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后集卷四

苏东坡

乌台诗案

《年谱》云:“元丰二年己未,先生四十四岁。七月,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何大正、舒亶,谏议大夫李定,言公作为诗文,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国子博士李宜之状亦上。七月二日奉圣旨送御史台根勘,二十八日皇甫遵到湖州追之。过南京,文定张公上札,范蜀公上书救之。八月十八日赴台狱时,狱司必欲置之死地,煅炼久之不决,子由请以所赐爵赎之,而上亦终怜之,促具狱。十二月二十四日得旨,责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按:舒亶论公云:“陛下发钱,本以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群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造物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议盐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闻见录》云:“李定,王介甫客也。定不持所生母仇氏服,苏子瞻以为不孝,恶之。定以为恨,后遂劾子瞻作诗谤讪朝政云。”

王定国《甲申杂记》云:“天下之公论,虽仇怨不能夺也。李承之奉世知南京,尝谓余曰:‘昨在从班,李定资深鞫子瞻狱,虽同列,不敢辄启问。一日,资深于崇政殿门忽谓诸人曰:“苏轼奇才也。”众莫敢对。已而曰:“虽三十年所作文字诗句,引证经传,随问即答,无一字差舛,诚天下之奇才也!”叹息不已。’”

东坡云:“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能为诗,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惟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谓妻子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余乃出。”

《龟山语录》云:“作诗不知《风》《雅》之意,不可以作诗。诗尚谲谏,惟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乃为有补。若谏而涉于毁谤,闻者怒之,何补之有?观苏东坡诗,只是讥诮朝廷,殊无温柔笃厚之气。以此,人故得而罪之。”

山村绝句

烟雨蒙蒙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诗案》云:“此诗意言是时贩私盐者多带刀杖,故取前汉龚遂令人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意。言但得盐法宽平,令民不带刀剑而买牛犊,则民自力耕,不劳劝督,以讥盐法太峻不便也。”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诗案》云:“此诗意言山中之人饥贫无食,虽老犹自采笋蕨充饥。时盐法峻急,僻远之人,无盐食用,动经数月。若古之圣贤,则能闻韶忘味,山中小民,岂能食淡而乐乎?以讥盐法太急也。”

杖黎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诗案》云:“此诗意言百姓请得青苗钱,立便于城中浮费使却。又言乡村之人,一年两度夏秋税,及数度请纳和预买钱,今来更添青苗助役钱,因此庄家小子弟多在城市不着次第,但学得城中人语音而已,以讥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

塔前古桧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石林诗话》云:“元丰间,苏子瞻系御史狱。神宗本无意深罪之,时相进呈,忽言苏轼于陛下有不臣之意。神宗改容曰:‘轼固有罪,然于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时相因举轼《桧》诗云:‘“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神宗曰:‘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时相语塞。章子厚亦从旁解之,遂薄其罪。子厚尝以语余,且以丑言诋时相,曰:‘人之害物,无所忌惮,有如是也!’”

王定国《闻见近录》:“王和父尝言:‘苏子瞻在黄州,上数欲用之。王禹玉辄曰:“轼尝有‘此心惟有蛰龙知’之句,陛下龙飞在天而不敬,乃反求知蛰龙乎?”章子厚曰:“龙者,非独人君,人臣亦皆可以言龙也。”上曰:“自古称龙者多矣,如荀氏八龙,孔明卧龙,岂人君也?”及退,子厚诘之曰:“相公乃欲覆人家族邪?”禹玉曰:“此舒亶言尔。”子厚曰:“亶之唾其亦可食乎!”’”

