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第十九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九

隆兴府石室沙门 祖琇 撰

元兴元年。荆溪湛然禅师临终谓其徒曰。大道无方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吾归骨此山。报尽今夕。聊与汝等谈道而决。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为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爇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斯而已。尔其志之。言讫而化。翰林梁肃题其碑阴曰。圣人不兴。必有命世者出焉。自智者以法付灌顶。顶再世而至左溪。明道若昧。待公而发。乘此宝乘。焕然中兴。其受业身通者三十九人。而搢绅先生高位崇名屈体受教者数十。师严道尊。遐迩归仁。自非命世亚圣。曷以臻此。

贞元二年。翰林梁肃修天台止观论成。着止观统例曰。夫止观何为也。导万化之理而复於实际者也。实际者何也。性之本也。物之所以不能复者。昏与动使之然也。照昏者谓之明。驻动者谓之静。明与静止观之体也。在因谓之止观。在果谓之智定。因谓之行。果谓之成。行者行此者也。成者证此者也。原夫圣人有以见惑足以丧志。动足以失方。於是乎止而观之。静而明之。使其动而能静。静而能明。因相待以成法。即绝待以照本。御大车以御正。乘大事而总权。消息乎不二之场。鼓舞於说三之域。至微以尽性。至赜而体神。语其近则一毫之善可通也。语其远则重玄之门可窥也。用至圆以圆之。物无偏也。用至实以实之。物无妄也。圣人举其言所以示也。广其目所以告也。优之柔之。使自求之。拟而议之。使自至之。此止观所由作也。夫三谛者何也。一之谓也。空假中者何也。一之目也。空假也者。相对之义。中道也者。得一之名。此思议之说。非至一之旨也。至一即三。至三即一。非相含而然也。非相生而然也。非数义也。非强名也。自然之理也。言而传之者迹也。理谓之本。迹谓之末。本也者圣人所至之地也。末也者圣人所示之教也。由本以垂迹。则为小为大。为通为别。为顿为渐。为显为秘。为权为实。为定为不定。循迹以返本。则为一为大。为圆为实。为无住。为中为妙。为第一义。是一三之蕴也。所谓空也者。通万法而为言者也。假也者立万法而为言者也。中也者妙万法而为言者也。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举中则无法非中。自假则何法非假。举空则无法不空。成之谓之三德。修之谓之三观。举其要则圣人极深研几穷理尽性之说乎。昧者使明。塞者使通。通则悟。悟则至。至则常。常则尽矣。明则照。照则化。化则成。成则一矣。圣人有以弥纶万法而不差。旁礡万劫而不违。焘载恒沙而不有。复归无物而不无。寓名之曰佛。强号之曰觉。究其旨。解脱自在莫大极妙之德乎。夫三观成功者如此。所谓圆顿者。非渐次。非不定。指论十章之义也。十章者。恢演始末通道之关也。五略者。举其弘纲截流之津也。十境者。发动之机立观之谛也。十乘者。妙用所修发行之门也。始於正观而终於见境者。义备故也。阙其余者。非修之要也。乘者何也。载物而运者也。十者何也。成载之事也。知其境之妙不行而至者。德之上也。乘一而已。岂籍夫九哉。九者非他相生之说。未至者之所践也。故发心者发无所发。安心者安无所安。徧破者徧无所破。爰至余乘。皆不得已而说也。至於别其义例。判为章目。推而广之不为繁。统而简之不为少。如连环不可解也。如贯珠不可杂也。如悬镜不可揜也。如通川不可遏也。议家多门非诤论也。按经正义非虚说也。辩四教浅深事有源也。成一事因缘理无遗也。噫。止观其救世明道之书乎。非夫圣智超绝卓尔独立其孰能为乎。非夫聪明深达得意忘象其孰能知乎。今之人乃专用章句文字从而释之。又何疎漏耶。或称不思议境与不思议事皆极圣之域。等觉至人犹所未尽。若凡夫生灭心行。三惑浩然。於言说之中推上妙之理。是犹酰鸡而说大鹏。夏虫之议层氷。其不可见明矣。今止观之说文字万数。广寻果地无益初学。岂如暗然自修。功至自至。何必以早计为事乎。是大不然。凡所谓上圣之域。岂隔阔辽[仁-二+敻]与凡境杳绝欤。是惟一性而已。得之谓悟。失之谓迷。一理而已。迷而为凡。悟而为圣。迷者自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也。止观之作。所以离异同而究圣神。使群生正性而顺理者也。正性顺理所以行觉路而至妙境也。不知此教者则学何所入。功何所施。智何所发。譬如无目。昧于日月之光。行於重险之处颠踣堕落。可胜既乎。噫。去圣久远。贤人不出。庸昏之徒含识而已。致使魔邪诡惑。诸党并炽。空有云云。为坑为阱。有胶於文句不敢动者。有流於[漭-廾+卉]浪不能住者。有太远而甘心不至者。有太近而我身即是者。有枯木而称定者。有窍号而称慧者。有奔走非道而言权者。有假於鬼神而言通者。有放心而言广者。有罕言而为密者。有齿舌潜传而为口诀者。凡此之类。自立为祖。继祖为家。反经非圣。昧者不觉。仲尼有言。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由物累也。悲夫。隋开皇十八年智者去世。至皇朝建中垂二百载。以斯文相传凡五家师。其始曰灌顶。其次曰缙云威。又其次曰东阳小威。又其次曰左溪朗公。其五曰荆溪然公。顶於同门中慧解第一。能奉师训集成此书。盖不以文辞为本故也。或失则繁。或得则野。当二威之际。缄授而已。其道不行。天宝中左溪始弘解说。而知者盖寡。荆溪广以传记数十万言。网罗遗法勤矣备矣。荆溪灭后。知其说者适三四人。古人云。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学又其次也。夫生而知之者盖性德者也。学而知之者天机深者也。若其嗜欲深。耳目塞。虽学而不知。斯为下矣。令夫学者内病於蔽。外役於烦。没世不能通其文。数年不能得其益。是则业文为之屦校梏足也。棼句为之簸糠眯目也。以不能之师。教不领之弟子。止观所以未光大於时也。子常戚戚於是。整其宏纲。撮其机要。其理之所存。教之所急。或易置之。或引伸之。其义之迂。其辞之鄙。或剃除之。或润色之。大凡浮疎之患十愈其九。广略之宜三存其一。於是祛鄙滞。导蒙童。贻诸他人。则吾岂敢。若同见同行。且不以止观罪我。亦无隐乎尔。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笔削三年岁在析木之津功毕云尔。

