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古农佛学答问序

佛藏浩瀚。学者望洋。故古人接引初机。每多问答之作。然设为问答。赅摄不宏。莫若就学者之来问而诱引之。则相说以解。犂然有当於心。此即古农居士所谓问者问所欲知。答者答在问处。作者易为力。读者易为功也。古农居士佛学渊深行解相应。凡有撰述。悉为利他。曩者任佛学半月刊编辑。特设问答一栏。开示来学五载以还。积稿至巨。亦既将佛典之法义。修行之进程。一一指出无遗矣。原以分期登载。检阅至难不便读者。爰有刘居士士安为之分类编辑。同条共贯。以次相从。分为七门四十九目。名曰古农佛学答问。书成。余受而读之。不觉欢喜赞叹。作而曰,此真暗室之明灯度世之宝筏也。有志学佛者。手此一编即得门而入。无复河伯望洋之感矣。夫无范居士之苦口婆心。辩才无碍。则不能有此书。而无刘居士之辛勤审量。以线贯珠。亦不能成此书。是则二居士之法施功德。宁有量哉是为序。

民国二十五年七月蒋维乔叙於因是斋

佛学答问自序

佛学论文不易作。即作也而透机不广。若不透机。则作者徒劳。读者无益。不若设为问答。使问者问所欲知。答者答在问处。庶几作者易为力。读者易为功矣。此固宏法之方便。而亦论文与问答之大较也。民十九年。上海佛学局发行佛学半月刊。农滥竽编辑。设问答一栏。接引发心学佛同志。相与研究讨论五载经来。积稿甚巨。虽其间法义维陈。程序错综。若统而观之。亦足以觇我国一般学者对於佛法认识之态度与进程之状况矣。然以分期登载。初无条贯。如欲研求。不易检阅。於是李君经纬有分类编辑之议。而刘君士安慨任其事。按条文以定子目。由子目而结大纲。历时半载详审考核。定为七门四十九类编成交农统阅一遍。阅讫而觉此编之辑。有数利焉。刊物有时间性。一时阅后或便散失苟有此编则可以垂久保存。其利一。过去刊物。存者无几。后有定阅。难窥全豹。苟有此编。则可以遍览无遗。其利二。在问者有所问时。可先检阅此编。如已有者。可省笔墨。其利四。斯编之辑。除半月刊外。刘君后益之以农所曩著。则阅者可兼数书之益。其利五。农数年来随问随答。自亦浑忘。得刘君斯编之辑令我亦得自检其令昔之得失。刘君之劳绩。更殊令我感佩不置也。因书此以为序。并以誌谢云尔。

民国二十四年除夕范古农识於嘉兴月河之幻庵

编辑大意

余障重慧浅。於如来无上甚深微妙法。未能澈底穷究。此书既承本局嘱为编辑。兼随喜范公以无碍辩才答海内学佛诸君问。确有无量功德故。应勉为之。编辑既终。为便阅者明瞭此书编法起见。固不可因编者人微学浅而不附一言也。

本书材料。系采取佛学半月刊中佛学答问。(自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之第五期起至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版之第一百十七期止足有五年)又酌选范公从前佛学问答。及搜錄佛教居士林林刊所载之问答。完全系范公一人所答。故定名古农佛学答问。

本书錄取材料时。见其问词缺略只有答词者。概不采入。因既莫明所问於阅者利益较微倘为代拟问题究难符合且有失去本来面目之嫌。自应实事求是仅录取问答之完全无缺者以免失真。

本书材料虽丰。倘於编辑之先预标门类以摄取材料则所有材料多难强合欲求充实各类必等於削足纳履之艰。故只好先看材料为分类之标准。书中所以如是分门类者。原无固定之成见。系随材料之状况而酌定耳。

本书共分七卷。每卷一门。为表示敬仰及起人欣慕。故以四圣应化。列於第一。欣慕之心。固由於见有良好模范与极可悦乐之境界然非深知火宅难安轮回可畏并起厌离之心。则欣慕之心不切。故次以六凡轮转。列之第二。欣厌分明矣。欲由生死此岸超涅槃彼岸。达到离苦得乐之目的。则我佛金口所言诸法之意义。不可不先为究明。故次以法义研求。列之第三。了解法义。固不可谓能事已毕。而无量劫来根深蒂固一切不良之习气种子。与夫宿世现生所造惑业。势将过缘成熟受诸苦报者。当思何以化除。则尤须因解起行。行解相应。故次以自利行愿。列之第四。而欲真实自利。速成无上菩提者。自修之外。应发广大菩提心。饶益一切有情。盖自利当以利他。利他即以自利。故次以利他功德。列之第五。既知自他兼利之行状矣。然欲终身行之不致退转。尤须有充分之信力。斯能不为异说所动。见异思迁。故次以护持正法。列之第六。此分门次第之大要也。至第七卷之佛化常识。犹其余事耳。

