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论语正义卷十一

乡党第十(上)

正义曰:皇疏言古论以乡党为第二篇,此伪本,不足据。

集解

凡一章

正义曰:此篇虽一章,而其闲事义,各以类从,皇、邢疏别为科段,当有所受,今略本之,分为二十五节。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注〕王曰:「恂恂,温恭之貌。」】

正义曰:江氏永《乡党图考》:「诸侯五十里内为三乡,亦如天子之制。乡者,举其大名。党者,举其中所属之一也。孔子虽居国都,亦曰乡党,对朝廷言之也。」王氏瑬《乡党正义》说:「孔子生于陬邑,迁于阙党而设教焉。故新序云:『孔子在州里,笃行孝道。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畋渔分有,亲者得多,孝以化之也。』可知此文乡党兼彼二地矣。」郑注云:「恂恂,恭慎貌。」案:《说文》:「恂,信心也。」信者,实也。人有信心,则能恭慎。《史记世家》载此文,《索隐》曰:「恂恂,有本作『逡[qūn]逡』音七旬反。」《汉祝睦后碑》:「乡党逡逡,朝廷便便」与《索隐》合。《史记·李广传赞》:「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正辞。」《索隐》曰:「《汉书》作『恂恂』。音询。」「悛」与「逡」同,亦与「恂」同,并声近字。刘修碑:「其于乡党,逊逊如也。」亦音义相近,当由齐、古、鲁三家文异。集注云:「似不能言者,谦卑巽顺,不以贤知先人也。乡党,父兄宗族之所在,故孔子居之,其容貌辞气如此。」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注〕郑曰:「便便,辩也,虽辩而敬谨。」】

正义曰:集注云:「在宗庙朝廷,谓助祭于公与见君时也。」《白虎通·宗庙》云:「宗者,尊也;庙者,貌也,象先祖之尊貌也。所以有室何?所以象生之居也。」《尔雅·释宫》:「室有东、西箱曰庙。」东、西箱者,东堂、西堂也。《白虎通》朝聘云「朝者,见也。」《周官·大宗伯注》:「朝犹早也,欲其来之早。」此说朝即朝夕以朝。时见君谓之朝,因而见君之地亦称朝。旧说诸侯三朝,在库门外者曰外朝,在雉门内者曰治朝,在路门内者曰燕朝,又曰射朝。若以治朝、燕朝对外朝,亦称内朝。《玉藻》诸侯「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则治朝也。文王世子公族「朝于内朝」,则燕射之朝也。若以治朝对燕朝,则治朝亦称外朝。文王世子「其在外朝」,据注即治朝也。江氏永《图考》:「治朝、外朝皆是平地,无堂阶,故谓之朝廷。廷者,平地也。郑注《文王世子》云『外朝,路寝门之外庭』是也。观《司士》路门左、路门右之位可见。《聘礼》:『使者夕币于朝,时管人布幕于寝门外。』亦可见路门外是平地无堂。《曾子问》『诸侯旅见天子,雨沾服失容,则废』明在廷中也。」又曰:「外朝治朝,皆平地无堂,惟路寝朝有堂有阶。」案:三朝朝位皆平地。郑注太仆云:「燕朝朝于路寝之庭。」注《文王世子》云:「内朝,路寝庭。」路寝即燕寝,别「寝」而言「庭」,明朝位在庭也。《左传》:「韩献子从公立于寝庭。」即是从公于内朝,是燕朝朝位亦平地,不独治朝、外朝矣。金氏鹗《礼说》:「凡言庭者,皆庙寝堂下也。若治朝外朝皆无堂,则亦无庭,而名之曰廷,所谓朝廷也。『庭』与『廷』字有别。《说文》云:『庭,宫中也。廷,朝中也。』庭有堂,故其文从广;廷无堂,而但为平地,故其文从廴。」案:金说是也。玉篇「庭,堂阶前也」,是庭虽平地,必有堂阶而后名之。自来解者,「庭」、「廷」二文多混。《礼说》又云:「考工记:『市朝一夫。』夫,百步也。堂下至路门百步,内朝之庭也;路门至应门百步,治朝之廷也;应门至皋门百步,外朝之廷也。此为天子之制,其诸侯则无文以明之。」王氏鎏《正义》引「杨随安说:『诸侯之堂七雉,三分其广,以其二为之内庭,三堂之深,当为七十步。』」此义或得之。外朝人君不常至,治朝礼略,君臣不能多言。凡议政事,皆于燕朝,或于路寝。夫子便便言,当在燕朝。然则此文「朝廷」,是举治朝以赅燕朝矣。「便便」,史记世家作「辩辩」,书「平章百姓」,伏传作「辩章」,史记作「便章」。「平秩南讹」,郑作「辩秩」,伏传作「便秩」。诗「平平左右」,毛传:「平平,辩治也。」韩诗作「便便」,是「平」、「便」、「辩」音近义同。

