有此风至臼季见冀缺於田野之间其夫妇敬相待如宾臼季归既荐之於文公文公以爲下军大夫以此见非特朝廷如此相逊而田野之间亦莫不皆然一国所以皆有推贤让能之风赵衰狐偃实倡之也直至悼公时范宣子让其下皆让其波流之及直至如此故晋之霸业所以长久桓公之霸业所以不永也

晋侯秦伯围郑郑使烛之武说秦秦伯说与郑人盟【三十年】

秦穆公当时纳晋文公使之有晋国者其德可谓甚大文公既立之後鉴晋惠公之事与秦穆公左右周旋盟会征伐未尝不同然而後来秦晋同伐郑秦纳烛之武之说私与郑盟而戍之秦之背晋亦要察其由若以惠公之事甚易见如秦纳晋惠公时晋许秦地及归又不与秦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其曲直甚分明此固是曲在晋直在秦若以曲直未察之时论之曲全不在晋直全不在秦何故秦晋连兵伐郑而穆公独与郑盟及子犯请击秦晋文公却又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此见晋文公不忘旧德处若把此一段看似乎直在文公到得殽之役又不是晋先犯秦秦先袭郑然後先轸遂发命兵端又不在晋似乎曲又不在晋考其实事论之则不然晋之失秦有自来矣不独因郑当时天王出居于郑晋与秦本要同出兵纳王晋专功求霸故辞秦师顺流而下秦穆公是晓了人岂不知他辞师之意其闲隙已自形见於此但未见於事晋文公骊姬之难受恩於秦其结好如此及到围郑一使烛之武说秦秦穆公便欣然与郑盟何故以此知曲全在晋不在秦观秦穆公恩意之於晋文甚拳拳不独纳他归国既归之後如後来吕郤之难将焚公宫晋侯潜会秦伯於王城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又以三千纪纲之仆爲晋文之卫其拳拳於晋当是时尚无疑晋文公之心自晋文辞师专功掠美之後其闲隙已自形见以此事迹上稽之则秦合与郑盟不是曲在秦曲全在晋

蹇叔言师之所爲郑必知之【三十二年】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三十二年】

秦穆公兴兵伐郑而蹇叔谏劳师袭远非所闻也师之所爲郑必知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秦伯不用蹇叔之言终於出师所以有殽之败论蹇叔谏秦伯一段爲秦穆公谋甚忠後世论蹇叔能料事情於千里之外如此之审自今观之大抵看书考古今成败不当随成败论若以成败看蹇叔爲秦穆公逆料事情於千里之外如此精审虽着龟亦不过如是此未免爲随事迹论人若深考事情蹇叔意甚忠所以谏秦伯之辞当时所料未爲精审如谓师之所爲郑未必知幸然郑商人弦高将市於周方知秦师之出以牛十二犒秦师诈爲郑辞以款秦师使传告於郑郑闻其言然後使视客舘方见束载厉兵秣马以此知秦师出路上不遇弦高郑未必知秦未必不成功则蹇叔师行千里其谁不知之言未爲精审这未见得事情举此一段看古今成败不当以迹看虽然蹇叔之言其中自有精审处若勤而无所必有悖心此两句却最精审何故其劳师千里既无所成必不肯空手归所以灭滑当时本要灭郑不要灭滑所以既勤而无所所以灭滑而还果中蹇叔之所料当时秦闻郑知便归时尚可以全师蹇叔前几句虽忠未料得事情惟是此两句料得事情出所以最爲精审

文公

诸侯朝晋【元年】

卫成公不朝【元年】

齐桓淮之会城鄫役人夜登丘而呼曰齐有乱晋文公之季年诸侯朝晋卫成公不朝使孔达侵郑始者葵【?】之会践土之盟天下莫不从风而靡至末年齐一城鄫而役人至於夜呼诸侯朝晋而卫成至於不朝又使孔达奸盟以伐郑是知力之果不足恃也大抵王霸之分王以德霸以力以德爲尚则终始如一以力爲尚未有始盛而终不衰者方霸者之盛时如葵丘之会践土之盟诸侯见势力之盛莫敢不赴其功之可喜若胜於王及至末年势力之衰身未及死役人已有登邱之呼文公亦有卫侯不朝之事以此始信力之终不如德也

先且居请君朝王臣伐卫【元年】

晋襄公既祥使告诸侯而伐卫从先且【音苴】居之请也观且居之言乃曰请君朝王臣从师晋侯朝王于温先且居胥臣伐卫以此知春秋霸者之尊王皆非其本心盖必有所爲而然初不知君臣之大义倘使襄公不伐卫则不复爲朝王之举矣

