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昔《南风》之词,《卿云》之颂,厥义夐矣。夏歌曰:“陶乎予心。”谣曰:“名予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尔後陵迟衰微,迄於有晋。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於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先是郭景纯用俊上之才,变创其体。刘越石仗清刚之气,赞成厥美。然彼众我寡,未能动俗。逮义熙中,谢益寿斐然继作。元嘉中,有谢灵运,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刘、郭,陵轹潘、左。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習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於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幹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故词人作者,罔不爱好。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於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S吟Y。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轻薄之徒,笑曹、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朓今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朓劣得“黄鸟度青枝”。徒自弃於高明,无涉於文流矣。观王公缙绅之士,每博论之馀,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搉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近彭城刘士章,俊赏之士,疾其淆乱,欲为当世诗品,口陈标榜。其文未遂感而作焉。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贵实,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之,殆均博弈。方今皇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沈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昔在贵游,已为称首。况八纮既奄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以瞰汉、魏而不顾,吞晋、宋於胸中。谅非农歌辕议,敢致流别。嵘之今录,庶周旋於闾里,均之於谈笑耳。

  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後,不以优劣为诠次。又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不录存者。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於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於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陆机《文赋》通而无贬;李充《翰林》,疏而不切;王微《鸿宝》,密而无裁;颜延论文,精而难晓;挚虞《文志》详而博赡,颇曰知言:观斯数家,皆就谈文体,而不显优劣。至於谢客集诗,逢诗辄取;张骘《文士》,逢文即书:诸英志录,并义在文,曾无品第。嵘今所录,止乎五言。虽然,网罗今古,词文殆集。轻欲辨彰清浊,掎摭病利,凡百二十人。预此宗流者,便称才子。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方申变裁,请寄知者尔。

  昔曹、刘殆文章之圣,陆、谢为体贰之才,锐精研思,千百年中,而不闻宫商之辨,四声之论。或谓前达偶然不见,岂其然乎?尝试言之,古曰诗颂,皆被之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若“置酒高堂上”、“明月照高楼”,为韵之首。故三祖之词,文或不工,而韵入歌唱,此重音韵之义也,与世之言宫商异矣。今既不被管纟玄,亦何取於声律邪?齐有王元长者,尝谓余云:“宫商与二仪俱生,自古词人不知之。唯颜宪子乃云‘律吕音调’,而其实大谬。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知音论》,未就。”王元长创其首谢、沈约扬其波。三贤或贵公子孙,幼有文辩,於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凌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陈思赠弟,仲宣《七哀》,公幹思友,阮籍《咏怀》,子卿“双凫”,叔夜“双鸾”,茂先寒夕,平叔衣单,安仁倦暑,景阳苦雨,灵运《郲中》,士衡《拟古》,越石感乱,景纯咏仙,王微风月,谢客山泉,叔源离宴,鲍照戍边,太冲《咏史》,颜延入洛,陶公咏贫之制,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所以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

猜你喜欢
  卷七百一十四·彭定求
  歴代诗话卷二十五·吴景旭
  ●卷上·赵元礼
  ●卷一·赵炳麟
  岭云海日楼诗钞卷三·丘逢甲
  ◆王左丞懋德(仁父集)·顾嗣立
  第四折·张国宾
  楔子·王实甫
  卷334 ·佚名
  卷153 ·佚名
  卷三十二·乾隆
  卷之十三·佚名
  卷二百十七·曹学佺
  卷二十六·查慎行
  野古集卷下·龚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十三·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七十三 明 曹学佺 编 中唐二十七 李德裕【字文饶赞皇人】 夏晚有怀平泉林居 孟夏守畏途舍舟在徂暑愀然何处念念我龙门坞密竹无蹊径高松有四五飞泉鸣树间飒飒如度雨茵桂秀层岭芳荪媚幽

  • 韩氏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韩氏,唐宣宗时宫人。 题红叶 韩氏 流水何太急, 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 好去到人间。 韩氏诗鉴赏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人韩氏所写。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

  • 卷一八四 隋紀八·司马光

      起強圉赤奮若(丁丑)六月,不滿一年。   恭皇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六一七年)   六月,己卯,李建成等至晉陽。   劉文靜勸李淵與突厥相結,資其士馬以益兵勢。淵從之,自為手啟,卑辭厚禮,遺始畢可汗云:「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三·佚名

    万历十三年七月庚午朔 上亲享 太庙○初延镇抚赏原议动客饷银一万抚臣郜光先因市税足用省支客饷后虏畜日销市易渐少税亦日减至是仅千余两十二年抚赏乃借赏军支剩马价银六千两抚臣梅友松以闻得旨借支银准开销以后如市