○注:「便便,辩也。」 ○正义曰:《尔雅·释训》:「诸诸、便便,辨也。」「辨」、「辩」同,谓辩论之也。夫子于宗庙每事问,又簿正祭器,于朝廷则对问政,述儒行,是言辩也。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注〕孔曰:「侃侃,和乐之貌。訚訚,中正之貌。」】

正义曰:据下文,君在为视朝,则此言「朝」是君未视朝时也。《玉藻》云:「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则臣入朝在君先。秦氏蕙田《五礼通考》:「古者视朝之礼甚简,既朝而退,君适路寝听政,臣适诸曹治事。诸臣治事之所,即匠人所谓「外九室』是也。其室在治朝之左右,如今午门朝房矣。康成笺诗以治事之所为私朝,盖以卿大夫议朝政于此,故亦得名朝。《曲礼》『在朝言朝』,论语『朝与下大夫言,与上大夫言』,皆指治事之朝。」案:秦说亦通。《王制》云:「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孔疏「崔氏云:『三卿者,依周制而言,谓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故《左传》云:「季孙为司徒,叔孙为司马,孟孙为司空。」』『下大夫五人』者,崔氏云:『谓司徒之下,置小卿二人,一是小宰,一是小司徒;司空之下,亦置二小卿,一是小司寇,一是小司空也;司马之下,惟置一小卿,小司马也。』」案:崔说本何休《公羊传注》。王氏鎏《正义》:「王制『上大夫卿』『下大夫五人』,是诸侯之上大夫即卿,而无中大夫也。三卿对大夫为上,于三卿中又自分上、中、下,王制有上卿、中卿、下卿是也。五大夫对三卿为下,于五大夫中又自分上、下,《王制》所谓『当其上大夫』、『当其下大夫』是也。」案:《大射仪》:「卿席宾东,东上,小卿宾西,东上,大夫继而东上。」胡氏培翚正义:「五大夫,为卿之副贰,故谓之小卿。」又云:「诸侯大夫,不止五人,惟三卿下五大夫谓之小卿,其余大夫不称小卿,故云『大夫继而东上』。」由胡说推之,是五大夫下仍有大夫,当是分职治事者。如周官大小卿下之有群司矣,此与小卿并下大夫也。夫子仕鲁为小司空、小司寇,是下大夫,而《孔子世家》及赵岐《孟子注》皆谓孔子为大司寇。案:司寇为司空兼官,」孟孙居之;其小司寇,则臧孙世为此官。定公时,臧氏不见经传,意其时臧氏式微,司寇职虚,故孔子得为之。传者虚张圣功,以为孔子实为大司寇矣。上大夫职尊,孔子所事下大夫,则与孔子同列者也。不及上士以下者,统于下大夫也。世家此文先「上大夫」,后「下大夫」,《聘礼》注》引同。冯氏登府《异文考证》以为此古论,胡氏薰《乡党义考》据鲁论,谓「贵者未至,而贱者先盈,故先与下大夫相见,进而与上大夫相见」,则是鲁论据与言为先后,古论则据爵之秩次书之。

