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三
卷三十三
眉山苏轼诗二五十四首
十月二日。将至涡口五里所。遇风留宿
长淮久无风。放意弄清快。今朝雪浪满。始觉平野隘。两山控吾前。吞吐久不嘬。
孤舟系桑本。终夜舞澎湃。舟人更传呼。弱缆恃菅蒯。平生傲忧患。久矣恬百怪。
鬼神欺吾穷。戏我聊一噫。瓶中尚有酒。信命谁能戒。
原选者评。刻画山水。如谢公而去其棘涩。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茆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原选者评。宛是拗体律诗。别饶古趣。
施元之曰。东坡尝纵笔书此诗。且题云。予年三十六。赴杭亻卒过寿。作此诗。今五十九。
南迁至虔。烟雨凄然。颇有当年气象也。
寿阳岸下
街东街西翠幕成。池南池北绿钱生。幽人独来带残酒。偶听黄鹂第一声。
泗州僧伽塔
我昔南行舟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原选者评。至理奇文。只是眼前景物口头语。透辟无碍。是广长舌。
。潜溪诗眼。曰。句法之学。自是一家工夫。昔尝问山谷。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山谷云。不如千岩无人万壑静。十步回头五步坐。此专论句法。不论义理。盖七言诗四字三字作两节也。此句法出。黄庭经。自上有。黄庭。下关元已下多此体。张平子。四愁诗。句句如此。
。困学纪闻。刘梦得。何卜赋。云。同涉於川。其时在风。沿者之吉。溯者之凶。同於野。其时在泽。伊禾童之利。乃之厄。东坡诗。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本此意。
。容斋四笔。曰。俚语笑林。谓两商人入神庙。其一陆行欲晴。许赛以猪头。其一水行欲雨。许赛以羊头。神顾小鬼言。晴乾口契猪头。雨落口契羊头。有何不可。坡诗云。若使人人祷辄应。造物应须日千变。此意未易为庸俗道也。
。志林。曰。泗州大圣僧伽传。云。和尚何国人也。又世云莫知其所从来。云不知何国人也。近读。隋书。西域传。乃有何国。余在惠州。忽被命责儋耳。太守方子容自携告身来。且语余曰。此固前定无可恨。吾妻沈素事僧伽谨甚。一夕。梦和尚告别。沈问所往。答曰。当与苏子瞻同行。后七十二日当有命。今适七十二日矣。岂非前定乎。予以为事之前定者。不待梦而知。然予何人也。而和尚辱与同行。得非夙世有少缘契乎。
龟山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原选者评。万里。句阔远。一庵。静闲。妙作对偶。熙宁甲寅。轼自杭亻卒移知密州。至元丰己未。移知湖州。故云。再过龟山岁五周。结寓感叹。以见兵戎事往。并故垒亦不复存。不独无人记忆已也。
。明道杂志。曰。苏公诗云。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黄九云。初日头。问其义。但云。若此僧负暄於初日耳。余不然。黄甚不平。曰。岂有用白对天乎。余异日问苏公。
公曰。若是黄九要改作日头。也不奈何他。
十月十六日记所见
风高月暗云水黄。淮阴夜发朝山阳。山阳晓雾如细雨。炯炯初日寒无光。
云收雾卷已亭午。有风北来寒欲僵。忽惊飞雹穿户牖。迅驶不复容遮防。
市人颠沛百贾乱。疾雷一声如颓墙。使君来呼晚置酒。坐定已复日照廊。
恍疑所见皆梦寐。百里变怪旋消亡。共言蛟龙厌旧穴。鱼鳖随徙空陂塘。
愚儒无知守章句。论说黑白推何祥。惟有主人言可用。天寒欲雪饮此觞。
游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冷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风万顷革华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原选者评。一往作缥缈之音。觉自来赋金山者极意著题正。无从得此远韵。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恰好由岷山导江至此处。海门归宿为入题之语。中间。望乡国。句故作羁望语。以环应首尾。后思及江神见怪而终之。以归田矜奇之语。见道之言。想见登眺徘徊。俯视一切。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
金山楼观何眈眈。撞钟击鼓闻淮南。焦山何有有修竹。采薪汲水僧两三。
云霾浪打人迹绝。时有沙户祈春蚕。我来金山更留宿。而此不到心怀惭。
同游尽返决独往。赋命穷薄轻江潭。清晨无风浪自涌。中流歌啸倚半酣。
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山林饥饿古亦有。无田不退宁非贪。