楚国之举常在少者【元年】

楚子立商臣为太子令尹子上曰楚国之举常在少者观此见蛮荆之与列国本不同大抵列国之所以为列国以其有三纲蛮荆之所以为蛮荆只缘无三纲三纲者君臣父子夫妇也以楚甲兵之衆土地之广固足以抗衡列国至於传国立嗣之际则失其大伦乱其大本所以多有戕弑之祸正缘无三纲故如此观其上有天王而僭称王号则无君臣之纲矣立嫡以长而常在少者则无父子之纲矣息妫绳於蔡哀侯而息遂见灭以息妫归则无夫妇之纲矣三纲既絶此春秋所以摈之而不齿也大抵看书其间有两句可以见得一国之风俗者最当深考这一段只看令尹子上说楚国之举常在少者便可见一国之风俗学者不可不察

秦伯复使孟明为政【元年】秦伯犹用孟明【二年】

秦穆公用孟明有殽之败左右皆罪孟明公独举周芮良夫之诗且曰孤实贪以祸夫子复使爲政穆公悔过秦誓见之详矣参之以此段方见得穆公自知得病源在於贪向使穆公不知病源所在则虽欲悔过亦无下工夫处惟穆公既自知得病源所以悔过又能刻意消除之此所以遂霸西戎大抵学者要做工夫亦须各自知得病源方会长进且如易之噬嗑卦口中有物欲噬而嗑之故谓之噬嗑其爻辞曰利用狱何取夫狱盖狱之情有闲亦如口中有物须是推究狱情知其病之所在而噬嗑之殽之败穆公再用孟明未足为难及彭衙再?之後犹用孟明实天下之至难也盖一败虽不足以沮穆公之心再败而不沮者实寡穆公所以能为天下至难之事者只缘他见得定处故能信之不移任之不易也大凡人君任人须是要见得端的方能如此

先且居将中军赵衰佐之【二年】

齐孝公继桓公之後霸业遂替晋襄公继文公之後霸业不衰者须是识得襄公所以胜孝公之大端处先轸一死既用其子且居将中军初非以先轸死狄之故以此报之实且居有是能遂拔之元老大臣之中观请君朝王一事亦足以见先且居之贤又如文公出奔以及於归国定伯狐赵实有大功所谓佐命元勲是宜居尊位秉国政而後有以报之今襄公继文之後乃以先且居将中军而赵衰佐之衰亦不以元勲自居甘处其下此见得赵衰乃爱君体国与国同休底人故但知一意爲国理会人材初不计校禄位之高下惟上有好贤之君下有推忠之臣襄公胜得孝公处大端在此

晋人惧无礼於公请改盟【三年】

晋襄公以鲁文公朝晋之缓使阳处父盟公以耻之又惧其无礼於公请改盟大抵国之盛时虽有一二事不是卒未见其害盖天下畏其强不敢与之校故襄公虽以大夫之卑盟国君之尊鲁之君臣熟视亦不敢校至於改盟鲁亦惟命是听在当时虽未见其害驯致衰世平公袭其迹而为之欲改卫盟卫既叛而不从遂至兵连祸结数年不解正缘襄公做得样子不是此所以後世蹈之有其害也

楚灭六蓼【五年】

邾灭须句【僖二十一年】

邾灭须句楚灭六蓼夫须句司大皡之祀六蓼实臯陶之後此皆先王所封诸侯自唐虞三代以至春秋之初千百世绵延而皆不废絶何故才入春秋之世便见屠戮盖须句六蓼皆小国所以不废於春秋之前者盖向时闲有圣贤之君以振作之风声气习尚有典刑老成人相与维持故得世守其祀所以虽小而仅存至此先王德泽既已斩絶渐入春秋战国气象故先王之诸侯亦不能自存此最见得风声气习之大推移习俗之大变革处学者当子细看到此又须看得天下大?与战国汉唐相接

晋蒐于夷易中军【六年】

晋国之霸固赖贤才衆多然亦有偏处大抵天下之事有一利必有一害出乎此必反乎彼最不要流入于一偏善为治者常就一偏处救方晋之盛时英豪满朝皆能率职劝功听命之不暇虽赖其力及其後君上之权浸移於臣下试举一二端论之如襄公之归秦囚先轸则不顾而唾则有无君之心夷之蒐阳处父则终於易中军则专君上之权此二人皆已暗移易了惟其积而不能收故其流弊至於厉公之弑驯而至於六卿之分晋正缘偏於此不能收其权而终至於亡国也是知权不可弛患不可不自微时制

