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觐礼第十

【题解】

《觐礼》记述秋天诸侯晋见天子的礼仪。篇中首先对诸侯前来,天子派人慰劳,赐诸侯馆舍的礼节仪式作了介绍,接着记述天子派人通知诸侯觐期,诸侯在庙门外接受次所的礼节。然后详细记述诸侯如何行觐礼,如何行三享,如何请罪诸礼节仪式,然后,对天子赐诸侯车服,天子对诸侯的称谓,天子待诸侯的礼节,天子会同、巡守的礼节做了详细介绍。关于篇名,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秋见曰觐。”引郑目録:“觐,见也。诸侯秋见天子曰觐。”《周礼》“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春朝是图谋天下事,秋觐是比邦国之功,夏宗是陈天下之谟,冬遇是协诸侯之虑。春、夏、冬三礼已亡。觐礼篇中记有诸侯向天子请罪之节,当是秋觐比功之意。所以,觐礼即是诸侯秋天进见天子的礼仪。觐礼在五礼中属宾礼。觐礼(1):至于郊(2),王使人皮弁用璧劳。侯氏亦皮弁迎于帷门之外(3),再拜。使者不答拜(4),遂执玉,三揖。至于阶,使者不让,先升。侯氏升听命,降,再拜稽首,遂升受玉。使者左还而立,侯氏还璧,使者受。侯氏降,再拜稽首,使者乃出。侯氏乃止使者,使者乃入。侯氏与之让升。侯氏先升,授几(5),侯氏拜送几。使者设几,答拜。侯氏用束帛、乘马傧使者,使者再拜受。侯氏再拜送币。使者降,以左骖出(6)。侯氏送于门外,再拜。侯氏遂从之。

天子赐舍。曰:“伯父,女顺命于王所(7)。赐伯父舍。”侯氏再拜稽首,傧之束帛、乘马。

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帅乃初事(8)。”侯氏再拜稽首。

诸侯前朝(9),皆受舍于朝。同姓西面北上(10),异姓东面北上(11)。

侯氏裨冕(12),释币于祢。乘墨车(13),载龙旂(14),弧■(15),乃朝以瑞玉有缫(16)。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左右几。天子衮冕(17),负斧依。啬夫承命(18),告于天子。天子曰:“非他,伯父实来(19),予一人嘉之(20)。伯父其入,予一人将受之。”侯氏入门右,坐奠圭(21),再拜稽首。摈者谒(22)。侯氏坐取圭,升致命(23)。王受之玉。侯氏降,阶东北面再拜稽首(24)。摈者延之(25),曰:“升。”升成拜,乃出。

四享(26),皆束帛加璧,庭实难国所有。奉束帛,匹马卓上(27),九马随之,中庭西上,奠币,再拜稽首。摈者曰:“予一人将受之。”

侯氏升致命。王抚玉。侯氏降自西阶,东面授宰币,西阶前再拜稽首,以马出,授人,九马随之。事毕。

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乃入门右,北面立,告听事(28)。摈者谒诸天子。天子辞于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宁乃邦。”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适门西(29),遂入门左,北面立。王劳之。再拜稽首。摈者延之,曰:“升。”升成拜,降出。

天子赐侯氏以车服(30)。迎于外门外,再拜。路先设(31),西上。

路下四(32),亚之(33)。重赐无数,在车南。诸公奉箧服,加命书于其上,升自西阶,东面。大史是右。侯氏升,西面立。大史述命。侯氏降,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大史加书于服上,侯氏受。使者出(34)。侯氏送,再拜,傧使者,诸公赐服者,束帛、四马,傧大史亦如之。

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

飨,礼(35),乃归。

诸侯觐于天子,为宫方三百步(36),四门,壇十有二寻,深四尺(37),加方明于其上(38)。方明者,木也。方四尺。设六色: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玄,下黄。设六玉:上圭,下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上介皆奉其君之旂,置于宫,尚左。公、侯、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四传摈,天子乘龙(39),载大斾,象日月、升龙、降龙。出,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门外,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40),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祭天,燔柴(41);祭山,丘陵,升;祭川,沈(42);祭地,瘗(43)。