○注:「侃侃,和乐之貌;訚訚,中正之貌。」 ○正义曰:《尔雅·释诂》:「衎,乐也。」《说文》:「衎,喜貌。」「侃」、「衎」古通,故注训「侃」为和乐,谓「侃」为「衎」之叚借也。《后汉·袁安传》:「訚訚衎衎,得礼之容。」又《唐扶颂》:「衎衎訚訚。」并本此文。《说文》「侃」训刚直,于此义不相应。若《汉书·张敞传》「衎衎履忠进言」,《后汉·樊准传》「每燕食则论难衎衎」,并通「衎」为「侃」。但文虽互通,义则各有当也。《说文》「訚,和说而诤也。」或省作「言」。《玉藻》:「二爵而言言斯。」注:「言言,和敬貌。」与许义近。诤者,辨论其是非也。言不妄谐俗,故注以中正解之。方氏东树说:「此注本以『中正』诂『侃侃』,『和乐』诂『訚訚』,传写倒误。」案「侃」通作「衎」,故训和乐。「訚」有诤义,故训中正。盖事上不难于和乐,而中正为难;接寮属不难于中正,而和乐为难。方说非是。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注〕马曰:「君在,视朝也。踧踖,恭敬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

〇注「君在」至「之貌」。 〇正义曰:《玉藻》云:「天子皮弁以日视朝,诸侯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此时君正在朝,故马以君在为视朝。皇疏:「君视之,则一一揖卿大夫,而都一揖士。当此之时,则臣皆起恭敬之貌,故孔子踧踖如也。虽须踧踖,又不得急速。与与犹徐徐也,所以恭而安也。」案:群臣当君揖时,皆须还辟,故有此容。《说文》:「踧,行平易也。踖,长胫行也。一曰踧踖。」《广雅·释训》:「

猜你喜欢
  卷四 四之一·孔颖达
  卷三十五·郑玄
  诘术篇第七十四·王充
  刑德第五十五·桓宽
  经济文衡续集卷七·佚名
  卷六·陈经
  卷十七·魏了翁
  卷十五·李钟伦
  兵教下第二十二·尉缭
  附录·姚际恒
  卷三百四十七·佚名
  卷六十(实叉难陀译)·佚名
  卷十三·佚名
  坊记集传卷二·黄道周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陆叡·唐圭璋

      叡字景思,号云西,会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淳祐中沿江制置使参议。宝祐五年(1257),自礼部员外郎除秘书少监,又除起居舍人。景定五年(1264),中大夫、集英殿修撰,江南东路计度转运副使兼淮西总领。咸淳二年(1266)卒。   瑞

  • ◆陈隐君谦(子平遗稿)·顾嗣立

    谦字子平,吴郡人。父疾革,思食鳜鱼,进鳜而没,遂终身不食鳜。兄训字师敬,为吏,谦事之甚谨。尝从林处士宽、龚教授璛学,以所业就试场屋,吏卒搜捡怀挟者,甚无状。因叹曰:待士如此,尚何以侥幸得失为哉!即尽弃举子业,折节读书。虞集、黄

  • 卷下·杨亿

    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杨亿绿发郎潜不记年。却寻丹灶味灵篇。华阴学雾还成市。彭泽横琴岂要弦。晓案祇应餐沆瀣。夜滩谁见弄潺湲。须知吏隐金门客。待乞刀圭作地仙。钱惟演方瞳玄鬓粉闱郎。绛阙斋心奉紫皇。征士高怀云在

  • 庄宗纪四·薛居正

    同光元年冬十月辛未朔,日有食之。是日,皇后刘氏、皇子继岌归邺宫,帝送于离亭,歔欷而别。诏宣徽使李绍宏、宰相豆卢革、租庸使张宪、兴唐尹王正言同守邺城。壬申,帝御大军自杨刘济河。癸酉,至郓州。是夜三鼓,渡汶。时王彦章守

  • 第一七七申光绪九年十二月十五日一一四○二—三·佚名

    新竹知县朱,申解光绪九年冬季分拨府民壮工食并补水银与台北府署理新竹县知县,为遵札批解事。本年十二月十二日,奉宪台札开:「案查该县应解本年秋季分,拨府当差民壮工食(云云照文叙至)切速。特札」等因。