胡苕溪云:“东坡在御史狱,狱吏问云:‘《桧》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有无讥讽?’东坡答云:‘王安石诗云:“天下苍生望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此龙是也。’狱吏为之一笑。”

[附]王安石偶题

山腰水有千年润,石眼泉无一日干。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

赠孙莘老

嗟余与子久离群,耳冷心灰百不闻。若对青山谈世事,当须举白便浮君。

《诗案》云:“任杭州通判日,转运司差往湖州相度堤岸利害,因与知湖州孙觉相见,作诗与之。某是时约孙觉并坐客,如有言及时事者,罚一大盏。虽不指言时事是非,意言时事多不便,不得说也。”

天目山前渌浸裾,碧栏堂下看衔舻。作堤捍水非吾事,闲送苕溪入太湖。

《诗案》云:“某为先曾言水利不便,却被转运司差相度堤岸。又云‘作堤捍水非吾事’,意言本非兴水利之人,以讥水利之不便也。”

赵彦材云:“先生倅杭,以开运盐河至湖,其言‘作堤捍水非吾事’,意谓于此可以为堤,而事不在己也。”

秋日牡丹

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诗案》云:“杭州一僧寺内,秋日开牡丹花数朵。陈襄作绝句,某和之。此诗讥当时执政,以化工比执政,以闲花比小民,言执政但欲出新意擘画,令小民不得暂闲也。”

寄子由

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迟钝终须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聋丞。

《诗案》云:“某初到杭州,寄弟辙诗,此诗云‘眼看时事力难任’,时事,谓新法青苗助役等事也。言己才力不能胜任意,亦是讥新法事烦难了办也。”

八月十五观潮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忘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诗案》云:“时新有旨禁弄潮,故云:‘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忘生不自怜。’盖言弄潮之人,为贪官中利物致其间有溺死者,故朝旨禁断。某为主上好兴水利,因作此诗,言‘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意言东海若知此意,当令斥卤地尽变桑田,此事之必不可成者,以讥兴水利之难成也。”

和李常韵

何人劝我此间来,弦管生衣甑有埃。绿蚁濡唇无百斛,蝗虫扑面已三回。磨刀入谷追穷寇,洒涕循城拾弃孩。为郡鲜欢君莫叹,犹胜尘土走章台。

《诗案》云:“李常寄来字韵,某依韵和之。此诗讥新法减刻公使钱太甚,及造酒不得过百石,致弦管生衣,釜甑有尘,及言蝗虫、盗贼、灾伤、饥馑之甚,以讥朝廷政事阙失,及新法不便之所致也。”

题风水洞

山前乳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细细龙鳞生乱石,团团羊角转空岩。冯夷窟宅非梁栋,御寇车舆谢辔衔。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

《诗案》云:“熙宁七年八月望,游杭州风水洞,留题此诗云:‘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意谓朝廷行新法之后,世事渐以艰难,小人多务谗谤,某思之不可以合,又不可以容,故欲弃官,求隐居之地也。”

赵彦材《诗注》云:“盖言世态可厌,欲从冯夷之水居,御寇之风驭,为可以脱讥谗也。诗集作‘欲出’,《诗案》作‘吾欲去’,今从《诗案》。”

和刘道原

敢向清时怨不容,直嗟吾道与君东。坐谈足使淮南惧,归去方知冀北空。独鹤不须惊夜旦,群乌未可辨雌雄。庐山自古不到处,得与幽人子细穷。

《诗案》云:“《和刘道原见寄》诗,意谓刘恕有学问,性正直,故作此美之,因以讥讽当今进用之人也。‘敢向清时怨不容’,是时恕自馆中出监税,言非敢怨时之不容子也。马融谓郑康成‘吾道东矣’,故以比之。汲黯在朝,淮南寝谋,又以比恕之直也。又使韩愈云‘冀北马群遂空’,言馆中无人也。嵇绍‘昂昂如独鹤在鸡群’,又《淮南子》‘鸡知将旦,鹤知夜半’,又以刘恕比鹤,谓众人为鸡也。诗云‘具曰余圣,谁知乌之雌雄’,意言当今朝廷进用之人,君子小人杂处,如乌不可辨雌雄也。”

习射放鹰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美风骄马跪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诗案》云:“知密州日,因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此诗。意取西凉州主簿谢艾本是书生,却善用兵,意以自比,言圣朝若用某为将,不减谢艾也。”

和刘攽韵

白发相望两故人,眼看时事几番新。曲无和者应思郢,论少卑之且借秦。岁恶诗人无好语,夜长鳏守向谁亲。少思多睡无如我,鼻息如雷撼四邻。

《诗案》云:“熙宁九年,刘攽寄‘秦’字韵诗与某,寻和之。此诗云‘眼看时事几番新’,以讥近日更立新法事多也。”

