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七

弘赞法华传卷第七

  蓝谷沙门慧详撰

诵持第六之二

·北齐灵岩寺东林僧

·北齐并州看山掘地得舌

·北齐寿门山顶释道树

·北齐释灵侃(老矩师附)

·陈交州僧都释法爱

·陈寿春曲水寺释法慧(华手尼附东阇梨附)

·隋光禄大夫陈陵妻章氏

·隋齐州灵岩寺释僧生

·隋琅玡居士王梵行

·隋江都县释慧向(尼法润附)

·隋高邙释宝通

·隋江阳永齐寺释僧映

·隋清信士陆淳

·隋净道寺释法朗

·隋禅居道场释慧斌

·隋长乐寺释慧偕

·隋天台山释智越

·隋鄂州神异释僧朗

·隋黄州随化寺释玄秀

·隋始与释慧峙

·隋杨州长乐寺释智业

·隋并州人高守节

高齐时有僧。失其名。在灵岩寺东林。诵法华经。每精诚恳到。中表洁净。焚香礼佛。以求证验。初有大蛇及雉鹿等。俱来立听。诵讫乃散。中时即山神将食。自来供养。后忽见光明。从东山而下。有大菩萨。乘六牙白象。大众围绕。直至其前。僧望光礼拜。庆悦深至。疑义阙文。皆为敷释。余众但闻异香。经久方隐。

齐文成世。并州东看山侧。有人堀地。得见一处土。其色黄白。与旁有异。寻见一物。状人两唇。其中有舌。鲜红赤色。以事闻奏。问诸通人。无能知者。沙门大统法上奏曰。此持法华者。六根不坏报耳。诵满千遍。其。验乎。乃敕中书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省。必有灵异。宜迁置净所。设斋供养。珍奉敕至彼。集诸持法华沙门。执炉洁斋。绕旋而祝曰。菩萨涅槃。年代已远。像法流行。奉无谬者。请现感应。才始发声。此之唇舌。一时鼓动。虽无声响。而相似读诵。诸同见者。莫不毛竖。珍以状闻。诏遣石函藏之。迁于塔室(云云)。

释道树。寿春石涧人。蔬食长斋。诵法华一部。禅思通彻。远近钦敬。住寿门山顶寺。时住聚落。应赴齐供。就他乞衣食者。必是为之转厄。将物永去。灾障转移。退物更还。祸即不灭。有人姓郑。请树宿齐。诵经始讫。端坐思念。忽云。征相不好。见一棺木。破某处入。从某处生。于是。合家次第来问。并云非也。至少新妇曰。或是汝耶。宜好用心。少时。此妇因产而卒。又一时。诸尼在郑寺。共学经声。树来观。历到一沙弥尼。敛眉语曰。尔须忏悔。更二年婴百牛疾。乞活道路。果如其言。预记多验。年九十余卒。即天保中也。

释灵侃。未详何人。识见聪敏。每诵法华。初诵经竟。便感恶疾。即诉其师云。侃闻。受持法华。得六根清净。云何侃诵。乃感斯疾。其师云。汝诵经时。作若为方法。答云。诵时。或不洗手。或复袒。乍安脚后。乍置床头耳。师云。此是护法善神。谪罚汝也。非关经无感德。汝可忏悔。于是。作素木函。盛经顶载。在殿内行道。除大小便及以食饮。专自苦到。乃至头破血流。自咎自责。如是经历三年。于五更向晓。有人叩佛殿户。唤令便开。侃初不肯云。其是罪人。何处有闲佣相与开门。唤之不已。遂为开之。见一老公。须鬓皓白。手捉一杖。即连打侃云。汝从今去。更敢轻慢法华经耶。应打之时。身疮除愈。四大平复。天明视殿前。见有象迹。始知此老公是普贤菩萨。来降灭罪也。自尔。改忏悛革。精勤习诵。后不知所终。

