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30章 阳货篇第十七(1)

17·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想要见孔子,孔子不见,他送给孔子一头烹熟的乳猪。孔子趁他不在家时,便去他家拜谢,正巧在路上遇到了他。阳货对孔子说:“你来,我有话对你说。”阳货说:“胸怀本领却任凭国家混乱,可以称为仁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想做大事却多次错过机会,可以称为明智吗?”孔子说:“不可以。”阳货说:“时光流逝,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准备去做官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阳货之欲见孔子,虽其善意,然不过欲使助己为乱耳。故孔子不见者,义也。其往拜者,礼也。必时其亡而往者,欲其称也。遇诸涂而不避者,不终绝也。随问而对者,理之直也。对而不辩者,言之孙而亦无所诎也。”

张居正注:“阳货所言,皆讥讽孔子的意思。不知夫子抱拯溺亨屯之志,本未尝怀宝失时,而亦非不欲仕也,但不仕于货耳。故直据理答之,不复与辩。盖圣人之待恶人,不激不随如此。”

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不过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而相差远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朱熹注:“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

张居正注:“夫以人之善恶,系于习而不系于性如此。则变化气质之功,乃人之所当自勉者也。岂可徒诿诸性而已哉?”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最上等的聪明人和最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能改变的。”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

17·4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孔子到子游做城宰的武城,听到了弹瑟和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里用得着宰牛的刀?”子游回答说:“以前我也听到老师说:‘君子学道就有了仁爱之心,百姓学道则容易指挥。’”孔子说:“你们这些学生,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那些话是开玩笑啊!”

名家注解朱熹注:“子游所称,盖夫子之常言。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学。故武城虽小,亦必教以礼乐。嘉子游之笃信,又以解门人之惑也。治有大小,而其治之必用礼乐,则其为道一也。但众人多不能用,而子游独行之。故夫子骤闻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戏之。而子游以正对,故复是其言,而自实其戏也。”

张居正注:“武城是邑名,在今山东兖州府地方。莞尔是小笑的模样。偃是子游的名。君子是有位的人。小人是细民。”

17·5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译文公山弗扰在费地兵变,召请孔子,孔子准备去。子路不高兴了,他说:“没有地方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到公山氏那里去呢?”孔子说:“召我去的那个人,难道是白让我去吗?假如有人任用我,我不是可以使周代复兴吗?”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圣人以天下无不可有为之人,亦无不可改过之人,故欲往。然而终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朱熹注:“道既不行,无所往矣,何必公山氏之往乎?”

17·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道。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品德的人就可以成为仁人了。”子张说:“请问是哪五种品德呢?”孔子说:“恭谨、宽厚、诚信、聪敏、慈惠。恭谨则不会遭侮辱,宽厚就能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使人信任,聪敏就会有成绩,慈惠就可以差遣人。”

名家注解朱熹注:“行是五者,则心存而理得矣。于天下,言无适而不然,犹所谓虽之夷狄不可弃者。五者之目,盖因子张所不足而言耳。任,倚仗也,又言其效如此。”

张居正注:“侮是侮慢。任是倚仗的意思。五者之效如此,汝能兼体而力行之,则天德流通,物我无间,而仁之体用皆备矣,可不勉哉?”

17·7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译文颜哙佛肸召请孔子,孔子想去。子路说:“以前我听老师说:‘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佛肸依凭中牟地方起兵叛乱,你却要到那里去,怎么可以呢?”孔子说:“对,我是说过这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薄吗?不是说白色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怎能像匏瓜一样,只能挂在那里而不能吃呢?”

名家注解朱熹注:“子路恐佛肸之浼夫子,故问此以止夫子之行。亲,犹自也。不入,不入其党也。”

张居正注:“佛肸是晋大夫赵简子的家臣,时为中牟宰。磷是薄。涅是染皂之物。缁是黑色。匏是大匏,味苦而不可食者。时晋室微弱,政在六卿。赵简子与范中行相攻,其家臣有佛肸者因据中牟以叛。”又注:“孔子前于公山之召,则以东周自期,此于佛肸之召,则以坚白自信,盖圣人道大德宏,故能化物而不为物所化。若使坚白不足而自试于磨涅,则己且不免于辱,何以能转移一世乎?君子处世,审己而动可也。”

