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原序

太平经国书原序

先王无自私之心安家者所以宁天下也存我者所以厚苍生也三代以还人主始自私矣以天下遗其子孙故不得不为久恃无恐之计然天下犹因其自私之心而少安于其间至于秦隋魏晋南北之君淫荒狂惑则并与其自私之计而弗念矣夫有天下而至于不爱已固无望其爱民矣而独惜夫爱已者之所以及民亦褊迫浅陋足以跻时于小康而不足以凭藉维持于无穷也三代圣人之纪纲法度宪章文物所以本诸身而布诸天下者甚设也而尤周密详备于成王周公之时彼其处心积虑上彻乎尧舜下及乎万世者也外不惧天下之谤而私其迹曰必使我子孙相承而宗祀不絶也内实达天下之道而公其心曰必使我君臣相安而祸患不作也是故兼三王施四事夜以继日尽吾精神心术而为之其兵农以井田其取民以什一其教民以乡遂其养士以学校其建官以三百六十其治天下以封建其威民以肉刑大本既立然后其品节条目日夜讲求而増益之其上则六典八法八则九柄九贡九赋九式之序其次则祭祀朝觐冠昏丧纪师田行役之详下至于车妆圭璧之器梓匠轮舆之度与夫画缋刮摩塼埴之法又其细者则及于登鱼取鼋擉鼈之微毕公所谓克勤小物者周公尤尽心焉盖一而再三申复之贻谋燕翼后世岂无辟王而皆赖前哲以免流彘之难共和摄政而天下复如故龙漦作孽宗周灭矣犹能挟鼎玺而东当战国之相吞噬周块然而处其中天下犹百余年而宗主之至于垂亡临絶之际自分而为东西其子孙益缪戾乖忤而弗念厥绍故天下始去周而为秦法亡则周亡天下后世茍有下泉之思治匪风之思周道则陈淫桧乱之极一变而复见豳风之正圣人序诗所以寓其意于十五国风之末也秦人变古不道不足深恨汉氏去三代甚近而去周为尤近不能因其自私之心而讲求周公致太平之迹惴惴然徒惟得失之重而操心之危苦智虑而尽防范大抵不过为握持天下之术耳茍简目前非能深长之思经久之虑也封君古也止于行推恩之令井田古也止于议名田之法刑法止于定棰令军旅止于京师之南北军郡国之都尉建官则仿秦旧制礼则杂秦仪学校则隷太常而选举则数路乡里则烟火万里其浅近功利已略足以随世而及民矣然乍安而忽危几亡而仅存终不足以垂裕而传后其当世敏秀奇杰之士深见逺识而有志于先王之治者则或请定经制或欲退而更化或愿建万世之长策每观王符论汉家失业之民歳至三十万则田赋乡里刑法等制益知其茍然而已仲长统欲定吏禄重三公之权改税法更官制沛然思惟善道而有易乱为治之意论甚美矣至于请废封建复井田肉刑亦复讲之未精也唐承八代之衰太宗之所以造唐者亦慨然欲庶几先王之治而补汉氏之缺収召豪杰相与修废起坠于贞观一二十年间税为租庸调田为口分世业兵为府选士为明经进士官为七百三十贠天下为袭封刺史然亦驳杂而不纯粹疏略而无统纪未几兼并不禁课役不均更租调为两税变府兵而为彍骑停世袭而为州县不爱名器而为墨勅斜封唐之子孙固非善守法者而立法之初亦不得不分任其咎当其弊端未见天下因其自私而亦得以茍安之利一旦利尽害形罅隙呈露则遂以大坏而不得支持矣宋之元嘉元魏之泰和隋之开皇仁寿夫岂不为治安而言治者不之数功利在人及身而止汉唐之事何以异此虽然汉承亡秦絶学之后不独二帝三王之法度无复余脉虽五霸七雄区区富强之事亦一埽而无遗草创之初大臣无学方用秦吏治秦律令图书固难责以先王之制度也唐自元魏北齐以来受民以田分民以乡先王之制十已用其一二继以苏绰之在周约六典以定官制而府兵之法亦微有端绪先王之制十已用其五六又继以隋文帝之富盛苏威高景【本颎字】之损益而先王之制十已用其七八太宗蹑其后而行之使其深观详酌纎悉委曲有以补前世之未备则以唐之治为周之治日月可冀也而仅以若此此岂无所自哉世变不古功利之蟠结于人心而此书之宏博浩瀚读之难晓而说之易惑也彼其煨烬于秦火贬驳于汉儒好古如武帝反谓之末世渎乱不騐之书防藏泯没于山岩屋壁之间汉之末年虽入秘府竟未尝一出而试之于治其后刘歆取以辅王莽五均六干列肆里区皆有征天下骚然受其弊其余杜氏不过能通其句读马郑诸儒亦止于作为训诂而已隋唐之间文中子讲道河汾颇深识其本末以为经制大备后世有所持循然徒载之空言不及见之行事也唐太宗尝与羣臣语及周礼而房杜魏征虽出王氏之门然本无素业留宿中书聚议数日竟不能定问及礼乐复不能对大本既失他何望焉宋朝王氏以儒学起相熙丰又尝一用周礼而计利太卑求民太甚其祸甚于刘歆伊洛老师横渠张夫子固习周公者矣而又不及究其志盖自有周礼以来若孔子文中子及伊洛横渠诸子则恨不及用房龄杜如晦魏征则愧不能用汉之刘氏宋朝之王氏则又悔不善用自汉唐以至今日天下之治所以驳杂而难考弊坏而不可収者大扺出于是三者之间也是以时君世主厌薄儒生姗笑王制悉意于浅功近利就其自私之心而姑为是目前茍简之谋傥可以维持一世足矣不暇及此宏阔之谈也嗟乎千载之下有能起周公之治者学者所不能而见也有能讲明周公之制者学者所不能而辞也永嘉郑伯谦序

