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四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十四

尊者迦多衍尼子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大种蕴第五中执受纳息第四

十七对几缘  对自他有八

唯对他有九  八何义内外

八门受相摄  九位十五门

现在未来修  此章愿具说

有执受大种。与有执受大种。为几缘。答因增上。有执受大种。与无执受大种。为几缘。答因增上。无执受大种。与无执受大种。为几缘。答因增上。无执受大种。与有执受大种。为几缘。答因增上。因相应法。与因相应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因相应法。与因不相应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增上。因不相应法。与因不相应法。为几缘。答因增上。因不相应法。与因相应法。为几缘。答因所缘增上。有所缘法。与有所缘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有所缘法。与无所缘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增上。无所缘法。与无所缘法。为几缘。答因增上。无所缘法。与有所缘法。为几缘。答因所缘增上。有色法。与有色法。为几缘。答因增上。有色法。与无色法。为几缘。答因所缘增上。无色法。与无色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无色法。与有色法。为几缘。答因增上。有见法。与有见法。为几缘。答因增上。有见法。与无见法。为几缘。答因所缘增上。无见法。与无见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无见法。与有见法。为几缘。答因增上。有对法。与有对法。为几缘。答因增上。有对法。与无对法。为几缘。答因所缘增上。无对法。与无对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无对法。与有对法。为几缘。答因增上。有漏法。与有漏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有漏法。与无漏法。为几缘。答等无间所缘增上。无漏法。与无漏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无漏法。与有漏法。为几缘。答等无间所缘增上。有为法。与有为法。为几缘。答因等无间所缘增上。有为法。与无为法。为几缘。答无。无为法。与无为法。为几缘。答无。无为法。与有为法。为几缘。答所缘增上。

诸缠所缠续地狱有最初所得诸根大种。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为几缘。答一增上。彼心心所法。与彼诸根大种。为几缘。答一增上。诸缠所缠续傍生有鬼有人有天有最初所得诸根大种。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为几缘。答一增上。彼心心所法。与彼诸根大种。为几缘。答一增上。生欲界。入有漏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长养诸根。增益大种。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为几缘。答一增上。彼心心所法。与彼诸根大种。为几缘。答一增上。生欲界。入无漏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长养诸根。增益大种。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为几缘。答一增上。彼心心所法。与彼诸根大种。为几缘。答一增上。生色界。入有漏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长养诸根。增益大种。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为几缘。答一增上。彼心心所法。与彼诸根大种。为几缘。答一增上。生色界。入无漏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长养诸根。增益大种。彼诸根大种。与彼心心所法。为几缘。答一增上。彼心心所法。与彼诸根大种。为几缘。答一增上。

有执受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堕自体法。无执受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非堕自体法。顺取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有漏法。非顺取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无漏法。顺结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有漏法。非顺结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无漏法。见处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有漏法。非见处是何义。答此增语所显无漏法。

若法是内。彼法内处摄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内非内处摄。如说于内受内法住循法观。有法内处摄非内。如说于外身外心住循心观。有法是内亦内处摄。如说于内身内心住循心观。有法非内非内处摄。如说于外受外法住循法观。若法是外。彼法外处摄耶。答应作四句。有法是外非外处摄。如说于外身外心住循心观。有法外处摄非外。如说于内受内法住循法观。有法是外亦外处摄。如说于外受外法住循法观。有法非外非外处摄。如说于内身内心住循心观。

