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二十五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十五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贤圣品第六之四

如前所说。不动应果。初尽智后起无生智。诸阿罗汉如预流等有差别不。亦有。云何。颂曰。

阿罗汉有六  谓退至不动

前五信解生  总名时解脱

后不时解脱  从前见至生

论曰。于契经中说阿罗汉由种性异故有六种。一者退法二者思法。三者护法。四安住法。五堪达法。六不动法。于此六中前之五种从先学位信解性生。即此总名时爱心解脱。恒时爱护及心解脱故。亦说名为时解脱者以要待时及解脱故。略初言故。如言酥瓶。由此待时方能入定。谓待资具无病处等胜缘合时方入定故。不动法性说名为后。即此名为不动心解脱。以无退动及心解脱故。亦说名为不时解脱。以不待时及解脱故。谓三摩地随欲现前不待胜缘和合时故。或依暂时毕竟解脱。建立时解脱不时解脱名。容有退堕时无退堕时故。此从学位见至性生。如是所明六阿罗汉所有种性。为是先有。为后方得。不定。云何。颂曰。

有是先种性  有后练根得

论曰。退法种性必是先有。思法等五亦有后得。谓有先来是思法性。有先退法性后练根成思。乃至不动随应当说。言退法者。谓遇少缘便退所得。非思法等。言思法者。谓惧退失恒思自害。言护法者。谓于所得喜自防护。安住法者。离胜退缘虽不自防亦能不退。离胜加行亦不增进。堪达法者。彼性堪能好修练根速达不动。不动法者。彼必无退。此六种性先学位中。初二阙恒时及尊重加行。由根有异故有差别。第三唯有恒时加行。第四唯有尊重加行。第五具二而是钝根。第六利根具二加行。退法种性非必定退。乃至堪达非必能达。但约容有建立此名。故六阿罗汉通三界皆有。若执退者必定应退。乃至堪达必能达者。彼执欲界具足有六。色无色界中唯安住不动。彼无退失自害自防及修练根故唯有二。如是六种阿罗汉中。谁从何退。为性为果。颂曰。