论曰。梁肃文集二十卷。友人崔恭为之序。称肃天台大师元浩之门弟子也。累官太子侍讲史馆修撰翰林学士。卒年四十有三。凡释氏之制作。粹美深远天下无以杭敌。今观统例之作。信哉斯言也。厥后五十余年。李翱习之着复性书。尝邃穷渊源。盖从其规模而出。往往造端立意皆合。特引证与开列名相差异耳。然则肃之文章得於台教而深远无敌。习之从而效之。教有所谓四摄者。二公将无同布施深妙爱语。摄化同类奇杰之士。复其性而知有本地风光也欤。

元贞四年二月。江西马祖大师道一示寂。师汉州十邡人。容貌丰伟。牛行虎视。引舌过准。足下有二轮文。遇怀让禅师密契心法。始自建阳。迁临川。次南康。所至聚徒说法创建禅林。大历中始居豫章开元寺。尝示众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达磨大师自南天竺国来此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又云。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取恶。净秽两边都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云三界唯心。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即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於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无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食长养圣胎任运过时。复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师於开元示寂。先是师尝经由豫章泐潭之石门。爱其山水奇胜洞壑平坦。顾谓其徒曰。吾朽质之日归骨于此。至是门弟子奉灵骨舍利建道场于石门。相国权德舆为之碑。宣宗赐谥大寂禅师。得法弟子凡百三十有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禅宗至此大盛于世。