17·8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美德与六种弊病吗?”仲由回答说:“没有。”孔子说:“你坐下,我告诉你。喜好仁德却不爱学问,它的弊端就是愚昧。喜好聪明却不爱学问,它的弊端就是放荡。喜好诚信而不爱学问,它的弊端就是被人利用而害了自己。喜好直率而不爱学问,它的弊端就是说话尖刻。喜好勇敢而不爱学问,它的弊端就是闯祸作乱。喜好刚强而不爱学问,它的弊端就是狂妄自大。”

名家注解朱熹注:“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愚,若可陷可罔之类。荡,谓穷高极广而无所止。贼,谓伤害于物。勇者,刚之发。刚者,勇之体。狂,躁率也。”

张居正注:“夫仁、智、信、直、勇、刚,六者,美行也,愚、荡、贼、绞、乱、狂,六者恶名也。人惟足己而不学,见理之不明,遂使美者化而为恶,而况其生质之不美者乎?于此见气质之用小,学问之功大。是以古之帝王不恃其聪明绝异之资,而必以讲学穷理为急,诚恐其流于过中失正而不自知也。”

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习《诗经》呢?诗,可以把人的意志、情感、艺术想象力激发出来;可以以此观察社会民俗与风情;可以教育感化人民,达到彼此和谐的作用;可以借此表达对时事政治的见解,达到针砭时弊的作用。所以,近可以以此侍奉父母,远可以以此侍奉君主,而且能从中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名家注解朱熹注:“人伦之道,《诗》无不备,二者举重而言。其绪余又足以资多识。学《诗》之法,此章尽之。读是经者,所宜尽心也。”

张居正注:“兴是兴起。观是观感。群是群聚。怨是怨恨。诗之为教,不但学者所当诵习也,《关雎》《麟趾》为风化之原,《凫鹭》《既醉》乃太平之福。《天保》以上,所以治内;《采薇》以下,所以治外,王道莫备于斯矣,为人主者,亦不可以不究心焉。”

17·10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译文孔子对伯鱼说:“你研究过《周南》和《召南》这两首诗吗?人如果不研究《周南》和《召南》这两首诗,就好像面对墙壁站着而无法与人交谈呀!”

名家注解朱熹注:“周南召南,诗首篇名。所言皆修身齐家之事。正墙面而立,言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

17·1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孔子说:“所谓的礼啊,难道就是指玉帛等礼物而说的吗?所谓的乐啊,难道就是指钟鼓之类的乐器而说的吗?”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且如置此两椅,一不正,便是无序。无序便乖,乖便不和。又如盗贼至为不道,然亦有礼乐。盖必有总属,必相听顺,乃能为盗。不然,则叛乱无统,不能一日相聚而为盗也。礼乐无处无之,学者须要识得。”

张居正注:“盖先王以礼乐教天下,皆本之和敬之实德,而发之于仪文节奏之间,后世徒事于文,而不求其本,故孔子叹之如此!”

17·1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译文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怯弱,这种人,以小人作比喻,就好像穿壁跳墙的小偷吧?”

名家注解朱熹注:“荏,而审反。与,平声。厉,威严也。荏,柔弱也。小人,细民也。穿,穿壁。窬,逾墙。言其无实盗名,而常畏人知也。”

17·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孔子说:“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就是败坏伦理道德的小人。”

猜你喜欢
  宣公(元年~十八年)·左丘明
  卷八十·湛若水
  卷五十一·陈祥道
  论语集注大全卷七·胡广
  春秋辨义卷首三·卓尔康
  卷十·郑方坤
  卷七·惠士奇
  卷二十九·乾隆
  卷七·李光地
  卷十一·朱申
  第36章 服问·戴圣
  卷三十八(玄奘译)·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四·圆悟克勤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五[宋铭]·惟白
  十地经论 第十卷·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五十六·彭定求

        卷856_1 【呈钟离云房】吕岩   生在儒家遇太平,悬缨重滞布衣轻。   谁能世上争名利,臣事玉皇归上清。   卷856_2 【献郑思远施真人二仙】吕岩   万劫千生到此生,此生身始觉飞轻。抛家别国云山外,   

  • 巻二十·胡震亨

    钦定四库全书唐音癸籖卷二十明 胡震亨 撰诂笺五酒名春东坡云唐人酒多以春名今具列一二金陵春【李白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竹叶春【杜甫诗山杯竹叶春】麴米春【杜闻道云安麴米春才倾一盏便醺人】抛青春【

  • 卷二百六十七·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六十七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斗野藁支张蕴字仁溥邢州人理宗时为礼部郎官与浮玉施枢往还相善有斗野藁支一卷云间勌倚柁楼闻鹤唳半生此地一经过机云故宅荒凉月湖海新秋浩荡波晓艇