四从种性退  五从果非先

论曰。不动种性必无退理。前之五种皆有退义。于中后四有从性退。退法一种无退性理。由此种性最居下故。五种皆有从果退义。虽俱有退然并非先。谓诸无学先学位中所住种性。彼从此性必无退理。学无学道所成坚故。若诸有学先凡位中所住种性。彼从此性亦无退理。世出世道所成坚故。若住此位后修练根所得思等四种种性。彼从此性容有退理。二先位中住思等性必亦无退此所得果。唯先退法有退果义。又亦无退先所得果。后所得果容有退义。是故定无退预流果。由此应果退法有三。一增进根。二退住学。三住自位而般涅槃。思法有四。三如前说。更加一种退住退性。余三如次有五六七。应知后后一一增故。思法等四退住学位时。还住退非余。若异此者得胜种性故。应是进非退。何缘定无退先果者。以见所断依无事故。谓有身见依我处转。见所断惑此见为根。我体既无名依无事。以无事故必无退理。若尔应说此惑缘无。非此缘无谛为境故。然于谛境不如实缘。诸烦恼中谁不如是。虽皆如是而有差别。以修断惑各有别事。即是可意不可意等于所缘境此相非无。见所断惑计有我等。非诸谛境有我等相。以无事故。与修断别。谓于色等所缘境中我见妄增。作者受者自在而转。非实我性。边执见等随此而生。故并说为依无事惑。若修所断贪嗔慢痴。色等境中唯起染著增背高举不了行转故。并说为依有事惑。又见断惑于谛理中执我我所断常见等。非谛中有少我等事。见断贪等缘此而生。是故皆名依无事惑。修所断惑于色等中谓好丑等。然色等境非无少分好丑等别。是故可名依有事惑。又见断惑迷谛理起名依无事。修所断惑迷粗事生名依有事。谛理真实。揩定可依。圣慧已证必无退理。事相浮伪无定可依。断迷彼惑。有失念退。或修断惑非审虑生。昧钝性故。见所断惑由审虑生。推度性故。圣不审虑于粗事中失念或生。审虑不尔。如于绳等率尔谓蛇。故修断惑圣有退起。非由率尔可起见惑。圣若审虑便见谛理。故圣见断定无退义。经部师说。从阿罗汉亦无退义。彼说应理。云何知然。由教理故。知何由教。经言。苾刍圣慧断惑名为实断。又契经言。我说有学应不放逸。非阿罗汉。虽有经言佛告庆喜。我说。利养等亦障阿罗汉而不说退阿罗汉果。但说退失现法乐住。经言不动心解脱身作证。我定说无因缘从此退故。若谓有退。由经说有时爱解脱。我亦许然。但应观察彼之所退。为应果性。为静虑等。然彼根本静虑等持。要待时现前故名时解脱。彼为获得现法乐住数希现前故名为爱。有说。此定是所爱味。诸阿罗汉果性解脱恒随逐故不应名时。更不欣求故不名爱若应果性容有退者。如何世尊但说所证现法乐住有可退理。由此证知。诸阿罗汉果性解脱必是不动。然由利等扰乱过失有于所得现法乐住退去自在。谓诸钝根。若诸利根则无退失。故于所得现法乐住有退无退故名退不退法。如是思等如理应思。不退安住不动何别。非练根得名为不退。练根所得名为不动。此二所起殊胜等至。设遇退缘亦无退理。安住法者。但于已住诸胜德中能无退失。不能更引余胜德生。设复引生从彼可退。是不退等三种差别。然乔底迦昔在学位。于时解脱极啖味故。又钝根故数数退失。深自厌责执刀自害。由于身命无所恋惜。临命终时得阿罗汉便般涅槃。故乔底迦亦非退失阿罗汉果。又增十经作如是说。一法应起。谓时爱心解脱。一法应证。谓不动心解脱。若应果性名为时爱心解脱者。何故于此增十经中再说应果。又曾无处说阿罗汉果名为应起。但说名应证。又说钝根所摄应果名为应起。为显何义。若为显彼能起现前则余利根最应能起。若为显彼应起现前亦余利根最所应起。故时解脱非应果性。若尔何故说时解脱应果。谓有应果根性钝故要待时故定方现前。若与彼相违名不时解脱。阿毗达磨亦作是言。欲贪随眠由三处起。一欲贪随眠未断遍知故。二顺彼经法正现在前故。三于彼正起非理作意故。若谓彼据具因生说。复有何法因不具生。是名由教。如何由理。若阿罗汉有令烦恼毕竟不起治道已生。是则不应退起烦恼。若阿罗汉此道未生。未能永拔烦恼种故应非漏尽。若非漏尽宁说为应。是名由理。若尔应释炭喻契经。如说。多闻诸圣弟子若行若住有处有时失念故生恶不善觉。此经唯说阿罗汉果。由此经言彼圣弟子心于长夜随顺远离广说乃至临入涅槃。余契经中。有即说此顺远离等名应果力。又此经说。彼于一切顺漏已能永吐已得清凉。由此定知。是阿罗汉。实后所说是阿罗汉。然彼乃至于行住时未善通达容有此事。谓有学者于行住时由失念故容起烦恼。后成无学则无起义。前依学位故说无失。毗婆沙师定作是说。阿罗汉果亦有退义。唯阿罗汉种性有六。为余亦有六种性耶。设有皆能修练根不。颂曰。

学异生亦六  练根非见道

论曰。有学异生种性亦六。六种应果彼为先故。然见道位必无练根。此位无容起加行故。唯于信解异生位中。能修练根如无学位。如契经说。我说由斯所证四种增上心所现法乐住随一有退。所得不动心解脱身作证。我决定说无因缘从此退。如何不动法退现法乐住。颂曰。

