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甚么是佛学

   一、佛学的本质      甲、觉者所知人生宇宙的实事真理      乙、觉者示我们从人至佛的方法    二、佛学的适应      甲 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乙、佛学与政治及社会       1 共和政治的人生观       2 大同社会的宇宙观    三、怎样研究佛学

   太虚离鄂已经四载了,此次来汉,承诸位开此盛大的欢迎会,复蒙王会长李厅长等备极称誉,实有无限的欣慰!近十年来国内佛教之发达,似乎处处与太虚有密切的关系,实则此为诸山大德及各位居士共同努力所致;太虚无所专长,亦无所增益,所以受此称誉,实有无限的惭愧。

  首创国民党的孙中山先生,昔在广西军中讲演智仁勇三德时,尝言“佛教是救世之仁”,又于民族主义中,亦谓佛学“可以补科学之偏”。孙先生所说的佛教为救世之仁,即是佛所说的大慈大悲,亦即是佛学上的道德。孙先生所说的佛学能救科学之偏,因其见到科学偏重于物质,而佛学则精神与物质并重。又科学是理智的,而佛学之心理论理等亦全是理智的,故可以包容科学。依此孙先生的二语,虽可略知佛学之轮廓,但欲知其内容,应研究“什么是佛学”。

  一、佛学的本质

  甲、觉者所知人生宇宙的实事真理

  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了人生宇宙万有诸法的实事(相用)真理(性体),故名为觉者。佛非创造及主宰天地人物的神,乃是能于一切事理的因缘果报,种种变化,彻上彻下无不通体透彻者。所以佛学即是觉了人生宇宙实事真理之学,是转迷启悟的、破除无明长夜黑暗的。常人误以佛学为迷信,而不知自己正是迷妄者,堕入深坑而不自觉;颠倒如此,安能不造诸恶业感招苦果呢!

  何谓实事真理?譬如桌上之花瓶,在科学上说是原子组成的。佛学说他是地水火风(坚湿暖动)四大和合而成,但是因缘和合假的相用,没有实在的个体(空);假相又是时时刻刻迁流不息的变动。远而世界万有诸法,近而五蕴身心,皆是因缘和合相续刹那变迁,如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大时期,人生一期相续,有少壮老死。世间虽有千差万别,而互相通变,其空性也是同一的。总之,五蕴非有、四大本空,人无慧目,不能觉了;妄从假相上分别而有人我彼此,复从我执上起我贪、我爱、我痴、我慢乃至种种颠倒,酿成世界大乱,迄无宁日。倘人们果能从佛学上不妄认幻躯为我,了达人生宇宙真理,万有诸法皆互缘相通而空性无二,相资相成,和乐的世界即不难实现。

  乙、觉者开示我们从人至佛的方法──戒定慧

  佛是觉悟全宇宙真理之人,即将此所觉的说出来,指示我们从人至佛的修养功夫,能到成佛地位。成佛不限于人类,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不过我们是人类,故从人道说起。人的理性与佛及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惟相用各别。各人违理行事,背觉合尘,随其假相坚固执著,佛能革除此等不良的恶习,乃从众生而证菩提。吾们不去如此认识,执定小小的个体为我,其余广大的非我,由是颠倒,处处障碍,不得自由解脱,亦不能与佛平等,受诸法乐。佛因之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说增上戒学,革除其不净的三业,而成不思议的三轮;说增上定学,断除其有漏染心,而成为无漏净善;说增上慧学,泯除颠见邪解,而成为无上正遍觉知。我们既有如是的“解脱”“自由”“平等”之本能,若能依戒定慧之原理原则去做功夫,自可达到觉者的地位。

  二、佛学的适应

  甲、佛学与宗教及科学

  佛学的本质固为美满,而流行在世界上,必须适应于社会文化,方算真俗不二圆融无碍的大教。现在世界文化,大致不出宗教与科学二种:宗教为富于情意的,其力量在团结人心;科学为富于理智的,其功用在能分析诸法。有此宗教及科学,方成今日的文化社会。倘无宗教的团结集合,则人类分散;无科学底条分缕析,则自然界和社会界成了浑沌。于此两者之间有哲学,与宗教相近的有文学,与科学相近的有工艺;文学与工艺发达进步则有美术。如上所说,无论由宗教方面或科学方面,产生文学、哲学、工艺、美术、皆是文化的内容。此等文化与佛学的相互关系,举示如下。