  • 夜歌·闻一多

    癞虾蟆抽了一个寒噤, 黄土堆里钻出个妇人, 妇人身旁找不出阴影, 月色却是如此的分明。黄土堆里钻出个妇人, 黄土堆上并没有裂痕, 也不曾惊动一条蚯蚓, 或弸断蛸蟏一根网绳。月光底下坐着个妇人, 妇人的容貌好似青春, 猩红衫子

  • 卷十三·胡文学

    钦定四库全书 甬上耆旧诗卷十三 监察御史胡文学编 教授郑先生本忠 字本忠少笃学从乡先生舒卓受尚书时方氏据浙东三郡擅爵禄人惟先生与里中方遯庵义不受伪署益杜门读书多识古今为文章必中矩度同时胡世佐林清叔杨彦常

  • 卷二百八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九杨凭杨凭字虚受弘农人与弟凝凌皆工文辞大历中踵擢进士第时称三杨凭重交游尚气节与穆质许孟容李鄘相友善号杨穆许李历事节度府召为监察御史累拜京兆尹与李夷简素有隙因擿发他罪欲抵

  • 卷十六·许及之

    钦定四库全书 涉斋集卷十六      宋 许纶 撰七言絶句 题所藏二修禊帖後 昭陵脱手已非真石本流传喜似人澹墨似肥浓似瘦骊黄不见见精神 契师欲予隶书为此以赠 契师画得梅中趣急水溪头印月时昨夜卧披今起看自宜

  •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陈寿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

  • 前汉孝成皇帝纪卷第二十七·荀悦

      元延元年春正月。长安章城门牡自亡。函谷关亦然。谷永对曰。章城门通路寝之门。函谷关距山东之险。城关守国之固。固将去焉。故门牡自飞。壬戌。王商复为大司马卫将军。三月。行幸雍。祀五畤。四月。天清晏然

  • 班马异同卷三十四·倪思

    滑稽列第六十六史记一百二十六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逹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中亦可以解纷淳于髠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

  • 晋纪二十六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元年(丙子、376)·司马光

    晋纪二十六 晋孝武帝太元元年(丙子,公元376年) [1]春,正月,壬寅朔,帝加元服;皇太后下诏归政,复称崇德太后。甲辰,大赦,改元。丙午,帝始临朝。以会稽内史郗为镇军大将军、都督浙江东五郡诸军事;徐州刺史桓冲为车骑将军、都督豫、江

  • 感类篇第五五·王充

    【题解】在本篇中,王充针对汤时遭旱,“汤自责,天应以雨”和周成王在用天子礼还是人臣礼葬周公时犹豫不决,因而“天大雷雨,动怒示变”为说展开辩论。“感类”是对同类事物有所感触的意思。王充指出,“天道无

  • 目录·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一御定内则衍义目録    儒家类卷一孝之道事舅卷二孝之道事父母卷三敬之道事夫劝学佐忠赞防重贤卷四教之道教子卷五教之道勉学训忠礼之道敬祭祀卷

  •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六·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成空品第六之餘   復次[一]如是空理依修故證.云何爲修。頌曰.   修差别十八. 或有毒無毒. 對治五種執. 略二種應知。   論曰.修相差别有十八種。一聲聞相應作

  •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佚名

    后汉安息优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门严佛调译欲断生死趣度世道者。当念却十二因缘。何等为十二。一者本为痴。二者从痴为所作行。三者从作行为所识。四者从所识为名色。五者从名色为六衰。六者从六衰为所更。七者从所更为痛

  • 卷第二十一·费隐通容

    五灯严统卷第二十一临济宗南岳下十七世天童华禅师法嗣庆元府天童密庵咸杰禅师福州郑氏子。母梦。庐山老僧入舍。而生。自幼頴悟。出家为僧。不惮游行。徧参知识。後谒应庵於明果。庵孤硬难入。屡遭呵。一日庵问。如何

  • 知稼翁词·黄公度

    一名《蒲阳知稼翁词》。词别集。南宋黄公度(1109—1156)撰。一卷。公度字师宪,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间进士第一。除秘书正字。触秦桧,出判肇庆府。桧死召还,官至尚书考功员外郎。有《知稼翁集》十一卷。本集的传世

  • 春秋名号归一图·冯继先

    二卷。冯继先撰。据《崇文总目》及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记,此书旧本类似表谱之体。《文献通考》引李焘谓冯继先作此书之意云:“昔丘明传《春秋》,于列国君臣之名不一其称,多者至或四五,始学者盖病其纷错难记,继先集其同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