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百丈怀海禅师广录(四家语录卷三)

百丈广录卷三

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法。心无诤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阂。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问。对一境。如何得心如木石去。师云。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着。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有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起於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逈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阂。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

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於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於理为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飘溺。还归生死海里。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於有求。若着无为。复同於有为。故经云。不取於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亦无虚。但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诸入五欲八风之所飘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自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着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施药。

问。如今出家受戒。身口清净。已具诸法。得解脱否。师云。少分解脱。未得心解脱。亦未得一切处解脱。

问。如何是心解脱。及一切处解脱。师云。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忻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汝莫言有少分戒。身口意净。便以为了。不知恒沙戒定慧门。无漏解脱。都未涉一毫毛。努力向前。须猛究取。莫待耳聋眼暗。面皱头白。老苦及身。悲爱缠绵。眼中流泪。心里慞惶。一无所据。不知去处。到恁时节。整理手脚不得也。纵有福智名闻利养。都不相救。为心慧未开。唯念诸境。不知返照。复不见佛道。一生所有善恶业缘。皆悉现前。或忻或怖。六道五阴。俱时现前。尽敷严好。舍宅舟船车舆。光明显赫。皆从自心贪爱所现。一切恶境。皆悉变成殊胜之境。但随贪爱重处。业识所引。随着受生。都无自由分。龙畜良贱。都总未定。

问。如何得自由分。师云。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头然。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使无疑误。此人。天堂地狱。俱不能摄也。

百丈广录卷三

猜你喜欢
  摄大乘论卷上·无著
  卷下·学蕴
  宏智禅师广录 第二卷·正觉
  卷五十五·佚名
  佛法金汤编卷第一·岱宗心泰
  卷第三十八·佚名
  第十五章 遗骨之渡来·佚名
  善见律毗婆沙卷第十四·佚名
  拥护品第八·佚名
  翻译名义集卷第十六·法云
  卷十五·性音
  求得现世的安乐·李叔同
  卷第三十五·白岩净符
  卷第五十七·德清
  附錄教誡弟子品釋〈原出大乘廣百論釋論卷第十護法菩薩造唐玄奘法師譯〉·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文及翁·唐圭璋

      及翁字时学,号本心,绵州(今四川省绵阳)人,移居吴兴。登宝祐元年(1253)进士第。景定间言公田事,有名朝野。咸淳四年(1268),以国子司业、礼部郎官,兼学士院权直,秘书少监。同年十一月,直华文阁知袁州。德祐元年(1275),自试堂书礼部侍

  • 聂冠卿·唐圭璋

      冠卿字长孺,新安(今安徽歙县)人。端拱元年(988)生。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以荐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预撰景祐广乐记。庆历元年(1441),以兵部郎中知制造拜翰林学士。二年(1042)卒,年五十五。有蕲春集,今不传。   多丽   

  • 楔子·高文秀

    (净扮魏齐领卒子上,诗云)自从分晋列为侯,天下雄兵数汴州。谁想马陵遭败后,至今说着也还羞。某乃魏齐是也,佐于魏国,为丞相之职。想俺先祖魏斯,与那赵籍、韩虔,同为晋大夫,三分其地,我魏国建都于大梁。今天下并为七国,是秦、齐、

  • 卷四百八十七·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八十七 明 曹学佺 撰 明诗次集二十一 刘泰 湖上春步 出门雨脚收西山翠如沐一鹭忽飞来点破湖光緑春暗花已空虑淡心自足固穷分所宜轻肥岂吾欲 喜徐勉仁至 灵鹊向我鸣隔户闻剥啄高士

  • 黄昇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黄昇(生卒年不详)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晋江(今属福建)人。辑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各十卷。淳祐九年(1249)胡德芳序云:“玉林早弃科举,雅意读书,间以吟咏自适。阁学受斋游公(九功)尝称其诗

  • 第一百三十二回 警告频施使团作对 空言无补总统为难·蔡东藩

      却说奉、直战事愈迫愈紧的时候,其中最着急的,要算河南北数千万小百姓,因禁不住军队的搅扰摧残,少不得奔走呼号,求免兵燹之苦。此外便是大总统徐世昌,因自己地位关系,倒也确实有些着急。军阀政客之言和平者,大率类此。还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六·佚名

