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觉社意趣之概要

──民国七年秋作──

人者生于盲动,先昧其圆常成就真实之觉性,迷惑驰逐于诸境界,故其心不能安宁满足,而恒有种种希求,试条举之:

  一、于个人之希求──饮食、男女、富贵、寿考、威权、名闻、安闲、逸乐及死后之存在与安乐等。    二、于家族之希求──富贵大而久,子孙多且贤。    三、于国家之希求──富庶强盛、安固整齐、善良尊荣、及博大悠久等。    四、于世界之希求──大一统、永和平。

会归此种种希求而成一大公例,则人生共同唯一之目的,要不外求幸福而已矣。然非大自由、真平等,则幸福之目的不得达到。为达到此共同唯一之目的,故随其性习之不同,成各种之主张,如下:

  一、宗教家之主张──儒、道、耶、回、梵,及其余邪教。    二、哲学家之主张──西洋、印度、及中国之诸子。    三、科学家之主张┐    四、伦理家之主张│    五、教育家之主张├大概均限于物质范围    六、法律家之主张│    七、政治家之主张┘

因人心自然之要求,依上各家之主张者实行之,未尝不能得效果于一时一处。且通而计之,其增进乎人群之幸福者,亦非浅鲜。然皆未能究本穷源也!是以一治一乱,愈演愈烈,循是纠缠之迹,终无解决之期。以佛理衡之,长此以往,人类惨祸,将有百倍于今日者。揆厥由来,全属吾人迷于妄情,不悟真理之所致。真理维何?觉性而已。求证觉性之道,舍佛谁归?

梵语佛陀,华言觉者。何名觉者,谓有全德全能之大智,圆通圆明之大慧,安人利物之大慈,救世度生之大悲也。本此四大,乃流为世间出世间之五乘佛法:最近者曰世间乘,世间乘者,人乘、天乘也。发明由一切众生之自业力、共业力,相牵相缠,遂成万有生灭之流转,与六趣升沉之轮回,天、人、鬼、畜,皆不能不听命于因果之支配。夫流转轮回之理,古今东西圣哲所公认,中外古书所载因果报应之事,累累不绝,今以西洋之心灵学派、灵魂学派,及今中国之圆光、扶乩等得其证明者,益成坚确。故欲求人类之幸福,非依佛法真正之因果律,力行止恶修善之道不为功。而于个人、家族、国家、世界诸问题,亦非明佛法自业与共业所成之因果,必无究竟解决之道。然世间乘乃佛法权宜之教,未罄悲救众生之本怀也。盖众生流浪于人天界内,一旦因迷入迷,又将堕入陷阱而不可拔,故进之以出世乘。

出世乘者,声闻乘、独觉乘也。其义别详。然以世间乘对治完全不知自觉之众生,令知业果相续,获人天果而免三途之苦。又以出世乘对治世间,使超凡入圣而获涅槃之果,皆未臻其究竟,乃进之以圆满乘。

圆满乘者,菩萨乘、如来乘也。菩萨乃如来之因,如来是菩萨之果,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谓之一乘常住因果,即佛之大智、大慧、大慈、大悲也,亦即吾人圆常成就真实之觉性也。

故佛学为向上之学,为积极之学,为救世之学,为进化之学。学佛者,即学佛之大智、大慧、大慈、大悲也;即令人心得实遂其种种希求而各臻乎究竟圆满之域者也。故学佛可以安身,可以立命,可以修己,可以利人,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可以救众生,可以超生死,可以出轮回,可以成贤,可以成圣,可以成仙,可以成佛;吾无以名之,名之曰法界如意宝藏。大求大获,小求小获,不求不失,求必得之。茫茫大地,芸芸众生,其心不能一日无求,而终古无所归宿,苟一旦悟至高、至美、至精、至深、至广、至大、至博、至厚之道莫如佛,则知真归依处端在乎佛,学佛之心必沛然莫能御耳。

夫学佛者,学佛之自觉,学佛之觉他,学佛之觉行圆满。然方便门多,学者可随自机宜而择其一,即得以之自修亦以之度人焉。约中华所传承者言之:

  一、南山宗之法门──律宗──────────────基    二、少林宗之法门──禅宗────────────证┐    三、开元宗之法门──密宗──────────密┐ ├道    四、庐山宗之法门──净土────────信┐ ├教┘    五、慈恩宗之法门──唯识──────相┐ ├显┘    六、嘉祥宗之法门──三论────慧┐ ├法┘    七、清凉宗之法门──华严──始┐ ├性┘                    ├智┘    八、天台宗之法门──法华──终┘

修学八宗,深入其一,皆可会归玄极,返本还源,而成就不可思议之神功妙用,遂人心种种之所求,使得安宁满足,从有求以入无求,得大自由,获真平等。佛法有如此种种功德,种种能力,种种方便,种种利益,故无论何人皆应学佛。而吾人既知学佛之利益,尤不得不推所知以及未知,使皆知学佛之利益而学佛,此觉社之所由缘起也。敢持斯义,告之天下之人,不我遐弃,盍兴乎来!(见觉社丛书第一期)

 


猜你喜欢
  占察善恶业报经疏卷下·智旭
  塔铭(附)·本谧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一·圆晖
  無趣大師語錄序·无趣如空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十九·湛然
  卷第一·寒松智操
  第五品 双小品·佚名
  卷六·僧祐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八·圆晖
  華嚴經十地品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卷十九·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佚名
  大乘宝要义论 第七卷·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七卷·佚名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四·阮阅

      ●卷三十四·伤悼门  长庆四年,退之为吏部侍郎,薨于静(靖)安里第。李翱《行状》载属纩之语云:“伯兄德行高,晚(晓)〔方药,食必视《本草》〕年止四十二。某位为侍郎,年出伯兄十五岁,且获终于牖下,幸不失大节以下

