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讲录上(五)
甲三 结成分
说是法时,善生长者子等千优婆塞,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发心已,即从坐起,礼佛而退,辞还所止。
此明说本经之成效,即得益也;结成其效,为当机之善生长者子等千优婆塞。此处发菩提心,乃真发菩提心,即为初住菩萨;前十八品为养成能发菩提心之菩萨。依起信论言:在真发菩提心之前,须修十千大劫;已入初住真发菩提心者,乃能正修六度之菩萨行。此当机之千优婆塞,发真菩提心,即为说此经之成效。就理而谈,从坐起礼佛,则为上求大觉;辞还所止,即为下度众生;乃至成佛而后,亦仍是修菩萨之行耳。此度一切众生之菩萨行,以虚空无尽故世界无尽,世界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萨度生之行亦无尽也。
【重示】
上来经文,已略明竟;兹将全经大义,重示纲要。
本经重心点有三:一、此经名优婆塞戒经,可以优婆塞戒为全经重心,以此戒为菩萨优婆塞戒故。从如何修菩提心、悲心等以成为能受戒之人;至受戒品后,则为优婆塞之如何修持戒行。二、此经亦可以在家菩萨为重心,以此经全部各品,皆策进在家人之修菩萨行故。因在家菩萨,环境恶劣,不易发心修行,故重重勉励之。但出家修行,固属较易,然能出家者仅有少数,若无此经之方便,则佛法不能普及。所以今此分科,即以在家菩萨为中心,而以前十八品为养成在家菩萨,后十品为勉修六度。三、本经亦以发菩提心为重心,以第一品即以发菩提心否辨有无菩萨性,次明发菩提心、悲心,最后又示千优婆塞发菩提心,故可谓为以发菩提心为重心。则读诵、受持、解说时,如衣之有领,如网之有纲,提其领,挈其纲,则全经文义了了分明矣。
此外尚有为本经之特点者,再略明之:一者、即俗而真,如礼拜六方,或为俗习,或为外道,而此经并不积极破除,只加以正当之解释,即为转俗事为真理矣。在善生经与本经,皆解释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长等,即以之为伦理道德之标准,此为即俗而真者一。又就外道妄执之六方神,而转成属众生心之六度,其为即俗而真者二。二者、特重布施修福,前后经文,处处劝行布施,并常言增长财命。是广修施福,亦为此经之特点。三者、特详不放逸行,而明精进为六度正因。四者、注重修成自在威力以调伏众生,而不为众生之所转,勇猛精进,为社会国家谋利益。五者、息恶品中,以念佛之功德相好为能息恶,此摄净土宗;而以佛之三密加持相应,亦即摄密宗。六者、于杂品、业品、净三皈品、忍品之破我、破自在天、破空执,及修空观,即于业果相续之中,阐明不断不常、非实非有之中道义,即摄大乘法性法相。而法华之空假中三观、真俗中三谛义,华严十玄、六相,禅宗见性成佛之大乘各宗义,无不具足。故此一经,总持三藏。而尤望闻此经者,能真实发菩提心,进修六度之菩萨行,方不负佛说此经之悲愿!
(罗曜青记)(佛学书局流通本)
猜你喜欢 人天眼目卷之五·智昭 省庵法师不净观颂(并叙)·周梦颜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四卷·佚名 卷第三十九·李通玄 卷五百六十七·佚名 佛地经论卷第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卷·宝亮 观无量寿经义疏(本)·慧远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一·湛然 異部宗輪論·欧阳竟无 通告全国佛教徒加强组织以抗战·太虚 佛说大辩邪正经·佚名 佛法能否改善现实社会·太虚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一卷·佚名 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之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