又老矩师。亦以法华为业。诵持。即觉口中别有甘味。非世所有。故诵之。不欲息也。

释法爱。长沙人也。少而出家。不能蔬节苦行。诵法华经甚通利。兼听三论。隋阳晋征交址。值交人反乱。爱随例藏避。忽为五贼所得。置在一处。口云。待我食竟。杀却道人。爱乃见壁边有一槊子。挟将出外。向北直走。值一大树。隐立树边。贼食竟起。遂遥似见爱。竟往趣之。近便不睹。自相谓曰。向者遥见道人。比至不见。当是去竟。爱一心捉槊不敢动。贼回首远相望。如有所瞩。忽云。道人已去。宜共逐之。遂奔驰竟往。爱。于是向北走。到一棘林。即投中隐避。乃遇两虎相抱而卧。虎见爱来。并举头看爱。爱转惶惧。口云。二檀越。贫道被贼逐。急投檀越。愿时将接救护。二虎即出外。奋迅惊吼。贼便退散。爱又北走。虎随追之。到一水边见人。持数片饮食授与爱。爱受而食之。乃是煎膏粄也。气味甚美。即便渡水上洲。虎亦舍去。仍宿洲上。又遇二人。亦同在宿。大设异味。至晓方别。仍又嘱云。但北向行。自当得脱。于是北出三十余里。乃逢知旧。亦同避贼。相见欢喜。始得免脱。爱后向道俗说之。不知所终。

释法慧。未详氏族。出家住寿春曲水寺。蔬食长齐。不受嚫施。无贪无嗔。心行调善。布衣獘衲。不居房室止有绳床。在步廊下。诵法华经一部。诵时。口必有密光。看者。皆见照于檐宇。年七十五而终。即陈宣时也。

又高[邱-丘+王]县比丘尼花手。诵法华经。适通第一。右手爪上即生一花。形如菱菜。如是诵五卷。五指爪上。生于五花。次诵第六第七。掌内又生二花。形大于前。州境因呼为花手尼。尼亦无甚苦节。陈武帝。召见看之。后不知所终。

又长干寺东阇梨者。诵法华经。甚有节行。每有所诵。瓶水。夏冷冬温。略为常候。

清信女章氏。隋右光禄大夫陈陵妻也。诵法华经。每悔四体羸乏。不堪久诵。忽梦僧。持一碗药作黄色。来在章前。与之令服。已经少时。因腹痛惊觉。腹痛既甚。即使唤陵寻至。章云。世人道。若梦见道人。多是鬼。今夜忽梦服道人药。即是服鬼药。决死不疑。语顷乃令陵避。须臾下痢。纯作薰色。似梦所见。痢竟。所患都差。自后四体休健。常能读诵。日夜一遍。无复困极也。

释僧生。不知氏族。或云。卫州人。以开皇六年。至齐州界。其人。室无定所。但有伽蓝之地。不问有僧无僧。仍于中住。乞食诵经。限满千遍。然后一移。其年。至灵岩宝山道场。于兰若中。住诵经。尔夜。山神将数十人来听。生问曰。檀越何神。答云。弟子。是北山神。住此已来七百余年。今闻法师诵经。故来听之。屈师为诵。良久乃去。自后常尔。生于后出往相州。建造经藏。旬月而成。意欲于眼中燃灯供养。而不能得出眼精人。于是。营得一刀子长五六寸。并钱一贯。入山觅猎师。师云。不用师钱。但与弟子刀子。猎师即为出眼竟。身青瘀。然后乃稣。稣竟。语猎师云。可以火熟。此疮。猎师以火熟之。然后还相州法藏寺。燃灯供养。诵经不息。若欲析请舍利。暂尔敛心。即降三五。或时。七日伏念。便盈百数。近远道俗。深敬慕之。开皇七年卒矣。

