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优婆塞戒经讲录上(五)

甲三 结成分

说是法时,善生长者子等千优婆塞,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发心已,即从坐起,礼佛而退,辞还所止。

此明说本经之成效,即得益也;结成其效,为当机之善生长者子等千优婆塞。此处发菩提心,乃真发菩提心,即为初住菩萨;前十八品为养成能发菩提心之菩萨。依起信论言:在真发菩提心之前,须修十千大劫;已入初住真发菩提心者,乃能正修六度之菩萨行。此当机之千优婆塞,发真菩提心,即为说此经之成效。就理而谈,从坐起礼佛,则为上求大觉;辞还所止,即为下度众生;乃至成佛而后,亦仍是修菩萨之行耳。此度一切众生之菩萨行,以虚空无尽故世界无尽,世界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萨度生之行亦无尽也。

【重示】

上来经文,已略明竟;兹将全经大义,重示纲要。

本经重心点有三:一、此经名优婆塞戒经,可以优婆塞戒为全经重心,以此戒为菩萨优婆塞戒故。从如何修菩提心、悲心等以成为能受戒之人;至受戒品后,则为优婆塞之如何修持戒行。二、此经亦可以在家菩萨为重心,以此经全部各品,皆策进在家人之修菩萨行故。因在家菩萨,环境恶劣,不易发心修行,故重重勉励之。但出家修行,固属较易,然能出家者仅有少数,若无此经之方便,则佛法不能普及。所以今此分科,即以在家菩萨为中心,而以前十八品为养成在家菩萨,后十品为勉修六度。三、本经亦以发菩提心为重心,以第一品即以发菩提心否辨有无菩萨性,次明发菩提心、悲心,最后又示千优婆塞发菩提心,故可谓为以发菩提心为重心。则读诵、受持、解说时,如衣之有领,如网之有纲,提其领,挈其纲,则全经文义了了分明矣。

此外尚有为本经之特点者,再略明之:一者、即俗而真,如礼拜六方,或为俗习,或为外道,而此经并不积极破除,只加以正当之解释,即为转俗事为真理矣。在善生经与本经,皆解释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长等,即以之为伦理道德之标准,此为即俗而真者一。又就外道妄执之六方神,而转成属众生心之六度,其为即俗而真者二。二者、特重布施修福,前后经文,处处劝行布施,并常言增长财命。是广修施福,亦为此经之特点。三者、特详不放逸行,而明精进为六度正因。四者、注重修成自在威力以调伏众生,而不为众生之所转,勇猛精进,为社会国家谋利益。五者、息恶品中,以念佛之功德相好为能息恶,此摄净土宗;而以佛之三密加持相应,亦即摄密宗。六者、于杂品、业品、净三皈品、忍品之破我、破自在天、破空执,及修空观,即于业果相续之中,阐明不断不常、非实非有之中道义,即摄大乘法性法相。而法华之空假中三观、真俗中三谛义,华严十玄、六相,禅宗见性成佛之大乘各宗义,无不具足。故此一经,总持三藏。而尤望闻此经者,能真实发菩提心,进修六度之菩萨行,方不负佛说此经之悲愿!

(罗曜青记)(佛学书局流通本)

  


猜你喜欢
  人天眼目卷之五·智昭
  省庵法师不净观颂(并叙)·周梦颜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第四卷·佚名
  卷第三十九·李通玄
  卷五百六十七·佚名
  佛地经论卷第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五卷·宝亮
  观无量寿经义疏(本)·慧远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一·湛然
  異部宗輪論·欧阳竟无
  通告全国佛教徒加强组织以抗战·太虚
  佛说大辩邪正经·佚名
  佛法能否改善现实社会·太虚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十一卷·佚名
  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之二·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萧泰来·唐圭璋

      泰来字则阳(江西通志云:字阳山),号小山,临江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宝祐元年(1253),自起居郎出守隆兴府。癸辛杂识别集卷三云:理宗朝为御史。有小山集。   霜天晓月   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

  • 《词综》(卷三十一 补 人)·朱彝尊

    (六十九首)宋词水调歌头沧浪亭苏舜饮潇洒太湖岸,淡泞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氵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

  • 卷十八·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十八     明 冯惟讷 撰 汉第八 乐府古辞 杂歌謡辞 歌辞 平城歌 【汉书曰高祖自将兵三十二万击韩王信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围帝於白登七日汉兵