十载漂然不可期,那堪重作看花诗。门前恶语谁传出,醉后狂歌自不知。刺舌君今犹未戒,炙眉我亦更何词。相从痛饮无余事,正是春容最好时。

《诗案》云:“刘攽闻人唱某小词,作诗相戏,某和之。此诗引贺拔惎以锥刺其子舌,戒以言语事,以戏攽。又不合引王舒狂言,为王敦炙其眉事以自比,以讥时人不能容狂直之言也。”

和李清臣韵

五斗尘劳尚足留,闭门聊欲治幽忧。羞为毛遂囊中颖,未许朱云地下游。无事会须成好饮,思归时亦赋登楼。羡君幕府如僧舍,日向城西看浴鸥。

《诗案》云:“弟辙时在徐州,李清臣与诗,于诗后批云:‘可求子瞻共和。’某次其韵。‘朱云’,汉成帝时,乞斩张禹,汉成帝欲诛之,朱云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足矣。’龙逄、比干,皆因谏而死。某为屡言新法,不蒙施行,不合以朱云自比。意言圣明之世,必无诛戮之事,故未许与朱云地下游。及王粲,是魏武帝时人,因天下乱离,故粲在荆州依托刘表,作《登楼赋》,中有怀乡思归之心,意亦欲作此赋也。”

送李清臣

珥笔西归近紫宸,太平典册不缘麟。付君此事宁论晋,载我当时旧过秦。门外想无千斛米,墓中知有百年人。看君两眼明如镜,休把《春秋》坐素臣。

《诗案》云:“李清臣差修国史,赋诗送之。某于仁宗朝,曾进论二十五首,皆论往古得失。贾谊,汉文帝时人,追论秦之过失,作《过秦论》,《史记》载之。某妄以贾谊自比,意欲李清臣于国史中载所进论。”

司马君实独乐园

《元城先生语录》云:“老先生于国子监之侧得故营地,创独乐园,自伤不得与众同也。以当时君子自比伊、周、孔、孟,公乃以种竹、浇花事,自比唐、晋间人以救其弊也。”

胡苕溪云:“元城所谓‘当时君子,自比伊、周、孔、孟’者,意诮金陵也。”

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花香袭杖屦,竹色侵盏斝。樽酒乐余春,棋局消长夏。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先生卧不出,冠盖倾洛社。虽云与众乐,中有独乐者。才全德不形,所贵知我寡。先生独何事,四海望陶冶。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持此欲安归,造物不我舍。名声逐吾辈,此病天所赭。抚掌笑先生,年来学喑哑。

《诗案》云:“司马光在西京葺一园,名‘独乐园’,作诗寄之,此诗言四海望光执政,陶冶天下,以讥见任执政不得其人。又言儿童走卒,皆知其姓字,终当进用。缘光曾言‘新法不便’,某亦曾言‘新法不便’。既言终当进用光,意亦讥朝廷新法不便,终用光改变此法也。又言光却瘖默不言,意望光依前上言,攻击新法也。”

《古今诗话》云:“东坡作《独乐园》诗,只从头四句,已都说尽,便可以入图画矣。”胡苕溪云:“大率东坡每题咏景物,于长篇中只篇首四句,便能写尽,语仍快健。如《庐山开先漱玉亭》首句云:‘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谷林堂》首句云:‘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风初。’《行琼儋间》首句云:‘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渡月半弓。’《藤州江下夜起对月》首句云:‘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端如径寸珠,堕此白玉盘。’此聊举其四诗,他之类此者甚众也。”

送刘攽通判泰州

君不见阮嗣宗臧否不挂口,莫夸舌在牙齿牢,是中惟可饮醇酒。读书不用多,作诗不须工。海边无事日日醉,梦魂不到蓬莱宫。秋风昨夜入庭树,莼丝未老君先去。君先去,几时回。刘郎应白发,桃花开不开。

《诗案》云:“此诗云:‘君不见阮嗣宗臧否不挂口,莫夸舌在牙齿牢,是中惟可饮醇酒。’言当学阮籍,口不臧否人物,惟可饮酒,勿谈时事。意以讥新法不便,不容人直言也。”