本书如仅分门不分类。或仅分类不分门。似未尝不可。然有门无类。则失之笼统。有类无门。则仍觉无秩序。故欲求其纲举目张。秩序井然自非分门别类不可。

本书分类时有许多条文。归之甲类可。归之乙类亦可。归之丙类亦无不可。究竟应归何类为尤妥。曾因此多费考虑。总以所有材料。各适合其所分之类。确乎不可移易为佳。

本书分门分类。似乎已足。然每类之中。倘不审定其各条之先后。则仍觉凌乱而不清爽。故分类之后。即注意其条文之次序。其例如一类之中问答之事。此条与彼条大意相同。而所说有浅深详略之异者。则简者在前而详者在后。一类之中有谈事者有言理者。则理前而事后。取以事证理之意。其中有多条同问一经中各节之义者。则顺该经原文次序以为次序。其一类中有问几种经。而每种经之问答又复有多条者。则每经问答并归一处。接连排列。甲种未完决不使乙种间杂。如一类中问者疑情较重。稍涉诘难者。多列在先。取断疑然后起信之意。聊举数端。略明梗概。至其他审其脉络使相连贯之处。不皇备述。固多有一望而可知者。所以每类中虽多人所问。亦恍如一人之语气焉。此则条文次序之大概也。

编辑意旨。既已如上稍稍陈述。虽未十分精审。然有意力求精审者。原为一劳永逸计。并使将来有人续编此种答问时。亦得有所依据。或藉资参考可免多费心神。且如此编法。使之一气贯成。较为具有条理。原希望一般阅者尤易一目了然。倍添法乐。并希望成为初机学者一种有统系而便於研究之善本。不仅便於考查已也。亦惟如是。或不负范分度生之宏愿欤。因此悟入佛之知见。乃至出离众苦充满之火宅者。或亦恒河沙数之不可为喻欤。众生度尽。范公应证菩提。如编者一罪苦众生。或亦有得度之因缘乎。

中华民国念四年十二月宜丰刘士安谨述於上海佛学书局

猜你喜欢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灭罪神咒经卷第七·佚名
  行为主义之佛乘·太虚
  深密解脱经卷第三·佚名
  三 集·佚名
  卷第四十七(杂兽畜生部上)·宝唱
  天童和尚辟妄救略说缘起·密云圆悟
  菩薩戒本羯磨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一·靖迈
  二谛义中卷·吉藏
  金刚般若经旨赞卷下·昙旷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七·楚石梵琦
  白云端和尚语录卷一·守端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七·智圆
  雪峰真觉大师语录卷之下·雪峰义存
  普陀洛迦新志卷十·王亨彦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半塘填詞定稿書目·王鹏运

    卷一乙稿《袖墨集》令慢七首  《蟲秋集》令慢六首丙稿《味梨集》令慢二十二首丁稿《鶩翁集》令慢十九首戊稿《蜩知集》令慢十六首卷二已稿《校夢龕集》令慢二十四首庚稿《庚子秋詞》令十七首  《春蟄吟》慢十三首

  • 卷一百四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常建常建开元中进士第大历中为盱眙尉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於一尉士论悲之诗一卷送陆擢圣代多才俊【一作秀】陆生何考盘南山高松树

  •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赵晔

      阖闾内传第四   阖闾元年,始任贤使能,施恩行惠,以仁义闻于诸侯。仁未施,恩未行,恐国人不就,诸侯不信,乃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阖闾谓子胥曰:"寡人欲强国霸王,何由而可?"伍子胥膝进垂泪顿首曰:"臣楚国之亡虏

  • 卷七·佚名

    二月十七日(乙卯),任承恩奏言:拿获奸细僧人西叶、心向、新法三名,讯供:『林爽文因攻府城不开,闻得鹿仔港又有兵到,恐大里杙一带失去,随领伙众由诸罗、斗六门绕回内山。于十三日到大里杙,就差我等前来探听信息,并约会陈泮等招集党