清信士王。梵行。琅玡临沂人。小失两眼。其母慈念。口授法华。至年十三。一部通利。仍昼夜诵习。凭心专到。诵得一万七千遍。虽目无睹。而行来不须前导。自识坑坎。能织席箪。缝衣书疏。胜有眼人。人咸疑其别有所得。蔬食持齐。永无妻娶。年七十一。开皇六年终。尸陀草野。鸟兽不敢近。肉既消尽。唯余白骨。舌方出口。长一尺余。色如莲花。其弟慧义。以砖函盛之。久而不烂。

释慧向。俗姓刘氏。彭城人。甚有道素。众所知识。省事务。唯诵法华。来到江都县。寄故亭村住。年一百二岁。初无疾病。而忽云。贫道当行。与檀越别。于是端坐而终。村人舆出林间。未敢埋殡。经一七日。其尸忽自仰卧。初申后屈已合掌。了不烂坏。转久但干辟而已。村人埋之于铜山之侧。采樵人。时有闻诵经声。不知的。在何处。扬州总管府司马赵元恪。因公行次。从向墓傍过。见一茎莲华。生于陆地。怪而访之。村人云。是慧向师之冢。此僧生存。诵法华经。或当是其所致。乃堀而视之。唯白骨口中。其舌如旧。红赤柔软。都不变坏。从此舌根。生此莲花。因遂闻奏。表其灵异。又起七层砖塔。塔今见在。

又比丘尼法润。姓陈。丹阳人也。住三昧寺。诵法华经。甚有道行。死后。尸陀林野。以施虫兽。经停百许日。虫鸟啖食都尽。唯舌与心。宛然俱存。舌犹赤色。而心稍如黑耳。其缘家子弟。乃收葬起塔。

释宝通。不知氏族。高[邱-丘+王]人。无余知解。唯诵法华经第七卷咒数篇耳。而忽自见鬼物。有杨桥村赵家妇。为村神所魅。通当过到神舍。神乃起迎请座。通谓神曰。居近人村。应为作益。何仍魅他妇耶。神曰。非弟子咎。此是群下耳。当为治之。即遣小吏。唤得魅神来到庭前。罚之一百流血。赵妇因是得差。又问神曰。彼白露村神。与此相关不。神曰。亦相关耳。通曰。彼村有郝家妇。为彼村神所魅。能令差不。神曰。可得。即遣唤彼白露村神。亦罚一百。郝家妇寻差。于后。赵氏妻。旧疾还发。歌吟竟日。主人告通。通此往。即见前得罚之神。在病人傍。通语曰。前言永去。今那得来。吾当诵咒。神乃叩头。求哀乞得归。不烦咒也。神于是遥去。因尔永差。

释僧映。未详氏族居贯也。少出家。住江阳永齐寺。诵法华经。至于年老。诵习无辍。与一法师并房。法师意常嫌诵经声高。妨废看读。请骞师谏之。尔日初夜月朗。僧映依常诵经。骞师欲往谏止。开户望见。映房前。有数千人。身著钾铠。持弓带仗。叉手胡跪。以听诵经。骞师即退归房。明日备向此法师。述昨宵所见。共往忏悔嫌怪之罪。映。若凡常行往。恒闻前后似有钾仗之声。开皇年中。卒于寺矣。

清信士陆淳。吴人也。诵法华经一部。蔬食长齐。以大业二年五月。染患甚笃。经十余日。于后四日四夜。仰卧看屋。了不暂眴。有知识睿师。因来看疾。问。何所睹耶。其答云。佛记淳当生炎摩天。今见彼天宫堂殿。林木城阙。诸天徒众。看之致乐。不觉倦也。过四日。身亡。

释法朗。俗姓张。河北武城人也。幼而出家。唯修练行。住彭城郡南山净道寺。为沙弥时。诵法华经。自少至老。诵习无懈。至年五十三。开皇十三年死。得七日。见阎罗王。王前有六道人。王问初一僧。有何德业。初人答。诵维摩经。王曰。度南边立。问第二僧。有何德行。答。诵涅槃经十卷。王曰。亦南边立。问第三僧。有何德业。答。诵金光明经。王曰。亦南边立。问第四僧。有何行业。答。讲涅槃经。王曰。度西行立。问第五僧。有何德行。答。讲十地论。王敛眉而言曰。度北行立。第六问法朗云。有何行业。答。诵法华经。王曰。度东行立。问六僧竟。遣人。领北行立者。向地狱道。领西行立者。向畜生道。领南行三僧。向人道。语向三道者云。去不得归。次语法朗。领往天道。令见其生处。可放还家。赐寿八十五岁。朗后天宫还。忽然而活。看左臂上。隐隐有赤字。作八十五岁字。