有二受。谓身受心受。有三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为二摄三。三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四受。谓三界系受。及不系受。为二摄四四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五受。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为二摄五五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六受。谓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为二摄六六摄二耶。答互相摄。随其事二受如前说。有十八受。谓六喜意近行六忧意近行六舍意近行。为二摄十八十八摄二耶。答二摄十八。非十八摄二。何所不摄。谓有漏乐根苦根五识相应舍根。及无漏受。二受如前说。有三十六受。谓六依耽嗜喜。六依出离喜。六依耽嗜忧。六依出离忧。六依耽嗜舍。六依出离舍。为二摄三十六。三十六摄二耶。答二摄三十六。非三十六摄二。何所不摄。谓如前说。二受如前说。有百八受。谓依三世。各三十六。为二摄百八百八摄二耶。答二摄百八。非百八摄二。何所不摄。谓如前说三受四受。为三摄四四摄三耶。答互相摄。随其事三受五受六受。为三摄五六五六摄三耶。答互相摄。随其事三受十八受三十六受百八受。为三摄十八等十八等摄三耶。答三摄十八等。非十八等摄三。何所不摄。谓如前说四受五受六受。为四摄五六五六摄四耶。答互相摄。随其事四受十八受三十六受百八受。为四摄十八等十八等摄四耶。答四摄十八等。非十八等摄四。何所不摄。谓如前说五受六受。为五摄六六摄五耶。答互相摄。随其事五受十八受三十六受百八受。为五摄十八等十八等摄五耶。答五摄十八等。非十八等摄五。何所不摄。谓如前说六受十八受三十六受百八受。为六摄十八等十八等摄六耶。答六摄十八等。非十八等摄六。何所不摄。谓如前说十八受三十六受百八受。为十八摄三十六等二十六等摄十八耶。答互相摄。随其事三十六受百八受。为三十六摄百八百八摄三十六耶。答互相摄。随其事。以无间道。证预流果。修彼道时。四念住。几现在修。几未来修。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八智三等持。几现在修。几未来修。答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六。道支。现在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以无间道。证一来果。修彼道时。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几现在修。几未来修。答若倍离欲染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六。道支。现在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若从预流果。以世俗道。证一来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无。未来六。道支。现在无。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一未来七。等持。现在无。未来三。若从预流果。以无漏道。证一来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六。道支。现在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七。等持。现在一。未来三。

以无间道。证不还果。修彼道时。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几现在修。几未来修。答若已离欲染。依未至定。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六。道支。现在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

若依初静虑。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七。道支。现在未来八。静虑。现在未来一。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若依静虑中间。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无。未来一。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若依第二静虑。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二。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若依第三静虑。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三。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若依第四静虑。入正性离生。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四。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无智。等持。现在未来一。若从一来果。以世俗道。证不还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无。未来六。道支。现在无。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一。未来七。等持。现在无。未来三。若从一来果。以无漏道。证不还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六。道支。现在未来八。无静虑。无无量。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七。等持。现在一。未来三。

以无间道。证神境智通。修彼道时。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几现在修。几未来修。答若诸异生。依初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无觉支。无道支。静虑。现在未来一。无量。现在无。未来四。无无色解脱。现在无。未来二。胜处。现在无。未来四。无遍处智。现在未来一。无等持。若诸圣者。依初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无。未来七。道支。现在无。未来八。静虑。现在未来一。无量。现在无。未来四。无无色解脱。现在无。未来二。胜处。现在无。未来四。无遍处智。现在一。未来七。等持。现在无。未来三。若诸异生。依第二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无觉支。无道支。静虑。现在未来一。无量。现在无。未来四。无无色。解脱。现在无。未来二。胜处。现在无。未来四。无遍处智。现在未来一。无等持。若诸圣者。依第二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无。未来七。道支。现在无。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二。无量。现在无。未来四。无无色。解脱。现在无。未来二。胜处。现在无未来四。无遍处智。现在一。未来七。等持。现在无。未来三。若诸异生。依第三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无觉支。无道支。静虑。现在未来一。无量。现在无。未来三。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未来一。无等持。若诸圣者。依第三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无。未来七。道支。现在无。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三。无量。现在无。未来三。无无色。无解脱。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一。未来七。等持。现在无。未来三。若诸异生。依第四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无觉支。无道支。静虑。现在未来一。无量。现在无。未来三。无无色。解脱。现在无。未来一。胜处。现在无。未来四。遍处。现在无。未来八。智现在未来一。无等持。若诸圣者。依第四静虑。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无。未来七。道支。现在无。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四。无量。现在无。未来三。无无色。解脱。现在无。未来一。胜处。现在无。未来四。遍处。现在无。未来八。智现在一。未来七。等持。现在无。未来三。