  • 圣求词 全文·吕渭老

      ☆薄幸  青楼春晚。昼寂寂、梳匀又懒。乍听得、鸦啼莺弄,惹起新愁无限。记年时、偷掷春心,花间隔雾遥相见。便角枕题诗,宝钗贳酒,共醉青苔深院。  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

  • ◆陈治中孚(观光稿 交州稿 玉堂稿)·顾嗣立

    孚字刚中,号笏斋,台州临海人。幼清峻颖悟,及长,博学有气节。至元中,孚以布衣上《大一统赋》。江淛行省闻于朝,署上蔡书院山长,考满,谒选京师。二十九年,世祖命梁曾以吏部尚书再使安南,选南士为介,朝臣荐孚,调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摄礼

  • 卷113 ·佚名

    韩元吉 山行 秋尽暑犹剧,今朝凉意断。 轻阴能障日,小雨不生尘。 庶壑时投策,看云一岸巾。 邻僧问何往,茗果愧情亲。 韩元吉 山行二首 晴日烘林百草香,杖藜徐步兴何长。 残花的皪明幽径,老笋

  • 古诗镜卷十三·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十三 明 陆时雍 编 宋第二 谢灵运【陈郡阳夏人以祖父并葬始宁县遂移籍会稽晋孝武时袭封康乐公累迁黄门侍郎时宋公位相国以为从事中郎迁世子左卫率及宋受禅降爵为侯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

  • 卷三百九十八 元祐二年(丁卯,1087)·李焘

      起哲宗元祐二年四月壬午盡是月己亥   夏四月壬午朔,以景靈宮宣光殿奉安神宗皇帝神御禮畢,上詣宮行酌獻之禮。   癸未,太皇太后、皇太后親行酌獻,皇太妃、諸妃、大長公主、公主、六宮內人等並赴神御前陪位。   

  • 卷五十一·谷应泰

      ○更定祀典世宗嘉靖九年二月,给事中夏言请更郊祀。洪武初,中书省臣李善长等进《郊社宗庙议》:“分祭天地于南北郊,冬至则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大明、夜明星、太岁从;夏至则祀地于方泽,以五岳、   五镇、四海、四渎从。

  • 宋宝祐四年登科録卷三·佚名

  • 列传卷第二十四 高丽史一百十一·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敎修。廉悌臣。○廉悌臣字恺叔小字佛奴中赞承益之孙。 少孤长于姑夫元平章末吉家。 泰定帝自晋邸入继统末吉率悌臣 驾于和林帝一见奇之命宿卫禁中

  • 食货一○·徐松

    赋税杂录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二月一日,详定一司 令所删定官魏师逊言:「郡县或咤米价贱,于输纳之时,却欲以苒折钱。欲望申 郡县守令,监司觉察,许人户越诉。」从之。 十一月二十二日,权知池州黄子游言:「本州岛六县每岁所纳苒税,

  • 卓镛诗·周诒春

    卓镛诗 年二十六岁。生于广东香山。父冀堂。业商。已婚。女一。初学于南京金陵大学。及上海圣约翰大学。宣统三年。自费游美。后得半官费。入斯丹佛大学。习经济科。民国四年。得学士学位。为世界会副会长。西美留学

  • 卷五八·邱濬

    ▲宗庙飨祀之礼(上) 《易》:王假有庙,致孝享也。 程颐曰:“王者萃人心之道,至于建立宗庙,所以致其孝飨之诚也。祭祀,人心之所自尽也,故萃天下之心者无如孝享。王者萃天下之道,至于有庙则其极也。” 吴澂曰:

  • 卷九·鄂尔泰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钦定仪礼义疏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九乡射礼第五之二司马命获者执旌以负侯获者适侯执旌负侯而俟【注今文俟为立】正义郑氏康成曰欲令射者见侯与旌深有志于中敖氏继公曰使之执旌于侯中以示射

  • 礼与法·钱穆

    礼治和法治,见称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两大潮流。依照中国国情而论,中国是一大农国,以一个中央政府统治若大一个国家,应该有一种普遍而公平的法律,才能将全国各地摄合在一起。而且农业社会比较稳定,不多变动,那一种法律,因而也

  • 卷第七·丈雪通醉

    锦江禅灯卷第七 昭觉丈雪 通醉 辑 绍兴幻庵 胡升猷 订 大鉴下第十六世 龙门远法嗣 南康军归宗真牧正贤禅师 潼川陈氏子。世为名儒。幼从三圣海澄为苾刍。具满分戒。游成都。依大慈秀公习经论。凡典籍过目成诵。

  • 目录·正果法师

    自序一达磨以前的中国禅学二禅宗的创立三禅宗的传法授衣四中华五祖旁出尊宿简介五禅宗门下的楞伽师六禅宗的五家七派七调和五事助参禅八参禅的入门方便九参禅宜观心十○曹洞临

  • 金丹四百字解·刘一明

    《金丹四百字》,乃宋紫阳真人成道以后,遗与马处厚之文。其文初无定名,后人因其无名,即以《金丹四百字》名之。是文其言约而不繁,其义显而且明,与《悟真篇》相为表里。《悟真篇》细分药物火侯,《四百字》总撮始终大义,两者一而

  • 芳兰轩集·徐照

    诗别集。一作《徐照集》、《芳兰轩诗集》。宋徐照撰。《直斋书录解题》卷二○著录,凡三卷。据《水心集》卷八《徐师垕广行家集定价三百》诗,照集有家刻单行本,此本或即《直斋》著录之本。宋时尚有《永嘉四灵诗》丛刻本,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