大珠慧海禅师者。建州人。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於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礼谢毕。服劳久之。后以受业师年老归奉养。乃晦迹藏用。外现痴讷。撰顿悟入道要门一卷。为好事窃出。及马祖见之。即告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本姓朱者。遂共寻访。师繇是道望显着。说法波翻海涌浩然无碍。有顿悟门及广语行于世。

六年。石头希迁禅师示寂。师得法於青原。天宝中居衡山南寺。寺东有石其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南岳鬼神多见身听法。师皆与之授戒。大历中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并凑二大士之门。尝示众曰。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等知之无所不备。师初阅肇论云。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遂豁然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己。因着参同契。其辞曰。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色本殊质像。声元无乐苦。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眼色耳音声。鼻香舌醎醋。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万物自有功。当言用及处。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进步非远近。迷隔山河固。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论曰。石头参同契颂。清凉大法眼注之。其深禅妙句使人读之三叹不已。黄山谷曰。尝问衲子。牧护歌是何等语而皆不能说。后见刘梦得作夔州刺史时乐府有牧护歌。似是赛神曲。然亦不可晓。及在黔中闻赛神者夜歌曰。听说侬家牧护至。末后云莫酒烧钱归去。乃知苏溪嘉州人故作此歌学巴人曲。犹石头学魏伯阳作参同契也。予谓山谷说牧护歌则已然矣。至参同契乃幽赞曹溪密旨而建立石头宗风。真万世不刊之典也。奚暇学人而为之哉。

十二年。宣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诜备礼迎法师澄观入京。观至。有旨命同罽宾三藏般若翻译乌茶国所进华严后分梵夹。帝亲预译场一日不至即差僧寂光依僧欲云。皇帝国事因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观承睿旨。翻宣既就进之。帝命开示华严宗旨。群臣大集。观升高座曰。我皇御宇。德合乾坤光宅万方。重译来贡。东风入律西天输越海之诚。南印御书北阙献朝宗之敬。特回明诏再译真诠。光阐大猷增辉新理。澄观顾多天幸钦属盛明。奉诏译场承旨幽赞。抃跃兢愓三复竭愚。露滴天地喜含百川之味。尘培华岳无增万仞之高。极虚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溟而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剎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摄玄微以成真光之彩。经也。总斯七字为一部之宏纲。将契本性非行莫阶。故说普贤无边胜行。行起解绝。智证圆明。无碍融通现前受用。帝大悦赐观紫方袍。号教授和尚。其后相国齐抗.郑余庆.高郢请撰华严纲要三卷。相国李吉甫.侍郎归登.驸马杜琮请述正要一卷。又为南康王韦皋.相国武元衡着法界观玄镜一卷。仆射高崇文请着镜灯说文一卷。司徒严绶.司空郑元.刺史陆长源请撰三圣圆融观一卷。节度使薛华.观察使孟简.中书钱徽.拾遗白居易.给事杜羔等请制七处九会华藏界图心镜说文十卷。又与僧录灵邃大师十入首座十寺三学上流制华严.圆觉.四分.中观等经律论关脉三十余部。皆古锦钝金随器任用云。

释皎然者。字昼。谢灵运十世之孙。有逸才。风度凝远。尤长於诗。为大师颜鲁公.相国于頔。名士韦苏州.吴季德.李华.梁肃诸公所敬。结为林下交。时陆羽隐松江。扁舟放浪。每至霅川。见昼必清谈终日忘返。天下士大夫服其标致。然耻以文章名世。尝叹曰。使有宣尼之博识。胥臣之多闻。终日目前矜道侈义。适足以扰真性。岂若松岩云月禅坐相偶。无言而道合。至静而性同。吾将入杼山矣。於是裒所着诗文火之。后中丞李洪刺湖州。枉驾访昼请及诗文。曰贫道役笔砚二十余年。一无所得。冥搜物累。徒起我人。今弃之久矣。洪搜之民间。仅得十卷。皎然没。相国于頔序之进于朝。德宗诏藏秘阁。