释慧斌。俗姓胡氏。出家。住豫章郡禅居道场。后师事天台智顗。祈求出家。蔬食长齐。精苦尤甚。隐居匡山。杜绝人物。诵法华经。初诵经竟。即燃左手第四指。以为供养。如此日限三遍。自是累年每有殊香熏馥房户。又闻弹指感动居邻。以大业八年八月舍命。春秋四十有四。未亡之前。自睹神人现形数丈。而为作礼。称叹持经功德。因言。法师当行。躬愿陪从。又寺僧智海。实行人也。梦法师云。今生兜率陀天。接奉无由。便此辞别。深相劝课。使共行道。身亡以后。形体长大。倍于平昔。敛以旧衣。三分蔽一。道俗惊异。莫详其理。遗言付嘱。令身施众生。同学僧顗。赞成其志。收骸。建立方坟于尸陀之所洪井岩焉。

释慧偕。俗姓刘。海陵人也。年九岁出家。事江都郡长乐寺盈法师。为弟子。年至十七。方诵法华。十八。师便迁化。唯余第四卷见宝塔品。已后未过。年二十二。遂染时患。当时困笃。唯一心念观世音势至。及所诵经。请救免厄。忽梦有人。来追慧偕。及同寺智达。将去。经涉山险。履践荜莸。俄顷到一处。如今府寺。行墙屋宇房廊宛然。兵卫森列。执持器仗。入门望见。一人戴乌纱帽。身著白衣。甚好鬓面。在厅上坐云。是阎罗王。傍无侍卫。此追摄人。送文书。舒王前案上。王即判偕等二人。取为左右。偕诉云。愿诵法华经。余半卷未度。及功德未了。所以不惬。王又判放偕。遥见放字分明。王即唤向所追慧偕人来脱衣。复唤得一人。头有角形。状如今鬼卒。手捉长鞭。挞此人。偕便惊觉。唤观世音弥勒。斯须臾。乃见一梵僧。手把杨枝。复有一俗人。如今维摩诘像。手擎铜娑罗水。此僧。即持杨枝拂偕。取水赐漱。问。病得几日。偕答。五日。僧云。六日当差。至明朝。即鼻中泻血。便即解醒。偕病差后。经停少时。知达染患。首尾七日。便即命过。偕平复如故。已后罄舍身资。造弥陀观音势至等像。又造法华思盖等杂经。二十余部。至大业十二年。偕年四十三。后不知所终。

释智越。姓郑氏。南阳人也。少出家。早离尘俗。后到金陵。便值智者。北面投诚。授以禅法。深达五门。穷通六妙。诵法华经。万有余遍。瓶水自盈。经之力也。学徒虽众。最居称首。临海露山精舍。巨有灵异。智者每令影响。晦迹已后。台山一众。斯焉是属。大业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寝疾经旬。右胁而卒。春秋七十四。临终之日。山崩地动。境内道俗。咸所见闻。

