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尸子·治天下》白话译文

原文:

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度量通则财足矣,用贤则多功矣,无私百智之宗也,忠爱父母之行也。奚以知其然?父母之所畜子者,非贤强也,非聪明也,非俊智也,爱之忧之,欲其贤己也,人利之与我利之无择也;欲其贤己也,人利之与我利之无择也,此父母所以畜子也。然则爱天下,欲其贤己也,人利之与我利之无择也,则天下之畜亦然矣,此尧之所以畜天下也。有虞氏盛德,见人有善,如己有善;见人有过,如己有过。天无私於物,地无私於物,袭此行者,谓之天子。诚爱天下者,得贤。奚以知其然也?弱子有疾,慈母之见秦医也不争礼貌;在囹圄,其走大吏也不爱资财。视天下若子,是故其见医者不争礼貌,其奉养也不爱资财。故文王之见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数。此所以国甚僻小,身至秽污,而为正於天下也。郑简公谓子产曰:饮酒之不乐,钟鼓之不鸣,寡人之任也;国家之不乂,朝廷之不治,与诸侯交之不得志,子之任也。子无入寡人之乐,寡人无入子之朝。自是以来,子产治郑,城门不闭,国无盗贼,道无饿人。孔子曰:若郑简公之好乐,虽抱钟而朝可也。夫用贤,身乐而名附,事少而功多,国治而能逸。凡治之道,莫如因智;智之道,莫如因贤。譬之犹相马而借伯乐也,相玉而借猗顿也,亦必不过矣。今有人於此,尽力以为舟,济大水而不用也;尽力以为车,行远而不乘也,则人必以为无慧。今人尽力以学,谋事则不借智,处行则不因贤,舍其学不用也。此其无慧也,有甚於舍舟而涉,舍车而走者矣。

译文:

治理天下有四个道术:一是忠诚仁爱,二是公而无私,三是任用贤能,四是确立法度。法度通行就能财用富足,任用贤能就能多有成功,公而无私是汇聚百智为已所用的根本,忠诚仁爱是为人父母必须具备的品行。根据什么明白是这样的?父母养育孩子,孩子不贤能强勇,也不耳聪目明,也不英俊睿智,但却爱他忧他,渴望他比自己强。(希望他成为对大家有用的人)。他对别人有用与对自己有用,无所区别。那么天子爱天下也是希望天下的贤才比自己强,对众人有利与对自己有利不加区别,天下的治理也是这样的(与养育孩子是一样无私)。虞舜有盛德,见到别人有善处就像自己有善处,见到别人有过错就像自己有过错。天不偏爱众物,地也不偏爱众物,能够沿袭天地无私之行的就是天子。赢弱的孩子有了疾病,慈母急着求见良医,顾不上去争礼仪的尊卑;爱子身在监狱,父母奔走在官吏之间,设法营救,不吝惜钱财。所以周文王拜见太公望,一日往返五次;齐桓公尊奉管仲,列城数座。这就是文王虽然封国僻远狭小,桓公行为不洁但能够施政天下的原因。郑简公对子产说:“饮酒不能尽兴,钟鼓不能长鸣,这是我的责任;国家不能治,朝庭不能理,与诸侯交往不能得志如意,这是你的责任。你不要干预我为君的快乐,我也不干预你的朝政。”自从这样以后,子产治理郑国,城门不用关闭,国内没有盗贼,道路上没有饥饿的人。孔子说:“像郑简公那么爱好音乐,即使是抱着钟听理朝政都可以。”能够任用贤能,自身快乐,与为君的名分相符合,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少但成就多,国家能治理好而自身却能得到安逸。凡治理的道术,没有什么比运用他人的智慧更好;运用他人智慧没有什么比任用贤能更好的。比个例子,就像察看马的好坏要借用伯乐,察看玉的好坏要借用猗顿,只要这样,也就一定不会有什么过失了。如果有人在这里,全力以赴地制造船,渡大水时却不使用;全力以赴去制造车,走远路时却不乘坐,那么人们一定会认为这个人不聪明。如果有人倾心竭力地学习,但谋划却不用已有的智慧,办事却不任用贤能,舍弃自己的所学而不用,这样的不聪明比舍船渡水,舍车行远还要厉害。

猜你喜欢
  卷六 六之三·孔颖达
  思辨録辑要卷二十·陆世仪
  中庸序·王夫之
  论语集説卷一·蔡节
  卷四·纳兰性德
  卷三·胡广
  第一章 5·辜鸿铭
  卷五十六·江永
  卷二十二·秦蕙田
  卷十六·李光坡
  八说·韩非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
  虚舟省禅师语录卷之四·虚舟普度
  佛说力士移山经·佚名
  普曜经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大陆诗草魏序·连横

    甲寅冬,连子归自北京,夜款余关,出所为大陆诗草,以序属余;既而别去,重以书相属。余于诗非所长,何敢为序?第念我先民自中华大陆来居兹土,涉重洋、冒危难,披荆斩棘,以辟田庐、宏子姓。当其时,岂暇治文字哉?其后骚人墨客蝉联竞起,类皆寄

  • 卷十七 茕斋歌诗四十八首·李白

    李太白全集 卷十七茕斋歌诗四十八首 酬 答 ○ 酬谈少府 一尉居倏忽,梅生有仙骨。三事或可羞,匈奴哂千秋。壮心屈黄绶,浪迹寄沧洲。昨观荆岘作,如从云汉游。老夫当暮矣,蹀足惧骅骝。 ○ 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筒 桃竹书筒