展禽虽未三见黜。叔夜自知七不堪。行当投劾谢簪组。为我佳处留茅庵。
原选者评。金山。作已极登高望远之胜。故。焦山。作只写见闻歌啸之景。彼以雄放称奇。
此以闲寂入妙。结处。无田不退宁非贪。则又为前篇。有田不归如江水。之句进一解矣。
甘露寺
江山岂不好。独游情易阑。但有相携人。何必素所欢。我欲访甘露。当途无闲官。
二子旧不识。欣然肯联鞍。古郡山为城。层梯转朱栏。楼台断崖上。地窄天水宽。
一览吞数州。山长江漫漫。却望大明寺。惟见烟中竿。很石卧庭下。穹窿如伏羱。
缅怀卧龙公。挟策事雕钻。一谈收猘子。再说走老瞒。名高有余想。事往无留观。
萧公古铁镬。相对空团团。陂陀受百斛。积雨生微澜。泗水逸周鼎。渭城辞汉盘。
山川失故态。怪此能独完。僧繇六化人。霓衣挂冰纨。隐见十二叠。观者疑夸谩。
破板陆生画。青猊戏盘跚。上有二天人。挥手如翔鸾。笔墨虽欲尽。典刑垂不刊。
赫赫赞皇公。英姿凛以寒。古柏手亲种。挺然谁敢干。枝撑云峰裂。根入石窟蟠。
薙草得断碑。斩崖出金棺。瘗藏岂不牢。见伏理可叹。四雄皆龙虎。遗迹俨未刓。
方其盛壮时。争夺肯少安。废兴属造物。迁逝谁控抟。况彼妄庸子。而欲事所难。
古今共一轨。后世徒辛酸。聊兴广武叹。不待雍门弹。
原选者评。就寺中所见器物。抚时怀古。每事各为段落。而感慨深情。别有规连矩泄之妙。
。志林。曰。昔先友史经臣彦辅谓余。阮籍登广武而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岂谓沛公竖子乎。余曰。非也。伤时无刘项也。竖子指魏晋间人耳。其后。余游润州甘露寺。寺有孔明。孙权。梁武。李德裕之遗迹。余感之赋诗。则犹此意也。嗣宗虽放荡。本有意於世。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於酒。何至以沛公为竖子乎。
。玉壶清话。曰。润州甘露寺。熙宁四年春。江中渔者见神光累夕起於溷厕间。一旦。其厕无故自圮。长老应夫再营之。方筑基垦土。去地数尺。一础覆土中。刻曰。有唐太和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於上元县禅众寺旧塔基下获舍利石函。以其年二月十五日。重瘗藏於丹徒县甘露寺东塔下。金棺一。银木享一。锦九重。皆余之施也。余创甘露寺宝刹。重瘗舍利。以资穆皇之冥福也。江浙西道观察等使兼润州刺史李德裕记。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所。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原选者评。结句。清景。二字。一篇之大旨。云雪楼台远望之景。水清林深。近接之景。未至其居。见盘纡之山路。既造其屋。有坐睡之蒲团。至於仆夫整驾。回望云山。寒日将晡。宛然入画。野鹘。句於分明处写出迷离。正与起五句相对照。语语清景。亦语语自娱。而道人有道之处。已於言外得之。栩栩欲仙。何必涤笔於冰瓯雪碗。
。苏长公外纪。曰。惠勤惠思者。皆居孤山。子瞻以腊日访之作诗。此诗惟。孥蘧。二韵艰涩。而公三叠之原韵孥字。乃东方朔腊日早归之事。
施元之曰。惠勤。余杭人。东坡通守钱塘。见欧阳文忠公於汝阴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长於诗。子求人於湖山间而不可得。则往从勤乎。东坡到官三日。访勤於孤山之下。遂赋此诗。
戏子由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谿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虀盐甘似蜜。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余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旂旄。重楼跨空雨声远。屋多人少风骚骚。
平生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箠。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志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文章小技安足程。先生别驾旧齐名。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原选者评。前后平列两段。末以四句作结。宛丘低头读书。而有昂藏磊落之气。别驾画堂高坐。而有气节消缩之嫌。其所齐名并驱者。独文章耳。而文章固无用也。中间以。画堂五丈
