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加祖号跋

百丈大智觉照禅师。加赐弘宗妙行师号。玺书一通。至元二年丙子。今上皇帝之所授也。先是有旨申行百丈清规。寻增赐禅师师号。故有是命。朝论初拟降制词。时玄备列词林。为直学士。实典书命。一日本山住持德辉。偕国子博士黄溍来访。求作清规叙引。从询百丈事迹。辉具道之。因及赞书之议。意欲见属。玄答之曰。万一当笔向闻师所言腹[葶-丁+呆]成矣。后格吏文。不果。越十有二年。玄告老家居。辉自百丈。见访山中。椟所赐玺书。视以汉字录本。请识其事。刻石。洪惟天朝尊右释氏。历代师资。锡号不一。若弘宗妙行四字。唯禅师居之无愧焉释学入门之要。戒定慧三者。其纲领也。禅师探往圣心法。卓然以敬之一字教其学者运博大之智于缜奥之功。知行互进。体用兼备。沛其有余。师表天下。清规既攽。表里声教。周流无方。谓之弘宗妙行诚无间然矣。辉本临济一宗以负荷为志。以显扬为业。始终斯事焉。上彰君赐。下阐宗风。禅门之孝子忠臣。有若是者。岂不韪欤。至正七年丁亥六月初吉。前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欧阳玄拜手稽首谨书

一山禅师书

方九拜。复前智者堂上和尚云翁老师兄(子几)。方自福岩录翁解组之后。多冗。而弗克附便奉讯。惟极悬悬。有来瑰洒佳篇与珍果。宠赐感[怡-台+尉]深深。所寄廉使损齐相公洼制。与雄作。圆浑而珠明玉润。平淡而山高水深衰钝不所企及。敛衽名世之资。抱瑚琏之器。于此道精研密炼。发而为言。无斧凿痕。载司南适四方而弗迷揭明鉴览万物而弗惑持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皆游刃边事。一日九迁。倚马。可待。松赓或可拈出乞缓颊令重也。方。居此一年有余。凡百以堪忍自处。丁旱歉。岁收。此间比他群惟庶几。但愿从事一二土木。如中流失楫。耿耿不能置怀。陋劣自夏秋以来。日事药裹。至今犹未康复。吾法兄。静退养高。足以眇视当今抗尘之迹。为可羞。二年前。百丈晦机尝缄至彼中旧清规。阅之其间纰缪殊甚。约共[利-禾+曲]修今东西隔越。比话又空。屏岩所撰。广略多未适宜。愚初立论。以祝寿为首。如监寺书状等项。设职。润大智元文。以小字。笺石窗南书记本末于后。庶今丛林负职有所从来。大概。古规中。唐文多对偶当尽翻译。奏上。刊行。为一代典章。晦机曾约当拉吾泣兄。到抗相与料理。今时世如斯。何由遂志。高见以为如何。书书中二偈。不敢作答。永似为好也。未由顶谒床下。愿言寿护式遄诏擢。至祷不备。方九拜复感淳间。南屏一时胜集。一山兄与小弟。宁有两人与云屋兄。参语。不见三影。事往矣。一旦促五十年于一瞬。梦耶非梦耶。时西湖雪后诸峰玉立。旧境宛然。二兄精爽飞动。日光激射处。境耶。非境耶。伫立久之。惟后死者。为凄断不已。欲将古规刊正立一代典章。今谁同心哉。延祐元年十二月初十日。东窗雪霁。南屏。小弟 元熙书

咸淳三尊宿。一山。晦机。皆余所师敬。独不识云屋翁。而读其景睦堂诗卷。然后识云屋之深也。三老皆欲修清规立一代典章。而其徒必能嗣成之。则视其操世之柄。而视所以维世之具。为不相及。岂不有愧耶。延祐丙辰冬。因游智者古刹。睹是有感。因题于后。杜本

猜你喜欢
  增集续传灯录卷第五·南石文琇
  弘戒法仪序·法藏
  大日经略摄念诵随行法·佚名
  卷四十五·佚名
  卷第六·元来
  卷第六·佚名
  佛说佛名经卷第五·佚名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道宣
  金刚忿怒三昧大仪轨分第十·佚名
  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佚名
  论臂香·印光
   第七十一則 百丈問五峰·胡兰成
  咒五首·佚名
  弘明集卷第五·僧祐
  舍利弗阿毗曇論卷第十三·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百九十七·彭定求

        卷797_1 【离别难】武后宫人   此别难重陈,花飞复恋人。来时梅覆雪,去日柳含春。   物候催行客,归途淑气新。剡川今已远,魂梦暗相亲。   卷797_2 【袍中诗】开元宫人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