律师灵澈。居越州云门寺。一时公卿负才望若刘长卿.严维.皇甫曾皆投刺结友。澈诗句与皎然.僧标齐名。尝有辞韦苏州山边水边待月明之句。皎然称赏以为绝伦。中丞包公亦叹曰。见澈公山水之句。令人阁笔。着律宗行源二十一卷。初澈游京师。名闻辇毂。缁流嫉其盛。造飞语激动中贵人。浸诬得罪。徙汀州。入会稽遂终老於吴越间。相国权德舆以序饯之曰。昔庐山远公.锺山约公皆以文章广心地。用赞后学。俾学者乘理以诣。因言而悟。得非玄律之一派乎。吴兴长老昼公掇六艺之菁英。首冠方外。入其室者有沃州澈上人。上人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其变也如风松迭韵氷玉相扣。层蜂千仞下有金碧。悚鄙夫之目初不敢视。三复则淡然。天和晦於其中。故观其容。鉴其词。知其心。不待境静而静。况会稽山水自古胜绝。东晋逸民多遁世于此。夏五月。上人自炉峰言旋复于是邦。予知夫拂方袍坐轻舟。泝沿镜中静得佳句。然后弥入空寂万虑洗然。则向之境物又其稊稗也。鄙人方景行企向之不暇。乌敢以离群为叹哉。德舆又与玄禅师厚善。玄辞归天竺寺。德舆以序饯之曰。度门之教根於空寂。因修以取证。阶有以及无。不践精深之习而悟虚无之理者。未之有也。未得谓得则其病欤。仆久味斯法。思与言者。既而得玄禅师。禅师早诵大乘经数万言。晚得观门之学。今则色空如一哀乐不入矣。桑门之患为外见所杂。既得之患为内见所缚。今玄公翛然二见之间不外不内冥夫至妙。身戒心慧合於无倪。且以勾吴山水之绝境。天竺又经行之净界。振锡而往。其心浩然。盖随缘生兴。触物成化。而不为外尘所引也。幅巾男子权德舆稽首。

僧标者。幼而神字清茂。甫七岁尝戏于门。有异沙门见之。抚其顶曰。目秀如青莲。真吾门之威凤。苟能舍家必有重名。不然乘云霓薄天汉。不可得而知也。父母闻而大喜即使出家。至德中肃宗有旨。白衣能诵经七百纸者许度为僧。标首中此选。后习毗尼。有高行。结庵杭之西岭。吴中士大夫雅与之游。而相国李吉甫.仆射韩皋.尚书孟简与之结尘外交。吴人为之语曰。杭之标。摩云霄。越之澈。洞氷雪。霅川昼。能清秀。右庶子李益尝得标所为乐府。持归京师以为夸耀。景陵陆羽见标。称之曰。日月云霞。吾知为天。标山川草木。吾知为地。标推能归美。吾知为德标。闲居趣寂。得非名实在公乎。杭人尊之而不名。呼西岭和尚。