容旄。对。宛丘学舍小如舟。以。重楼跨空雨声远。对。斜风吹帷雨注面。以。平生所惭今不耻。对。先生不愧傍人羞。以。坐对疲氓更鞭。对。门前万事不挂眼。以。居高志下真何益。对。头虽长低气不屈。故作喧寂相反之势。不独气节消缩者难云自适。即安坐诵读者岂云得时。文则跌宕昭彰。情则欷歔悒郁。
。乌台诗案。曰。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意取。东方朔传。侏儒饱欲死。
及。滑稽传。优旃谓陛楯郎。汝虽长何益。乃雨立。我虽短。幸休居。言弟家贫官卑而身材长大。所以比东方朔。陛楯郎。而以当今进用之人比侏儒。优旃也。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是时新兴律学。轼意非之。以为法律不足以致君於尧舜。今时又专学法律而忘诗书。
故言我读万卷书。不读法律。盖闻法律之中无致君尧舜之术也。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盐甘似蜜。以讥新差提举官所至苛细生事。发摘官吏。惟学官无吏责也。弟辙为学官。故有是句。生平所惭今不耻。坐对疲氓更鞭。是时多徒配犯盐之人。例皆饥贫。言鞭此等贫民轼生平所惭。今不复耻矣。以讥讽盐法太急也。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是时。
张靓。俞希旦作盐司。意不喜其为人。然不敢与争议。故毁诋之为阳虎也。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
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
卧龙蟠屈半东州。万室鳞鳞枕其股。背之不见与无同。狐裘反衣无乃鲁。
张君眼力觑天奥。能遣荆棘化堂宇。持颐宴坐不出门。收揽奇秀得十五。
才多事少厌闲寂。卧看云烟变风雨。笋如玉箸椹如簪。强饮且为山作主。
不忧儿辈知此乐。但恐造物怪多取。春浓睡足午羓明。想见新茶如泼乳。
原选者评。句句奇辟。轼每以人事喻景物。笔端出奇无穷。真乃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矣。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原选者评。如古谣谚。精悍遒古。考天竺观音祈祷求雨见於史者。始自高宗绍兴。然张去华祷雨之事。已始自咸平初。灵感之额则赐於治平。此诗。辍耒废筐。之词似含嘲讽。集中有。杭州祷观音祈晴。祝文。盖自熙宁间习俗盛行矣。
咸淳。临安志。曰。后晋天福四年。僧道翊结庐山中。夜有光。就地视得奇木。命孔仁谦刻观音像。会僧勋从洛阳持古佛。舍利来。因纳之。顶间妙相具足。钱忠懿王梦白衣人求治其居。王感悟。乃即其地创佛庐。号。天竺看经院。咸平初。郡守张去华以旱迎大士。至梵天寺致祷。即日雨。自是遇水旱必谒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录三首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羏回。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七月一日出城。舟中苦热
凉飙呼不来。流汗方被体。稀星乍明灭。暗水光氵弥氵弥。香风过莲芡。惊枕裂鲂鲤。
欠伸宿酒余。起坐濯清云。火云势方壮。未受月露洗。身微欲安适。坐待东方启。
原选者评。惊枕裂鲂鲤。五字。警绝笔端。有风冷然。
宿临安净土寺
鸡鸣发余杭。到寺已亭午。参禅固未暇。饱食良先务。平生睡不足。急扫清风宇。
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觉来烹石泉。紫笋发轻乳。晚凉沐浴罢。衰发稀可数。
浩歌出门去。暮色入村坞。微月半隐山。圆荷争泻露。相携石桥上。夜与故人语。
明朝入山房。石镜炯当路。昔照熊虎姿。今为猿鸟顾。废兴何作吊。万世一仰俯。
原选者评。别有一种清腴幽异之趣。无心刻琢。自造玄微。
自净土寺步至功臣寺
落日岸葛巾。晚风吹羽扇。松间野步稳。竹外飞桥转。神功凿横岭。岩石得巨片。
直渡千人沟。下有微流泫。冈峦蔚回合。金碧烂明绚。缅怀异姓王。负担此乡县。
长逢胯下辱。屡乞桑间饭。谁谓山石顽。识此稀世彦。凛然英气逼。屹起犹耸战。
他年万骑归。父老恣欢宴。锦绣被原野。金珠散贫贱。窦融既入朝。吴芮空记面。
荣华坐销歇。阅世如邮传。惟有长明灯。依然照金殿。
原选者评。写步至之景。琢句近六朝人风骨。后幅即事寄慨。正以不横使议论为高。
。五代史。曰。钱。字具美。杭州临安人也。以贩盐为盗。天复二年封越王。昭宗诏图形凌烟阁。升衣锦营为衣锦城。石鉴山曰衣锦山。大官山曰功臣山。 游衣锦城。宴故老。山林皆覆以锦。梁太祖即位。封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作还乡歌曰。三节还乡兮挂锦衣。父老远来相追随。牛斗无孛人无欺。吴越一王驷马归。游径山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鞭玉革登相回旋。