以无间道。证天耳智通他心智通宿住随念智通死生智通。修彼道时。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几现在修。几未来修。答如神境智通。应随相说。

以无间道。证漏尽智通。修彼道时。四念住。乃至三等持。几现在修。几未来修。答若依未至定。证阿罗汉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未来八。静虑。现在无。未来四。无无量。无色。现在无。未来三。解脱。现在无。未来三。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六。等持。现在一。未来三。若依初静虑。证阿罗汉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七。道支。现在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四。无无量。无色。现在无。未来三。解脱。现在无。未来三。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六。等持。现在一。未来三。若依静虑中间。证阿罗汉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无。未来四。无无量。无色。现在无。未来三。解脱。现在无。未来三。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六。等持。现在一。未来三。若依第二静虑。证阿罗汉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四。无无量。无色。现在无。未来三。解脱。现在无。未来三。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六。等持。现在一。未来三。若依第三第四静虑。证阿罗汉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七。未来八。静虑。现在一。未来四。无无量。无色。现在无。未来三。解脱。现在无。未来三。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六。等持。现在一。未来三。若依无色定。证阿罗汉果。修彼道时。念住。现在一。未来四。正断神足。现在未来四。根力。现在未来五。觉支。现在六。未来七。道支。现在四。未来八。静虑。现在无。未来四。无无量。无色。现在一。未来三。解脱。现在一。未来三。无胜处。无遍处智。现在二。未来六。等持。现在一。未来三。

根蕴第六中根纳息第一

根学善等三  异熟三六断

见等有寻等  受相应界系

因缘四凡圣  蕴摄七摄三

为缘生几缘  此章愿具说

二十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意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此二十二根。几学。几无学。几非学非无学。答二学。一无学。十非学非无学。九应分别。谓意根。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云何学。谓学作意相应意根。云何无学。谓无学作意相应意根。云何非学非无学。谓有漏作意相应意根。如意根。乐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尔。

诸根学。彼是学者根耶。答应作四句。有根学彼非学者根。谓学根学者不成就。有是学者根彼根非学。谓非学非无学根学者成就。有根学彼亦学者根。谓学根学者成就。有根非学彼亦非学者根。谓无学根及非学非无学根学者不成就。诸根无学。彼是无学者根耶。答应作四句。有根无学彼非无学者根。谓无学根无学者不成就。有是无学者根彼根非无学。谓非学非无学根无学者成就。有根无学彼亦无学者根。谓无学根无学者成就。有根非无学彼亦非无学者根。谓学根及非学非无学根无学者不成就。诸根非学非无学。彼是非学非无学者根耶。答诸非学非无学者根。彼是非学非无学。有根非学非无学彼非非学非无学者根。谓非学非无学根非学非无学者不成就。

此二十二根。几善。几不善。几无记。答八善。八无记。六应分别。谓意根。或善。或不善。或无记。云何善。谓善作意相应意根。云何不善。谓不善作意相应意根。云何无记。谓无记作意相应意根。如意根。乐根苦根喜根舍根亦尔。忧根。或善。或不善。云何善。谓善作意相应忧根。云何不善。谓不善作意相应忧根。

此二十二根。几有异熟。几无异熟。答一有异熟。十一无异熟。十应分别。谓意根。或有异熟。或无异熟。云何有异熟。谓不善善有漏意根。云何无异熟。谓无记无漏意根。如意根。乐根喜根舍根亦尔。苦根。或有异熟。或无异熟。云何有异熟。谓善不善苦根。云何无异熟。谓无记苦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或有异熟。或无异熟。云何有异熟。谓有漏信等五根。云何无异熟。谓无漏信等五根。