  • 卷一百·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夀盛典卷一百歌颂【二十】万夀恭拟连珠三十二首【谨序】内阁学士【臣】玉保粤惟太极函三布懿纯于夀宇乾元用九昭茂育于贞符累洽重熙照世炳洪晖之耀含淳咏德垂裳

  • 唐纪七十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中之上广明元年(庚子、880)·司马光

    唐纪七十 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公元880年) [1]十一月,河中都虞候王重荣作乱,剽掠坊市俱空。 [1]十一月,唐河中都虞侯王重荣兴兵作乱,四乱抢劫,河中坊市被抢夺一空。 [2]宿州刺史刘汉宏怨朝廷赏薄,甲寅,以汉宏为浙东观察使。 [

  •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之一·佚名

    官吏门申儆咨目呈两通判及职曹官真西山某猥以庸虚,谬当阃寄,朝夕怵惕,思所以仰答朝廷之恩,俯慰士民之望。惟赖官僚协心同力,庶克有济。区区輙有所怀,敢以布于左右。盖闻为政之本,风化是先,潭之为俗,素以淳古称。比者经其田里,见

  • 卷二百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刑考【八】刑制乾隆四十一年定拿获军营脱逃余丁遣发例刑部遵旨议定凡军营脱逃余丁在军务未竣以前拿获者问拟斩罪牢固监候俟大功告成後通行确查将附近新疆陕甘二省之人改发云贵两广极

  • 纲鉴易知录卷六三·吴楚材

    后周纪世宗皇帝纲 乙卯,春正月,周制举令、录法。目 初令翰林学士、两省举令、录;除官之日,仍署举者姓名,若贪秽败官,并当连坐。纲 夏四月,周以王朴为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目 世宗谓宰相曰:&ldquo;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

  • 孟子纂笺卷十·詹道传

    元 詹道传 撰万章下凡九章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聴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濵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亷

  • 卷九十八·佚名

    释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下【经】&ldquo;是时,十方诸佛安慰萨陀波仑菩萨言:&lsquo;善哉!善哉!善男子,我等本行菩萨道时,求般若波罗蜜,得是诸三昧,亦如汝今所得。我等得是诸三昧,善入般若波罗蜜,成就方便力,住阿鞞跋致地。我

  • 卷第七十五·佚名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七十五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智品第七之三如是已辩诸智差别。智所成德今当显示。于中先辩佛不共德。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何谓十八。颂曰。十八不共法  谓佛十力等论

  • 祛疑说·储泳

    一卷,宋储泳撰。储泳学问渊博,儒佛道无所不通,尤精于术数。早年笃好术数,后尽知其情伪,因作此篇以辩之,故曰《祛疑说》。全书分条记事,一事一记,共分易占说、辨脉、辨针、墨说、行持是正心诚意之学、符印吮诀不灵、吮

  • 重阳分梨十化集·王重阳

    道教著作。金代王喆撰,门人朱抱一编,二卷。卷首有宁海州东牟乡贡进士马大辨序,撰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三年癸卯(1183年),述马丹阳夫妇入道本末甚详。谓分梨十化者,乃王重阳初化马丹阳时,令其弃家学道,马丹阳夫妇未肯轻从,王乃锁庵

  • 太上洞真凝神修行经诀·佚名

    太上洞真凝神修行经诀,此篇为钟离权《破迷正道歌》后半首,《正统道藏》单出为一篇,收人洞真部玉诀类。诗言内丹修炼法。认为修炼之道,须采合先天二炁,聚真炁于太空,以乾坤为鼎器,「拨得阴阳归掌内。顷刻中间造化生」,此即「混

  • 月灯三昧经·佚名

    梵名Sama^dhi -ra^ja 。凡十卷。高齐那连提黎耶舍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本经记述佛陀为月光童子说由平等心、救护心、无碍心、无毒心及因地所修之无量三昧,或由如实了知一切法之体性而证得菩提;成就施、戒、忍等法,则

  • 佛说大乘戒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祇园说大略之略戒。不别说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