    ┌宗教─┬────文学─┐佛学┤      ├─哲学        ├美术    └科学─┴────工艺─┘

    佛学在文化上,占最高底地位,它究竟是哲学呢、宗教呢、科学呢?甲说是哲学,乙说是科学,丙说是宗教·议论纷纭,是皆不懂佛学而下武断的言论,为向来未决之悬案。就哲学之出发点说,或为宗教之演进,凭空想像的解释人生宇宙;或为科学的发达,根据“心理”“生理”或“物理”学来说明人生宇宙:哲学虽与佛学同一说明人生宇宙,而实与佛学不同。佛学之出发点,由与修养所成圆觉的智慧,观人生宇宙万有真理了如指掌,为了悟他而有所说明;所以佛学虽可称哲学而又不同哲学。且佛学不过以解说为初步的工作,他的目的在实行所成的事实,如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变娑婆秽土而为极乐是。

如三民主义能团结全国人心,领导国民革命,是有宗教之作用的;佛学的功用,在开人天眼目共趋觉路,亦自然有伟大的宗教团结力。但虽是宗教,却没有其他宗教所崇拜的神,或神话迷信,故又可说不是宗教。

科学重在实际经验,不落玄想,佛学亦是脚踏实地渐次修证,不尚空谈。佛学所说者,胥为从实际经验中得来,他所说的宇宙人生、因缘业果种种变化,要皆净智所见;故佛学非科学而亦是科学。

佛学的本身是文化的总汇,予在西洋时,见一般研究东方文化的学者,大都以佛学为总线索,因他在宗教上、哲学上和美术上,均有伟大的成绩。

乙、佛学与政治及社会

1.共和政治的人生观  中国的政体由专制而变成共和了。佛学在清季衰败得很,因这种学说,不合于专制政体,所以一入民国,研究者日见其多。佛学的人生观,合乎现代思潮,他说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凡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人皆可成佛。犹如共和政体的人生观一样,凡是国民有相当的学问道德,具有为国为民的意志,都可作行政领袖一般,佛教此种平等的精神,处处都可以表现的。

2.大同社会的宇宙观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古今中外人民不约而同的公共趋向,亦即三民主义之目的。全世界大同社会之组成,由于各人为单位积集而成的,故一人之行动若优若劣、均能影响全世界,正为佛学上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随拈一法皆为法界”的宇宙观。

三、怎样研究佛学

佛学底内容,约之不外教理行果。“教”是言教,为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文教散布流传于各国,或多或少,及其种类各有不同。故观于佛像、钵、塔等法物之搜集,佛教史料的编考,各种文体经典的校订,图书翻译会通的编纂,均为重要。

教原出于佛,而“理”、则是研究佛教的学者,各就所见理之大小偏圆不同,而有了各种的派别:若印度小乘的二十部,及其大乘之性、相、密三宗,以及锡兰、西藏等处现在流行之大小乘;并中华融通显密大小之综合学派(包括日本),和西洋与近代日本之新研究派。此新研究派中,亦有教派,因他们或从学南洋等处,或就学日本,或留学西藏,所以虽同一以科学为方法,而秉承有异,遂各成派别。

于理了解之后,即要去“实行”。“行”有戒律、禅观、真言、净土四门,如法修行,胥能得到最后的效果。戒律,有通别不同,通则七众同受,别则七众各别,不相混乱。如下表所明:

                ┌比丘──────────二五五十戒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式叉摩那────────六戒    ┌别、七众戒┤沙弥──┬───────十戒    │          │沙弥尼─┘    │          │优婆塞─┬───────五戒或八戒佛律┤          └优婆夷─┘    │          ┌摄律仪戒                自利    └通、菩萨戒┤摄善法戒                └摄众生戒                利人