[记]几,俟于东箱。

偏驾不入王门(44)。

奠圭于缫上。

【注释】

(1)觐:见。觐礼,诸侯秋天见天子之礼。

(2)郊:指近郊,离王城五十里。

(3)侯氏;指诸侯。

(4)使者:天子派的慰劳诸侯的人。

(5)几:安宾。用以表示崇敬优厚。

(6)左骖:骖,騑马。左骖,面向南以东为左,面向北以西为左。

(7)顺命:凡诸侯朝觐之礼,都是天子的命令,故称顺命。

(8)初:开始,从前。

(9)前朝:指觐日的前一天,朝即觐的意思。

(10)同姓:指王子母弟。因功出封,虽为侯伯,其画服犹如上公。

(11)异姓:指舅甥之国。与王有亲属关系。

(12)裨冕:衣裨衣而冠冕。裨,埤。为天子六服之一。诸侯也穿此服。

(13)墨车:不加彩绘的黑色车子。《周礼·表官·巾车》:“大夫乘墨车。”诸侯乘之,因入天子之国,车服不可与天子完全相同。

(14)旂:交龙图饰的旗。

(15)弧■(d*):弧,用以张縿的弓。■,盛弓的套子。

(16)缫(3o):冕旈的绳子。

(17)衮冕:衮,衮衣。天子六服中最上的礼服。通称龙袍。有九种绩绣图饰。

(18)啬夫:司币之官。司空之属。为未摈。承命:于诸侯下介传而上,上摈报告给天子。

(19)实来:实,又作寔。实来,即是人来。此指专为觐天子而来。

(20)予一人:《曲礼·君天下》:“天子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故予一人,即天子自称。

(21)坐:即跪。

(22)谒:告。上摈上告于天子。报告。

(23)致命:命即辞,致命犹致辞。其辞盖为“臣某侯某奉圭觐王”。

(24)阶东:指阶的东边。

(25)延:进。延请。

(26)四享:四当为三。古书作三、四是积画而成。“大行人职”曰:“诸侯庙中将币,皆三享。”故此处“四”应为“三”。

(27)卓上:卓,犹旳,白色。用素旳书其国名,标明产地的马为上。

(28)告听事:告,告诉摈者转告天子。听事,把自己所做之事报告给天子,听从天子的处理。

(29)自屏南适门西:隐于屏后,穿好上衣。自屏风的南边至门的西边。

(30)车服:古制车服,上下有等级,天子赐车,同姓以金车,异姓以象车。服,则衮。饰有鷩、毳图案。

(31)路:指车。

(32)路下四:指乘马,即驾车的四匹马。

(33)亚之:次车而东。

(34)使者:指三公及太史。

(35)礼:指食礼、燕礼。

(36)为宫:在国外壝土为埒象墙壁。

(37)深:指高。

(38)方明:上下四方神明之象。

(39)龙:马八尺以上称龙。

(40)四渎:江、河、淮、济为四渎。

(41)燔(f2n)柴:燔,焚,烧。燔柴,积薪烧之,升烟以报阳。

(42)沉:投祭物于水中。郑司农:“沈,谓祭川。”

(43)痤:埋。指祭地埋牲玉。

(44)偏:旁,边。

【译文】

朝觐的礼仪:指侯到达王城的近郊,天子派人穿皮弁服,用玉去慰劳。诸侯也穿皮弁服在帷宫门外迎接,两次行拜礼,使者不回拜,拿着璧玉前行,诸侯三次拱手行礼。到台阶前,使者不谦让,先登坛。诸侯登坛听取天子的命令,下坛再拜稽首,然后登坛接受璧玉。使者向左转身站立,诸侯送还璧玉,使者接受。诸侯下坛,再拜稽首,然后使者出。诸侯于是阻止使者离去,使者于是又进入。诸侯和使者相互谦让登坛。

诸侯先登坛,把几交给使者。诸侯为送上几行拜礼。使者放下几,回拜。诸侯用束帛、四匹马做礼物送给使者表示敬意,使者两次行拜礼接受。

诸侯为送上礼物两次行拜礼。使者下坛,牵着左边的马出门。诸侯送到门外,两次行拜礼。诸侯于是随使者到朝。

天子赐给诸侯馆舍。使者说:“伯父,您顺命到天子的地方朝觐,天子赐给伯父馆舍。”诸侯再拜稽首。把束帛和四匹马送给使者表示敬意。

天子派大夫通告说:“某天,伯父依循朝觐旧典朝拜。”诸侯再拜稽首。

众诸侯在朝觐的前一天,都在文王庙门外接受天子赐予的馆舍。同姓诸侯面朝西以北为上位;异姓诸侯面朝东以北为上位。

诸侯穿裨衣,戴冕冠,到祢庙放下礼物。乘坐墨车,车上载有交龙图饰的旗,张挂龙旗的弓、盛弓的套子,带着有丝垫的圭玉去朝觐天子。天子在室的门、窗中间摆设绣有斧状图案的屏风,屏风左右是玉几。天子穿着衮衣,戴着冕冠,背向屏风站立。啬夫把诸侯的话传给上摈,上摈报告给天子。天子说:“不是别人,是伯父为朝觐而来,我嘉奖他。

让伯父进来,我接待他。”诸侯从门的右边进入,跪着放置圭玉,再拜稽首。上摈向天子报告。诸侯跪下拿取圭玉,登堂表述来意。天子接受他的圭玉。诸侯下堂,在西阶东边面朝北再拜稽首。摈者延请他说:“请登堂。”诸侯登堂再拜稽首,然后出门。