士会如秦纳公子雍【六年】

晋纳捷菑于邾【十四年】

晋文公之後襄灵二三君所以不坠霸业者赵宣子之力居多故当时号为名卿而左氏亦称以贤大夫然考其处大事则有若可疑者天下之?内与外而已内事莫大於立君外事莫大於伐国襄公卒宣子欲结秦援使先蔑士会如秦纳公子雍未几迫於穆嬴与国人之大义改立灵公是其立君之不审也邾文公卒宣子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捷菑于邾既而邾辞以齐出貜且长宣子以其辞顺遂还师此是伐国之不审也夫宣子处大事如此何以能光辅晋君使霸业累叶不衰盖宣子亦有长处只缘他能不遂过饰非始虽不审继而能改此所以转危而爲安易非而为是不失为当时之名卿是知改过善之大者也非特为国如此大抵学者改过亦当如此

赵孟杀公子乐立公子雍【六年】

郤缺请复卫田【七年八年】

士会在秦【七年十三年】

晋赵宣子秉国政当时谋臣非不多如襄公卒欲立公子雍贾季欲立公子乐宣子不从贾季之言遂杀公子乐至郤缺请复卫田引六府三事赵宣子因而举匡戚之田申虎牢之境尽还於卫立君之事既不从贾季然一闻郤缺之言遂舍己得之田地弃之於卫士会在秦贾季在狄中行桓子请复贾季郤缺请复士会宣子不从中行桓子而从郤缺归士会於秦何宣子於他人之言皆不从而郤缺每言辄听自三代以後至春秋闲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之学不讲故言语无力不能动人大率要得言语动人须是自里面做工夫出来郤缺耕於田野耒耜之际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则知郤缺工夫皆自里面做出来故其言语有力足以动人也

贾季怨阳子易班【六年】

先克夺蒯得田【八年】

晋自文襄以来人材衆多然人材既多则不能无争阳处父易贾季之班贾季乃使续简伯杀阳处父先克争箕郑父之位将夺蒯得之田亦至於相屠灭盖人材之多固是国家之福须是上面有一个总统处然上之人苟无以总其要会平其猜疑杜其闲隙引其礼逊使有才者献其才智者献其智则才者以才相戕智者以智相谋当文公之时人材非不多然不至於争者有文公总统其会要也襄灵之际往往多是先朝故臣然上无贤君以总统故至於相戕相贼无所顾忌如此臯陶谟曰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自俊乂在官以上是唐虞总天下人材处自百僚师师以下是唐虞人材能师师相逊如此有前一节又无後一节不足以见唐虞之气象晋襄时正缘有後一节无前一节所以其害如此

范山言晋可图【九年】

范山言於楚子曰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楚子遂伐郑以此见外域才见中国衰便来陵犯如齐桓之前楚固强矣自召陵一胜楚遂不敢与中国争桓公既衰楚遂伐宋败襄公于泓自晋文城濮一胜楚又衰至灵公时去城濮之胜十余年楚辄敢陵犯中国之衰而後入数十年闲须用一次镇压之方俯首帖耳不敢校故唐虞五载一巡狩周十二年一巡狩皆是欲时复一提撕整顿过故天下有奸谋邪志者不敢作不特外患小人亦然

 

 

左氏传说卷四

<经部,春秋类,左氏传说>

猜你喜欢
  帝学卷五·范祖禹
  卷一○六·邱濬
  春秋左传序·杜预
  卷七十·陈祥道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四章 身与邦·林语堂
  第十五章 25·辜鸿铭
  卷五·胡广
  辨祟篇第七二·王充
  卷三·朱熹
  提要·陈栎
  卷三·黄中松
  第42章&nbsp;大学·戴圣
  墨子卷六·墨子
  世苑图书馆馆员之修学方针·太虚
  法华文句记卷第九·湛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250 ·佚名

    梅尧臣 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 春芽研白膏,夜火焙紫饼。 价与黄金齐,包开青蒻整。 碾为玉色尘,远及芦底井。 一啜同醉翁,思君聊引领。 梅尧臣 答江十邻几 蔡州虽非遐,作书素所懒。 春风领燕来