人言山住水亦住。下有万古蛟龙渊。道人天眼识王气。结茆宴坐荒山巅。
精诚贯山石为裂。天女下试颜如莲。寒羓暖足来扑朔。夜钵咒水降蜿蜒。
雪眉老人朝扣门。愿为弟子长参禅。尔来废兴三百载。奔走吴会输金钱。
飞楼涌殿压山破。朝钟暮鼓惊龙眠。晴空偶见浮海蜃。落日下数投村鸢。
有生共处覆载内。扰扰膏火同烹煎。近来愈觉世议隘。每到宽处差安便。
嗟余老矣百事废。却寻旧学心茫然。问龙乞水归洗眼。欲看细字销残年。
原选者评。只是叙述径山事。奇文崛起纸上。如有金碧照耀。蹑杜陵之高踪。导渭南之先路。
。乌台诗案。曰。熙宁六年游径山。留题云。近来愈觉世议隘。以讥近日进用之人多是刻薄。议论偏隘。不少容人过失。故见山中宽闲之处为乐也。
。径山山门事状。曰。径山乃天目东北峰也。中有径路以通天目。故谓之径山。有大师讳法钦。吴郡昆山人。初隐此山。有素衣老人前致拜曰。我龙也。自师到此。吾属五百皆不安息。
我将挈归天目。愿舍此地为师立锡之所。师许之。乃请师登山绝顶。入五峰之间。中有大湫。
指谓师曰。吾家若去。此湫当涨留一穴水。慎勿堙之。我将时至卫师焉。今此一穴尚存。谓之。龙井。永泰中。师坐石屏下。见白衣儒士拜於前。自言。是天目巾子山人也。长安佛法有难。
闻师道行高邈。愿度为沙弥往救。师曰。汝有何术。曰。我诵俱胝观音咒。功力无比。师欲验之。乃曰。吾坐后石屏。汝能咒之令破否。曰。可。遂叱之。石屏裂为三片。今谓之。喝石。岩师知神异。为艹
雉 发。给衣。赐名惠崇。至京师与术士竞。惠崇告胜云。
夜泛西湖五绝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渐盘桓。今夜吐艳如半璧。游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阑月渐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谁料得。看到苍龙西没时。
苍龙已没牛斗横。东方芒角升长庚。渔人收筒及未晓。船过惟有菰蒲声。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香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原选者评。五绝蝉联而下。体制从三百篇出。清苍突兀。三。四两作写景之妙。尤为脱尽恒蹊。昔陈思。赠白马王彪。诗。艺苑卮言。谓其体全仿。大雅。文王之什。至谢康乐。登临海峤。四章。文选。直合为一首。注亦更不分其一。其二。若此诗亦必作一首读。乃见其妙耳。监试呈诸试官
我本山中人。寒苦盗寸廪。文词虽少作。勉强非天禀。既得旋废忘。懒惰今十稔。
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每闻科诏下。白汗如流沈。此邦东南会。多士敢题品。
刍荛尽兰荪。香不数葵荏。贫家见珠贝。眩晃自难审。缅怀嘉祐初。文格变已甚。
千金碎全璧。百衲收寸锦。调和椒桂酽。咀嚼沙砾碜。广眉成半额。学步归踔踸。
维时老宗伯。气压群儿凛。蛟龙不世出。鱼鲔初警淰。至音久乃信。知味如食椹。
至今天下士。微管几左衽。谓当千载后。石室祠高朕。尔来又一变。此学初谁谂。
权衡破旧法。刍豢笑凡饪。高言追卫乐。篆刻鄙曹沈。先生周孔出。弟子渊骞寝。
却顾老钝躯。顽朴谢镌锓。诸君况才杰。容我懒且噤。聊欲废书眠。秋涛舂午枕。
原选者评。熙宁五年。轼在杭州通判任。是年科场监试。故有呈试官及试院诸诗。此其第一作也。以自述起。以自述终。中间极论文章之变。嘉祐茁轧之习文变。而弊得欧阳修为之力返於古。逮王安石一变科举之法。是又变而之衰之候矣。括以二言曰。先生周。孔出。弟子渊。
骞寝。而自伤老钝。无与回澜。岂惟论文。实以慨世。
赵次公曰。卫玠。乐广。言其时尚虚无之学也。曹植。沈约。言时以诗赋为篆刻而不用也。
。石林诗话。曰。至和嘉祐间。场屋举子为文尚奇涩。读或不能成句。欧阳文忠公力欲革其弊。既知贡举。凡文涉雕刻者皆黜之。时范景仁。王禹玉。梅公仪等同事。而梅圣俞为参详官。及放榜。平时有声如刘辉辈。皆不预选。士论颇汹汹。然是榜得苏子瞻为第二。子由与曾子固皆在选中。不可谓不得人矣。
邵长蘅曰。先生以嘉祐六年辛丑中制科。入第三等。至熙宁五年壬子。在杭州监试。盖十二年矣。今十稔举成数云。
望海楼晚景五绝录三首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从今潮上君须上。更看银山二十回。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譍。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我今负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且学公家作茗饮。塼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原选者评。独写煎茶妙处。於集中诸咏茶诗别出一奇。语不必深。而精采自露。此与。汲江。一篇在古近体中各推绝唱。