应知退有三  已未得受用

佛唯有最后  利中后钝三

论曰。应知诸退总有三种。一已得退。谓退已得殊胜功德。二未得退。谓未能得殊胜功德。三受用退。谓诸已得殊胜功德不现在前。于此三中世尊唯有一受用退。以具众德无容一时顿现前故。余不动法具有受用及未得退。亦于胜己殊胜功德犹未得故。余五种性容具有三。亦容退失已得德故。约受用退说不动法退现法乐无相违过。无退论者作如是说。诸无漏解脱皆名不动。然别立第六不动法者。如前释通。不应为难。诸阿罗汉既许退果。为更生不。诸住果时所不作事退时作不。不尔。何缘。颂曰。

一切从果退  必得不命终

住果所不为  惭增故不作

论曰。无从果退中间命终。退已须臾必还得故。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是多闻诸圣弟子退失正念。速复还能令所退起尽没灭离。若谓不然。修梵行果应非安隐可委信处。又住果位所不应为违果事业由惭增故于暂退时亦必不造。譬如壮士虽蹶不仆。如上所言。有练根得无学有学。正练根时各几无间几解脱道。何性摄。何所依。颂曰。

练根无学位  九无间解脱

久习故学一  无漏依人三

无学依九地  有学但依六

舍果胜果道  唯得果道故

论曰。求胜种性修练根者。无学位中转一一性各九无间九解脱道。如得应果。所以者何。彼钝根性由久串习非少功力可能令转。学无学道所成坚故。有学位中转一一性各一无间一解脱道。如得初果。上相违故。彼加行道诸位各一。如是无间及解脱道一切唯是无漏性摄。圣者必无用有漏道而转根理。非增上故。依谓身地。此所依身唯人三洲。余无退故。此所依地无学通九。谓未至中间四定三无色。有学唯六。谓除后三。所以者何。夫转根者。容有舍果及胜果道。所得唯果非向道故。无有学果无色地摄。故学练根但依六地。诸无学位补特伽罗。总有几种。由何差别。颂曰。

七声闻二佛  差别由九根

论曰。居无学位圣者有九。谓七声闻及二觉者。退法等五不动分二。后先别故名七声闻。独觉大觉名二觉者。由下下等九品根异令无学圣成九差别。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依何立七。事别有几。颂曰。

加行根灭定  解脱故成七

此事别唯六  三道各二故

论曰。依加行异立初二种。谓依先时随他及法于所求义修加行故。立随信行随法行名。依根不同立次二种。谓依钝利信慧根增如次名为信解见至。依得灭定立身证名。由身证得灭尽定故。依解脱异立后二种。谓依唯慧离烦恼障者立慧解脱。依兼得定离解脱障者立俱解脱。此名虽七事别唯六。谓见道中有二圣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此至修道别立二名。一信解。二见至。此至无学复立二名。谓时解脱不时解脱。应知此中一随信行根故成三。谓下中上。性故成五。谓退法等。道故成十五。谓八忍七智。离染故成七十三。谓具缚离八地染。依身故成九。谓三洲欲天。若根性道离染依身相乘合成一亿四万七千八百二十五种。随法行等如理应思。何等名俱及慧解脱。颂曰。

俱由得灭定  余名慧解脱

论曰。诸阿罗汉得灭定者名俱解脱。由慧定力解脱烦恼解脱障故。所余未得灭尽定者名慧解脱。但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故。如世尊说。五烦恼断不可牵引未名满学。学无学位各由几因于等位中独称为满。颂曰。

有学名为满  由根果定三

无学得满名  但由根定二

论曰。学于学位独得满名。具由三因。谓根果定。有有学者但由根故亦得满名。谓诸见至未离欲染。有有学者但由果故亦得满名。谓信解不还未得灭尽定。有有学者由根果故亦得满名。谓见至不还未得灭尽定。有有学者由果定故亦得满名。谓诸信解得灭尽定。有有学者具由三故独得满名。谓诸见至得灭尽定。无有学者但由定故及根定故亦得满名。诸无学者于无学位由根定二独得满名。无学位中无非果满故无由果亦立满名。有但由根亦名为满。谓不时解脱未得灭尽定。有但由定亦名为满。谓时解脱得灭尽定。有具由二独名为满。谓不时解脱已得灭尽定。广说诸道差别无量。谓世出世见修道等。略说几道能遍摄耶。颂曰。