     禅观,包括大小乘各种止观以及禅宗。真言,即是密宗一切陀罗尼门。净土、十方世界都有净佛国土,随愿往生。此方众生与弥陀有特殊因缘,大抵发愿往生极乐净土:或生此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

有了解行,必有结果,故次言“果”。或有从研究教理所得的果,谓之信果。但这不是迷信,因他经过研教、究理、修行所得到的信心,是谓智信,智信才是真正佛教的信徒。在家的谓之信众,出家的谓之僧众;亦通于未证真理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或有从严净毗尼执持禁戒所得的结果。谓之德果。这是以五篇、三聚净诸业障的戒德,自利利他是为僧宝。然此德果,通于三贤十圣的共果。或有从修习禅观得到伏惑超人的结果,谓之定果,即三乘共修之奢摩他、毗钵舍那,乃至佛果上的楞严大定、海印三昧,胥为所摄。或有入三乘圣位,修习无漏定智所得的结果,谓之慧果,即是般若无漏圣慧,此圣慧展转上进,能断尽无始来一切障种习气,成究竟之果德。到此地位始谓之佛,谓之真正觉者。

统上教理行果,摄表如左:

        ┌佛教法物之搜集┐┌印度波斯爪哇等    ┌教┤佛教史材之编考├┤锡兰暹罗缅甸等    │  │佛教经典之校订││中国日本朝鲜等    │  └佛教图书之纂译┘└西藏尼泊尔蒙古等    │  ┌印度小乘学派──锡兰等属此    │理┤印度大乘学派──西藏等属此    │  │中华综合学派──日本等属此佛学┤  └欧美新研究派    │  ┌戒律─通─菩萨戒  别─七众戒    │行┤禅观─大小乘各种止观以及禅宗    │  │真言─一印明以及无量印明等    │  └净土─极乐净土或兜率净土等    │  ┌信果─研教究理之果亦诸行共果───信众    └果┤德果─受持戒律之果亦诸行共果───僧众        │定果─修习禅观之果亦诸行共果───贤众        └慧果─修胜禅观之果亦诸行共果───圣众…佛

      观右表所列,可知学佛,教理行果为应有之程序,非可躐等。今世学人,大多昧教理而妄谈行证,不为邪魔所诱,即同生盲摸象,反使真理愈晦,招世人讥谤为迷信,幸各努力,剪除斯弊!

(法舫记)(见海刊十卷十期)

 


猜你喜欢
  第九十九章 即位祝事等·佚名
  以唯心则无土是魔外知见·印光
  卷第十三(大乘录入藏目)·费长房
  虚堂和尚语录 第五卷·智愚
  国清百录 第二卷·灌顶
  心空境寂时,何境界之有·印光
  中阿含经卷第十九·佚名
  俱舍论记 第七卷·普光
  金刚般若经挟注·佚名
  卷一百四十三·佚名
  第二卷·佚名
  祖庭事苑卷第四·睦庵善卿
  指月录卷之二十七·瞿汝稷
  卷十·佚名
  牧雲和尚七會餘錄卷之四·牧云通门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秦湛·唐圭璋

      湛字处度,秦观子,官宣都郎。绍兴二年(1132),添差通判常州。四年(1134),致仕。   失调名   藕叶清香胜花气。   卜算子   春情   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极目烟中百尺楼,人在楼中否。   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

  • 卷111 ·佚名

    韩维 同胡江范郡裴二宋司马饮会灵水轩即席赋以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为 华轩压春波,樽酒四座密。 柔软柳间风,舒迟花后日。 晚色帘卷静,欢兴觞行疾。 一陪诸英游,黾勉惭落笔。 韩维 同化光陪宁极之

  • 卷六十二 司马迁传第三十二·班固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林甫其后也。当宣王时,官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适晋。晋中军随会奔魏,而司马

  • 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八十四·孝友一·宋濂

        ◎孝友一   世言先王没,民无善俗。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也,而民以孝义闻者,盖不乏焉。岂非天理民彝之存于人心者,终不可泯欤!上之人苟能因其所不泯者,复加劝奖而兴起之,则三代之治,亦可以渐复矣。   今

