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华文佛学分科研究编辑启
佛书之结集,初为梵文、裴立文等。而梵文既残缺不全,则今世研究佛学之依据,要唯锡兰之裴立文者,中国、日本等之华文者,西藏之藏文者而已。经典之考证,虽以裴立文者为最可贵,然仅保存小乘三藏;藏文之所译,质直或过于华文,而其译本或互为有无,若华文之成唯识论等即非藏文所有,虽不能谓华文佛籍之价值高出于藏文,然亦可相为伯仲。近中国人之作佛学研究者,有好为骛外之习,见西人仅从事裴立文、藏文、梵文之研究也,轻视华文所传,殆将谓佛学必须从裴、藏、梵文以研究者,吾窃以为不然。
盖华文之佛藏,乃为汉季至宋初七八百年间,华、梵以及诸土古德传译之精英所萃。偏缺之裴、梵原典,与异译之藏文,虽可资参证,亦应出于十分慎重之态度;而且必对于华文大藏,已周览无余而精研有获者,始能有此资格。若身为华人,于华文佛书初未窥阅,或仅涉猎一二,辄摭西人或日本人牙慧,轻议华译,则殊为不伦!故今有矫正此种风气,提倡博究精研华译佛藏之需要。
中国之古书,大抵皆同希腊古哲学家之著述,包有各种科学或科学材料,而未尝分门别类以组成各科之科学。然最富有各科科学与各家哲学之精蕴者,莫过于佛藏。但在西洋近代,则论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皆已离哲学而成独立科学;哲学之保留者,仅为玄学之部、认识论之部、与价值论之部,故以今世学者之眼光而观察佛学书等,终嫌囫囵而缺乏明晰之条理。致不能将佛学分流入各科科学,以多开方便法门;亦不能吸收各科科学之新材料,以充实佛学内容。论云:“菩萨于佛法,当于何求?当于五明处求”。明者何?明确知识之谓也,科学之谓也。除内明为佛学之哲学而外,因明、工巧明等,要皆为理论科学、实用科学之科学也。今欲将佛学普遍注入现代思想中,更咀嚼现代思想界中各科学之成果以消化为佛学,使得成现代思想中之活佛学,盖非复解释古佛学书,或作为概括之论所能奏功。必也依大藏佛典为原料,从各种科学之立场,分门别类以为采集之研究,更凭其研究之所得而组成各科科学,乃可提供现代思想界中各科学学者之参考。又使研究各科科学者,皆得分途进入于佛学,于是乎佛学乃成科学之哲学,佛教乃得成科学之宗教,以之综合现代之思想而建立现代人类之新信仰。
然兹事体大思精,必须由多数学者,于各科科学有专门研究,及同时于佛学有精博研究者,分途以从事方可。乃公布其所拟各学科及研究编辑之方法,请国中各科学专门学者,向佛藏分别以研究编辑;若夫出版之事,则佛学书局当任其责焉!
一、学科
甲种 │乙种 佛学与数学 │ 中国佛学 佛学与理化学 │ 禅宗、天台学、贤首学及其他 佛学与生物学 │ 佛教通史 佛学与心理学 │ 佛教圣典 佛学与论理学 │ 经要、律要、论要、杂要、备于一 佛学与伦理学 │ 册,例如耶教圣经 佛学与社会学 │ 佛学与中国文学 佛学与教育学 │ 佛学与中国文化思想史 佛学与经济学 │ 佛学与妇女问题 佛学与政治学 │ 佛学与美术等 佛学与法律学 佛学与宗教学 佛学与哲学
二、方法
认定一二种学科专注以为研究,博览全部佛书,搜集以求材料,整理所获成绩,编辑以成学说。民国十九年四月释太虚拟(见海刊十一卷五期)
猜你喜欢 普贤菩萨行愿赞·佚名 入大乘论卷上(本无阙第一品名目)·佚名 卷第八·佚名 阅大学贯释·太虚 卷第十三·寒松智操 八关斋经正文·佚名 辟支佛因缘论卷下·佚名 广释菩提心论卷第四·佚名 卷第十五·佚名 卷第五十七·德清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一·法藏 第五十六則 欽山一鏃破三關·胡兰成 弘戒法仪序·法藏 四分律卷第二十七(二分之六明尼戒法)·佚名 济宗颂语(附)·法藏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