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八百零五

 

  卷805_1 【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李冶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卷805_2 【寄校书七兄(一作送韩校书)】李冶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馀。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莫忘八行书。

  卷805_3 【寄朱放(一作昉)】李冶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卷805_4 【送韩揆之江西(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李冶

  相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万里江西水,孤舟何处归。

  湓城潮不到,夏口信应稀。唯有衡阳雁,年年来去飞。

  卷805_5 【道意寄崔侍郎】李冶

  莫漫恋浮名,应须薄宦情。百年齐旦暮,前事尽虚盈。

  愁鬓行看白,童颜学未成。无过天竺国,依止古先生。

  卷805_6 【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李冶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泉常自闻。玉琴弹出转寥夐,

  直是当时梦里听。三峡迢迢几千里,一时流入幽闺里。

  巨石崩崖指下生,飞泉走浪弦中起。初疑愤怒含雷风,

  又似呜咽流不通。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

  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令仲容听不足。一弹既罢复一弹,

  愿作流泉镇相续。

  卷805_7 【相思怨】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卷805_8 【感兴】李冶

  朝云暮雨镇相随,去雁来人有返期。玉枕只知长下泪,

  银灯空照不眠时。仰看明月翻含意,俯眄流波欲寄词。

  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卷805_9 【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李冶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

  多惭拂镜理衰容。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卷805_10 【八至】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卷805_11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李冶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卷805_12 【得阎伯钧书】李冶

  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

  莫怪阑干垂玉箸,只缘惆怅对银钩。

  卷805_13 【结素鱼贻友人】李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卷805_14 【偶居】李冶

  心远浮云知不还,心云并在有无间。

  狂风何事相摇荡,吹向南山复北山。

  卷805_15 【明月夜留别】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卷805_16 【春闺怨】李冶

  百尺井栏上,数株桃已红。念君辽海北,抛妾宋家东。

  卷805_17 【句】李冶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季兰五六岁时,其父抱于庭,

  令咏蔷薇云云。父恚曰:“必失行妇也。”后竟如其言)

  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卧病》)

  鞞鼓喧行选,旌旗拂座隅。(《陷贼寄故人》)

  不睹河阳一县花,空见青山三两点。(《寄房明府》,

  以上俱见《吟窗杂录》)

  卷805_18 【寄洛中诸姊】元淳

  旧国经年别,关河万里思。题诗凭雁翼,望月想蛾眉。

  白发愁偏觉,归心梦独知。谁堪离乱处,掩泪向南枝。

  卷805_19 【秦中春望】元淳

  凤楼春望好,宫阙一重重。上苑雨中树,终南霁后峰。

  落花行处遍,佳气晚来浓。喜见休明代,霓裳蹑道踪。

  卷805_20 【句】元淳

  弟兄俱已尽,松柏问何人。(《寄洛中姊妹》)

  闻道茂陵山水好,碧溪流水有桃源。(《寄杨女冠》)

  赤城峭壁无人到,丹灶芝田有鹤来。(霍师妹游天台) 三千宫女露蛾眉,笑煮黄金日月迟。(《寓言》,

  以上俱见《吟窗杂录》)

  卷805_21 【舟夜一章】海印

  水色连天色,风声益浪声。旅人归思苦,渔叟梦魂惊。

  举棹云先到,移舟月逐行。旋吟诗句罢,犹见远山横。

  

猜你喜欢
  序·黄彻
  卷五·陈廷敬
  楔子·马致远
  杜诗补注卷下·仇兆鳌
  卷九·汤右曾
  七言巻十·洪迈
  同文馆唱和诗巻五·邓忠臣
  卷十三·陈邦彦
  卷二百七十六·陈廷敬
  卷二百四十六·陈廷敬
  卷一百十二·陈廷敬
  卷六百七十·佚名
  卷六百二十三·佚名
  卷四十三·徐倬
  第三十五出 闺房寻女·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玉玦记目录·郑若庸

    第一齣 标题第二齣 赏春第三齣 博弈第四齣 送行第五齣 接诏第六齣 访友第七齣 忆夫第八齣 入院第九齣 行刺第十齣 祝寿第十一齣 报信第十二齣 赏花第十三齣 设誓第十四齣 掳掠第十五齣 定计第十六齣 

  • 卷107 ·佚名

    郭印 申夫人挽词 凤去鸾随事可伤,唯传妇道式闺房。 紫箫吹月元同上,宝剑凌波亦并藏。 南涧苹馀空自老,北堂萱在为谁芳。 幸哉有子遵遗计,外氏犹能谨祭尝。 郭印 师吉甫探梅二首 花如雾中见,百