三次进献都用束帛放上璧玉,庭实只用进献国所出产的物品。诸侯捧着束帛,有甲素旳书着国名的一匹马在前,其余九匹马随在后边,陈列在中庭,以西为上位,诸侯放下礼物,再拜稽首。摈者说:“天子将接受礼物。”诸侯登堂表述来意。天子抚摸圭玉。诸侯由西阶下堂,面朝东把礼物交给太宰。在西阶前再拜稽首。诸侯牵着一匹马出来,交给天子的人,九匹马跟随着出来。三次进献完毕。

然后,诸侯在庙门的东边袒露右臂,由门的右边进入,面朝北站立,告诉上摈转告天子:“自己要报告自己所做之事并听从天子处理。”上摈把诸侯的话报告给天子。天子对诸侯说:“伯父没做有过失的事,回去用心治理、安定你的邦国。”诸侯再拜稽首,出来。由屏风的南边到门的西边,穿好上衣,然后从门的左边进入,面朝北站立。天子慰劳他。诸侯再拜稽首。上摈延请诸侯说:“请登堂。”诸侯登堂再拜稽首,下堂出去。

天子赐给诸侯车辆,命服,诸侯到大门外迎接,再拜稽首。车先摆放,以西为上位,驾车的四匹马挨着车从东陈列。贵重的赏赐不计数,陈列在车的南边。三公捧着装有命服的箱子,天子的诏书放在箱上,由西阶登堂,面朝东,太史在他的右边。诸侯登堂,面朝西站立。太史宣读天子诏书。诸侯下堂,在东西阶之间,面朝北再拜稽首。登堂再拜稽首。太史把诏书放在命服上,诸侯接受。使者出去。诸侯送行,两次行拜礼。送礼物给使者表达敬意,送给赐予命服的三公的是束帛和四匹马。送给太史的礼物也是如此。

对同姓大国国君,就称“伯父”;对异姓大国国君,就称“伯舅”。

对同姓小国国君,就称“叔父”;对异姓小国国君就称“叔舅”。

行过飨礼、食礼、燕礼后,诸侯才归国。

诸侯到天子的地方朝觐,要在国门外方圆三百步壝土为宫墙,有四个门。用土筑坛,方圆九十六尺,高四尺,把上下四方神明的像放在坛上。上下四方神明的像是木制的。四尺见方,涂六种颜色;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方玄色,下方黄色。用六种玉装饰:上为圭;下为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上介都捧着他的国君的旗,树在宫中,以左边为上位。公、侯、伯、子、男,都靠近他的旗子站立。摈者四次传命,天子乘坐龙马驾的车,车上载着太常旗,旗上画有日月升龙、降龙的图案。出王城门,在南门外礼拜太阳,返回来在坛上祭祀上下四方神明,在南门外礼拜太阳,在北门外礼拜月亮和江、河、淮、济四水,在西门外礼拜山川丘陵。祭天,积柴焚烧;祭山、丘陵,要到高处;祭川要向水中投入祭物;祭地要埋牲、玉。

[记]几,放在东厢。

偏驾的车不进入王门。

诸侯把圭放在缫上。

猜你喜欢
  卷十一 博物十·孙星衍
  三传辨疑卷十四·程端学
  卷第二十四·朱熹
  微子篇·王夫之
  第五章 7·辜鸿铭
  春秋宗旨·王樵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首下·王顼龄
  华香品第十二·佚名
  卷七十五·道世
  指月录卷之一·瞿汝稷
  贺上海吴市长电·太虚
  反侵略要有坚强力量·太虚
  法成译·佚名
  卷六十三·佚名
  佛说无上处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唐诗镜卷二十六·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唐诗镜卷二十六 明 陆时雍 编 盛唐第十八 杜甫【六】 七言律诗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自注云舍人先世掌丝纶】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旌旗日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

  • 朱嗣发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朱嗣发(1234-1304)字士荣,号雪崖,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尝以登仕郎就漕试,不利,专志奉亲。咸淳末,补朝奉郎,杜门绝仕。宋亡,举充提举学官,不受。元大德八年卒,年七十一。词见《阳春白雪》卷八。 ●摸鱼儿 朱嗣发 对西风、

  • 列传逸士第七十八 眭夸 冯亮 李谧 郑修·魏收

    扒兼济独善,显晦之殊,其事不同,由来久矣。昔夷齐获全于周武,华矞和不容于太公,何哉?求其心者,许以激贪之用;督其迹者,以为束教之风。而肥遁不反,代有人矣。夷情得丧,忘怀累有。比夫迈德弘道,匡俗庇民,可得而小,不可得而忽也。自叔世