应知一切道  略说唯有四

谓加行无间  解脱胜进道

论曰。加行道者。谓从此后无间道生。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解脱道者。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胜进道者。谓三余道。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或复道者。谓求所依。依此寻求涅槃果故。解脱胜进如何名道。与道类同。转上品故。或前前力至后后故。或能趣入无余依故。道于余处立通行名。以能通达趣涅槃故。此有几种。依何建立。颂曰。

通行有四种  乐依本静虑

苦依所余地  迟速钝利根

论曰。经说通行总有四种。一苦迟通行。二苦速通行。三乐迟通行。四乐速通行。道依根本四静虑生名乐通行。以摄受支止观平等任运转故。道依无色未至中间名苦通行。以不摄支止观不等艰辛转故。谓无色定观减止增。未至中间观增止减。即此乐苦二通行中。钝根名迟。利根名速。二行于境通达稽迟故名迟通。翻此名速。或迟钝者所起通行名迟通行。速此相违。道亦名为菩提分法。此有几种。名义云何。颂曰。

觉分三十七  谓四念住等

觉谓尽无生  顺此故名分

论曰。经说觉分有三十七。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尽无生智说名为觉。随觉者别立三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无上菩提。无明睡眠皆永断故。及如实知已作已事不复作故。此二名觉。三十七法顺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此三十七体各别耶。不尔。云何。颂曰。

此实事唯十  谓慧勤定信

念喜舍轻安  及戒寻为体

论曰。此觉分名虽三十七。实事唯十。即慧勤等。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以定为体。信根信力以信为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体。喜觉支以喜为体。舍觉支以行舍为体。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正思惟以寻为体。如是觉分实事唯十。即是信等五根力上。更加喜舍轻安戒寻。毗婆沙师说。有十一。身业语业不相杂故。戒分为二。余九同前。念住等三名无别属。如何独说为慧勤定。颂曰。

四念住正断  神足随增上

说为慧勤定  实诸加行善

论曰。四念住等三品善法体。实遍摄诸加行善。然随同品增上善根。如次说为慧勤及定。何缘于慧立念住名。毗婆沙师作如是说。慧由念力持令住故。理实由慧令念住境。如实见者能明记故。如念住中已广成立。何故说勤名为正断。于正修习断修位中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有余师说。神即是定。足谓欲等。彼应觉分事有十三。增欲心故。又违经说。如契经言。吾今为汝说神足等。神谓受用种种神境分一为多。乃至广说。足谓欲等四三摩地。此中佛说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何缘信等先说为根。后名为力。由此五法依下上品分先后故。又依可屈伏不可屈伏故。信等何缘次第如是。谓于因果先起信心为果修因。次起精进由精进故念住所缘。由念力持心便得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是故信等如是次第。当言何位何觉分增。颂曰。

初业顺决择  及修见道位

念住等七品  应知次第增

论曰。初业位中能审照了身等四境。慧用胜故说念住增。暖法位中能证异品殊胜功德。用勤胜故说正断增。顶法位中能持胜善趣无退德。定用胜故说神足增。忍法位中必不退堕善根坚固。得增上义故说根增。第一位中非惑世法所能屈伏。得无屈义故说力增。修道位中近菩提位。助觉胜故说觉支增。见道位中速疾而转。通行胜故说道支增。然契经中随数增说先七后八。非修次第。八中正见是道亦道支。余是道支而非道。七中择法是觉亦觉支。余是觉支而非觉。毗婆沙师所说如是。有余。于此不破契经所说次第立念住等。谓修行者将修行时。于多境中其心驰散。先修念住制伏其心故。契经言。此四念住能于境界系缚其心。及正遣除耽嗜依念。是故念住说在最初。由此势力勤遂增长。为成四事正策持心。是故正断说为第二。由精进故无忧悔心。便有堪能修治胜定。是故神足说在第三。胜定为依便令信等与出世法为增上缘。由此五根说为第四。根义既立。能正伏除所治现行牵生圣法。由此五力说为第五。于见道位建立觉支。如实觉知四圣谛故。通于二位建立道支。俱通直往涅槃城故。如契经说。于八道支修圆满者于四念住至七觉支亦修圆满。又契经说。苾刍当知。宣如实言者喻说四圣谛。令依本路速行出者喻令修习八圣道支。故知八道支通依二位说。随增位说次第既然。理实应言。此三十七几通有漏几无漏耶。颂曰。