    万历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朔朝鲜国王李昖奏对马岛倭求款先是朝鲜人俞进得等自日本脱归言倭酋平秀吉将死令其家将康领东北三十三州辉元领西南三十三州协辅其幼子秀赖倭将景胜据关东以叛家康悉兵往击景胜辉元与行长等诸将

  •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  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三十四礼俗志一·黄遵宪

    外史氏日:五帝不袭礼,三王不沿乐,此因时而异者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此因地而异者也。况海外之国,服食不同,梯航远隔者乎!骤而观人之国,见其习俗风气,为耳目所未经,则惊骇叹咤,或归而告诸友朋以为笑谑。人之观吾国也亦然,彼此

  • 郭嘉传·宋濂

    郭嘉字元礼,濮阳人。祖郭昂,父郭惠,都是有战功的武将。嘉胸怀大志,由国子考中泰定三年(1326)进士,先后任彰德路林州判官、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经历、京畿漕运使司副使、监察御史等职。海盗兴起时,朝廷

  • 原序·陈骙

    李焘原序馆阁録十卷淳熙四年秋天台陈騤叔进与其僚所共编集也上世官修其方故物不坻伏後世弗安厥官其方莫修职业因以放失夫方云者书也究其本原事迹及朝夕所当思营者悉书之法术具焉使居是官者奉以周旋虽百世可考尔周官三

  • 71.霍光辅政·林汉达

    汉武帝为了打匈奴,通西域,再加上他的生活奢侈,喜欢讲排场,还迷信神仙,连年大兴土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许多年来,把文帝、景帝时候积累起来的钱财、粮食花得差不多了。为了弄钱,他重用残酷的官吏,加税加捐,甚至让有钱的人

  • 翻译名义集卷第二·法云

    三乘通号篇第五佛教诠理。化转物心。超越凡伦。升入圣域。其或知苦常怀厌离。断集永息润生。证灭高契无为。修道唯求自度。此声闻乘也。其或观无明是妄始。知诸行为幻源。断二因之牵连。灭五果之缠缚。此缘觉乘也。其

  • 第十章 圣者摩诃娄摩时代·多罗那他

    圣者摩诃娄摩和圣者难陀因护持佛教不久,勇军王去世,他的儿子难陀继位,统治国家二十九年。这个国王修食肉罗刹毕苦婆法,择手向天空承接,就被宝物充满。那时金砂国有鸠舍罗婆罗门召集四方一切比丘举行盛大宴会七年。以后,国王

  • 美国的悲剧·德莱塞

    西奥多·德莱塞的长篇小说, 1925年出版,1926年被帕特里克·卡 尼改编成剧本。作品故事是以纽约市 真实发生的一件谋杀案为基础写成 的。克莱德·格里菲思出生在美国 堪萨斯城一个贫穷的传教士家庭里, 但他却梦想着要

  • 梅屋集·许棐

    宋代诗文别集。5卷。许棐著。全书由《梅屋诗稿》、《融春小缀》、《梅屋第三稿》、《梅屋第四稿》和《杂著》各1卷组成。集中诗作常有闲适情绪的表露,如《秋斋即事》:“桂香吹过中秋了,菊傍重阳未肯开。几日铜瓶无可

  • 法句譬喻经·佚名

    《法句本末经》、《法喻经》、《法喻法》。印度小乘佛教经典。西晋法炬、法立共译。四卷。以一偈颂配一小段故事的形式,阐发偈颂所要说明的佛教道理。全经共三十九品,每品中故事多少不一,共计六十八个。这些譬喻故事

  • 诸法无行经·佚名

    梵名Sarva -dhar=ma^pravr!tti-nirdes/a 。凡二卷。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五册。阐说诸法之实相,原无善恶等分别。同本之异译,有隋代阇那崛多译之诸法本无经三卷、宋代绍德等译之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三卷,皆收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