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

——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

【原文】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1)。公曰(2):“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3)。”对曰:“宫之奇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不为道(4),入自颠柃(5),伐溟三门(6)。冀之既病(7),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8),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9)”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10),灭下阳(11)。(以上僖公二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12)。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13),寇不可玩(14)。一之谓甚(15)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16),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17),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19),是以不嗣(20)。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21);为文王卿士(22),勋在王室,藏于盟府(23),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24),神必据我(25)。”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26):‘皇天无亲(27),惟德是辅(28)。’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29)。’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30)。’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31),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32),神其吐之乎(33)?”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34),曰:“虞不腊矣(35)。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36)。”

冬,十二月丙于朔(37)。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38)。师还,馆于虞(39),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40),而修虞祀(41),且归其职贡于王(42)。

【注释】

(1)晋:诸侯国名,姬姓,在今山西西南部。旬息:晋国大夫。屈:晋回邑名。乘:这里指良马。垂棘:地名,出产美玉。虞:诸候国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陆东北。虢(guo):诸候国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陆南。假道:借路。(2)公:指晋献公。(3)宫之奇:虞国的贤臣。存:在。(4)冀:诸候国名,在今山西河津东北。不道:无道。(5)颠柃(ling):地名,在今山西平陆北。(6)溟(ming):虞国邑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三门:三面城门。(7)病:受损。(8)保:同“堡”,意思是修筑堡垒。逆旅:客舍。(9)请罪:问罪。(10)里克:晋国大夫。(11)下阳:虢国邑名,在今山西平陆南。(12)表:屏障。(13)启:启发。这里的意思是助长。(14)玩:轻视。(15)甚:过分。(16)辅:面颊。车:牙床骨。(17)宗:指祖先。(18)大伯:周太王的长子。虞仲:周太王的次子。昭:宗庙里左边的位次。(19)从:依从。(20)嗣:继承。(21)穆:宗庙里右边的位次。(22)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23)盟府:主管盟书的官府。(24)享祀:指祭祀。丰:丰盛。繁:同“洁”。(25)据:依附,这里指保佑。(26)《周书》:已经失传。(27)皇天:上天。无亲:不分亲疏。(28)辅:辅佐。(29)黍稷:泛指五谷。馨:香。明德:光明德行。(30)繁(yin):是,(31)冯:同“凭”,依附。(32)荐:献。(33)吐:意思是不享用祭品。(34)以:率领。(35)腊:年终的大祭,即腊祭。(36)更:再。举:举兵。(37)朔:每月初一。(38)虢公丑:虢国国君,名丑。(39)馆:住宿。(40)膳(yin):陪嫁的人或物。秦穆姬:晋献公的女儿,秦穆公的夫人。(41)修虞祀:不废弃虞国的祭祀。(42)职贡:赋税和劳役。

【译文】

晋国大夫旬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良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晋献公说:“这些东西是我的宝物啊”荀息回答说:“如果能向虞国借到路,这些东西就像放在国外库房里一样。”晋献公说:“宫之奇还在虞国。”荀息回答说:“宫之奇为人懦弱,不能够坚决进谏。况且他从小同虞君一起长大,虞君阻他亲近。即使他进谏,虞君也不会听从”于是,晋献公派荀息去虞国借路,说:“冀国无道,从颠柃入侵,攻打虞国溟邑的三面城门。冀国已经被削弱,这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现在虢国无道,在客舍里修筑堡垒,以侵袭敝国的南部边邑。我们敢请贵国借路,以便向虢国问罪。”虞公同意了,并且请求让自己先去讨伐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君,虞君不听,于是起兵伐虢。这年夏天,晋国大夫里克、荀息领兵会同虞军攻打虢国,灭掉了下阳。

......