十五年四月帝诞节。敕有司备仪辇迎教授和尚澄观入内殿阐扬华严宗旨。观升高座曰。大哉真界万法资始。包空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灭得之而真常。缘起得之而交映。我佛得之妙践真觉廓净尘习。寂寥於万化之域。动用於一虚之中。融身剎以相含。流声光而遐烛。我皇得之灵鉴虚极保合大和。圣文掩於百生。淳风扇於万国。敷玄化以觉梦。垂天真以性情。是知不有大虚曷展无涯之照。不有真界岂净等空之心。华严教者即穷斯旨趣尽其源流。故恢廓宏远包纳冲邃。不可得而思议矣。指其源也。情尘有经。智海无外。妄惑非取。重玄不空。四句之火莫焚。万法之门皆入。冥二际於不一。动千变而非多。事理交彻而两忘。性相融通而无尽。若秦镜之[牙-(必-心)+?]照。犹帝珠之相含。重重交光历历齐现。故得圆至功於顷刻。见佛境於尘毛。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一毫之善空界尽而无穷。语其定也。冥一心於无心。即万动而常寂。海湛真智光含性空。星罗法身影落心水。圆音非叩而长演。果海离念而心传。万行忘照而齐修。渐顿无得而双入。虽四身广被八难顿超。而一极唱高二乘绝听。当其器也。百城询友一道栖神。明正为南。方尽南矣。益我为友。人皆友焉。遇三毒而三德圆。入一尘而一心净。千化不变其虑。万境顺通于道。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失其旨也徒修因於旷劫。得其门也等诸佛於一朝。谛观一尘。法界在掌。理深智远。识昧辞单。尘黩圣聪。退座而已。帝时默湛海印。朗然大觉。顾谓群臣曰。朕之师。言雅而简。辞典而富。扇真风於第一义天。能以圣法清凉朕心。仍以清凉赐为国师之号。朕思从来。执身心我人及诸法定相。斯为甚倒。群臣再拜稽首顶奉明命。繇是中外台辅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

论曰。儒者韩退之有送澄观诗。虽美其才能而礼甚倨。凡吾徒先达皆以谓观七帝门师。退之不应凌篾君父之师。然非也。盖观以贞元十三年被召。至是始称国师。退之由宣武武宁二节度推官。入为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以罪贬山阳令。行次洛阳。赠观诗盖在洛阳时作也。是时观未赴召。而退之由御史罢而与之诗。礼倨固士大夫待吾人之常态也。或谓退之嫉观名盛。故冒其名与之诗而厌之。或谓当时别有同名者。是皆不然。当以出处显晦考之。则轻重之情见矣。凡自观位国师之后。寿至一百有二岁而亡。虽当代贤宰相齐抗.高郢.郑余庆.武元衡.裴度诸公皆称门弟子。执经问大义。岂退之独倨见哉。

是岁庐山东林律大德熙怡卒。许尧佐制其碑曰。大师熙怡。姓曹氏。桂阳人也。旧勋前烈。垂休积庆。史氏详之矣。夫真如不远其要在乎无垢。妙理不深其要在乎见性。本於真实。畅其虚无。俾聆芳咀润孜孜请益则大师之教也。大师体识深静。风度端敏。受具戒於南岳。修律仪於东林。常趺坐一室而四方学者差肩继踵。发此柔软纳其归依。尧言玉振微文氷释。故崇德雅美临坛持法垂五十年。尝以至德初隶东林寺。居耶舍塔院数逾二纪。而信心长者怀甘奉贽纷然并进。监厨守藏不遑祇受。既而悉归精舍颁于众僧。大师率同门人布衣粝食而已。故推己以见相。因相而归空。搜阅精微。钻研旨要。尝苦背闷而针石不能及也。故於中夜累叹。有神人抚背。殊形骇物。斯须乃去。自兹穷讨经论切磋心要。加以律仪端静受持勤至。感通之应故难尽书。至於山鹿归仁。林鸟效祉。火师之室不足骇也。大历五年跻五老峰。望彭蠡。临瀑布。乃创凌云精舍为经行之地。旁引泉窦以涤尘迷。近蹑松壑以求清凉。丹崖云岫势若屏牖。然趋风望景攀危辇重翼如而至者难以数记。积十余年乃至大林精庐。淬法刃。燃慧炬。俾夫恂恂围绕者割其缚。导其迷。洗然而自得。贞元中归东林戒坛院。以吾道已成。吾教已行。十五年秋七月召门弟子曰。吾随化还。须臾寂灭。僧腊五十。报龄七十一。大师精贯六艺。旁达百氏。尝与故太师鲁国公颜真卿.故丞相赵公憬故御史大夫卢公群.今吏部侍郎杨公於陵为参禅之侣。幽键洞发。玄言两得。门人法粲等十余人传其教焉。高僧传志熙怡异迹尤多。而尧佐之文美雅。故录其文而不载其传。

