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八出 沉江

◎乙酉五月

〖锦缠道〗(外扮史可法,毡笠急上,回头望介)

望烽烟,杀气重,扬州沸喧;生灵尽席卷,这屠戮皆因我愚忠不转。兵和将,力竭气喘,只落了一堆尸软。俺史可法率三千子弟,死守扬州,那知力尽粮绝,外援不至。北兵今夜攻破北城,俺已满拚自尽。忽然想起明朝三百年社稷,只靠俺一身撑持,岂可效无益之死,舍孤立之君。故此缒下南城,直奔仪真,幸遇一只报船,渡过江来。(指介)那城阙隐隐,便是南京了;可恨老腿酸软,不能走动,如何是好。(惊介)呀!何处走来这匹白骡,待俺骑上,沿江跑去便了。(骑骡,折柳作鞭介)跨上白骡鞯,空江野路,哭声动九原。日近长安远,加鞭,云里指宫殿。

(副末扮老赞礼背包裹跑上)残年还避乱,落日更思家。

(外撞倒副末介)

(副末)呵哟哟!几乎滚下江去。(看外介)你这位老将爷好没眼色!

(外下骡扶起介)得罪,得罪!俺且问你,从那里来的?

(副末)南京来的。

(外)南京光景如何?

(副末)你还不知么,皇帝老子逃去两三日了。目下北兵过江,满城大乱,城门都关的。

(外惊介)呵呀,这等去也无益矣!(大哭介)皇天后土,二祖列宗,怎的半壁江山也不能保住呀。

(副末惊介)听他哭声,倒像是史阁部。

(问介)你是史老爷么?

(外)下官便是。你如何认得?

(副末)小人是太常寺一个老赞礼,曾在太平门外伺候过老爷的。

(外认介)是呀!那日恸哭先帝,便是老兄了。

(副末)不敢。请问老爷,为何这般狼狈!

(外)今夜扬州失陷,才从城头缒下来的。

(副末)要向那里去?

(外)原要南京保驾,不想圣上也走了。(顿足哭介)

〖普天乐〗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登高望介)那滚滚雪浪拍天,流不尽湘纍怨。(指介)有了,有了!那便是俺葬身之地。胜黄土,一丈江鱼腹宽展。(看身介)俺史可法亡国罪臣,那容的冠裳而去。(摘帽,脱袍、靴介)摘脱下袍靴冠冕。(副末)我看老爷竟像要寻死的模样。(拉住介)老爷三思,不可短见呀!(外)你看茫茫世界,留着俺史可法何处安放。累死英雄,到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

(跳入江翻滚下介)

(副末呆望良久,抱靴、帽、袍服哭叫介)史老爷呀,史老爷呀!好一个尽节忠臣,若不遇着小人,谁知你投江而死呀!(大哭介)

(丑扮柳敬亭,携生忙上)偷生辞狱吏,避乱走天涯。

(末扮陈贞慧,小生扮吴应箕,携手忙上)日日争门户,今年傍那家。

(生呼介)定兄,次兄,日色将晚,快些走动。

(末、小生)来了。

(丑)我们出狱,不觉数日,东藏西躲,终无栖身之地。前面是龙潭江岸,大家商量,分路逃生罢!

(末)是,是。

(见副末介)你这位老兄,为何在此恸哭?

(副末)俺也是走路的,适才撞见史阁部老爷投江而死,由不的伤心哭他几声。

(生)史阁部怎得到此?

(副末)今夜扬州城陷,逃到此间,闻的皇帝已走,跺了跺脚,跳下江去了。

(生)那有此事?

(副末指介)这不是脱下的衣服、靴、帽么!

(丑看介)你看衣裳里面,浑身朱印。

(生)待俺认来。(读介) “钦命总督江北等处兵马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印”。

(生惊哭介)果然是史老先生。

(末)设上衣冠,大家哭拜一番。

(副末设衣冠介)

(众拜哭介)

〖古轮台〗(合)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

(生拍衣冠大哭介)

(丑)阁部尽节,成了一代忠臣。相公不必过哀,大家分手罢!