  • 卷七·郭知达

    钦定四库全书九家集汪杜诗卷七   宋 郭知达 编古诗石笋行【集注杜光庭石笋记云成都子城西曰兴义门金容坊有通衢几百五十歩有石二株挺然耸峭高丈余围八九尺耆旧传云其名有六曰石笋曰蜀妃阙曰沈犀石曰鱼鳬仙坛曰西

  • 卷二百三十八·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三十八钱起送集贤崔八叔承恩括图书雨露满儒服天心知子虚还劳五经笥更访百家书赠别倾文苑光华比使车晚【一作晓】云随客散寒树出关疎相见应朝夕归期在玉除送张五

  •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一·黄庭坚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山谷外集诗注>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一 宋 黄庭坚 撰 史 容 注 已未过太湖僧寺得宗汝为书寄山蓣白酒长韵诗寄答 从学晚闻道【庄子曰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谋官无见功

  • 卷五·邓雅

    ●钦定四库全书主笥集卷五(明)邓雅 撰○七言拗体寄石门梁先生山中讲道当隆平时人共说梁五经诸生长年沐化雨贱子独夜瞻文星石门天清一鹤远玉笥云敛诸峰青明年容我操几杖拟乞文字留芳馨江上有怀谢检校叔宾江树历历江风清

  • 举例·浦起龙

    钦定四库全书史通通释举例二科十别书不必醇乎醇书惟其至於至居巢刘氏之史通是也注书戒自我作故注书欲推心置腹山伧先生之通释是也凡注之用二辨之通与不通而已是书行本相高厌心盖寡每於通处荐以荆榛而趣乖於不可通处过

  • 卷三百二十四 元豐五年(壬戌,1082)·李焘

      起神宗元豐五年三月盡其月   三月乙酉,詔:「昨應募隨王中正出界開封府大保長,雖未嘗立功者,各遷一資,庶可鼓舞百姓,使人人樂于公戰。」(乙酉三月四日。)   熙河路都大經制司奏:「先據李浩申,有新歸順部落子嘛〈口夌〉等

  • ●卷四·赵翼

    ○后汉书编次订正《光武纪》开首即称光武,至即位后称帝,此仿《班书 高祖纪》,初称高祖,继称沛公,称汉王,即位称帝之例也。惟光武曾封萧王,此纪乃省却称萧王一节,稍不同耳。列传例皆称名,独光武兄纟寅则书其字伯升。此亦本《班

  • 卷之五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二十八·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唐肃宗时元结被召诣亰师自以始见轩陛拘忌讳恐言不悉情乃上时议三篇其一曰议者问往年逆贼东穷海南淮汉西抵函秦北彻幽都丑徒狼扈在四方者几百万当时之祸可谓剧而

  • 姚崇·苏辙

    唐史官称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斯言固二人之所长也,然应变者要不失正而后可。孟子有言:“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

  • 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第二十二·晏婴

    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 卷十三·杨简

    钦定四库全书慈湖诗传卷十三     宋 杨简 撰小雅三旻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遹何日斯沮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卭潝潝訿訿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

  • 二曲集·李颙

    明清之际李颙撰,门人王心敬汇编。共二十六卷,第一至第十五卷为讲学之语,或自著,或由弟子辑录。第十六卷至二十二卷是杂文,第二十三卷至二十六卷为追思其父的诗文,内附其母彭氏的传记诗文。嘉庆十五年(1810年)刻,咸丰元年(185

  • 在官法戒录·陈宏谋

    四卷。清陈宏谋著。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 (今桂林)人。雍正进士,乾隆间官至两广总督、署湖广总督、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为一代名臣。本书是他任地方督抚大吏时所作。书前有自序,其中说,地方胥吏舞文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佚名

    凡二十卷。北宋天息灾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叙述有关文殊师利之曼拏罗、图像等仪则,以及印相、护摩等作法。计分二十八品。本经乃自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五所录出者。宋藏遗珍所收之现存祥符录虽有缺损,然从同书卷二十二

  • 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世友

    梵名Abhidharma -prakaran!a-pa^da 。凡十八卷。印度世友造,唐玄奘译。又作说一切有部品类足论。略称品类足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阿毗达磨六足论之一。系因五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虽众多而流类不同,本

  • 教苑清规·佚名

    凡二卷。元代自庆编于至正七年(1347)。又称增修教苑清规。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本书系天竺大圆觉教寺之云外法师自庆,将天台教苑清规(编者不详,仅知其属天竺山白云堂)再增补修订。内容分为十门,即祝赞门、祈禳门、报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