此二十二根。几见所断。几修所断。几不断。答九修所断。三不断。十应分别。谓意根。或见所断。或修所断。或不断。云何见所断。谓意根随信随法行。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所断八十八随眠相应意根。云何修所断。谓意根学见迹修所断。此复云何。谓修所断十随眠相应意根。及不染污有漏意根。云何不断。谓无漏意根。如意根。舍根亦尔。乐根。或见所断。或修所断。或不断。云何见所断。谓乐根随信随法行。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所断二十八随眠相应乐根。云何修所断。谓乐根学见迹修所断。此复云何。谓修所断五随眠相应乐根。及不染污有漏乐根。云何不断。谓无漏乐根喜根。或见所断。或修所断。或不断。云何见所断。谓喜根随信随法行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所断五十二随眠相应喜根。云何修所断。谓喜根学见迹随所断。此复云何。谓修所断六随眠相应喜根。及不染污有漏喜根。云何不断。谓无漏喜根忧根。或见所断。或修所断。云何见所断。谓忧根随信随法行。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所断十六随眠相应忧根。云何修所断。谓忧根学见迹修所断。此复云何。谓修所断二随眠相应忧根。及不染污忧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或修所断。或不断。云何修所断。谓有漏信等五根。云何不断。谓无漏信等五根。此二十二根。几见苦所断。几见集所断。几见灭所断。几见道所断。几修所断。几不断。答九修所断。三不断。十应分别。谓意根。或见苦所断。或见集见灭见道所断。或修所断。或不断。云何见苦所断。谓意根随信随法行。苦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苦所断二十八随眠相应意根。云何见集所断。谓意根随信随法行。集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集所断十九随眠相应意根。云何见灭所断。谓意根随信随法行。灭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灭所断十九随眠相应意根。云何见道所断。谓意根随信随法行。道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道所断二十二随眠相应意根。云何修所断。谓意根学见迹修所断。此复云何。谓修所断十随眠相应意根。及不染污有漏意根。云何不断。谓无漏意根。如意根。舍根亦尔。乐根。或见苦所断。或见集见灭见道所断。或修所断。或不断。云何见苦所断。谓乐根随信随法行。苦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苦所断九随眠相应乐根。云何见集所断。谓乐根随信随法行。集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集所断六随眠相应乐根。云何见灭所断。谓乐根随信随法行。灭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灭所断六随眠相应乐根。云何见道所断。谓乐根随信随法行。道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道所断七随眠相应乐根。云何修所断。谓乐根学见迹修所断。此复云何。谓修所断五随眠相应乐根。及不染污有漏乐根。云何不断。谓无漏乐根喜根。或见苦所断。或见集见灭见道所断。或修所断。或不断。云何见苦所断。谓喜根随信随法行。苦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苦所断十七随眠相应喜根。云何见集所断。谓喜根随信随法行。集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集所断十一随眠相应喜根。云何见灭所断。谓喜根随信随法行。灭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灭所断十一随眠相应喜根。云何见道所断。谓喜根随信随法行。道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道所断十三随眠相应喜根。云何修所断。谓喜根学见迹修所断。此复云何。谓修所断六随眠相应喜根。及不染污有漏喜根。云何不断。谓无漏喜根。忧根。或见苦所断。或见集见灭见道所断。或修所断。云何见苦所断。谓忧根随信随法行。苦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苦所断四随眠相应忧根。云何见集所断。谓忧根随信随法行。集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集所断四随眠相应忧根。云何见灭所断。谓忧根随信随法行。灭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灭所断四随眠相应忧根。云何见道所断。谓忧根随信随法行。道现观边忍所断。此复云何。谓见道所断四随眠相应忧根。云何修所断。谓忧根学见迹修所断。此复云何。谓修所断二随眠相应忧根。及不染污忧根信等五根。或修所断。或不断。云何修所断。谓有漏信等五根。云何不断。谓无漏信等五根。