送曾巩通判越州

醉翁门下士,杂遝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昔从南方来,与翁两联翩。翁今自憔悴,子去亦宜然。贾谊穷适楚,乐生老思燕。那因江脍美,遽厌天庖羶。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安得万顷池,养此横海鳣。

《诗案》云:“曾巩通判越州,临行馆阁同舍旧例饯送。众人分韵,得‘然’字韵。此诗云:‘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以讥近日朝廷进用多刻薄之人,议论褊隘喧乱如蝉。又云‘安得万顷池,养此横海鳣’者,以比曾巩贤才也。后汉黄宪汪汪如千顷陂,言安得有度量如黄宪者,以容养此宏才也?熙宁五年,某写书柬寄曾巩,言赋役毛起,盐法峻急,民不堪命。以讥新法青苗助役烦碎如毛,及盐法峻急不堪也。”

留题风水洞

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路长漫漫傍江浦,此间不可无君语。金鲫池边不见君,追君直过定山村。路人皆言君未远,骑马少年清且婉。风岩水穴旧闻名,只隔山溪夜不行。溪桥晓溜浮梅萼,知君系马岩花落。出城三日尚逶迟,妻孥怪骂归何时。世上小儿夸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

《诗案》云:“熙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游杭州风水洞。节推李佖知轼到来,先行三日,留彼见待。某到彼,于壁上留题诗,末句云:‘世上小儿夸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意以讥讽世之小人多务急进也。”

先生《诗话》云:“旧读苏子美《六和塔》诗云:‘松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初不喻此语,及倅钱塘,乃知寺后池中有此鱼,如金色也。昨日复游池上,投饼饵,乃略出,不食复入,则此鱼自珍贵盖久矣。”

和刘道原寄张师民

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相夸绶若若,犹诵麦青青。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诗案》云:“此诗讥近日朝廷进用之人,以仁义为捷径,诗书为逆旅,但为印绶爵禄所诱,则假捷径以进,如庄子所谓‘儒以诗礼发冢’,故云‘麦青青’。又言小人之愿禄位,如鸱鸢以腐鼠吓鸿鹄,其溺于利,如人之醉于酒,酒尽则自醒也。”

《元城先生语录》云:“子弟固欲其佳,然不佳者,亦未必无用处。元丰二年,东坡下御史狱,天下之士痛之,环视而不敢救。时张安道在南京,愤然上疏,欲附南京递,府官不敢受,乃遣其子恕持至登闻鼓院投进。恕素愚懦,徘徊不敢投。后东坡出狱,见其副本,因吐舌色动久之,问其故,东坡不答。后子由亦见之云:‘宜吾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张恕力。’或问其故,子由曰:‘独不见郑崇之救盖宽饶乎?其疏有云:“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此语正是激宣帝怒耳。且宽饶正以犯许史辈有此祸,今乃再讦之,是益其怒也。且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今安道之疏乃云:“其文学实天下之奇才也。”独不激人主之怒乎?但一时急欲救之,故为此言耳。’仆曰:‘然则是时救东坡,宜为何说?’先生曰:‘但言本朝未尝杀士大夫,今乃开端,则是杀士大夫自陛下始,而后世子孙因而杀贤士大夫,必援陛下为例。神宗好名而畏义,疑可以止之。’”

《诗案》所载,不止此。余长篇,详见别集刊行。

御史狱中遗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本序云:“予以事系御史台狱,府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苏颍滨

《复斋漫录》云:“二苏名并一时,世以东坡为长公,子由为少公。”

陈后山《次韵黄楼》诗云:“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少公作长句,班马安得拟。”

张文潜《赠李德载》诗云:“长公波澜万顷海,少公峭拔千寻麓。”皆谓二苏也。

会子瞻兄宿逍遥堂二绝

本序云:“辙幼从子瞻兄读书,未尝一日相舍去。既壮,宦游四方。因读韦苏州诗云:‘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官,留诗与辙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留滞于睢阳、济南,不见者七年。熙宁七年二月,始复会于澶、濮之间,相从赴彭城,留百余日,宿于逍遥堂,追感前约,作二小诗云。”

其一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

其二

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睡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