(生指介)你看一望烟尘,叫小生从那里归去?

(末)我两人绕道前来,只为送兄过江;今既不能北上,何不随俺南行。

(生)这纷纷乱世,怎能终始相依。倒是各人自便罢!

(小生)侯兄主意若何?

(生)我和敬亭商议,要寻一深山古寺,暂避数日,再图归计。

(副末)我老汉正要向栖霞山去,那边地方幽僻,尽可避兵,何不同往?

(生)这等极妙了。

(末、小生)侯兄既有栖身之所,我们就此作别罢!

(拜别介)伤心当此日,会面是何年。

(末、小生掩泪下)

(生问副末介)你到栖霞山中,有何公干?

(副末)不瞒相公说,俺是太常寺一个老赞礼,只因太平门外哭奠先帝之日,那些文武百官,虚应故事;我老汉动了一番气恼,当时约些村中父老,捐施钱粮,趁着这七月十五日,要替崇祯皇帝建一个水陆道场。不料南京大乱,好事难行,因此携着钱粮,要到栖霞山上,虔请高僧,了此心愿。

(丑)好事,好事!

(生)就求携带同行便了!

(副末)待我收拾起这衣服、靴、帽着。

(丑)这衣服、靴、帽,你要送到何处去?

(副末)我想扬州梅花岭,是他老人家点兵之所,待大兵退后,俺去招魂埋葬,便有史阁部千秋佳城了。

(生)如此义举,更为难得。

(副末背袍、靴等,生、丑随行介)

〖余文〗山云变,江岸迁,一霎时忠魂不见,寒食何人知墓田。

 (副末)千古南朝作话传,

(丑)伤心血泪洒山川;

(生)仰天读罢招魂赋,

 (副末)扬子江头乱暝烟。

猜你喜欢
  附录一宋人话本小说中人物词·唐圭璋
  伊川击壤集卷之十七·邵雍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汪廷讷
  {说牡丹}·佚名
  第三十一出·李开先
  楔子·萧德祥
  第二十二出 廷献·叶宪祖
  第四折·范康
  惜香乐府卷八·赵长卿
  金台集叙·迺贤
  卷十五·陈思
  卷四十五·陈廷敬
  崔峒诗鉴赏·佚名
  李白诗鉴赏·佚名
  甲乙集卷第四·罗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章 夫妻翫赏·屠隆

    【破齐阵】〔生上〕宝剑秋呼风雨。彩毫夜飮虹霓。名擅雕龙。诗成倚马。淸思裁云翦水。未抒天外冥鸿翅。且养山中隐豹姿。男儿生自奇。天才磊落自髫年。斗酒淋漓诗百篇。佛果前身号金粟。仙姿现世是靑莲。

  • 醉思乡王粲登楼·臧懋循

    醉思乡王粲登楼杂剧(元)郑德辉撰●醉思乡王粲登楼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假托名蔡邕荐士 正名 醉思乡王粲登楼楔子〔老旦扮卜儿上〕〔诗云〕

  • 卷108 ·佚名

    郭印 正月初八日同莫少虚蒲大受王园泛舟各赋二首 名园春信来,冷眼思一窥。 吏文巧束缚,颖脱乃不羁。 兴发勇欲往,壮士先登埤。 但得一樽乐,岂论官职卑。 况兹横清流,适然副心期。 梅梢出翠竹,

  • 古诗镜卷二十一·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二十一 明 陆时雍 编 梁第五 庾肩吾【字子慎新野人八岁能赋诗初为晋安王常侍王为太子兼通事舍人除安西湘东二王録事参军累迁中庶子初简文帝在藩雅好文士肩吾亦预其选简文即位肩吾为度支尚书

