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古之学者(1)

——于平易中见深刻

【原文】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2)。鼓无当于无声(3),五声弗得不知;水无当于五色(4),五声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5),五声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6),五服弗得不亲。

【注释]

(1)本节选自《学记》。(2)丑:比。比物丑类:比较同类事物,以做到触类旁通。(3)当:比得上。声:指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微、羽五大音阶。(4)五色:青、黄、赤、白、黑五中颜色。(5)五官:指人体的耳、目、鼻、口、心五种

器官。(6)五服:斩衰(cui)、齐(zi)衰、大功、小功、缌(si)麻五种丧服。它们分别用以表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译文】

古代的学者,能够比较同类事物,从而触类旁通。比如,鼓的声音虽然比不上五声,但是五声没有鼓声的配合,就不会和谐;水的颜色虽然不上五色,但是五色没有水来调和,就无法显现出来;学习虽然比不上五官,但是五官比经过训练,就发挥不了作用;教师虽然比不上五服之内的亲属,但是没有教师的教诲,五服内的亲属就不会亲密起来。

【读解】

儒家学者们很善于用浅显明白的事例来说明较为抽象的大道理,比如这一节的事例被用来说明通过对比而触类旁通的道理。这种看法,很有点接近现代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两个部分相加的和大于这两个部分。

通过比较得到的结果,可以成为一种具有激发力的诱因,使人把似乎不相关联的事物和知识联系起来,把分散的各个点,全部网络其俩。从这一点来看,儒家学者中的确不乏充满智慧的聪明者,能够通过实践把一些深奥的道理想个透彻,用平易的语言表达得滴水不漏,还能具有现代意识。这真的很不容易。

猜你喜欢
  周书·文侯之命·佚名
  卷一百 邵子之书·黎靖德
  榕村语录卷十九·李光地
  论语集注考证卷十·金履祥
  卷七·江永
  卷四十·康熙
  春秋传卷七·胡安国
  卷二十六·李光地
  书传卷七·苏轼
  仪礼释宫·李如圭
  卷二·姚际恒
  卷一·季本
  卷一百四十一·佚名
  解脫道論卷第七·欧阳竟无
  卷四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九十五·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九十五魏承班【蜀太尉词二十首】诉衷情【五首】高歌宴罢月初盈诗情引恨情烟露冷水流轻思想梦难成 罗帐嫋香平恨频生思君无计睡还醒隔层城春深花簇小楼台风飘锦

  • 卷七百八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八十七无名氏日暮山河清天高爽气晶驰景忽西倾山列千重静河流一带明想同金镜澈宁让玉壶清纎翳无由出浮埃不复生萦纡分汉苑表里见秦城逸兴终难系抽毫仰此情秋日悬清光【一作王维作】寥廓凉

  • 卷八十四 晉紀六·司马光

      起重光作噩(辛酉),盡玄黓閹茂(壬戌),凡二年。   孝惠皇帝永寧元年(辛酉、三O一年)   春,正月,以散騎常侍安定張軌為涼州刺史。軌以時方多難,陰有保據河西之志,故求為涼州。時州境盜賊縱橫,鮮卑為寇;軌至,以宋配、氾瑗為謀主,悉

  • ○“新政权”怎么又延期?·陶希圣

    ◎一、&ldquo;新政权&rdquo;又延期影佐、周佛海在本年一月初间预定二月二十二日成立所谓&ldquo;新中央政府&rdquo;,因此他们赶着开青岛会议,接着又开上海会议,准备所谓&ldquo;中央政治会议&rdquo;的开会。事不如人愿,为什

  • 耶律颇德传·脱脱

    颇德,字兀古邻。未成年时事奉太祖。天显初年,任左皮室详稳,掌管宿卫,迁任南院夷离堇,治事颇有声誉。石敬瑭击败张敬达军于太原北,当时颇德整兵加以增援,敬达逃走。敬瑭追至晋安寨包围之,颇德率领轻骑兵袭击潞州,堵塞其粮饷道路

  • 周敬心传·张廷玉

    周敬心,山东人,是太学生。洪武二十五年(1392)诏令访求通晓历数者,敬心上疏进谏,谈及时政数事。大略为:“我听说国祚长短,在于德的厚薄,不在于历数。三代久矣,三代而下,朝代最长的莫过是汉、唐、宋,最短的莫过是秦、隋、五代,长久

  • 卷78·陈邦瞻

    ○孝宗朝廷议孝宗隆兴元年冬十月辛巳,召朱熹入对垂拱殿。先是,帝即位,诏中外臣庶陈时政阙失。熹时监南岳庙,上封事,首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次言

  • 附録·阎若璩

    朱子古文书疑【语类四十七条】尚书一孔壁所岀尚书如禹谟五子之歌征泰誓武成冏命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君牙等篇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如何伏生偏记得难底至于易底全记不得此不可晓如当时诰命出于史官属辞须説得平易若盘庚

  • 第三 内揵 4·王诩

    【原文】上暗不治,下乱不寤①,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②而飞③之。若命自来,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④,莫知所为,退为大仪⑤。【注释】①寤:通“悟”明白事理。②不留说:不采纳他人的进言。③飞:褒奖、表扬

  • 第五篇 偶寄闲情(下)·丰子恺

    伯豪之死伯豪是我十六岁时在杭州师范学校的同班友。他与我同年被取入这师范学校。这一年取入的预科新生共八十余人,分为甲乙两班。不知因了什么妙缘,我与他被同编在甲班。那学校全体学生共有四五百人,共分十班。其自修室

  • 训俭示康译文·司马光

    【译文】我本来出身在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继承廉洁朴素的家风。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害羞地红着脸扔掉它。二十岁考中进士,闻喜宴上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ldquo

  • 卷五·佚名

    △爱品第三夫人无止观,多欲观清净。倍增生爱着,缚结遂固深。夫人无止观者,如有人不善观染着。身心缠裹不解。于其中间不能思惟善法。是故说曰:夫人无止观。不得至于道。多欲观清净者,或有众生。染着于欲。不染着于结。或有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唐慧琳

        翻经沙门慧琳撰  音大般若经从三百二卷尽三百四十九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二卷  娆恼(上泥鸟反说文娆苛也一曰扰弄也从女尧声也下奴老反前第二卷中已释讫)。  能阻(庄所反尔雅阻难也左传疑也说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七之二·智旭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普门品入文为二。初问答。二闻品功德。(戊)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己)长文有两番问答。(庚)初番为二。初问。二答。(辛)今初。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七九七)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

  • 卷第六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六十四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有情纳息第三之二生欲界圣者有三事命终。一全离染而命终。二全退而命终。三分离染而命终。异生但有二事命终。一全离染而命终。二全退而

  • 读书分年日程·程端礼

    元程端礼撰。凡三卷,《纲领》一卷。程氏有感于时人教育子弟读书时不懂方法、不讲程序、不得要领而编撰。《纲领》一卷提纲挈领地标出为人、修身、读书治学、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正文三卷,前二卷有“读书工程”之称,从8

  •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董郁青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是作者濯缨子一生呕心沥血之作,它作为以现代历史故事写演义小说的罕见之作,从风俗史的角度展现了晚清至民初军阀时期的政治轶事,并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开篇第一回便点明其宗旨“并不是借着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