[附]东坡和子由逍遥堂诗

东坡自序云:“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道。又得至人养生长年之诀,而余亦窃闻其一二,以为今者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既以自解,并以慰子由云。”

其一

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汉·党锢传》:“夏馥以党魁亡匿名姓,为人佣,形容毁瘁。其弟静遇之不识,闻语音,乃悟而拜之。”

其二

但令朱雀长金花,此别还同一转车。五百年间谁复在,会看铜狄两咨嗟。

《王直方诗话》云:“东坡喜韦苏州诗‘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之句。故在郑州寄子由云:‘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又初秋子由与坡相从彭城,赋诗云:‘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子由使虏,在神水馆赋诗云:‘夜雨从来对榻眠,兹行万里隔胡天。’坡在御史狱有云:‘他年夜雨独伤神。’在东府有云:‘对床定悠悠,夜雨今萧瑟。’其同转对有云:‘对床贪听连宵雨。’又曰:‘对床欲作连夜雨。’又云:‘对床老兄弟,夜雨鸣竹屋。’此其兄弟所赋也。相约退休,可谓无日忘之,然竟不能成。其约其意,见于《逍遥堂诗序》云。”

[附]韦苏州示全真元常

余解郡符去,尔为外事牵。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始话南池饮,更咏西楼篇。无将一会梦,岁月坐推迁。

《冷斋夜话》云:“人意趣所至,多见于嗜好。欧公喜士为天下第一,常好诵孔北海‘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范文正清严而喜论兵,常好诵韦苏州‘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东坡友爱子由,而著味清境,每诵‘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足东坡赠姜唐佐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营[一]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冷斋夜话》云:“东坡在儋耳,有姜唐佐者从乞诗。唐佐,朱崖人,亦书生。东坡借其手中扇,书其上云:‘沧海何曾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

苏少公云:“吾兄子瞻谪居儋耳,琼州进士姜唐佐往从之游,气和而言道,有中州士人之风。子瞻爱之,赠之诗曰:‘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且告之曰:‘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君游广州州学,有名学中。崇宁二年正月,随计过汝阳,以此句相示,时子瞻之丧,再逾岁矣。览之流涕,念君要能自立,而莫与终此诗者,乃为足之云。”

胡苕溪云:“《冷斋夜话》载此句,乃云:‘沧海何曾断地脉,朱崖从此破天荒。’遂以姜唐佐为朱崖人,附会为说。今当以子由诗为正也。”

唐荆州每解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至刘蜕舍人,以荆州解及第,曰“破天荒”。

[一]“琼营”,营字失粘,疑当作“岛”。

涿州寄子瞻

谁将家集过幽都,每被行人问大苏。莫把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

《栾城集》云:“此子由奉使契丹时,寄子瞻诗也。”

《渑水燕谈录》云:“张芸叟奉使大辽,宿幽州,馆中有题苏子瞻《老人行》于壁间者,闻范阳书肆亦刻子瞻诗数十篇,谓之《大苏集》。子瞻名重当代,外至夷虏,亦爱服如此。芸叟题其后曰:‘谁传佳句到幽都,逢著胡儿问大苏。’此二句与子由之诗全相类,疑好事者改之也。”

[附]子瞻次子由韵

车骑雍容亦甚都,道旁鴂舌问三苏。那知老病浑无用,欲问君王乞镜湖。

自注云:“子由入京时,北使已问所在。后予为馆伴,北使屡诵三苏文。”

[附]子瞻送子由使契丹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陵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唐李揆美风仪,善奏对。帝叹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使蕃,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绐曰:“彼李揆安肯来邪?”