释僧朗。一名法朗。俗姓许氏。南阳人。年二十余。欣欲出家。寻预剃落。栖止无定。多住鄂州。形貌与世殊。有奇相。饮啖同俗。为时共轻。常养一猴一犬。其状伟大。皆黄赤色。不狎余人。惟附于朗。日夕相随。未曾舍离。若至食时。以木盂受食。朗啖饱已。余者用喂。同器食讫。猴便取孟戴之。骑犬背上。先朗而行。人有夺者。辄为所咋。朗任犬盘游。略无常度。陈末隋初。行于江岭之表。章服粗弊。威仪越序。杖策徒行。护养生命。时复读诵诸经。偏以法华为志。素乏声哢。乃洁誓诵之。一坐七遍。如是不久。音韵谐畅。或如筝笛。或似风雷。纵任抑扬。文句明了。而唇吻不动。转起喉中。傍人观者。视听皆失。其诵必以七数为期。乃至七十。七百。七千。逮于七万。然臂脚及手甲。缩任怀。有若龟藏。时同肉聚。或往酒席。同诸宴饮。而嚼噍猪肉。不测其来。故世语云。法华朗。五处俱时缩。猪肉满口腹。或复巡江洄溯。拱手舟中。猴犬在傍。都无舣桌。随意所往。虽凌犯风波。瞬息之间。便达所在。大业末岁。犹未尘飞。而朗口惟唱贼。朝夕不息。官人惧以惑众。遂幽而杀之。襄阳法琳。素与交游。奉其远度。因事而述。

释玄秀。未详氏族居贯。少出家。住黄州随化寺。性清慎温恭。为志常诵法华。每感微异。未以为怪。时属炎暑。同友遂凉。遣召秀来。欲有谈笑。既至房前。但见羽卫严肃。人马伟大。怖而返告。同往共观。如初不异。转至后门。其徒弥盛。上望空中。填塞无际。多乘象马。类杂鬼神。乃知其感通也。置而却返。明晨惭谢。朋徒遂绝。秀专斯业。隋末终寺。

释慧峙。未详氏族。始兴人也。少而道素。勤于听习。诵法华经。凡三千余遍。年二十三。正听律。忽染时患。经涉数旬。乃梦有人将峙。到一所墙院。赤白一如官舍。入门即见贵人。形长八九尺。身著绛绀袍。戴乌纱帽。云。是阎罗王。王问。师作何德业。峙答云。少来诵法华经。王云。可诵。峙即觉升一高座面向西。诵法华经第二卷。到譬喻品中譬如长者有一大宅便住。王即起云。法师还去。命二人送。一人姓陈。一人不记。送出到路侧。将峙入一棘林中。断峙身为两段。人各捉一段。到河水边洗之。竟仍掷过傍岸。因即醒悟。疾亦轻损。数日平复。即能听诵。又年五十五时。身又染患。忽梦见在始兴果心寺浮图上立。有人推下云。乞汝八十余年命。因即痊愈。到大业十三年。年八十二岁。后不知所终。

释智业。俗姓扬氏。少小出家。住扬州长乐寺。精勤戒业。诵法华经。文句通利。犹若泻瓶。隋大业末年。文化及在扬州作逆。杀炀帝于宫闱。于时天下崩离百姓饥馑。居人波迸。米升万钱。智业。时在别院。居一小屋。专诵不辍。遂饿死房中。无人收葬。此屋因复倾倒。智业尸骸。竟在其下。及义宁初。平定之后。其处忽生一茎莲花。光色开敷。异常鲜丽。道俗惊嗟。莫知其故。时寺僧有耆旧者。乃悟曰。此地。曾有一僧。专诵法华。于时。既属丧乱。于兹舍命。无人埋殡。骸骨在此。必是僧之灵也。乃寻堀花根。果得骸骨。其青莲花。乃从髑髅中舌根下生。舌如生存。都不烂坏。寺众。乃将舌及华上堂。鸣钟集众。为转法华。其舌闻经。犹能振动。道俗闻之。观者如堵。莫不嗟叹。咸发胜心矣。