正德十四年余以增广生被试策问周礼疑信相半之由余方少窃闻其槩因以意对曰昔孔子之时周德方衰而对鲁哀公以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人存政举之说及周益衰孟轲氏始言诸侯去先王之籍不得闻其详彼所称方册与籍岂谓周礼邪孔子尚思兴东周孟子则直劝齐梁以王当时不但其籍亡虽有之固不可为邪至荀卿之徒李斯佐秦遂取经籍一切焚弃之后世以为辠然使始王并天下为周武王李斯有周公之圣其时欲行周礼能乎周之兴也深仁厚泽垂十余世圣后继作礼乐法度莫不讲明国以为敎家以为学渐被陶融非一日也故周立为天子颁其政式放于四海靡然信从事若画一不俟强勉其来逺矣秦则不然以战鬭为功以干戈为业法令已成习俗已定方其烹灭诸侯而六合为一也虽有周礼将安施之而况后秦者乎何也先王之法至周始备至秦始灭去此其防也后世直用秦为古耳秦不复行周礼明后世之不可行必矣然则是书可尽废邪何为其然也三礼莫古于仪周公所亲定者说文云礼之字从豆从曲从示示古神只字盖先王于笾豆神只之间曲尽其意于是乎录其升降等其隆杀故谓之礼此其迹也先王之意有不在是者周易观之曰盥而不荐有孚颙若先王以其诚敬之心事神故下观而化故传曰圣人以神道设敎而天下服矣今夫官名之设内外之辨崇卑之度多寡之数成周致治之具也而所以致治岂尽于是邪故善为治者师其意而已若周礼者存之以考可也其略云耳是时南原王先生督学优之其年叔嗣举于乡后三年得进士为考功主事始好是书闻人有异本不惮求之同县人按察副使田勤甫氏刋周礼集读其中往往引太平经国书可观取恨不见其全他日翰林学士姚维东氏云有之传以眎叔嗣录藏于家后十年而为嘉靖丙申上冬朔日刋于山西布政司祥符高叔嗣

太平经国书原序

小宰掌官刑以贰太宰宰夫掌朝法以贰小宰皆通内外之官也故太仆传言于宰夫宰夫传言于小宰小宰传言于太宰又有内宰虽掌治王内之政令亦属于太宰以此见周之宫中府中实合于一体也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太平经国书,[图]

旧有四图一曰宰夫之官分为尚书中书后遂成两省二曰宫正宫伯之官分为光禄勲衞尉后遂成门下省三曰自膳夫至腊人凡鸟兽鱼鼈烹庖之事自酒正至掌次凡酒浆醯醢幕帟幄次之事分入少府自医师至兽师分入太常亦入少府自少府而下至掌皮内一项财则分入少府外一项财则分入大司农四曰自内宰至内师服以下凡宫中使令人分入于大长秋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太平经国书,[图]

猜你喜欢
  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臣之义晏子谏第二十四·晏婴
  初见秦第一·韩非
  卷之七 精神训·高诱
  四书管窥卷六·史伯璿
  卷一·陈天祥
  论语解卷四·张栻
  春秋集传详说卷一·家铉翁
  卷一·吕祖谦
  卷二十三·湛若水
  卷十六·敖继公
  增订版补记·钱穆
  道行经分别品第十三·佚名
  忿怒品法句经第二十五(二十有六章)·佚名
  卷十五·赜藏主
  迦叶赴佛般涅槃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六十八·彭定求

        卷368_1 【赋得冬日可爱】庾承宣   宿雾开天霁,寒郊见初日。林疏照逾远,冰轻影微出。   岂假阳和气,暂忘玄冬律。愁抱望自宽,羁情就如失。   欣欣事几许,曈曈状非一。倾心倘知期,良愿自兹毕。   卷368_2

  • 卷十一·董康

      ○分金記   明萬曆間山人葉良表所撰也。同時祝世祿爲之序云。管鮑之石交。亘古之希覯也。世之附勢趨利。炙暄背。凉毫髮。得失反面相讐。視管鮑終始全交。休戚一體。不以窮通得失而易其誼。其匡持扶助之力。每

