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百零二

 

  卷602_1 【彭泽】汪遵

  鹤爱孤松云爱山,宦情微禄免相关。

  栽成五柳吟归去,漉酒巾边伴菊闲。

  卷602_2 【杜邮馆】汪遵

  杀尽降兵热血流,一心犹自逞戈矛。

  功成若解求身退,岂得将军死杜邮。

  卷602_3 【细腰宫】汪遵

  鼓声连日烛连宵,贪向春风舞细腰。

  争奈君王正沈醉,秦兵江上促征桡。

  卷602_4 【瑶台】汪遵

  仙梦香魂不久留,满川云雨满宫愁。

  直须待得荆王死,始向瑶台一处游。

  卷602_5 【吴坂】汪遵

  踡跼盐车万里蹄,忽逢良鉴始能嘶。

  不缘伯乐称奇骨,几与驽骀价一齐。

  卷602_6 【箕山】汪遵

  薄世临流洗耳尘,便归云洞任天真。

  一瓢风入犹嫌闹,何况人间万种人。

  卷602_7 【息国】汪遵

  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

  衔冤只合甘先死,何待花间不肯言。

  卷602_8 【梁寺】汪遵

  立国从来为战功,一朝何事却谈空。

  台城兵匝无人敌,闲卧高僧满梵宫。

  卷602_9 【南阳】汪遵

  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

  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

  卷602_10 【杞梁墓】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卷602_11 【夷门】汪遵

  晋鄙兵回为重难,秦师收旆亦西还。

  今来不是无朱亥,谁降轩车问抱关。

  卷602_12 【汴河】汪遵

  隋皇意欲泛龙舟,千里昆仑水别流。

  还待春风锦帆暖,柳阴相送到迷楼。

  卷602_13 【燕台】汪遵

  礼士招贤万古名,高台依旧对燕城。

  如今寂寞无人上,春去秋来草自生。

  卷602_14 【聊城】汪遵

  刃血攻聊已越年,竟凭儒术罢戈鋋。

  田单漫逞烧牛计,一箭终输鲁仲连。

  卷602_15 【西河】汪遵

  花貌年年溺水滨,俗传河伯娶生人。

  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

  卷602_16 【密县】汪遵

  百里能将济猛宽,飞蝗不到邑人安。

  至今闾里逢灾沴,犹祝当时卓长官。

  卷602_17 【升仙桥】汪遵

  题桥贵欲露先诚,此日人皆笑率情。

  应讶临邛沽酒客,逢时还作汉公卿。

  卷602_18 【破陈】汪遵

  猎猎朱旗映彩霞,纷纷白刃入陈家。

  看看打破东平苑,犹舞庭前玉树花。

  卷602_19 【白头吟】汪遵

  失却青丝素发生,合欢罗带意全轻。

  古今人事皆如此,不独文君与马卿。

  卷602_20 【短歌吟】汪遵

  箭飞乌兔竞东西,贵贱贤愚不梦齐。

  匣里有琴樽有酒,人间便是武陵溪。

  卷602_21 【晋河】汪遵

  风引征帆管吹高,晋君张宴俟雄豪。

  舟人笑指千馀客,谁是烟霄六翮毛。

  卷602_22 【干将墓】汪遵

  橐籥冰霜万古闻,拍灰松地见馀坟。

  应缘神剑飞扬久,水水山山尽是云。

  卷602_23 【金谷】汪遵

  晋臣荣盛更谁过,常向阶前舞翠娥。

  香散艳消如一梦,但留风月伴烟萝。

  卷602_24 【三闾庙】汪遵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

  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

  卷602_25 【易水】汪遵

  匕首空磨事不成,误留龙袂待琴声。

  斯须却作秦中鬼,青史徒标烈士名。

  卷602_26 【严陵台】汪遵

  一钓凄凉在杳冥,故人飞诏入山扃。

  终将宠辱轻轩冕,高卧五云为客星。

  卷602_27 【淮阴】汪遵

  秦季贤愚混不分,只应漂母识王孙。

  归荣便累千金赠,为报当时一饭恩。

  卷602_28 【鸡鸣曲】汪遵

  金距花冠傍舍栖,清晨相叫一声齐。

  开关自有冯生计,不必天明待汝啼。

  卷602_29 【采桑妇】汪遵

  为报踌躇陌上郎,蚕饥日晚妾心忙。

  本来若爱黄金好,不肯携笼更采桑。

  卷602_30 【渔父】汪遵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卷602_31 【越女】汪遵