十六年逸士刘轲游庐山之黄石岩。遇高僧。异之。因为记曰。古老有言。太极之气积成山岳。泄为小渎。然则匡阜之境其大者乎。庚辰岁。山客刘轲来拾怪异。自麓至顶却下半里余。次于黄石岩。岩中有栖禅子。不知其几腊。乃迹其轻重。颇见其宅心之地。及问其住年。但以手指松桂曰。毫发我植。今环人臂。乌飞兔走。吾复何齿。矧卯戎之昏日。霜炎之冻灰。生落之荣悴。去留之沿泝。虽云云自彼。而於我蔑如也。於戏。向非岩房峭绝。僧行孤峙。则人境两失其宜也。复何言哉。观夫云烟杂乎履写。岚霭生於襟袖。群形浩扰。并人眸子。每烟雨初霁。山光澄练。泠泠仙语如在耳右。况又耸凌竞上冥冥。焉知不能与洪崖接袂。浮丘连驾。盈缩造化。吐纳颢气。绝惭颜於厚面。远喧卑於臊秽乎。不得而然者。盖钩也饵也。名为利钩。利为名饵。吞钩食饵。手足羁锁。彼焉得跳跃於此乎。夫禅子脱去桎梏。四支宣展。动与云无心。静将石何机。物我一致。端邪径寒。仆所谓非斯人不能住斯境也。禅师生宜春。姓黄氏。名常进。以师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岩名焉。

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九

 

猜你喜欢
  卷第一·佚名
  赞观世音菩萨颂·佚名
  卷一百五十六·佚名
  佛地經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卷上·佚名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四卷·李通玄
  佛鉴禅师语录卷第二·无准师范
  卷上·佚名
  四谛论 第二卷·佚名
  卷第三·佚名
  楞伽师资记·净觉
  卷第十二·道世
  卷之十四·铁壁慧机
  入楞伽经卷第三·佚名
  马喻品第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一齣~第十齣·徐元

    第一齣 家门大略【满庭芳】〔末上〕左氏春秋。晋灵当国。赵盾七世忠臣。岸贾谗佞。杀害赵家人。驸马将身逃匿。遇灵輙一处安身。把公主冷宫囚禁。生下小郞君。程婴。藏出禁。韩厥自刎。杵臼遭刑。十八年孤儿观画。夫

  • 龚鼎孳诗集三·龚鼎孳

    百字令 雨夜再送青笠叠纬云除夕韵疏灯细雨,正客心萧瑟、秋行半矣。青眼高歌人乍别,谁向欢场夺帜。六代江山,五陵衣马,去住今宵里。更阑酒醒,风帆愁见初起。扬袂司马游梁,终军使越,寂寂聊为此。一片郁孤台上月,直接石头潮水。

  • 朱敦儒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岁隐居故里,志行高洁,有朝野之望。征召为学官,固辞不就。南渡初,流寓两广,居南雄州。绍兴五年(1135)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寻兼兵部郎官

  • 卷四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八·脱脱

        宣缯 薛极 陈贵谊 曾从龙 郑性之 李鸣复 邹应龙 余天锡 许应龙 林略 徐荣叟 别之杰 刘伯正 金渊 李性传 陈韡   宣缯,庆元府人。嘉泰三年,太学两优释褐。历官以太学博士召试,为秘书省校书郎。升着作佐

  • 资治通鉴后编卷四十三·徐乾学

    宋纪四十三【起柔兆困敦七月尽着雍摄提格二月凡一年有竒】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徳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景祐三年秋七月己夘新作延寜观本王中正旧第保庆太后出奁中物市其地而建之初有诏罢修寺观及是谏官御史以为言帝谓辅