“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对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爱虞国,这种爱比桓叔和庄伯的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而且还要把他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胁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明一定会保枯我。”宫之奇说:“我听说过,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会芳香四溢。’《周书》上又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民众就不会和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用他的美德向神明进献祭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返回途中在虞国驻扎,趁机袭击了虞国,把它灭掉了。晋军抓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他们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但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贡物归于周王室。

【读解】

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成功,要归功于他的心狠手毒:一方面以本国宝物作诱饵,诱敌手上钩;一方面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唯利是图。于是,不惜以阴谋诡计骗取虞国信任,将两国逐个吞食。

俗话说,“舍不得孩子,打不到狼。”“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晋献公实实在在地照这样去做了,并且得到了回报,实际上什么都没有损失。

但是,攻城掠地的成功,却以不顾礼义廉耻为代价,得到了实际利益和好处,而因此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来说,这样做是得不偿失;对于寡廉鲜耻的人来说,失去的无所谓,得到的才是实在的。人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决定取舍的。

如此说来,对于寡廉鲜耻、心狠手毒之徒不应当以仁义道德之心去对待,最好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虞国的灭亡,就灭在太相信同宗亲情,对不义之徒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以为对方跟自己是一类人,以一种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如果说这也是一场悲剧的话,那么则是由自己推波助澜、助纣为虐而导致的。如果灭亡的结果是自己一时糊涂、认识不清,被披着羊皮的狼蒙蔽了,尚还可以寄予一点同情,然而有贤臣坦诚相谏,苦口婆心地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执迷不悟,固执己见,则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不值得一点同情。

曾经是作威作福的国君,一朝变成随他人之女陪嫁的奴隶,这种天上、地下的巨变,不能不使人感叹。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历史是不应当忘记的,读史可以使人明鉴,使人清醒。即使弱小而无法与强暴抗衡,那么弱小者之间的彼此照应、鼓励。安慰、同病相怜、支持,也可以让人在风雨之中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这些从惨痛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完全可以说是千古不易的。就连平民百姓都懂得,听人劝得一半。欺人太甚的事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即使无法奋起抗争,最起码是可以想法避开的。既不听劝,又不抗争,的确算是病人膏盲,不可救药了。

猜你喜欢
  诗礼传家·孔子
  第十八章 9·辜鸿铭
  卷六十五·程川
  卷八·黄伦
  目录·陈启源
  卷三·吕祖谦
  卷七十·顺治
  卷四·王志长
  《尸子·神明》白话译文·尸佼
  卷第六 书证·颜之推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佚名
  卷二百四十五·佚名
  卷一百五十五·佚名
  治地品第二十一·佚名
  不可著空魔·印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四出 拷婢·李渔

    〖中吕引子·菊花新〗(外带末上)中郎有女貌羞花,伯道无儿只靠他。病里度年华,何日遂向平婚嫁?下官曹个臣,只因女儿患病,医祷不灵。前日太医院来诊脉,说他是七情所感。我想他这病根,毕竟是从雨花庵来的。我当初在客边,不曾

  • 第三折·佚名

    (孛老同旦儿上)(孛老云)老汉王文用的父亲。自从孩儿做买卖去了,至今不见回还。天那,我这河南人多少在外做客的,怎么再没一个顺便稍封信儿来家也?(旦儿云)父亲且自宽心,这早晚回家也不见的。(邦老上,云)某乃铁幡竿白正。自

  • 卷二百六十五·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六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三十五 倪 瓒 夜泊芙蓉洲走笔寄链师 芙蓉犹满渚疎桐已殒霜泊舟菰蒲中吴山隐微阳因怀静默士竹林閟玄房煮茗汲寒涧烧丹生夜光忆与郑炎辈闲咏步修廊时余有

  • 卷之三百二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三百五十七·佚名

    光绪二十年。甲午。十二月。癸亥。谕内阁、御史齐兰奏、前任粤海关监督联捷任满年余。并未来京。显有交代不清情弊。德生现亦任满。俟新任监督文佩到任。应即清理交代回京等语。着李瀚章严催联捷、德生赶紧将交代清