  • 通志卷九十八上·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十一上前汉窦婴 田蚡 灌夫 韩安国 李广【孙陵】苏建【子武】衞青 霍去病【李息等】董仲舒 司马相如 公孙 卜式 儿寛 张汤【子安世 安世子延夀】杜周【子延

  • 二四九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遵旨查办应禁书籍情形折·佚名

    二四九 两广总督李侍尧等奏遵旨查办应禁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年三月初九日大学士仍管两广总督臣李侍尧、广东巡抚臣宪保谨奏,为遵旨奏覆事。窃照本年二月二十七日承准大学士舒赫德、大学士于敏中字寄,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九

  • 勿吉传·魏收

    勿吉国,在高句丽的北边,就是旧时的肃慎国。勿吉国内的村落各自有它的特点,并不完全相一致。国内的人强劲忄票悍,在东部各族中属于最强悍的。它的语言和其他民族很不一样。勿吉国经常轻侮豆莫娄等国,其四邻各国也非常惧怕它

  • 元谧传·李延寿

    元干的儿子元谧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元干的王妃穆氏上表朝廷,说元谧和他的母亲赵氏违背礼节纲常。皇帝下诏说“:小妾和主母的关系,如同妇女侍奉公婆一样;妾的儿子对于嫡母,礼节应当比他的亲母更加恭敬。怎么能够损害我家风尚

  • 萧干传·脱脱

    萧干,乳名项烈,字婆典,北府宰相萧敌鲁之子。生性朴实正直。当初,察割之乱发生时,察割党人胡古只与萧干交好,派人召见他。萧干说:“我怎能附从叛逆之臣!”将胡古只捆绑送到寿安王处。贼乱平定,皇上嘉赏其忠心,拜为群牧都林牙。又

  • 温迪罕缔达传·脱脱

    温迪罕缔达,通习经史,从女真字开始任官,累迁至国史院编修官。起初,丞相希尹创造了女真字,并设立学校,让讹离剌等人任教。后来读的人越来越多了,他就转为学习经史。原先纳合椿年、纥石烈良弼都是从这条路后来直当到丞相的。温

  • 卷二百七十八·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七十八明 杨士奇等 撰律历东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待诏大史霍融上言曰官漏刻率九日增减一刻不与天相应或时差至二刻半不如夏历密诏书下太常令史官与融以仪校天课度远近太史令舒承梵等对案

  • 牛李·苏辙

    唐自宪宗以来,士大夫党附牛、李,好恶不本于义,而从人以喜愠,虽一时公卿将相,未有杰然自立者也。牛党出于僧孺,李党出于德裕,二人虽党人之首,然其实则当世之伟人也。盖僧孺以德量高,而德裕以才气胜。德与才不同,虽古人鲜能兼之者

  • 春秋集传详说卷三十·家铉翁

    宋 家翁 撰哀公下【周敬王三十二年晋定二十三年】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此宋灭曹也而春秋不书灭乃从鲁入邾之例何邪诸家多据左传为说不责宋之灭国而强求曹人之罪为一入字故耳苏氏谓宋公入曹而不书灭曹如

  • 隋书经籍志纠谬第十一·康有为

    《隋志》与《经典释文》并出隋、唐时,伪古学一统久矣。今学亡绝,独尊伪古固宜,然纷纭谬乱,盖已多矣。抑自《汉志》之后,诸史无志,藉以考经籍之源流,舍是莫之焉。故唐、宋以来,钻仰无尽,恐其惑乱学者耳目,并纠绳焉。然序《说卦》

  •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卷第一(附缘起幷凡例)·智旭

    蕅益沙门智旭述夫万法唯识。虽驱乌亦能言之。逮深究其旨归。则耆宿尚多贸贸。此无他。依文解义。有教无观故也。然观心之法。实不在于教外。试观十卷论文。何处不明心外无法。即心之法。是所观境。了法唯心。非即能观

  • 第四十三則 洞山無寒暑處·胡兰成

    第四十三則洞山無寒暑處舉:僧問洞山良价禪師:寒暑到來時如何迴避?洞山云:何不向無寒暑去?僧問如何是無寒暑處?洞山云: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碧巖錄於此則,是以洞山禪師下五位回互正偏接人來解答。五位同互正偏是:正中偏、

  • 评诗格·李峤

    诗格著作。旧题唐李峤撰。李峤(644—713),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一生,前与王勃、杨炯相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殁,遂独为文章耆老,为学者取法。《评诗格》

  • 黔娄子·黔娄

    一卷。原题周黔娄先生 (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黔娄先生,战国时齐人。据《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黔娄子》四篇,题下注称黔娄先生:“齐隐士,守道不诎,威王之下。”又据皇甫谧《高士传》记载,黔娄先生,齐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