  • 卷二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二十四 【起癸丑汉武帝元朔元年○止丙子汉武帝元封六年】凡二十四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武帝元鼎二年始通西域至宣帝神爵三年始置西域都护其西域五十余国因事错杂互见而道里远近

  • 宋仁宗皇帝〔御书「忠孝」〕题诗·林献堂

    嘉佑六年,侍御史臣林悦乞归祭扫祖坟墓。仁宗问曰:『卿,殷少师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悦取族谱以进。阅数日,御笔大书「忠孝」二字于谱,首钤以御宝。又赐书二章,敕曰:「卿」珍重到家,可则回京供职。御制诗长林派出

  • 卷二十九·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己亥(一六五九)、大清顺治十六年(永明王永历十三年、鲁王监国十四年)春正月癸巳朔永明王奔永昌,鲁王在金门。初三日(乙未)大清兵入云南。滇将胡一清(一作青)等、土司总兵龙世荣等降。初四日(丙申)帝至永

  • 朝鲜传·张廷玉

    朝鲜,是古代箕子所封得的国家。汉代以前叫朝鲜。开始时,朝鲜为燕人卫满所占据,汉武帝平定该地后,设置了真番、临屯、乐浪和立菟四个郡。汉朝末年,有个扶余人高氏占据了该地,把国号改为高丽,又称高句丽。高氏居住在平壤,就是乐

  • 曹雄传·张廷玉

    曹雄,西安左卫人。弘治末年,历任都指挥佥事,为延绥副总兵。武宗即位后,由于总督杨一清的举荐,曹雄被提升为代理都督佥事,充任总兵官,镇守固原。他因为与刘瑾是同乡,便依附于刘瑾。刘瑾想广树党羽,日益亲近看重曹雄。正德四年(1

  • 工部·佚名

    连越用水相连或越河而连壤也滩价沙滩种植芦苇所交之租价也摊价(摊满汉本作滩)河工所用物料估价用工分征于民也风埽遮风之埽也坚实地面地皮坚厚土性结实之处也地势高洼地之形势或高或低也工料工价料值也土方每土一立方

  • 景公将伐宋梦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晏婴

    景公举兵将伐宋,师过泰山,公梦见二丈夫立而怒,其怒甚盛。公恐,觉,辟门召占梦者,至。公曰:“今夕吾梦二丈夫立而怒,不知其所言,其怒甚盛,吾犹识其状,识其声。”占梦者曰:“师过泰山而不用事,故泰山之神怒也。请趣同促召祝史祠乎泰山

  • 孟子纂笺卷四·詹道传

    元 詹道传 撰公孙丑下凡十四章自第二章以下记孟子出处【上声】行【去声】实未详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谓时日支干孤虚王相【并去声】之属也【此本赵岐注正义云干支所以配时日而用之也史记注六甲孤虚法

  • 卷三十九·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三十九诸儒一周子【名惇頥字茂叔号濂溪】山谷黄氏曰茂叔人品甚高胷中洒落如光风霁月好读书雅意林初不为人窘束短于取名而惠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

  • 八经·韩非

    一、因情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也;势者,胜众之资也。废置无度则权渎,赏罚下共则威分。是以明主不怀爱而听,不留说而计。故听言不

  • 卷五十四·道世

    △诈伪灾第六十(此有六部)▲述意部第一夫至道无隔,贵在忠言。故出其言善,则千里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咫尺如聋。但教流末代,人法讹替。或凭真以构伪,或饰虚以诈真。良由人怀邪正,故法通真俗。名利既侵,则我人逾盛。现亲尚无附之,况

  • 佛说鬼子母经·佚名

        失译人今附西晋录佛游大兜国。时国中有一母人。多子性极恶。常喜行盗人子杀啖之。亡子家亦不知何谁取者。行街里啼哭。人已还共议。如是非一日。阿难及众沙门。出行辄见啼哭人。已还共议。伤哀亡子家。佛即知

  • 广百论本一卷·提婆

        圣天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破常品第一  一切为果生  所以无常性  故除佛无有  如实号如来  无有时方物  有性非缘生  故无时方物  有性而常住  非无因有性  有因即非常

  • 岩下放言·叶梦得

    三卷。北宋末南宋初叶梦得撰。叶梦得自崇庆节度使致仕,退居乌程弁山,每日读书著述,潜心钻研儒家经典以外,亦究心佛老等诸家之言,每有心得,记录成篇,因成此书。陈振孙《书录解题》谓此书一卷,清修《四库全书》时,采进本为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