  玉貌何曾为浣沙,只图勾践献夫差。

  苏台日夜唯歌舞,不觉干戈犯翠华。

  卷602_32 【望思台】汪遵

  不忧家国任奸臣,骨肉翻为蓦路人。

  巫蛊事行冤莫雪,九层徒筑见无因。

  卷602_33 【比干墓】汪遵

  国乱时危道不行,忠贤谏死胜谋生。

  一沉冤骨千年后,垄水虽平恨未平。

  卷602_34 【郢中】汪遵

  莫言白雪少人听,高调都难称俗情。

  不是楚词询宋玉,巴歌犹掩绕梁声。

  卷602_35 【北海】汪遵

  汉臣曾此作缧囚,茹血衣毛十九秋。

  鹤发半垂龙节在,不闻青史说封侯。

  卷602_36 【招屈亭】汪遵

  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

  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

  卷602_37 【屈祠】汪遵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卷602_38 【铜雀台】汪遵

  铜雀台成玉座空,短歌长袖尽悲风。

  不知仙驾归何处,徒遣颦眉望汉宫。

  卷602_39 【斑竹祠】汪遵

  九处烟霞九处昏,一回延首一销魂。

  因凭直节流红泪,图得千秋见血痕。

  卷602_40 【题李太尉平泉庄】汪遵

  水泉花木好高眠,嵩少纵横满目前。

  惆怅人间不平事,今朝身在海南边。

  卷602_41 【战城南】汪遵

  风沙刮地塞云愁,平旦交锋晚未休。

  白骨又沾新战血,青天犹列旧旄头。

  卷602_42 【延平津】汪遵

  三尺晶荧射斗牛,岂随凡手报冤雠。

  延平一旦为龙处,看取风云布九州。

  卷602_43 【项亭】汪遵

  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

  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

  卷602_44 【乌江】汪遵

  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卷602_45 【绿珠】汪遵

  大抵花颜最怕秋,南家歌歇北家愁。

  从来几许如君貌,不肯如君坠玉楼。

  卷602_46 【升仙桥】汪遵

  汉朝卿相尽风云,司马题桥众又闻。

  何事不如杨得意,解搜贤哲荐明君。

  卷602_47 【隋柳】汪遵

  夹浪分堤万树馀,为迎龙舸到江都。

  君看靖节高眠处,只向衡门种五株。

  卷602_48 【杨柳】汪遵

  亚夫营畔柳濛濛,隋主堤边四路通。

  攀折赠君还有意,翠眉轻嫩怕春风。

  卷602_49 【桐江】汪遵

  光武重兴四海宁,汉臣无不受浮荣。

  严陵何事轻轩冕,独向桐江钓月明。

  卷602_50 【招隐】汪遵

  罢听泉声看鹿群,丈夫才策合匡君。

  早携书剑离岩谷,莫待蒲轮辗白云。

  卷602_51 【陈宫】汪遵

  椒宫荒宴竟无疑,倏忽山河尽入隋。

  留得后庭亡国曲,至今犹与酒家吹。

  卷602_52 【樊将军庙】汪遵

  玉辇曾经陷楚营,汉皇心怯拟休兵。

  当时不得将军力,日月须分一半明。

  卷602_53 【东海】汪遵

  漾舟雪浪映花颜,徐福携将竟不还。

  同作危时避秦客,此行何似武陵滩。

  卷602_54 【昭君】汪遵

  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

  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

  卷602_55 【五湖】汪遵

  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卷602_56 【渑池】汪遵

  西秦北赵各称高,池上张筵列我曹。

  何事君王亲击缶,相如有剑可吹毛。

  卷602_57 【函谷关】汪遵

  脱祸东奔壮气摧,马如飞电毂如雷。

  当时若不听弹铗,那得关门半夜开。

  卷602_58 【咏酒二首】汪遵

  九酝松醪一曲歌,本图闲放养天和。

  后人不识前贤意,破国亡家事甚多。

  万事销沈向一杯,竹门哑轧为风开。

  秋宵睡足芭蕉雨,又是江湖入梦来。

  卷602_59 【苍颉台】汪遵

  观迹成文代结绳,皇风儒教浩然兴。

  几人从此休耕钓,吟对长安雪夜灯。

  卷602_60 【长城】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猜你喜欢
  卷七百九十四·彭定求
  卷二百三十·彭定求
  第十五出 偕亡·李渔
  第十七回 郦状元假偕伉俪·陈端生
  白莲集卷七·齐己
  荒村·闻一多
  二集卷五·乾隆
  卷295 ·佚名
  变与不变·徐志摩
  相隔一层纸·刘半农
  小畜集钞·吴之振
  卷二百八十一·佚名
  卷九十八·佚名
  卷一·沈季友
  王雱词作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四十四·彭定求

        卷244_1 【赠别韦兵曹归池州】韩翃   南陵八月天,暮色远峰前。楚竹青阳路,吴江赤马船。   籝金诸客贵,佩玉主人贤。终日应相逐,归期定几年。   卷244_2 【寄武陵李少府】韩翃   小县春山口,公孙吏隐时。

