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天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4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5 )。
[语译]
天地无所偏爱,纯任万物自然生长,既不有所作为,也不经意创造,因此它对于万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祀时所用的草扎成的狗一样,用完以后,随便拆除,随便抛弃,并不去爱惜它。
同样的道理,圣人效法天地之道,指百姓看作刍狗一样,让百姓随其性发展,使他们自相为治。天地之间,实在像一具风箱一样啊!没有人拉它,它便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还是不变的,若是一旦鼓动起来,那风就汩汩涌出了。天地的或静或动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以自己的小聪明,妄做主张,固执己见不肯相让,实在说来,言论愈多,离道愈远,反而招致败亡,倒不如守着虚静无为的道体呢!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这些令人困惑的言辞,庄子解释得极为清楚,其义为:
1.老子一贯的道观:道为万物之上,其运行时,无私又公正,与基督教所谓的上帝迥然而异。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说,道似科学之铁面无私,毫无人情可谈。
2.老庄认为:道对万物皆有仁。在庄子的作品中,孔子的"仁义之教"常在有意无意间遭到他的假攻击。因为,在无善的世界里,不知那是"仁",却要人们行"仁",亦不知那是"义",却要人们行"义"。
3.庄子强调人类的真爱,优于孔子所说"局部的人伦之爱"。
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许由描述道为他的老师说:"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啊!他像秋天的严霜,使万物凋零,并不以为所行是'义';恩泽及于万世,也不以为'仁';他比上古先存而不自以为老;覆载天地,雕刻伞形,而不以为那是技巧。在道中你必会找到他的。"
所以圣人用兵,虽灭了敌国,却未失人心;恩泽施于后代,非为爱人。……有私亲,就不是仁人。(《庄子》内篇第六章《大宗师》)
大道是不能称述的,大辫是没有言论的,大仁的仁爱是无心的。因为,道要是称说了就不是真道,辩要是有了言论就不是大辩,仁要是固守一方就不是真仁。……(《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商朝太宰荡向庄子问仁的道理。
庄子说:"虎狼也有仁道。"
"这话怎么说?"
庄子回道:"虎狼父子相亲,不就是有仁吗?"
太宰荡说:"虎狼相亲的仁太浅了,请问至仁是怎样的呢?"
庄子说:"至仁没有'亲'的关系。"
太宰又问:"我曾经听说,不亲就是子不爱父,子不爱父便是不孝;至仁会是不孝吗?"
庄子答道:"不是的。你所说的孝不足以说明它的涵义。事实上,这并不是孝不孝的问题,而是比孝还要高的境界。"
如果只给天生丽质的人一面镜子,而不告诉他,那么他仍然不知道自己美。但是,说他不知,他似乎又有所知;说他不曾听别人谈过,似乎又有所耳闻。因此,他的美没有减损,人们对他的喜爱也永无止境,这乃是本性使然。
圣人爱人,是别人为他形容的;要是不告诉他,他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爱人。但是,说他不知,他似乎又有所知;说他不曾听别人谈过,似乎又有所耳闻。因此,他的爱没有减损,人们安于其爱也永无止境,这同样也是本性使然。(《庄子》杂篇第二十五章《则阳》)
二、道往下
庄子说:"道是寂静不动,澄清不杂的。……一出一动,万物都紧随其后。……没有形状可看,没有声音可听,但在无形中,似乎又有实体存在,在无声中,似乎又有声相和。"(《庄子》外篇第一十二章《天地》)
灌水进去不见满,取水出来不见干,而且不知其源流何处,这就叫做葆光。(《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猜你喜欢 西铭 全文·张载 浮邱子卷二·汤鹏 丽泽论说集録卷四·吕祖谦 孟子集注大全卷七·胡广 看淡红尘纷扰,内心自在安闲·李叔同 第十七章 8·辜鸿铭 卷一百十四·卫湜 卷六十三·卫湜 卷九十二·山井鼎 卷四·范家相 卷十六·李光地 卷一百六十六·佚名 卷第十九·智旭 如来生品第四·佚名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并序)·智顗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