隋并州人。高守节。家代信奉。而守节尤为精到。年十六七时。曾游代都。道遇沙门。年可六十。自称海云。与之谈叙。因谓曰。儿能诵经不。答曰。诚其本心。云。即将向五台。至一处。见三草屋。才得容身。乃于中止。教诵法华经。在外乞求。给其衣食。节。屡见胡僧来至。与师言笑。终而归去后。云辄问曰。识向胡僧不。曰。不识。云貌似戏言曰。是文殊师利菩萨。节。虽频承此告。未悟其旨。后忽使节下山。就村取物。仍诫曰。夫女人者。众恶之本。坏菩提道。破涅槃城。汝向人间。宜其深慎。节敬诺。受教下山。中路乃见一女人。年十四五。衣服鲜花。姿容雅丽。乘一白马。直趣其前。扣头向节曰。身有急患。要须下乘。马好跳跃。制不自由。希君扶接。济此微命。节遂念师言。竟不回顾。女亦追寻数里。苦切其辞。节执志如初。俄而致失。既还本处。具陈其事。师曰。汝真丈夫矣。虽然。此是文殊师利菩萨。节尚不悟。犹谓戏言。然。于此诵经。凡历三载。法华一部。甚得精淳。后闻长安度人。心希剃落。晨昏方便。咨师欲去。师云。汝诵得法华。大乘种子。今已成就。汝必欲去。当询好师。此之一别。难重相见。汝京内可于禅定道场。依止卧伦禅师。节入京求度。不遂其心。乃往伦所。伦曰。汝从何来。答。从五台山来。和尚。遣与师为弟子。伦曰。和尚名谁。答曰。名海云。伦大惊叹曰。五台山者。文殊所居。海云比丘。即是华严经中善财童子。第三大善知识。汝何以弃此圣人。千劫万劫。无由一遇。何其误耶。节乃始悟由来。恨不碎其身骨。而愚情眷眷。犹希再睹。遂辞伦返迹。日夜奔驰。及至故处。都无所见。

弘赞法华传卷第七

猜你喜欢
  佛说佛名经卷第四·佚名
  五种成败章第五·佚名
  卷二百五十·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五·欧阳竟无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五卷·龙树
   第三十二則 臨濟佛法大意·胡兰成
  余杭政禅师·惠洪
  禅宗颂古联珠旧序·佚名
  覆余乃仁居士电·太虚
  卷九(临济宗)·佚名
  卷五百二十三·佚名
  第四卷·佚名
  普慈闿士品第二十八·佚名
  卷四十五·性音
  卷第三十五·居顶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七·杜文澜

    卷七凤来朝史达祖词、扇底并团圆影句、万氏云扇底并三字、义理缺明、按并字疑弄字之误、雨中花慢辛弃疾词、幸山中芋栗、今歳全收二句、本杜少陵园收芧栗未全贫诗意、芋应作芧、虽杜诗亦有作芋之

  • 卷八·杜甫

    (上元、宝应间,公居成都作。) 建都十二韵 苍生未苏息, 胡马半乾坤。 议在云台上, 谁扶黄屋尊? 建都分魏阙, 下韶辟荆门。 恐失东人望, 其如西极存。 时危当雪耻, 计大岂轻论? 虽倚三阶正, 终愁万国翻。 牵裾恨不死, 漏网荷殊恩。

  • 水云集补钞·管庭芬

    水云集补钞汪元量贾魏公府湖边不见碾香车,断珥遗细满路途。门迳风轻飞野马,亭台火尽及池鱼。海棠花下生青杞,石竹丛边出紫苏。却忆相公游赏日,三千卫士立阶除。送琴师毛敏仲北行西塞山前日落处,北关门外雨来天。南人堕泪北

  • 卷六百五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六百五十三方干山中寄吴磻十韵莫问终休否林中事已成盘飡怜火种岁计付刀耕掬水皆花气听松似雨声书空翘足卧避险侧身行果傍闲轩落蒲连湿岸生禅僧知见理妻子笑无名更拟教诗【一作书】苦何曾待酒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七十九·佚名

    嘉靖三十年十一月乙酉朔○丙戌○朵颜逆酋哈舟儿陈通事伏诛舟儿甘州卫人史氏子名进通事名志允先年俱被掠陷虏中久之逃归中路为朵颜卫夷人所获隶酋干堆板卜等帐下各为通事进更名哈舟儿志允更名昂灰时时引虏于各关口素盐