  •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司马迁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

  • 卷六十四 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班固

    严助,会稽吴人,严夫子子也,或言族家子也。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硃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

  • 列传十·薛居正

    皇甫遇,常山人也。父武,流寓太原,尝为遮塞军使。遇少好勇,及壮,虬髯,善骑射。唐明宗在籓时,隶于麾下,累从战有功。明宗即位,迁龙武都指挥使,遥领严州刺史,出讨东川,为行营左军都指挥使。应顺、清泰中,累历团练防御使,寻迁邓州节度使

  • 春秋战国异辞卷三十一·陈厚耀

    楚懐王懐王元年张仪始相秦惠王【史楚世家】四年秦惠王初称王【史楚世家】六年楚使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陈轸适为秦使齐齐王曰为之奈何陈轸曰王勿忧请令罢之即往见昭阳军中曰愿闻楚

  • 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二十六·纪昀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二十六<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二十六詹事府国朝官制詹事府詹事满洲汉人各一人【正三品汉人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衔】少詹事满洲汉人各一人【正四品汉人少詹

  • 196.苏东坡游赤壁·林汉达

    司马光执政后,把宋神宗贬谪的许多大臣都召回朝廷,其中有两个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苏轼(shì)和苏辙(zhé)。苏轼兄弟俩,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二十岁刚出头的那年,他的父亲苏洵带着他和苏辙到京城去考进士。主考官欧

  • 施调元·周诒春

    施调元 字和伯。年二十九岁。生于江苏震泽。叔肇曾。家中住址。上海开封路一号。已婚。女一。初学于圣约翰大学。光緖三十二年。自费游美。入菲拉德非亚纺织学校。宣统二年。入本薛文尼大学。习普通文科。民国二年。

  • 卷四十二·郑玄

    匠人为沟洫,(主通利田间之水道。○洫,况域反。)[疏]注“主通”至“水道”○释曰:古者人耕,皆畎上种?,畎遂沟洫之间通水,故知“通利田间水道”。此文与下为目,下别为之耳。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巛。田首倍之

  •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佚名

    ——听乐观舞论德政 【原文】 吴公子札来聘①。……请观于周乐②。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③,曰:“美哉!始基之矣(4),犹未也,然则勤而不怨矣(5)。”邶为之歌《邶》、《庸》、《卫》(6),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

  •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全文·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刍众五万五千俱胝。一心行菩提行。无能胜菩萨等八万百千无数俱胝那臾多。诸天人等百千那臾多。尔时世尊於其食时著衣持钵。

  •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欧阳竟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二]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結所繫法隨生 味著顧念心縛則愛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 苦聚集。如人種樹初小[三]

  • 叙东方大同学案·太虚

    予往者闭关普陀,刘君仁航赠报恩学社丛著,及观音福田院缘起、诗歌等,读之深爱其博综东西诸学,归尚乎佛,达以显豁,足悟浊世,遂与之缔交。嗣予寓沪编觉社季刊,往还益频。顷年虽形迹似疏,而神理固吻然无间也。今秋赴东亚佛教大会,刘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二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四十二卷阿阇世王六臣说邪见事 耆婆慰喻阿阇世王事梵行品之第七尔时王舍大城阿阇世王(至)父王无辜横加逆害案。僧亮曰。列在品末者。有四意。证经多义。一证慈等怨亲。二证慈有益。三拔五逆

  • 法官和他的刽子手·迪伦马特

    著名的贝尔拉赫探长是无可非议的主角,为主持公道、惩治犯罪而施展才华,从容面对上司的冷谈、重病的折磨、世俗的偏见,成为维护法律的一把利剑。故事讲述侦探长贝尔拉赫为追究大罪犯加斯特曼的罪行,多年跟踪,斗智斗勇,然而因

  • 辛亥宫驼记·叶楚伧

    索靖宫门,感怀荆棘。参军赋笔,追慨芜城。盖一姓之兴亡,亦万古所凭吊。非特阿房楚火,红啼蜀道之鹃,鉴阜繁霜,白染明陵之草已耳。秋间行次北京,遍览宫阙。延秋萧寂,中夜闻乌。太液潺湲,三秋折柳。斯亦齐云摘星之遗迹,玉仪御杖之遣

  • 六研斋笔记·李日华

    笔记。明李日华著。四卷,又《二笔》四卷、《三笔》四卷,共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谓:“日华工于书画,故是编所记论书画者十之八。词旨清隽,其体皆类题跋。盖锦贉玉轴,流览既久,意与之化,故出笔皆辄肖之也。其他所记杂事,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