  • 通志卷一百五十二·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北齐万俟普【子洛】可朱浑元 刘丰 破六韩常 金祚刘贵 蔡儁 韩贤 尉长命 王懐 任祥【子胄】莫多娄贷文【子敬显】库狄廽洛 库狄盛 张保洛【贺防仁 麴珍 段琛 

  • 七六五 军机大臣奏《浮溪集》《简斋集》于三月完竣进呈片·佚名

    七六五 军机大臣奏《浮溪集》《简斋集》于三月完竣进呈片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十九日臣等遵旨查得聚珍馆所摆各书,自乾隆三十九年五月间进书起,至四十五年十二月,陆续进过各书六十五种,业经呈览。现今摆印《浮溪集》计三十二

  • 御制读汉书·班固

    御制读汉书父欲安刘刘未安子谋安吕吕为残其基高帝失长算平勃奚称智力殚张良进四皓非安刘实害刘此杜牧之卓识向曾屡见题咏兹不复缀夫辟疆非良之子乎乃以安吕之计教陈平平巧诈患失之小人也图脱祸而听其言吕氏权由此起设

  • 王景仁传·欧阳修

    王景仁,庐州合肥人。原名茂章,年少时跟随淮南杨行密为将,骁勇刚悍,略无威仪,临阵务必身先士卒,行密非常器重他。梁太祖派侄友宁攻青州王师范,师范向行密求救,行密派景仁率兵七千救师范。师范背城设两栅,友宁夜击一栅,栅中告急,催

  • 题词·谈迁

    吾僻处孤庐,夺于帖括。河东三箧,既无亡书;茂先连乘,兼少载籍。性心忽善忘,偶聆一事,击节私快,适颖,纸未及随,旬日之内,不复全忆。问追毫从事,所佚多矣。今特輶轩之下材,詅痴之馀啮也。说部充栋,错事见采。串易芜,采易凿,舍其旧而新是

  • 卷七十二·程川

    <经部,五经总义类,朱子五经语类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七十二钱塘程川撰礼十三小戴礼记三问一夫均受田百畆而有食九人八人七人六人五人多少之不等者何以能均曰田均受百畆此等数乃言人勤惰之不齐耳上农夫勤于

  • 卷十三·敖继公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说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説卷十三    元 敖继公 撰既夕礼第十三注曰士丧礼之下篇也继公谓此礼承上篇为之乃别为篇者以其礼更端故也篇首云既夕哭故以既夕名篇既夕哭注曰谓先葬二日既

  • 总目·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     子部一御览经史讲义总目    儒家类诸臣进讲钦奉上谕一卷【十五条】周易八卷【二百二十五篇】书经六卷【一百九十五篇】诗经五卷【一百九篇】春秋一卷【十四篇】礼记四卷【五十八篇】周礼二

  • 卷二十七·道世

    △至诚灾第十九(此有八部)▲述意部第一夫至诚所感,无神弗应;大士运心,无机不赴。励己剋意,尽未来际。所以一一弘誓,莫不忍智相应,心心广博,皆在阿惟越致。自非立行重於松筠,起愿逾於金石。殁命护持,深心救济。弘道以报四恩,育德以

  •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四·佚名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共笈多译  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即

  • 净名玄论卷第二(名题中)·吉藏

    后释本名门论曰。由体不二之理故。有无二智。由无二之智故。适化无方。适化无方则施教不一。施教不一故称诏不同。是知不二之门为名本也。上已显其名本。今次叙其本名。叙其本名。略有二种。第一总论众教。第二别叙此

  • 猫苑·黄汉

    清人黄汉仿昔人《虎荟》、《蟹谱》、《蟋蟀经》之例,广为搜辑,博采散见于各种书籍中关于猫的记载而加上颇有见地的按语撰成此书。全书2卷,分种类、形相、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七门,条分缕析,典故诗文各以类从

  • 朝鲜王朝实录[明宗实录]·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