七觉八道支  一向是无漏

三四五根力  皆通于二种

论曰。此中七觉八圣道支唯是无漏。唯于修道见道位中方建立故。世间亦有正见等法。而彼不得圣道支名。所余皆通有漏无漏。此三十七何地有几。颂曰。

初静虑一切  未至除喜根

二静虑除寻  三四中除二

前三无色地  除戒前二种

于欲界有顶  除觉及道支

论曰。初静虑中具三十七。于未至地除喜觉支。近分地中励力转故。于下地法犹疑虑故。第二静虑除正思惟。彼静虑中已无寻故。由此二地各三十六。第三第四静虑中间双除喜寻各三十五。前三无色除戒三支并除喜寻各三十二。欲界有顶除觉道支各二十二。无无漏故。觉分转时必得证净。此有几种。依何位得实体是何法有漏无漏耶。颂曰。

证净有四种  谓佛法僧戒

见三得法戒  见道兼佛僧

法谓三谛全  菩萨独觉道

信戒二为体  四皆唯无漏

论曰。经说证净总有四种。一于佛证净。二于法证净。三于僧证净。四圣戒证净。且见道位见三谛时。一一唯得法戒证净。见道谛位兼得佛僧。谓于尔时兼于成佛诸无学法。成声闻僧学无学法亦得证净。兼言为显见道谛时亦得于法及戒证净。然所信法略有二种。一别。二总。总通四谛。别唯三谛全菩萨独觉道。故见四谛时皆得法证净。圣所爱戒与现观俱。故一切时无不亦得。由所信别故名有四。应知实事唯有二种。谓于佛等三种证净以信为体。圣戒证净以戒为体故唯有二。如是四种唯是无漏。以有漏法非证净故。为依何义立证净名。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所信三宝及妙尸罗皆名为净。离不信垢破戒垢故。由证得净立证净名。如出观时现起次第故说观内次第如是。如何出时现起次第。谓出观位先信世尊是正等觉。次于正法毗奈耶中信是善说。后信圣位是妙行者。正信三宝犹如良医及如良药看病者故。由心净故发净尸罗。是故尸罗说为第四。要具净信此乃现前。如遇三缘病方除故。或此四种。犹如导师道路商侣及所乘乘。经言。学位成就八支。无学位中具成就十。何缘不说有学位中有正解脱及有正智。正脱正智其体是何。颂曰。

学有余缚故  无正脱智支

解脱为无为  谓胜解惑灭

有为无学支  即二解脱蕴

正智如觉说  谓尽无生智

论曰。有学位中尚有余缚未解脱故无解脱支。非离少缚可名脱者。非无解脱体可立解脱智。无学已脱诸烦恼缚。复能起二了解脱智。由二显了可立二支。有学不然。故唯成八。解脱体有二。谓有为无为。有为解脱谓无学胜解。无为解脱谓一切惑灭。有为解脱名无学支。以立支名依有为故支摄。解脱复有二种。即余经言心慧解脱。应知此二即解脱蕴。若尔不应契经中说。云何解脱清净最胜。谓心从贪离染解脱。及从嗔痴离染解脱。于解脱蕴未满为满已满为摄修欲勤等。故解脱蕴非唯胜解。若尔是何。有余师说。由真智力遣贪嗔痴。即心离垢名解脱蕴。如是已说正解脱体。正智体者如前觉说。谓即前说尽无生智。心于何世正得解脱而言无学心解脱耶。颂曰。