任居实曰。蔡君谟作。茶辨。辨水泉。煮饮等极为详备。有蟹眼。鱼眼。用汤之法。茶经。云。凡候汤有三沸。如鱼眼微有声。为一沸。四向如涌泉连珠。为第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则汤老。
赵次公曰。银瓶泻汤夸第二。此乃是寻常点茶时。先略倾瓶中汤方点。谓之第二汤也。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棱。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吴兴太守真好古。购买断缺挥缣缯。龟趺入座螭隐壁。空斋昼静闻登登。
奇踪散出走吴越。胜事传说夸友朋。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后来视今犹视昔。过眼百世如风灯。他年刘郎忆贺监。还道同时须服膺。
原选者评。轼论书大旨。不外前和子由所作云。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二语。故每不取少陵。瘦硬通神。之说。此诗就亭中所列李。颜。二徐诸刻加之评论。轼之书。其源出於颜。徐。
诗中。细筋入骨如秋鹰。及。字外出力中藏棱。二句。非惟道古。乃其自道。盖直以金针度与人矣。
。复斋漫录。曰。山谷次韵子瞻和子由观韩干马。因论伯时画天马云。曹霸弟子沙苑丞。
喜作肥马人笑之。李侯论干独不尔。妙画骨相遗毛皮。翰林评书乃如此。贱肥贵瘦渠未知。
盖谓东坡尝作墨妙亭诗云。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意属此也。
轼。墨妙亭记。曰。熙宁四年十二月。高邮县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於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得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於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於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催试官考较戏作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橘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原选者评。写月高朗。写潮雄奇。鲲鹏。组练。二语。可括枚乘。七发。观涛。一篇。
秋怀二首
苦热念西风。常恐来无时。及兹遂凄凛。又作徂年悲。蟋蟀鸣我床。黄叶投我帏。
窗前有栖服鸟。夜啸如狐狸。露冷梧叶脱。孤眠无安枝。熠耀亦有偶。高屋飞相追。
定知无几见。迫此清霜期。物化逝不留。我兴为嗟咨。便当勤秉烛。为乐戒暮迟。
海风东南来。吹尽三日雨。空阶有余滴。似与幽人语。念我平生欢。寂寞守环堵。
壶浆慰作劳。裹饭救寒苦。今年秋应熟。过从饱鸡黍。嗟我独何求。万里涉江浦。
居贫岂无食。自不安畎亩。念此坐达晨。残灯翳复吐。
原选者评。前作感怆。后作乃导以冲和。起乎悲。止乎乐。盖犹是优游卒岁之旨。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远可爱。次韵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原选者评。峭艹
倩 高洁。韦柳遗音。
。竹坡诗话。曰。余读东坡。和梵天寺僧守诠。诗。尝喜其清绝过人。晚游钱塘始得诠诗。
云。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屦。时闻犬吠声。更入青萝去。乃知其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东坡虽欲回三峡倒流之澜。与溪壑争流。终不近也。
。湖土需杂记。曰。梵天寺石幢。高建皆镌吴越名号。其寺之伽蓝乃东坡也。禅家取东坡。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不离清净身。二语。以为见道。不若其题梵天五古。色相俱空。已臻上乘。其成佛当不在灵运下也。矧伽蓝乎。冷斋夜话。曰。东吴僧惠诠。徉狂垢污。而诗语清婉。尝书一诗於湖上山寺壁。东坡一见为和其后。诠竟以此诗知名。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