此二十二根。几见。几非见。答一见。十七非见。四应分别。慧根。或见。或非见。云何见。谓尽智无生智所不摄意识相应慧根。云何非见。谓余慧根。未知当知根。或见。或非见。云何见。谓未知当知根所摄慧根。云何非见。谓未知当知根所摄余根。如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亦尔。具知根。或见。或非见。云何见。谓尽智无生智所不摄具知根所摄慧根。云何非见。谓具知根所摄余根。

此二十二根。几有寻有伺。几无寻唯伺。几无寻无伺。答二有寻有伺。八无寻无伺十二应分别。意根。或有寻有伺。或无寻唯伺。或无寻无伺。云何有寻有伺。谓有寻有伺作意相应意根。云何无寻唯伺。谓无寻唯伺作意相应意根。云何无寻无伺。谓无寻无伺作意相应意根。如意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亦尔。乐根。或有寻有伺。或无寻无伺。云何有寻有伺。谓有寻有伺作意相应乐根。云何无寻无伺。谓无寻无伺作意相应乐根。如乐根。喜根亦尔。

此二十二根。几乐根相应。几苦根相应。几喜根相应。几忧根相应。几舍根相应。答乐根喜根舍根。九根少分相应。苦根忧根。六根少分相应。

此二十二根。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不系。答四欲界系。三不系。十五应分别。眼根。或欲界系。或色界系。云何欲界系。谓欲界系大种所造眼根。云何色界系。谓色界系大种所造眼根。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亦尔。命根。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云何欲界系。谓欲界系寿。云何色界系。谓色界系寿。云何无色界系。谓无色界系寿。意根。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无色界系。或不系。云何欲界系。谓欲界系作意相应意根。云何色界系。谓色界系作意相应意根。云何无色界系。谓无色界系作意相应意根。云何不系。谓无漏作意相应意根。如意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尔。乐根。或欲界系。或色界系。或不系。云何欲界系。谓欲界系作意相应乐根。云何色界系。谓色界系作意相应乐根。云何不系。谓无漏作意相应乐根。如乐根。喜根亦尔。

此二十二根。几因相应。答十四。几因不相应。答八。几因相应因不相应。答即前十四。少分因相应。少分因不相应。几非因相应。非因不相应。答即前十四。少分非因相应。少分非因不相应。此二十二根。几缘有缘。答十三少分。几缘无缘。答一十三少分。几缘有缘缘无缘。答即前十三少分。几非缘有缘非缘无缘。答八。

诸根此法。彼根异生耶。设根异生。彼根此法耶。答诸根此法。彼根非异生。诸根异生。彼根非此法。

色蕴摄几根。答七。受蕴摄几根。答五三少分。想蕴摄几根。答无。行蕴摄几根。答六三少分。识蕴摄几根。答一三少分。

善根。几界几处几蕴摄。答八界二处三蕴。唯善根。有几界几处几蕴摄。答无。不善根。几界几处几蕴摄。答八界二处二蕴。唯不善根。有几界几处几蕴摄。答无。有覆无记根。几界几处几蕴摄。答六界二处二蕴。唯有覆无记根。有几界几处几蕴摄。答无无覆无记根。几界几处几蕴摄。答十三界七处四蕴。唯无覆无记根。有几界几处几蕴摄。答五界五处。非蕴根法。几界几处几蕴摄。答十三界七处四蕴。唯根法。有几界几处几蕴摄。答十二界六处二蕴。非根法。几界几处几蕴摄。答六界六处三蕴。唯非根法。有几界几处几蕴摄。答五界五处一蕴。根非根法。几界几处几蕴摄。答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唯根非根法。有几界几处几蕴摄。答一界一处二蕴。

颇根为缘生根耶。答生。生非根耶。答生。生根非根耶。答生。颇非根为缘生非根耶。答生。生根耶。答生。生根非根耶。答生。颇根非根为缘生根非根耶。答生。生根耶。答生。生非根耶。答生。