无学心生时  正从障解脱

论曰。如本论说。初无学心未来生时从障解脱。何谓为障。谓烦恼得。由彼能遮此心生故。金刚喻定正灭位中彼得正断。初无学心于正生位正得解脱。金刚喻定已灭位中彼得已断。初无学心于已生位名已解脱。未生无学及世俗心当于尔时亦名解脱。然今且说决定生者。以于尔时行身世故。诸世俗心从何解脱。亦即从彼遮心生障未解脱位此岂不生。虽有已生不似今者。彼何所似。与惑得俱。此后若生无俱惑得。道于何位令生障断。颂曰。

道唯正灭位  能令彼障断

论曰。正灭位言显居现在。正生言显未来世故。道能断障唯正灭时。余位定无断障用故。非如解脱通未生者。以生未生离障同故。经说三界谓断离灭。以何为体。差别云何。颂曰。

无为说三界  离界唯离贪

断界断余结  灭界灭彼事

论曰。断等三界。即分前说无为解脱以为自体。言离界者。谓但离贪。言断界者。谓断余结。言灭界者。谓灭所余贪等随眠所随增事故。经说三界即无为解脱。若事能厌必能离耶。不尔。云何。颂曰。

厌缘苦集慧  离缘四能断

相对互广狭  故应成四句

论曰。唯缘苦集所起忍智说名为厌。余则不然。四谛境中所起忍智。能断惑者皆得离名。广狭有殊故成四句。有厌非离。谓缘苦集不令惑断所有忍智。缘厌境故。非离染故。有离非厌。谓缘灭道能令惑断所有忍智。缘欣境故。能离染故。有厌亦离。谓缘苦集能令惑断所有忍智。有非厌离。谓缘灭道不令惑断所有忍智。应知此中先离欲染后见谛者所有法忍及诸智中加行解脱胜进道摄不令惑断。惑已断故。非断治故。

说一切有部俱舍论卷第二十五

猜你喜欢
  瑜伽论记卷第二十三(之上)(论本八十八至第九十)·遁伦
  卷第九·契嵩
  卷第九·佚名
  现观庄严论序·太虚
  序·其白德富
  三身梵赞·佚名
  卷十四(竺法护译)·佚名
  金刚仙论 第七卷·佚名
  阿育王传卷第二(本缘之余)·佚名
  马喻品第十九·佚名
  卷一百一十三·佚名
  八 集·佚名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自融
  一与三·佚名
  文殊师利发愿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杨適·唐圭璋

      適字安道,慈溪人。隐居大隐山,以行义闻于乡里,人称大隐先生。嘉祐六年(1061),以荐授将仕郎,试太学助都,不赴。卒年七十六。自署慈川逸民。   长相思   题丈亭馆   南山明。北山明。中有长亭号丈亭。沙边供送迎。  

  • 卷一百六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六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宋诗四十一 陈与义 试院春晴 今日天气佳忽思赋新诗春光挟晴色并上桃花枝白云浩浩去天色青陆离余霏遇晩日彩翠纷新奇天公出变化惊倒痴絶儿逶迤或耐久美好固暂

  • 道乡诗钞·吴之振

    邹浩秋蝇秋风快如刀,着木木欲折。蕃鲜转凄凄,入眼无一悦。青蝇独何为,飞鸣犹未灭。造化本无私,尔生亦偶窃。念方三伏中,日车午停辙。下照人世间,何异红炉热。劲鸟倦戢翼,狞兽喘吐舌。惟人於此时,体懈剧疲苶。虚堂幸可逃,枕簟随

  • 志第二十三 百官下·魏徵

    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水等台 ,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寺,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

  • 國朝獻徵錄卷之九十六·焦竑

      山東二(知府 通判 知州 吏目 知縣 教諭)   ◆知府   濟寧府知府方公克勤墓版文(宋濂)   □州府知府□公偉墓表(陳清)   萊州府知府?公堅傳(何景明)   萊州府知府李君楘墓志銘(李東陽)   東□□府高祐傳  