  • 卷一百八十四·杨士奇

    永乐十五年春正月戊子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夜有星如盏大青白色光烛地出天仓西南行至云中○庚寅辽王植沈王模来朝宴于华盖殿赐其从官宴于中右门○癸巳享 太庙 宁王权来朝宴于华盖殿赐其从官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八·佚名

    宣德十年八月庚子朔 上谕行在礼部臣曰今边境用兵赤城巡哨官军备极艰苦尔礼部速差官赍银布往赏劳之官银二两军一两红绿绵布二匹○升浙江台州府黄岩县知县周旭鉴为本府通判仍理县事旭鉴在任诛锄凶恶殆尽以能吏称故有是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五十·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五十       宋 苏辙 撰乐毅列传第二十七乐毅其先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封以灵寿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有沙丘

  • ●一 汴京失陷·佚名

    靖康元年,正月初六日立春节。先是太史局造土牛,陈于迎春殿;至期,太常寺备乐,迎而鞭牛,此常仪也。是月初五日夜,守殿人闻殿中哭声甚哀,及击扑声,移更始止。洎明视之,勾芒神泪流滴沥,襟袖俱湿;牛首堕地,有刀斧痕。吏白有司,重加修补,以

  • 志第二十九舆服上(原文)·范晔

    玉辂 乘舆 金根 安车 立车 耕车 戎车 猎车軿车 青盖车 绿车 皂盖车 夫人安车 大驾 法驾 小驾轻车 大使车 小使车 载车 导从卒 车马饰《书》曰:“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言昔者圣人兴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躬亲其事,身履

  • 提要·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御纂春秋直解        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按御纂春秋直解十五卷乾隆二十三年奉勅撰以十二公为十二卷荘公僖公襄公篇页稍繁各析一子卷实十五卷大防在明尼山本义而铲除种种

  • 卷一百一十六·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十四世尊,云何以舌界无二为方便。无生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习无忘失法恒住舍性。庆喜。舌界舌界性空。何以故?以舌界性空与无忘失法恒住舍性无二无二分故。世尊,云何以味界舌

  • 卷第二十二·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二目录 大鉴下第十四世 · 黄龙晦堂心禅师法嗣四十七人 ·黄龙悟新禅师 ·黄龙惟清禅师 ·泐潭善清禅师 ·青原惟信禅师 ·夹山晓纯禅师 ·三圣继昌禅师

  • 卷第三十七·白岩净符

    宗门拈古汇集卷第三十七 古杭白岩嗣祖沙门 净符 汇集 △青六 抚州金峰从志禅师(青六曹山寂嗣) 上堂。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拄。还有人道得么。若有人道得。金峰分半院与他住。时有僧出礼拜。峰曰。相见易得好。共

  • 洞霄图志·邓牧

    宫观志。南宋邓牧(1247—1306)撰。六卷。 牧字牧心,号九鉴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学者。宋亡隐居于洞霄宫,终身不仕、不娶,自号“三教外人”。著有《伯牙琴》。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天柱两山间,为道教“七十二

  • 仙苑编珠·王松年

    三卷。旧本题王松年 (生卒年不详)撰。王松年,唐末五代人,天台山道士。撰有《仙苑编珠》三卷。古来记述神仙事迹者,常以 “仙传”、“真记”等为题目,王松年则以《仙苑编珠》为题。据王松年自序所述,他撰《仙苑编珠》是依刘

  • 笑林广记·游戏主人

    笑话集。清游戏主人纂辑、粲然后士参订。系根据冯梦龙《笑府》改编,并容纳了李卓吾的《笑例》、石天基的《笑得好》里的一些作品。全书共分作古艳部、腐流部、术业部、形体部、殊禀部、闺风部、世讳部、僧道部、 贪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