我本麋鹿性。谅非伏辕姿。君如汗血马。作驹已权奇。齐驱大道中。并带銮镳驰。
闻声自决骤。那复受絷维。谓君朝发燕。秣楚日未奇攴。云何中道止。连蹇驴骡随。
金鞍冒翠锦。玉勒垂青丝。旁观信美矣。自揣良厌之。均为人所劳。何必陋盐辎。
君看立仗马。不敢鸣且窥。调习困鞭箠。仅存骨与皮。人生各有志。此论我久持。
他人闻定笑。聊与吾子期。空阶卧积雨。病骨烦撑持。秋草上垣墙。霜叶鸣阶墀。
门前自无客。敢作扬雄麾。候吏报君来。弭节江之湄。一对高人谈。稍忘俗吏卑。今朝枉诗句。粲如凤来仪。上山绝梯磴。堕海迷津涯。怜我枯槁质。借润生华滋。
肯效世俗人。洗刮求瘢痍。贤明日登用。清庙。歌缉熙。胡不学长卿。预作。封禅词。
原选者评。起处八句。以我与君并说。为双提之势。谓君朝发燕。以下言孔也。空阶卧积雨。以下自言也。而中以。人生各有志。四句联络上下。缨带有情。此是一篇关键处。至於。候吏报君来。以下。不过叙述赠答之因。体势故应尔尔。
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
居官不任事。萧散羡长卿。胡不归去来。滞留愧渊明。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
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下马荒堤上。四顾但湖泓。线路不容足。又与牛羊争。归田虽贱辱。岂失泥中行。
寄语故山友。慎勿厌藜羹。
原选者评。职役之劳与夫妨农病民之实。历历如绘。所以指陈得失。有。国风。小雅。之遗。其云羡长卿而愧渊明特托言耳。
。乌台诗案。曰。是时卢秉提举盐事。擘画开运盐河。差夫千余人。某於大雨中部役。其河只为般盐。既非农事。而役农民。秋田未了。有妨农事。又其河中间有涌沙数里。意言开得不便。自叹泥雨劳苦。羡司马长卿居官而不任事。又愧陶渊明不早弃官归去也。农事未休。而役夫千余人。故云。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又言。百姓已劳苦。不意天雨。又助官政之劳民。转致百姓疲敝。役人在泥水中。辛苦无异鸭与猪。又言某亦在泥中与牛羊争路而行。若归田。岂至此哉。故云。寄语故山友。慎不可厌藜羹而思仕宦。以识开运盐河不当。又妨农事也。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录一首
草没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拾薪煮药怜僧病。扫地焚香净客魂。
农事未休侵小雪。佛灯初上报黄昏。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
原选者评。杳迥合。如坐虚白。而闭重玄。
。竹坡诗话。曰。东坡游西湖。於僧舍壁间见小诗云。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问谁所作。或告以钱塘僧清顺。即日求得之。一见甚喜。而顺之名出矣。
朱寿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刺血写经。
求之五十年。去岁得之蜀中。以诗贺之
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苦。羡君临老得相逢。喜及无言泪如雨。
不羡白衣作三公。不爱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著彩服。儿啼却得偿当年。
烹龙为炙玉为酒。鹤发初生千万寿。金马诏书锦作囊。白藤肩舆帘蹙绣。
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长陵朅来见大姊。仲孺岂意逢将军。
开皇苦桃空记面。建中天子终不见。西河郡守谁复讥。颍谷封人羞自荐。
原选者评。前十二句称述本事。於离合情状曲折。无不尽矣。然读之。但觉情余於词者。以有。嗟君。怜君。羡君。爱君。等字为之点睛。便俱是作诗之旨。与传记体裁迥别也。感君离合。二句。忽念及今无古有。作一转轴。以下遂历陈古事。不复再加论断。截然而止。此格尤为创见。然正是汉魏人遗意。低手不能为。亦不敢为也。七言转韵。古诗凡转韵之首句。未有不用韵者。七言音节自不可与五言一例。尝考。杜陵全集。其中亦有三。四首出韵者。若。醉时歌。之。先生有道出羲皇。哀江头。之。忆昔霓旌下南苑。等句是也。此诗。不羡白衣作三公。句无韵。盖亦如少陵之偶一有之。而自来诗人。从无论及於此者。何也。