  • 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六·佚名

    正统十三年五月乙酉朔夜有流星大如椀色青白光明烛地出正南东行至云中○丙戌贵州按察司副使李睿丁忧命起复赴任经理屯田○山东济南青登莱等府俱奏蝗虫生发请差人捕灭从之○丁亥保安王公鋉奏镇国将军公镀受封醴泉同官二

  • 卷之三百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满文老档》人名、地名索引·佚名

    《满文老档》人名、地名索引凡 例一、本索引包括《满文老档》全部人名、地名。下列太祖朝人名索引,太宗朝人名索引、太祖朝地名索引、太宗朝地名索引四部分。二,全部索引共有8860条。其中太祖朝人名3270条,地名872条,太宗

  • 卷七十一·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七十一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 隽不疑字曼倩勃海人也【师古曰隽音字兖反又辞兖反○宋祁曰昭纪中师古亦两音

  • 崔光韶传·李延寿

    崔光韶,是崔亮的从父兄弟。最初被朝廷授予奉朝请,光韶与兄弟光伯是孪生,两人的学业相当,相处十分友爱。光韶便通过吏部尚书李冲,把官职让给光伯,表情和言辞十分恳切。李冲替他奏闻朝廷,孝文帝表彰了他的行为,并同意他的请求。

  • 卷八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八十五典礼志八八旗婚礼【王公婚礼 公主等婚礼 品宦婚礼婚礼通例】王公婚礼亲王婚礼亲王及亲王未分家之子婚娶纳币用珍珠金银花绣袍褂裙粧縀蟒縀素縀衣共九袭蟒縀素縀被褥七具金项圈一合

  • 惜时第五十三·佚名

    夫停灯于缸,先焰非后焰,而明者不能见;藏山于泽,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则时时灭,山亦时时移矣,天回日转,其谢如矢,騕褭迅足,神马弗能追也。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以过,唯立德贻爱,为不朽也。昔之君子,欲行仁义于天下,则与时

  • 春秋大全卷十·胡广

    明 胡广等 撰庄公【辛惠王亥七年】二十有四年【齐桓十六晋献七卫惠三十蔡穆五郑文三曹僖公赤元年陈宣二十三杞惠三宋桓十二秦宣六楚成二】春王三月刻桓宫桷【左传春刻其桷皆非礼也御孙谏曰臣闻之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

  • 万定禅师寿言·太虚

    万定禅师,法讳先禅,浙江乐清人。年二十六,觉悟世相无常而出家。慕迦叶风,习头陀行,居山熏修。且曾二度掩关。为则愿法师入室弟子,于天台教观,颇明宗趣。师之德学,为浙东缁林所推崇。于兴造寺庙,得方便慧。乐清之白鹤寺,永嘉之妙

  • 佛说法身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尔时世尊。于大众中以微妙音作如是言。诸佛如来有二种身。皆具河沙功德。何等为二。所谓化身法身。而化身者。示从父母所生。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以智

  •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卷第二·佚名

    大隋北印度三藏阇那崛多译  南无佛华敷王如来 南无虚空清净王如来 南无智自在王如来 南无须弥王如来 南无震声王如来 南无震上王如来 南无震下王如来 南无震声力如来 南无迦陵伽王如来 南无瞿拏光明王如来

  • 左传补注·惠栋

    六卷。清惠栋撰。此书是惠栋《九经古义》之一。惠栋认为杜预《春秋左传集解》颇多违误,“因刺取经传,附以先世遗闻,广为补注六卷。用以博异说,祛俗议。宗韦、郑之遗,前修不掩;效乐、刘之意,有失必规,其中于古今文之同异者尤

  • 右绕佛塔功德经·佚名

    全一卷。唐代实叉难陀(652~710)译。又作绕塔功德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本经系佛应舍利弗之请,以偈宣说右绕佛塔之功德。初叙在家众右绕塔可得夜叉鬼神等之亲近供养、远离八难、具妙色相、生于最尊之姓、仪容端正等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