  • 第六十七卷 忠节 一 一·缪荃孙

    徐 州 府 汉周 苛周苛,沛人。初以客从沛公,及入关,以苛为御史大夫。楚围荥阳急,汉王遁去,使苛守荥阳。楚破荥阳,生得苛。项王爨大鼎于宇下,谓苛曰:为我将,我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不从,则烹。苛嫂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

  • 通鉴纪事本末卷八上·袁枢

    宋 袁枢 撰宦官亡汉【党铜之祸 董卓之乱】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兄弟专权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宪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不事豪党遂与定议诛宪【事见窦氏专恣】郑众迁大长秋帝策勲班赏众每辞多受少帝由是贤之常与之议论政事

  • 一、我的母亲·包天笑

      在五岁以前,我是完全不能记忆了,我的知识,就算是从五岁开始了吧。因为我是五岁就上学了。  我的出生,是在苏州城内西花桥巷一个宅子里。这宅子并不是我家所有,我家只是租着住居而已。及至我略知事物,以及五岁上学的年

  • 4.尧舜让位·林汉达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yáo)、舜(shùn)和禹(yǔ)。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那时候,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有什么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领一起商量。尧年纪老了,想找一

  • 近者悦,远者来·孔子

    【原文】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 叶公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让国内的喜悦,让国外的人来投奔。” 【读解】 近者悦,远者来。 内政外交,一语囊括。 近者悦是因为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

  • 第六篇 统治的理论 第六十九章 掩饰·林语堂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 ,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 胜矣。语译兵家曾说:“我不敢先挑起战端以兵伐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起而应战;在作战

  • 仲子書卷五·冯云鹓

    祠墓古蹟仲子墓在開州北七里西南為戚城東北為蒯瞶臺各距二三里墓前有享殿三楹東西廂各一及石羊虎林門明嘉靖中置守墳户有司春秋時祭仲氏裔孫歲一赴開祭墓則在開州者為眞墓也一在長垣縣東北三里古蒲邑世傳為衣冠墓一在

  • 卷三百七十·佚名

    △初分遍学道品第六十四之五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一切种菩提分法及诸菩提。如是一切皆非相应非不相应。无合无散无色无见。无对一相所谓无相。云何如是菩提分法能取菩提。世尊,皆非相应非不相应。无合无散无色无见

  • 鞞摩肃经全文·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於是鞞摩肃(姓也)异学。中食後行彷徉而行至世尊所。到已白世尊曰:唯瞿昙。形色极无上妙。此迦旃延。云何为色妙。此瞿昙。谓色妙极妙。更无有妙最胜者,最

  • 第二十三卷·佚名

    一切种族坛印品第四十八之二大奋怒王入坛印准前第十二印。唯改右头指。向外直伸。此印坛内作诸法用大奋怒王召请印二手头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右押左掌内相叉。相钩急握。伸二大指上下来去。此印三昧请召一切真言明神坛

  • 藏一话腴·陈郁

    宋代笔记。4卷。陈郁著。陈郁字仲文,号藏一。此书分甲、乙2集,又各分上下卷。多记两宋杂事。其间文人轶事与诗话,对研究宋代文学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卷3载周邦彦《天赐白》等诗,并称周邦彦诗“若此凡数百篇,岂区区学晚唐者

  • 东园丛说·李如篪

    三卷,南宋李如箎撰。卷首有自序,作于绍兴壬子(1132),谓“仆顷年僻居语儿之东乡,既无进取之望,又不能营治资产,日与樵渔农圃者处,羹藜饭糗,安分循理,亦足以自乐。时时披阅文集,省记旧闻,随手笔之,遂成卷帙。其间经、史、子、集,天文

  • 丽石的日记·庐隐

    短篇小说,庐隐著。《丽石的日记》是惊世骇俗之作。小说中的丽石是一名学生,也是一个要奋斗的女子。她要奋斗却又找不到出路,只能陷于烦闷之中。好不容易在同性朋友沅青身上找到一点精神安慰,不料沅青最终与她的表哥恋爱,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