颇眼根为缘生眼根耶。答生。生耳根乃至具知根耶。答生。颇乃至具知根为缘生具知根耶。答生。生眼根乃至已知根耶。答生。

眼根与眼根。为几缘。与耳根乃至具知根。为几缘。乃至具知根。与具知根。为几缘。与眼根乃至已知根。为几缘。答眼根与眼根。为因增上。与余色根命根苦根。为一增上。与余根为所缘增上。如眼根耳鼻舌根亦尔。身根与身根女根男根。为因增上。与余色根命根苦根。为一增上。与余根为所缘增上。女根与女根身根。为因增上。与余色根命根苦根。为一增上。与余根为所缘增上。如女根。男根亦尔。命根与命根。为因增上。与七色根苦根。为一增上。与余根。为所缘增上。意根与意根。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与七色根命根。为因增上。与苦根。为因等无间增上。非所缘。与余根。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如意根。乐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尔。苦根与苦根。为因等无间增上。非所缘。与七色根命根。为因增上。与三无漏根。为所缘增上。与余根。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忧根与忧根。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与七色根命根。为因增上。与苦根。为因等无间增上。非所缘。与三无漏根。为所缘增上。与余根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未知当知根。与未知当知根。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与具知根。为因所缘增上。非等无间。与七色根命根苦根。为一增上。与忧根为所缘增上。与余根。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已知根。与已知根。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与七色根命根苦根。为一增上。与忧根未知当知根。为所缘增上。与余根。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具知根。与具知根。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与七色根命根苦根。为一增上。与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为所缘增上。与余根。为因等无间所缘增上。

说一切有部发智论卷第十四

猜你喜欢
  大般涅槃经 第十六卷·佚名
  卷第五十五(第九诵之四)·佚名
  大乘义章 第三卷·慧远
  读书须知·周梦颜
  洪觉范林间录序·惠洪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二·智旭
  覆李哲生先生书·太虚
  卷之十四·佚名
  卷八十八(元魏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译)·佚名
  卷第三十·居顶
  受用三水要行法·义净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五·佚名
  说无垢称经卷第一·佚名
  卷一·佚名
  卷第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游慈·唐圭璋

      多丽   寿待郎十二月初七   约梅花,年年开向华筵。借清香,飞人寿杯中,永祝英贤。才履长、便登八帙,那须要、更待来年。和气先春,祥风破腊,蓂开七荚正敷妍。君不见,太公此际,犹欲钓磻川。   争知道、副车已办,西伯来

  • 卷二·刘克庄

      《过秦论》云:“陈涉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其语本《吕览》,有曰:“驱市人而战之,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老弱罢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材;离散系累,

  • 金渊集卷一·仇远

    (元)仇逺 撰○四言古诗晨入东寺阅藏行香明星未髙繁霜巳肃姢姢落月犹挂茅屋我马遑遑我车仆仆晨入缁林坐阅梵牍字竒义奥了不可读空元无象奚事耳目简书期程轩冕桎梏顾影自哂未能免俗名教真乐言语榖粟何时式微知足不辱养鴈

  • 卷八百八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八十二褚亮【诗一首】宗庙九德之歌辞【第七句第十三句各缺一字】皇祖诞庆於昭于天积德斯远茂攸绪先维文应历神武弘宣肇迹 水成功坂泉道光覆载声穆吉先式备牺象用 牲牷礼终九献乐展四悬

  • 卷三十四·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三十四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韩信淮隂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李奇曰无善行可推举选择也】又不能治生为商贾【

  • 徐之才传·李百药

    徐之才,丹陽人氏。父雄,事南齐,官至兰陵太守,因医术高明被江左称道。之才幼而俊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知晓义旨。曾与从兄康前往梁太子詹事汝南人周舍家听讲《老子》。周舍备饭菜招待,并戏言道:“徐郎不用心思义,而只侍奉饭菜