  • 卷五十九·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五十九段成巳下【以下从二妙集补入】寿梦庵张信夫一杯瓮头春持寿丹山客洗盏至客前共坐林下石酒酣语益真道合意自适东风吹醉眼高兴寄空碧人生天地间迅若驹过隙胡为就羁缚惴惴从物役

  • 入朝别张燕公·张说

    梁知微华容佳山水,之子厌承明。 符竹纡小郡,江湖被德声。 三年计吏入,路指巴丘城。 凫舟才结缆,驺驾已相迎。 别离他乡酒,委曲故人情。 孤屿早烟薄,长波晚气清。 辛勤方远骛,胜赏屡难并。 回瞻洞庭浦,日暮愁云生。

  • 列传第四十五·魏徵

    ○列女 自昔贞专淑媛,布在方策者多矣。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是以诗书所记,风俗所在,图像丹青,流声竹素,莫不守约以居正,杀身以成仁者也。

  • 卷二十六·本纪第二十六·仁宗三·宋濂

        ◎仁宗三   四年春正月庚子,帝谓左右曰:“中书比奏百姓乏食,宜加赈恤。朕默思之,民饥若此,岂政有过差以致然欤?向诏百司务遵世祖成宪,宜勉力奉行,辅朕不逮,然尝思之,唯省刑薄赋,庶使百姓各遂其生也。”乙卯,诸王

  • 宋史纪事本末卷九·陈邦瞻

    学校科举之制仁宗庆歴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行科举新法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诏近臣议于是宋郊等奏教不本于学校事不察于乡里则不能覈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择其便于

  • 前集原序·宋名臣言行录

    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原序予读近代文集及记事之书观其所载国朝名臣言行之迹多有补於世教者然以其散出而无统也既莫究其始终表里之会而又汨於虚浮怪诞之说予常病之於是掇取其要聚为此书以便记览尚恨书籍不备多所遗阙嗣有所

  • 陈宝应传·姚思廉

    陈宝应,晋安候官地方的人。世代为闽中四姓贵族。父亲陈羽,有才干,是郡中的英雄豪杰。陈宝应性情反复无常,多变化与狡诈。梁代晋安多次反叛,连续杀死郡中守将,陈羽起初都蛊惑参与其事,后又任官军向导打败叛军,因此全郡的兵权都

  • 高德政传·李百药

    高德政,字士贞。渤海艹..人。父颢,魏沧州刺史。德政幼年时聪慧机敏,有风神仪表。显祖引荐为开府参军,主管记事,甚是礼遇。高祖又擢升他为相府掾,委以重任。迁黄门侍郎。世宗嗣业,前往晋陽,显祖留京居守,令德政参掌机密,更见亲重

  • 叱罗协传·令狐德棻

    叱罗协原来的名字与高祖相同,后来改名。他出身寒微,当过州的小吏,待人恭谨。恒州刺史杨钧将他提升为从事。到魏朝末年,各地混战,迁居冀州。冀州被葛荣包围,刺史任命叱罗协为统军,将守城之事委托给他。不久冀州城被攻破,叱罗协

  • 颜延之传·李延寿

    颜延之字延年,是琅笽临沂人。曾祖颜含,是晋朝的光禄大夫。祖父颜约,是零陵太守。父亲颜..,为护军司马。颜延之少年时候是个孤儿,家里贫穷,住处靠近外城,好读书,无所不看,文章为当时之冠。好饮酒,不拘小节。年龄三十岁还没有结婚

  • 卷三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三十四明 俞汝楫 编祠祭司职掌恩恤国初武臣亡殁念其勲劳赙恤之典特从优厚其後渐为限制今并文武恤典着於後而外夷官员亦附焉祭葬洪武二十六年定一优给则例凡阵亡失陷伤故渰没者全支边远守御出

  • 卷一百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六选举志五八旗科第题名三【历科举人二】乾隆元年丙辰科满洲禄成       福成德成格      觉罗永昇陈泗【改名恭春英林佐领】庆和【禅布佐领】都寛【长命保佐领】  大章

  • 卷十二 洪范第六·孔颖达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不放而杀,纣自焚也。武庚,纣子,以为王者后;一名禄父。○胜,商证反。父音甫。以箕子归,作《洪范》。归镐京,箕子作之。○范音范。镐,胡老反,本又作鄗,武王所都也。[疏]“武王”至“洪范”○正义曰:武王伐殷,既胜

  • 卷二十·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二十孟子一总论论语之书无非操存涵养之要七篇之书莫非体验扩充之端盖孔子大概使人优游餍饫涵泳讽味孟子大概是要人探索力讨反己自求故伊川曰孔子句句是自然孟子

  • 丘文庄公集·邱濬

    诗文集,十卷,明邱濬撰。丘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其实不下于他的诗篇。其散文取材广泛,反映现实,文笔恣肆疏隽,议论深闳,颇受后世文士推崇。

  • 亡友鲁迅印象记·许寿裳

    许寿裳与鲁迅有长达三十五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许寿裳曾陆续撰写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