  • 卷五十一·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五十一 【起戊子唐懿宗咸通九年尽甲辰唐僖宗中和四年五月】凡十六年有奇 【戊子】夏六月以李师望为定边节度使考异【提要边下

  • ◎张善琨通敌罪行·佚名

    伪方电影界巨奸张逆善琨,偕其第三妾童月娟潜赴皖南屯溪,企图以投机手段化卖国行为于无事,公然下榻屯溪最高贵的旅社&mdash;&mdash;皖南招待所,引起当地人仕一致愤慨。舆论界亦群起攻击,二十三曰屯溪中央曰报社论《严厉惩处

  • 郑虔传·欧阳修

    郑虔,郑州荥阳人。天宝初年,任协律郎采集当时世事,著书八十余篇。有人偷看了他的文稿,就上书告郑虔私自修撰国史,郑虔慌忙地烧掉了它,因此事被贬谪十年。后来回到京城,玄宗爱他的才华,想让他在身边任职,因为他不干事,改为安置在

  • 吴允诚传·张廷玉

    吴允诚,蒙古人,名叫把都帖木儿,居住甘肃塞外一个名叫塔沟的地方,官任到平章。永乐三年,他与党羽伦都儿灰率领妻儿以及部落五千、马驼一万六千匹,因宋晟的招安来归附。皇上因蒙古人多同名,应赐给他们姓名以示区别。尚书刘俊请

  • 养吉斋丛录卷之九·吴振棫

    赐进士出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臣吴振棫纂旧时殿试策用四六。顺治己丑科,命除四六旧套。初试于天安门外,嗣礼部请试于太和殿之东、西阁阶下,遇风雨试于殿东、西两庑。雍正元年十月二十七日殿试,天甚寒,特恩试于殿内。令銮仪

  • 选举一○·徐松

    试判一作书判拔萃科太祖建隆三年八月二十三日,诏曰:「书判拔萃,历代设科,顷属乱离,遂从停罢。将期得士,特举旧章,宜令尚书吏〔部〕条奏以闻。」 九月十六日,有司上言:「准《选举志》及《通典》,选人有格,未至而能试判三条者谓之

  • 纲鉴易知录卷三九·吴楚材

    梁纪 附西魏北齐北周太宗简文帝纲 庚午,春正月,东魏高洋自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封齐王。纲 梁以陈霸先为交州刺史。目 霸先发始兴,至大庾岭,蔡路养拒之。其党萧摩诃,年十三,单骑出战,无敢当者。霸先击之,路养败

  • 人谱类记卷上·刘宗周

    体独篇○大学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述体独第一程子曰学始于不欺闇室又曰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一诚立而万善从之杨

  • 卷四十六(玄奘译)·佚名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十二毗利耶波罗蜜多品第九之二复次舍利子,当来之世。法欲灭时复有菩萨摩诃萨。安住大乘。行毗利耶波罗蜜多者,见如是等诸恶众生。诽谤毁灭是正法已,倍增振发勇猛正勤大精进力。於是经典大菩萨藏微妙法

  • 卷五十(玄奘译)·佚名

    △菩萨藏会第十二之十六静虑波罗蜜品第十之二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修行静虑波罗蜜多故。获得如是无退神通。善能建立智所作业。舍利子,当知菩萨摩诃萨。得是通智。由清净心。鲜白心。明洁心。无浊心。离随烦恼心。善

  • 如来生品第四·马鸣

    于时佛星,適与月合,吉瑞应期。从右胁生,犹如雲除,千日霍现。譬如久冥,炬光卒耀,东方为首。树为头发,华草为毛,莲花为面。青莲为眼,丹树为口,须弥为乳。四海为腹,中土为腰,南方为髋。私为垂珠,恒为香璎,西方为足。众宝为饰,诸转轮王,历

  •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上·智旭

    隋外国沙门菩提登译古吴蕅益沙门智旭述经文为三。从如是我闻。至是故我今令彼说之。是序段。从尔时坚净信菩萨既解佛意。至下卷及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是正说段。从尔时佛告诸大众。至信受奉行。是流通段。(甲)序段为二

  • 四分律卷第二十二(二分之一明尼戒法)·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八波罗夷法◎尔时世尊在毗舍离猕猴江边楼阁讲堂上。时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我与诸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

  • 道德真经三解·邓玉宾

    四卷。元邓锜(生卒年不详)撰。邓锜,元人,号玉宾子,其余事迹均不详。撰有《道德真经三解》。邓锜认为,老氏之学,以《真常》为主,道德为宾,以前各家注解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妄生异端;而各家注疏,假借玄谈,不得老氏之旨。

  • 吴逆始末记·佚名

    《吴逆始末记》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大约出于清康熙间人之手。所记始于吴三桂降清,止于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帝)被吴三桂所杀。文末附有《觚剩》(清初钮撰)故事一则,当是后人所加,因涉及吴三桂生平,今仍保留;但所引个别句子有删节,今

  • 终南家业·守一

    宋守一述、行枝编,共三卷。上卷有《教观撮要》、《三观尘露》、《答日本芿法师教观诸问》;中卷有《重受戒文》、《戒体正义直言》、《四诤要论》、《衣制格言》、《论分部》、《论僧体》、《科释杂心论出三有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