司马温公。日录。曰。朱寿昌父任谏议大夫。寿昌母素微。生寿昌岁余遣出之。因是不知所在。寿昌既长。求之不得。乃弃官寻之。刺血书忏。以散与人。至是得之於同州。迎以归。钱子飞知永兴军。奏其事。乞加旌赏。故召之。寿昌以同母弟妹皆在同州。乃折资授河中通判。
。东轩笔录。曰。司农少卿朱寿昌。在襁褓。所生母被出。治平中。弃官入关中寻访。得於陕州。苏子瞻作诗序。且讥切世之不养者。李定见之大惋恨。会为中丞。劾轼作诗讪谤。将至不测。赖上保持之。止黜为黄州团练副使。
和致仕张郎中春昼
投绂归来万事轻。消磨未尽只风情。旧因莼菜求长假。新为杨枝作短行。
不祷自安缘寿骨。深藏难没是诗名。浅斟杯酒红生颊。细琢歌词稳称声。
蜗卜居心自放。蝇头写字眼能明。盛衰阅过君应笑。宠辱年来我亦平。
跪履数从圯上老。逸书闲问济南生。东风屈指无多日。只恐先春鸣。
原选者评。集中七言长律甚少。此体在唐。如杜白诸公亦不多见。以其伤气也。是作格度浑成。音调谐美。录此一首。以见才大无所不可耳。
画鱼歌
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渚蒲拔折藻荇乱。此意岂复遗鳅鲵。
偶然信手皆虚击。本不辞劳几万一。一鱼中刃百鱼惊。虾蟹奔忙误跳掷。
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岂知白梃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
原选者评。时新法盛行。故即短钩画水以为喻所言。此意岂复遗鳅鲵。与。一鱼中刃百鱼惊。者。似皆指新法之病民。王。吕辈坏法乱制。岂异拔渚蒲而乱藻荇哉。其请罢条例司疏有云。造端宏大。民实惊疑。创法新奇。吏皆惶惑。正与诗意相同。而其绘事如画。笔端有神。虽寥峭短章。读其词如有千百言在腕下。
赵次公曰。鲵有二。有鲸鲵之鲵。有鱼子之鲵。此意岂复遗鳅鲵。言鱼子也。
邵长蘅曰。画。胡麦切。音义并同划。以钩划鱼。今三吴水乡往往有之。
游道场山何山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原选者评。道场山顶何山麓。总写四句。此下详於道场而略於何山。乃偏於详处。更作。出山回望。二语。摇荡入情。何山只缅怀高人之读书。不复模山范水。意尽而止。无往不以自然为工。
汪藻。何氏书堂记。曰。寺有何氏书堂。图记相承。以何氏为晋何锴。锴尝读书此山。后为吴兴太守。以其居为寺而名其山。
赠孙莘老七绝录三首
嗟予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天目山前渌浸裾。碧澜堂下看衔舻。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
乌程霜稻袭人香。酿作春风霅水光。时复中之徐邈圣。毋多酌我次公狂。
原选者评。前两作愤懑之词。以快利出之。后一首役使成语。如天造地设。前无古人。
。乌台诗案。曰。任杭州通判日。转运司差往湖州相度堤岸利害。因与湖州知州孙觉相见。作诗与之。某是时约孙觉并坐客。如有言及时事者。罚一大盏。虽不指言时事是非。意言时事多不便。不得说也。次首某为先曾言水利不便。却被转运使差相度堤岸。意言本非兴水利之人。以讥讽水利之不便也。
赵次公曰。天目山在湖州。按。乐史。寰宇记。湖州安吉县天目山。三万六千尺。而
。水经。浙江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按。王存。九域志。湖州南至杭州界首十五
里。故天目山於。寰宇记。则系之湖州。於。水经。则系之於潜。而於潜虽属杭州。与湖州接境。
先生亻卒杭。以开运盐河至湖。其言。作堤捍水非吾事。意谓於此可以为堤。而事不在己也。
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录一首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临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原选者评。石林诗话。曰。元丰间。苏子瞻系御史狱。神宗本无意深罪之。时相进呈。忽言。苏轼於陛下有不臣之意。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对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时相因举轼桧诗云。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时相语塞。章子厚亦从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尝以语余。且以丑言诋时相曰。人之害物。无所忌惮。有如是也。
