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則 盤山三界無法
第三十七則盤山三界無法
舉:盤山寶積禪師垂語云:三界無法,何處求心?
此二句是佛教教義的根本處的問題。佛經裏一直沒有把來說清楚過。有法有心,是世界古文明國人所共同承認的。便如釋迦,他雖云實無一法可說,一面仍是說:法不一不二,法不待證,法無去來,法無生滅增減垢淨,亦即意味著法還是有的。其後論師用因明來論證「法」不可得,乃云:三界無法。比起來,釋迦的最有一種渾樸的好。法不是可以因明論證,而是要以覺。而論師的是限於以因明論證。論師亦從打坐的修行,悟得法的始境;然而他們以因明的論證,仍不得不否定法。
但釋迦的法也不免疏缺。因為印度人雖知有空色,而不知有陰陽。印度人惟曰因緣,然而因緣是幻妄。釋迦破之,而承認因緣之外有法。論師繼之,更把因緣破盡了。而不以為此外尚可有法。玄奘游學印度,正當論師時代的晚期,他乃彌縫釋迦的有法與論師的無法,結合兩說,提出了一個「萬法唯識」的主題。玄奘以為雖然十二因緣皆是妄識,但是八識並非皆妄。所以法還是有,但法是與阿賴耶識為一。玄奘的唯識論是對印度佛教的一個革命。
但是陰陽這一關不通過,法的問題畢竟亦難圓滿解答。到了中國的禪宗,以機說法,機不是依於因緣,這樣就一下子解除了從來佛教的對因緣的困惑。而肯定有萬物之機,亦就是極明確地肯定了法了。這裏盤山禪師說的「三界無法」,不是印度佛教所說的有沒有法,而只是一個廓然豁然的意思。所以雪竇禪師頌此則:「白雲為蓋,流泉作琴」,當然是三界有法。
這法,依照現代一位先知者的用語,就是大自然的五基本法則:一、大自然的意志與息法則。二、陰陽法則。三、絕對時空與相對時空統一法則。四、因果性與非因果性統一法則。五、循環法則。禪宗雖然沒有知道得這樣明白,但那未覺亦有未覺的好。
再說何處求心?世界古文明國皆知有心。心非心臟,而是大自然的意志中心。此意志是未有名目的意志。萬物皆有其中心。亦即是萬物皆有生,皆有心。雖如水石,亦是有生的,只是有生而未有命。水石亦有心,是能感的,只是未有識。而如動植物則有生又有命。命是細胞之有核,所以人有丹田。丹田稱為命門,位置在臍下。息在丹田,而意志則在心。心的位置在於人體的最中心,相當於心臟處,但不是心臟。人有感有識。識在於全體,而總於腦。感亦在於全體,而總於心。腦是有而心則是無,惟無可以制有,是心在主使腦的活動。
丹田與心皆非可以生理解剖求得,但丹田是武術練氣功者可以擊腹示人。唱平劇的嗓子也是從丹田出來的。皆是證明。惟有心的所在無法證明。但心是有的,則可得證明。我與水石都能相感,此是因為我與水石皆有心。八識的前五識是在眼耳鼻舌身,第六是意識,在腦。第七末那識,是在丹田。第八阿賴耶識則是在於心了。識亦即是感。八感的前五感是在眼耳鼻舌身的神經。第六感是在腦神經,第七感則在丹田,不需神經,第八感在心,當然更不需神經。
中國人又說魂魄,印度人說的末那識即是魄,阿賴耶識即是魂,日本古事記說奇魂幸魂,奇魂即是魄,幸魂即是魂。魄宿於丹田,魂宿於心。丹田是陰,而心則是陽。心的最簡明的證明,還是漢文明的文心與詩心。
所似何處求心,並非說無心。雪竇頌此別的全文共六句:
三界無法,何處求心?
白雲為蓋,流水作琴。
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
那說的還是有法有心,有一種繁華。
猜你喜欢 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之二·佚名 佛说树提伽经之二·佚名 卷二百六十三·佚名 卷十六·佚名 梵摩渝经全文·佚名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佚名 佛法一味论之十宗片面观·太虚 序·如卺 国清百录 第一卷·灌顶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八·佚名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释法海 大雲初分福田健度第三十四·佚名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佚名 卷第三(玄字号)·朱时恩 卷第三·义净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