  • 卷二百四十一 熙寧五年(壬子,1072)·李焘

      起神宗熙寧五年十二月盡其月   十二月乙亥朔,詔罷諸路上供科買。以提舉在京市易務言,上供薦席【一】、黃蘆之數六十色,凡百餘州,不勝科擾,乞計錢數,從本務召人承攬,以便民也。   詔賜王韶御製攻守圖、行軍環珠、武經

  • ●后叙·张楚金

      叙曰余以大唐显庆五年三月十二日癸丑昼寝于并州太原县之廉平里焉梦先圣孔丘被服坐于堂皇之上余伏于座前而问之曰夫子胡为而制春秋乎余兄越石在侧曰夫子感麟而作耳余曰夫子徒以感麟为名耳其深旨何必在麟耶子曰然于

  • 第四十六回 议北伐蔡谟抗谏 篡西蜀李寿改元·蔡东藩

      却说石虎还至中途,遇着燕兵追来。燕将叫作慕容恪,乃是慕容廆的第四子。恪为皝妾高氏所生,高氏无宠,恪亦失爱。及恪年十五,容貌雄毅,谋虑精详,皝始目为奇童,授以孙吴兵法,至是统兵追虎,部下不过二千骑,却击败赵兵十余万人。

  •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四·佚名

    隆庆元年二月丁亥朔皇女生○祭先师孔子遣大学士李春芳行礼○遣国子监祭酒祭启圣公孔氏○以 永陵享殿兴工暂移 孝烈皇后神位奉安于席殿遣侍郎徐纲行礼○巡视光禄右给事中孙枝言光禄寺各门库坐门监收等官额设太冗凡行户

  • 卷之一千四百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六三七 江西巡抚郝硕奏缴续获应毁书籍板片折·佚名

    六三七 江西巡抚郝硕奏缴续获应毁书籍板片折乾隆四十四年七月十二日江西巡抚臣郝硕谨奏,为奏缴续获应毁书籍板片,仰祈圣鉴事。窃照江西省查缴应选应毁书籍,经臣节次具折奏缴在案。所有已经奏明应毁之书,其印本板片存留在

  • 佛法十疑略释·李叔同

    佛法十疑略释(1)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论,所疑固不限此,今且举

  • 卷十二·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十二明 杨士奇等 撰孝亲宋光宗绍熙间权户部侍郎袁说友乞过宫上奏曰臣等伏见会庆节在即十二日礼合进香都人顒望翠华忽又得旨免过宫无不失望既而

  • 卷一(春秋序)·孔颖达

    《春秋左氏传》序(○陆曰:“此元凯所作。既以释经,故依例音之。本或题为‘春秋左传序’者。沈文何以为‘释例序’,今不用。”)[疏]正义曰:此序题目,文多不同,或云:“春秋序”,或云“左氏传序”,或云“春秋经传集解序”,或云“春秋

  •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第四·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  尔时妙吉祥菩萨于中夜分。复为诸菩萨宣说菩萨藏法门。告诸菩萨曰。诸大士。当须了知菩萨藏法门。未有一法非菩萨藏摄。所有世间出世间法。有为无为。若善不善

  • 槐野先生存笥稿·王维桢

    二十卷。明王维桢撰。王维桢,字允宁,号槐野,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家居,地震遇难。著有《王氏存笥稿》。是集为王维桢诗文别集,凡二十卷。为其挚友余姚孙升所编。据《千顷堂书目》载“维

  • 三洞珠囊·王悬河

    道教类书。《云笈七签》载:北周建德中(572—577),敕置通道观,令道士王延“校三洞经图,缄藏于观内。延作《珠囊》七卷”。已佚。今《道藏》所收《三洞珠囊》10卷,题唐代道士王悬河编修。《宋史·艺文志》、《通志略》

  •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郭居敬

    元人郭居敬集。先后有人为之序诗、作图,刊行多种版本。该书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童蒙读物。内容为自上古至唐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它们是“孝感动天”(虞舜)、“戏采娱亲”(老莱子)、“鹿乳奉亲”(剡子)、“为亲负米”(子

  • 偷闲庐诗话·杨香池

    诗话著作。杨香池撰。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