  • 卷二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张廷玉

        曹文诏 周遇吉 黄得功   曹文诏,大同人。勇毅有智略。从军辽左,历事熊廷弼、孙承宗,积功至游击。崇祯二年冬,从袁崇焕入卫京师。明年二月,总理马世龙畀所赐尚方剑,令率参将王承胤、张叔嘉、都司左良玉等伏

  • ●跋·张楚金

      旧钞本翰苑残帙失卷次卷尾有后叙以新唐书及日本见在书目所录卷数推之当为卷第卅筑前男爵西高辻君信稚所藏或审定以为菅为长卿书顾其书法古劲纸黑芬郁不下贞观元庆岂菅氏袭藏古本传于西高辻氏者仅得以保残守缺欤麻

  • 卷七十八·杨士奇

    永乐六年夏四月乙卯朔享 太庙○辛巳复山东道监察御史史克新官克新坐罪谪工部督工至是还其职○壬午撒马儿罕头目沙黑奴儿丁等贡辞归遣给事中傅安等偕行赐其王哈里彩币十四表里并赐哈烈等处头目有差○癸未设促瓦散金二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三·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史记正义论例諡法解列国分野·司马迁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正义论例諡法解列国分野 唐诸王侍读率府长史张守节上 论史例 古者帝王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记并采六家杂说以成一史备论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序天地山川国邑名号殊俗

  • 九、无穷的追求·林语堂

    有时我以为自己是一个到异地探险的孩子,而我探险的路程,是无穷期的。我四十生辰之日,曾作了一首自寿诗,长约四百字,结尾语有云:"一点童心犹未灭,半丝白鬓尚且无。"我仍是一个孩子,睁圆眼睛,注视这极奇异的世界。我的教育只完成

  • 恭圣仁烈杨皇后传·脱脱

    恭圣仁烈杨皇后,年轻时因为姿色动人而被选入后宫,忘掉了姓氏,有人说是会稽人。庆元元年(1195)三月,封为平乐郡夫人。庆元三年四月,进封为婕妤。有个叫杨次山的人,也是会稽人,杨皇后自称是她的哥哥,于是姓杨。庆元五年,进封为婉

  • 骆问礼传·张廷玉

    骆问礼,诸暨人。嘉靖末年的进士。历任南京刑科给事中。隆庆三年(1569),陈皇后移居别宫,骆问礼与同僚张应治等人上奏:“皇后处在宫闱的正位,即使有疾病,怎么能移迁宫室?希望马上让她返回坤宁宫,不要让后世的人说礼制的变更是从

  • ●序·刚毅

    政事之端、纠纷万绪、不离乎吏户礼兵刑工、六曹之所掌、其所以布教施、令达上行下之文、一代自有程度、垂诸令甲、颁之薄海内外较若画一、无或差忒、受其成而考核事实、定其可否者、宰相尚书之职、而考其事所由起、则

  • 191.欧阳修改革文风·林汉达

    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是范仲淹的同党,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当时,有些人虽然同情范仲淹,但是不敢出头说话。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仁宗说:“自古以来,坏人陷

  • 第十四章 14·辜鸿铭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辜讲有一次孔子问一位学生(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

  • 卷十一·顺治

    <子部,儒家类,御定孝经衍义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十一衍要道之义夫妇易咸【卦名】亨利贞取女吉程頥传曰天地万物之本夫妇人伦之始所以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继以恒也咸感也以説爲主恒常也以正爲本而説之道自有正也

  • 妙臂菩萨所问经卷第一·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得胜师助伴速获悉地分第一尔时药叉主金刚手菩萨。有大慈悲愍于后世。放千光明端心而住。于是妙臂菩萨。以持诵者于一切真言明。得成就义不成就义。一心敬礼彼药

  • 两都赋·班固

    班固著。见《班兰台集》,收于《文选》。作者在序文中说,长安父老,怨都洛邑,冀复都长安,故作此赋以明都洛邑之宜。赋中假设西都宾在东都主人前夸耀西都长安之形胜,建都后之繁华,四郊之富盛,宫室之壮观,特别夸耀昭阳殿

  • 狂夫之言·陈继儒

    三卷。续狂夫之言二卷。明陈继儒撰。书名 《狂夫之言》,取自汉晁错传中之语。此书内容为杂论古今得失,才辨颇为纵横,但见解往往失之偏颇。如他说佛家能养鳏寡孤独;又说颜子端居不动是在以身讽孔子;左丘明《春秋内传》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