  • 卷二十·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劎南诗稾卷二十 宋 陆游 撰 上书乞祠 上书又乞奉祠归梦到湖边自叩扉此去敢辞依马磨向来真惯拥牛衣致身途远年龄莫报国心存气力微誓墓那因一怀祖人间处处是危机 春残 老堕空山里春残白日长庸医司性命

  • 卷七十七·谷应泰

      ○张献忠之乱崇祯元年,延安饥,谷府民王嘉胤运作乱,延安人张献忠从之。献忠阴谋多智,贼中号八大王。其部最强,旁掠延安诸郡邑。四年,张献忠率众二千人,就抚于三边总督洪承畴。   五年,献忠复叛,随贼首高迎祥、紫金梁等转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二·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十有四年秋七月庚戌朔上以皇太后微不豫谕宰执曰朕侍太后每一食减少不胜忧惧朕平日先意承志太后意之所向便竭力供应然太后圣明大事未尝言及凡所须皆是小事易从者秦桧曰陛下圣孝如此天下之福 御史中丞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八·徐乾学

    宋纪一百四十八【起屠维大荒落正月尽黓涒滩十二月凢四年】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咸淳五年春正月丁未以李庭芝为两淮制置大使兼知扬州州新遭火公私萧然庭芝放民负盐二百余万又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始平山堂

  • 宦游纪(2)·张瀚

    郡县徭役,故事官赋止银若干,私有倍一至十者。余察知其弊,值定民傜,不循故事,诸役皆为增加。库役旧编七两二钱,增至十六两,额设六名,其银九十六两。计算公庭诸费,尽在其中,额外不得加增一钱,勒布成式。事上督抚句曲王公□。王诧曰

  • 卷之一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一千二百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李业兴传·魏收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祖父李虬,父玄纪,都因儒学渊博被推举为孝廉。玄纪死于金乡令任上。李兴业少年时代就很忠直,潜心学习,负书从师,不怕辛苦。精研经书章句,爱看奇闻异说。稍晚在赵、魏之间师事徐遵明。当时有渔陽人鲜于灵馥

  •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佚名

    【提要】 燕国当时处在现在的河北、北京、辽东一带,地理上离秦国很远,离战祸纷争也比较远,地缘上非常有优势。苏秦的合纵战略正好发挥了燕国的地理优势。 【原文】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

  • 卷一百六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六乐考【十二】乐器六竹之属排箫律吕正义曰排箫之制其来最古律吕十二管备具其中金石八音由此而定所以箫韶九成而以箫为主也上古排箫之制寖失

  • 武灵王第十九·鹖冠子

    武灵王问庞焕曰:“寡人闻飞语流传曰:百战而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愿闻其解。”庞焕曰:“工者贵无与争,故大上用计谋,其次因人事,其下战克。用计谋者,荧惑敌国之主,使变更淫俗,哆恭憍恣,而无圣人之数,爱人而与,无功而

  • 凡例·王樵

    一蔡氏传经体不得不简是编欲以羽翼之故不厌详体各不同也一义理蔡传发明已尽今欲学者认归切己可用故多引之使近不欲推之使逺昔汉武帝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司马迁叙七国楚汉事使人如见而五帝三代本纪殊不逮诸篇盖迁有史材无

  • 诸佛要集经卷上·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摩竭国柰丛树间。于其乡土北有山名因沙旧(晋言帝树石室)。与大比丘众俱。比丘五千。菩萨二万。皆不退转不起法忍。身口意定总摄三世。独步三界开化众生。应病与药各令得所。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五·澄观

    疏。诸佛菩萨始自发心下。文中有三。初列十恩。二结成恩重。三者引证。初十恩者。一发心普被恩。二难行苦行恩。犹如慈母咽苦吐甘。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饿虎。香城粉骨。雪岭亡躯。如是等事皆为众生。

  • 跋新锓丛林盛事·道融

    自野录.纪谭至四明枯崖之作。裒收古佛祖潜行密机与贤士夫关于禅佛所泄於五灯者。贻之来昆。其为法施。为俾晚进履践。知向上入路。而非为资今日胡讲谈柄矣。又至於宋丹丘融公丛林盛事。则一言一句。千古铁案。其禅其道

  • 阀阅舞射柳蕤丸记·佚名

    无名氏作。《也是园书目》著录。今存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本。剧写番兵将领耶律万户屡次侵犯宋朝边境,宋朝大臣韩琦与范仲淹等八府宰相商议对策,御史唐介保举女真人延寿马,葛监军不服,吕夷简遂建议延寿马为先

  • 唐诗杂论·闻一多

    闻一多著。收录作者有关唐诗的评论及考据文章九篇。《类书与诗》、《宫体诗的自赎》、《四杰》三篇探讨初唐诗风的转变,从唐初宫体的沿袭六朝,经王、杨、卢、骆对旧体制的破坏和新体制的建设,以至刘希夷、张若虚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