。苕溪渔隐丛话。曰。东坡在御史狱。狱吏问云。双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有无讥讽。答曰。王安石诗。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此龙是也。吏亦为之一笑。
法惠寺横翠阁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从。吴山故多态。转侧为君容。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原选者评。作初唐体。清丽芊眠。神韵欲绝。
风水洞二首和推节录一首
风转鸣空穴。泉幽泻石门。虚心闻地籁。妄意觅桃源。过客诗难好。居僧语不繁。
归瓶得冰雪。清冷慰文园。
原选者评。好景宜得好诗。乃偏以诗之难好。见其景之绝奇。工於翻案。
。西湖游览志。曰。风水洞。旧名恩德洞。上洞立夏清风自生。立秋则止。下洞流水潺潺。
大旱不涸。
自普照游二庵
长松吟风晚雨细。东庵半掩西庵闭。山行尽日不逢人。裛裛野梅香入袂。
居僧笑我恋清景。自厌山深出无计。我虽爱山亦自笑。独往神伤后难继。
不如西湖饮美酒。红杏碧桃香覆髻。作诗寄谢采薇翁。本不避人那避世。
原选者评。清幽之趣。微妙之音。司空图。诗品。中未曾道及。
新城道中二首录一首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原选者评。絮帽。铜钲。未免著相矣。有。野桃。溪柳。一联。铸语神来。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
方回曰。东坡为杭亻卒时诗。熙宁六年癸丑二月。循行属县。由富阳至新城。有此作。三。四乃是早行诗也。起句十四字妙。五。六亦佳。
於潜女
青裙缟袂於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履。觰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原选者评。村妆野境。写出然自得。练响选和。可入乐府。
李厚曰。老濞。吴王濞也。杜牧之诗。老濞即山铸。后庭千娥眉。此指吴越王钱氏也。
赵次公曰。 沙鬓发丝穿柠。退之。月蚀。诗云。赤鸟司南方。尾秃翅沙。柠。当作
。杼。字书。柠。同。楮。字耳。於。丝穿。之下无义。说文。曰。杼。机之持纬者。丝穿杼。言鬓如丝之穿杼也。
僧清顺新作垂云亭
江山虽有余。亭榭著难稳。登临不得要。万象各偃蹇。惜哉垂云轩。此地得何晚。
天公争向背。诗眼巧增损。路穷朱栏出。山破石壁很。海门浸坤轴。湖尾抱云巘。
葱葱城郭丽。淡淡烟村远。纷纷乌鹊去。一一渔樵返。雄观快新获。微景收昔遁。
道人真古人。啸咏慕嵇。阮。空斋卧蒲褐。芒屦每自捆。天怜诗人穷。乞与供诗本。
我诗久不作。荒涩旋锄垦。从君觅佳句。咀嚼废朝饭。
原选者评。煅炼之工。字字创获。至。天公争向背。以下十二句。忽作排对。而风骨益觉峻耸。诗有排对。自晋有之。二陆颜谢已层见叠出。至於王褒庾信之篇。但略妍声病。即成唐律。
而诗体日趋靡曼矣。此作刻削傲岸。具体昌黎。若仅谓体格似少陵。氵美陂。西南台。等篇。则犹未尽其风力也。
。冷斋夜话。曰。西湖僧清顺。颐然清苦多佳句。尝有自题。北山垂云庵。诗云。久从林下游。颇识林下趣。纵然绿荫繁。不碍清风度。间於石上眠。落叶不知数。一鸟忽飞来。啼破幽绝处。坡与之游。甚多酬唱。
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
湖中闻堂上歌笑声。以诗见寄。因和二首。时周有服
霭霭君诗似岭云。从来不许醉红裙。不知野屐穿山翠。惟见轻桡破浪纹。
颇忆呼卢袁彦道。难邀骂坐灌将军。晚风落日元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载酒无人过子云。掩关昼卧客书裙。歌喉不共听珠贯。醉面何因作缬纹。
僧侣且陪香火社。诗坛欲敛鹳鹅军。凭君遍绕湖边寺。涨渌晴来已十分。
原选者评。山水清音。气韵自别。按。周邠原作见。咸淳临安志。结云。莫辞上马玉山倒。
已是迟留至夜分。前诗结语。盖答其意。
。漫叟诗话。曰。东坡最善用事。既显而易读。又切当若招持服人游湖不赴云。却忆呼卢袁彦道。难邀骂坐灌将军。天然奇作。
。庚溪诗话。曰。钱塘吴山有美堂。乃仁宗朝梅挚公仪出守杭上赐之诗。有曰。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梅以上诗名堂。士大夫留题甚众。东坡亻卒杭。因令笔吏尽录之。
猜你喜欢 赵温之·唐圭璋 赌棋山庄词话卷八·谢章铤 二集·王夫之 楔子·费唐臣 乙集第二·钱谦益 《词综》(卷三十六 补)·朱彝尊 五集卷八十·乾隆 提要·皇甫冉 卷三十二·陆游 卷516 ·佚名 七言巻三十八·洪迈 卷八十五·陈焯 提要·胡文学 玉山名胜集巻八·顾瑛 卷三·邓雅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