  • 卷一百八十六·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八十六韦应物韦应物京兆长安人少以三卫郎事明皇晩更折节读书永泰中授京兆功曹迁洛阳丞大历十四年自鄠令制除栎阳令以疾辞不就建中三年拜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

  • 卷之二百八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二 乙酉岁至戊戌岁(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六年)·佚名

    ●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实录卷之二◆乙酉岁至戊戌岁(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六年)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臣觉罗勒德洪总裁官光禄大夫太子太傅礼部尚

  • 谢弘微传·李延寿

    谢密字弘微,晋朝西中郎谢万的曾孙、尚书左仆射谢景仁的侄子。祖父谢绍,是车前司马。父亲谢思,是武昌太守。谢弘微十岁的时候,过继给了堂叔谢峻,他的名字犯了所过继家中的忌讳,所以以字行世。童年时代精神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

  • 卷一百九十八·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九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谨名器宋哲宗元佑元年殿中侍御史孙升上疏曰臣窃以人主持利势以兼制天下役使羣衆者有法制而已朝廷以一言而宠辱臣属风

  • 一四六、魏牟考·钱穆

    《汉书?艺文志》道家有《公子牟》四篇,班固云:&ldquo;魏之公子也,先庄子,庄子称之。&rdquo;今按《庄子?秋水篇》载公子牟称庄子之言以折公孙龙,龙既后于庄子,牟与龙同时,其年辈亦较庄后明甚。《秋水》所记,亦谓牟称庄,非庄称牟

  • 一二五、惠施卒年考·钱穆

    《史记 魏世家》:&ldquo;哀王九年,与秦会临晋,张仪归于魏。相田需死,楚相昭鱼曰:吾恐张仪、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rdquo;其言不及惠施。以施在魏地位言,犹高于三人,疑其时已先卒。然则惠施卒年,殆在魏襄王五年使赵后,魏

  • 卷五十三·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五十三弘制度康熙十六年丁巳三月甲午上谕礼部凡遇庆贺盛典朕率诸王大臣诣太皇太后皇太后宫行礼班行齐集不可无监察之人应设监察御史在

  • 第七节 贯彻总理的遗教·蒋廷黻

    民国十五年七月九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这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大分水界。前此我们虽有革命志士,但没有健全的,有纪律的,笃信主义的政党;前此我们虽有军队参加革命,但没有革命军。此后就大不同了。我们如要了解民国十五年北

  • 165.郭子仪单骑退回纥·林汉达

    郭子仪手下有一名大将叫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立过战功。他不满意唐王朝对他的待遇,发动叛变,派人跟回纥和吐蕃联络,欺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宦官鱼朝恩杀害,要他们联合反对唐朝。公元765年,仆固怀恩带引回纥、吐蕃几十万大

  • 宋曾鞏徐幹《中論》目録序·徐干

      臣始見館閣及世所有徐幹《中論》二十篇,以謂盡於此。及觀《貞觀政要》,怪太宗稱嘗見幹《中論》"復三年喪"篇,而今書此篇闕。因考之《魏志》,見文帝稱幹著《中論》二十餘篇,於是知館閣及世所有幹《中論》二十篇者,非全書

  • 四书管窥卷四·史伯璿

    元 史伯璿 撰孟子梁惠王上首章仁义集注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明或疑朱子仁字之训孟注先言心之德语注先言爱之理何也诸葛泰之曰语之为仁犹曰行仁以仁之用言故先言爱之理孟子此章以仁之体言故先言心之德 考证此章从全

  • 卷二十六·余萧客

    钦定四库全书古经解钩沈卷二十六长洲余萧客撰孟子上孟子【附补赵岐篇叙】孟子篇叙者言孟子七篇所以相次叙之意也孟子以为圣王之盛惟有尧舜尧舜之道仁义为上故以梁惠王问利国对以仁义为首篇也仁义根心然后可以大行其政

  • 卷第十·佚名

      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第十  尊者大目乾连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根品第十七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逝多林给孤独园。时有梵志。名曰生闻。来诣佛所。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欲少问。乔答摩尊。唯愿听许。尔时

  •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又名《临川集》、《王文公文集》。北宋王安石撰。一百卷。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累迁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荆国公。著有《三经新义》、《字说》等。一生力主改革,为中

  • 正一论·佚名

    《正一论》,原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应出于南北朝天师道道士之手,疑即南齐道士孟景翼所作。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篇假设主客论辩,首先论述「旨教斋法」与「灵宝斋仪」之关系。按旨教斋法源出三张,系早期天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