  • 列传第二十七·魏徵

    ○王韶 王韶,字子相,自云太原晋阳人也,世居京兆。祖谐,原州刺史。父谅,早卒。韶幼而方雅,颇好奇节,有识者异之。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复转军正。武帝既拔晋州,意欲班师,韶谏曰:“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王室,一

  • 臧榮緒晉書卷九·汤球

      阮籍   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文選詠懷詩注。   容貌瑰傑。志氣宏放。同上。   籍隨叔父至東兗。刺史王昶。聞籍奇偉。請與相見。乃歎息以不能測。御覽五百十二。   太尉蔣濟聞籍有才雋。而俶儻為志高

  • 第九回 掷果误投怀王爷涎脸 看花齐拍手公子开心·陈蝶仙

    却说偶儿散步走入芝园,一看果然好个景象。只见桥横玉带,庭绕珠栏,那高高下下的花木,都变了万枝琼树,一座大假山也成了冰岩雪山献,一派的雪光,耀得眼光都酸了。心里想道:这好的地方,怎么也不请太太来逛逛,可不埋灭了景物?因见去延

  • 尚史卷九十九·李锴

    志七乐志夫声者天之元也音者人之比也合天人而相宣者乐之所由兴也然而乐以作人政以成乐二者固相防也是故圣王治世先正其乐正乐先以正人人无戾心无逆机无伪情春以仁生夏以礼防秋以义格冬以智藏夫然后六气齐八风调六气

  • 杨邦艱传·脱脱

    杨邦艱字..稷,吉州吉水人。博通古今,以上舍资格登进士第,遭逢时事多艰难,每每以气节忠义自许。历任婺源县尉、蕲州、庐州、建康三郡教授,改官秩知溧阳县。恰逢叛兵周德占据府城,杀害官吏。邦艱让县监狱囚犯赵明站立在堂庭,打

  • 卷九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九十一食货略【十一】盐法【臣】等谨按盐法之行由来已旧烈圣相承荡涤繁苛俾民乐利立法之良固前朝所不及惠政之加亦亘古所朱闻如加斤改引蠲逋提纲缉枭禁漏减

  • 中庸章段·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天命之谓性  修道之谓教天有本然之理焉而其流行而赋於物则命所由名也人物得其理以有生如受天之命者是之谓性性者生理之具於心者也理具於心必发见於日用之间如循之以出者是之谓道道者人所常行之路也因

  • 卷四十四·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四十四性理三心致道谓心为太极林正卿谓心具太极致道举以为问先生曰这般处极细难説看来心有动静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直卿退而发明曰先生道理精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三藏光梵大師惟淨等奉詔譯   觀六根品第三   前品止遣一切作者作業作法諸所造作相違行相已.復次頌言.   見聞及嗅嘗 觸知等六根.此見等六根 說能取諸境。   釋曰.此論所說如是見等

  • 卷第一百二·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二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智蕴第三中他心智纳息第三之四何缘时心解脱名爱耶。答时解脱阿罗汉。恒于此法。殷勤守护宝爱执藏。勿我遇缘退失此法。如一目人自及亲友殷勤守护宝

  • 大宋僧史略(并序)·赞宁

    右街僧录通慧大师赞宁奉 敕撰夫僧本无史。觉乎弘明二集。可非记言耶。高名僧传。可非记事耶。言事既全。俱为载笔。原彼东汉。至于我朝。仅一千年。教法污隆。缁徒出没。富哉事迹。繁矣言诠。蕴结藏中。从何攸济(赞

  • 重雕补注禅苑清规第四卷·宗赜慈觉

    知客官员檀越尊宿僧官及诸方名德之人入院相看。先令行者告报堂头。然后知客引上并照管人客安下去处。如寻常人客只就客位茶汤。欲往堂头库下及诸寮相看。只令行者相引。旦过寮内床帐动用常须齐整。师僧旦过且在温存。

  • 丘文庄公集·邱濬

    诗文集,十卷,明邱濬撰。丘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其实不下于他的诗篇。其散文取材广泛,反映现实,文笔恣肆疏隽,议论深闳,颇受后世文士推崇。

  • 续修台湾县志·薛志亮

    薛志亮主修,谢金銮、郑兼才总纂。嘉庆十二年(1807)修,同年序苏州刻本。八卷,首一卷。此志续乾隆十七年(1749)所修县志。卷首有序、凡例、图十三,志分卷为八,分门为六:地志、政志、学志、军志、外纪、艺文。艺文分卷为三,余志

  • 公孙龙子白话文·公孙龙

    又称《守白论》。战国末公孙龙作。《汉书·艺文志》列为名家。十四篇。西汉扬雄《法言》称“龙诡辞数万”。《隋书·经籍志》列为道家,称《守白论》。宋时仅存六篇。据明正统道藏本,次序为《迹府》、《白马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