  • 崔植传·欧阳修

    崔植的字叫公..,是崔..甫弟弟庐江县县令崔婴甫的儿子。崔..甫生病了,对他的妻子说:“我死后,要崔婴甫的二儿子做我的继承人。”他死后,办理丧礼的人报告了这事,皇帝很同情,把崔植召来,叫他作为继承人参加葬礼和服丧。后增补他

  • 古乐经传卷二·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乐记乐记盖孔门之遗书先儒以爲公孙尼子次撰而曰通天地贯人情辨政治其语精矣然又谓河闲献王与诸生等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爲乐记则似此书爲汉儒编辑盖当时礼乐道微传说不同故也又刘向校书时得乐记二十

  • 三 中国人的语言·林语堂

    三中国人的语言1在一位远方叔叔的安排下来频暂时住进一处在北京的广东人互助会所,这种会所或地区互助会——在美国称为会社,意思是“会堂”,是某个地区的人们或者某个家族群体帮助他们在陌生地的同乡的组织。在这里一般

  • 卷二十九·黄伦

    <经部,书类,尚书精义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精义卷二十九    宋 黄伦 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张氏曰天一地二天

  • 卷二十一·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二十一天子之孝爱亲【臣】谨按天有四时而统于一元人有四德而具于一仁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独得其全焉者也既得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自有恻怛慈爱之意而父母其身之所以生者也于其生生之本故爱悉

  • 小司徒·佚名

    小司徒的职责,负责建立王国教官的为官法则,以考察王都中以及四郊和畿内采邑的男女人民的数目,分辨他们当中的贵贱、老幼和残疾者,凡赋税徭役的免除,和有关他们祭祀、饮食、丧事方面的禁令[都掌管]。向六乡大夫颁布校比法,使

  • 法华义疏卷第十二·吉藏

    都干缘沙门 素庆谨志法华义疏卷第十二胡吉藏撰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苦行弘经有二品。今是第二。上明闻经得益以身命财报恩供养。今明分形六道宣通一乘。前则是功德业。今明智慧业。前多是自行。今多是明外化行。又上明

  • 三大师传赞序·德清

    三大师传赞序历代诸祖道影。八十八尊。紫栢可公。命曲阿弟子贺中翰知忍属丁高士南羽。描摹大内稿本。憨山清公。传而赞之。绘乃形似。传赞乃神似。形似殆不如神似之胜。然二公苦心。不欲於纸上见诸祖。又不妨於纸上见

  • 第九章 第二迦叶时代·多罗那他

    之后,诞生于北方犍陀罗国的阿罗汉迦叶以三种佛教事业利益众生时,毗伽多阿育王的儿子勇军因为修持毗沙门天妃吉祥天女法。对于众生略无侵损而享用不尽。供养四方一切比丘,三年中对于大地上一切塔供养上百的供物。那时末土

  • 嵩阳石刻集记·叶封

    二卷。清叶封撰。叶封,字井叔,黄州 (今属湖北省) 人。顺治十六年(1659) 进士,官至工部虞衡司主事。本书乃康熙十二年 (1673) 官登封知县时所编撰。登封 (今属河南省)在嵩山之南。嵩山名胜古迹甚多,有阳城遗址、中岳庙

  • 醉思乡王粲登楼·郑光祖

    元杂剧剧本。简名《王粲登楼》。郑光祖撰。末本。剧情梗概为:汉末,书生王粲父卒于官。父执丞相蔡邕数次来信叫他进京,王粲于是辞别母亲去长安。蔡邕曾与王粲之父指腹为婚,准备将女儿桂花嫁与王粲。因见王粲满腹文章,只是胸

  • 百千印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译。又作百千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属杂密经,内容包括根本陀罗尼、陀罗尼心咒、随心咒等。行者若书写此经,且供奉于塔中,其功德同于造立百千之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