  • 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张廷玉

        朱亮祖 周德兴 王弼 蓝玉   朱亮祖,六安人。元授义兵元帅。太祖克宁国,擒亮祖,喜其勇悍,赐金币,仍旧官。居数月,叛归于元,数与我兵战,为所获者六千余人,遂入宣城据之。太祖方取建康,未暇讨也。已,遣徐达等围之

  • 常衮传·刘昫

    常衮,京兆人。父亲名无为,是三原县丞,由于衮的缘故多次赠予仆射官职。衮,天宝元年(742)考取进士,当过太子正字,多次授补阙、起居郎。宝应二年(763),选为翰林学士、考功员外郎中、知制诰,依前翰林学士。永泰元年(765),升为中书

  • 李时勉传·张廷玉

    李时勉,名懋,字以行,安福人。童年时期,曾在寒冬季节用棉被将脚裹起来塞进桶中,坚持读书。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入文渊阁学习,参与编修《太祖实录》。后被授予刑部主事,又参与重修《实录》。书成后,改任翰林侍读。

  •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钱穆

    要谈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首先应该提到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此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创始于三千年前的周公,完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此项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亦不专为幼

  • 卷二百四十八·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二百四十八人物志一百二十八列女传八八旗满洲列女传六镶黄旗包衣马甲官住之妻梁氏镶黄旗包衣护军参领达春之妻王氏镶黄旗满洲仓上头目五十七之妻洪氏

  • 卷一百二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二十七人物志七宗室王公传五【和硕肃武亲王豪格】和硕肃武亲王豪格豪格太宗文皇帝长子初从征蒙古栋夔察哈尔鄂尔多斯诸部屡立军功封贝勒天命十一

  • 卷一百四·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四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防第五十二昭公二十六年传缚一如瑱正误缚当作防注同考异足利本宋元公为鲁君如晋公作君恐非 不知天之弃鲁耶耶作邪使女寛守闗塞闗作阙永怀堂同宋板

  • 汉广·佚名

    ——单相思的哀歌【原文】南有乔木,不可休思①;汉有游女②,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③,不可方思④。翘翘错薪⑤,言刈其楚⑥;之子于归,言秣其马⑦。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翘翘错薪,言

  • 对异己者的态度·梁漱溟

    对方即与我方向不同的人,与我主张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原谅他。并要承认对方之心理也是好的,不应作刻薄的推测。同时,在自己的知识见解上要存疑,怕也不必都对。我觉得每个人对自己之知识见解,常感觉自己不够,见闻有限。自觉知识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第四分世记经阿须伦品第六佛告比丘。须弥山北大海水底有罗呵阿须伦城。纵广八万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城高三千由旬。广二千由旬。其城门高一

  • 致中国佛教会书(三通)·太虚

    一敬复者:承询班师请定释尊纪念日,虚意可定国历五月月圆日为佛教纪念日,以开会、献花、演讲等新仪式举行纪念;而四月初八等降生、出家、成佛、涅槃等,可仍旧贯。(见海刊十八卷六期)二中国佛教会公鉴:敬启者:顷晤宁波徐专员,倾谈

  • 丛林公论·佚名

    者庵 惠彬 述僧宝传齐禅师赞曰。昔有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曰庭前柏树子又。随而诫之曰。汝若肯我与么道。我则辜负汝。汝若不肯我与么道。我则不辜负汝。而昧者剿之。使古人之意不全。为害甚矣。故并录之

  • 蒙求集注·李翰

    晋李瀚撰。宋徐子光注。2卷。李瀚《蒙求》是一本供初学者认字的书,它取古人事迹写成四字韵语,以便记诵,皆以对偶成文。徐子光注,以每二句为一节,各为之注,把《蒙求》所言事迹皆详为注解,虽稍嫌冗蔓,而援引赅博,亦颇精

  • 涑水记闻·司马光

    笔记。北宋司马光撰。十卷。今通行本作十六卷。司马光为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书名本此。此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宋太祖,迄于神宗,每条之下皆注其述之人,故名《记闻》,据传本书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后记》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