猜你喜欢
  ●慶芝堂詩集卷五·戴亨
  槎翁诗集卷五·刘崧
  秋岩诗集卷下·陈义高
  苏苏·徐志摩
  二集卷四十六·乾隆
  初集卷十一·乾隆
  卷435 ·佚名
  静庵集巻二·张羽
  卷九·陈起
  卷九十八·朱彝尊
  秋声·胡适
  卷三百二·曹学佺
  卷二百八十九·曹学佺
  白石樵唱钞·吴之振
  卷六·黎民表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三·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後集>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後集卷十三     宋 陈起 撰曾由基 由基三山人 题画梅水仙山矾三友图 野梅清靖节水仙韵坡公山谷秀而野厥有山矾风陶苏黄三君时异风味同後人思典刑写入画图中 赠贵官

  • ●玉井樵唱卷中·尹廷高

    (元)尹廷高 撰○五言律信安秋晚西风吹客鬓天地一离愁黄菊山城雨青灯野店秋乔松填缺璋落叶涩寒流吹醒乡关梦笛声人隔楼客中思归孤灯寒照影清夜自沈吟砧杵他乡泪松楸故国心路长归梦短酒浅客愁深了却江湖债携书隐竹林严先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别集上卷八·宋名臣言行录

    钦定四库全书 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上卷八 宋 李幼武 纂集 王居正 字刚中上世故蜀人其高祖徙家维扬宣和三年登进士第二名赐上舍出身丁母忧吉调饶州安仁丞荆南教官大名镇江两浙帅牒辟府学教皆不就时诏二千石各举所知部

  • 一二 办公事·周作人

    鲁迅在会馆里的工作时间大抵在夜间,晚饭后如没有来客,也是闲谈,到九十点钟回到自己的房里,动手工作,大概总到一两点钟才睡觉。第二天早上在十时前起来,照例什么点心都不吃,洗过脸喝过茶便往教育部去了。他在那里办的也只是例

  • 第三章 紫禁城内外 七 内部冲突·溥仪

    自从庄士敦入宫以来,我在王公大臣们的眼里逐渐成了最不好应付的皇帝。到了我结婚前后这段时间,我的幻想和举动,越发叫他们觉得离奇,因而惊恐不安。我今天传内务府,叫把三万元一粒的钻石买进来,明天又申斥内务府不会过日子

  • ●宋人轶事汇编卷十四·丁传靖

    薛昂 赵挺之 林摅 张商英 何执中 余深 王安中 王荆公居金陵半山,又建书堂于蒋山道上。客至必留宿,寒士则假以衾裯,其去也举以遗之。临安薛昂秀才来谒,公与之夜坐,遣取被于家。吴夫人厌其不时之需,应曰:&ldquo;被尽矣。&rdquo

  • 吴社编·王穉登

    [明]王稚登里社之设,所以祈年谷、祓灾祲、洽党闾、乐太平而已,吴风淫靡,喜讹尚怪,轻人道而重鬼神,舍医药而崇巫觋,毁宗庙而建淫祠,黜祖祸而尊野厉,呜呼!弊也久矣。每春夏之交,妄言神降,于是游手逐末、亡赖不逞之徒张皇其事,乱市井

  • 二十四年·佚名

    (壬戌)二十四年大明正統七年春正月1月1日○癸巳朔,上率王子及群臣,行望闕禮,御勤政殿受群臣朝賀。諸道進箋及方物。○命右副承旨姜碩德問安于兩使臣,良曰:「予於殿下之德好在,但今日,中國云正朝節日,予欲早謁殿下。」碩德答曰:「

  • 卷二十四·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解卷二十四宋 吕本中 撰昭公十年春王正月夏齐【公作晋】栾施来奔左氏传齐恵栾高氏皆耆酒信内多怨彊于陈鲍氏而恶之夏有告陈桓子曰子旗子良将攻陈鲍亦告鲍氏桓子授甲而如鲍氏遭子良醉而逞遂见文子

  • 第36章 孔子年谱·孔子

    1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

  • 分身集会品第二·佚名

    尔时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亦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共持香华来供养佛。彼诸同来等辈。皆因地藏菩

  • 八识规矩颂奘注序·太虚

    玄奘大师之八识规矩颂,曾否自为颂注,未见著录。丁卯夏,小住云林灵隐,有谈玄堂主者,湘人也,博闻笃学,藏有明刻八识规矩增钞本,载唐三藏法师玄奘颂注,明鲁庵法师普泰补注,明紫柏禅师达观详解,菩萨戒弟子李驭芳增钞,同戒友谢璠、林有

  • 论 哲 学·太虚

    ──四年在普陀作──哲学之名,制于挽近,或曰当名爱智,亦近于中华所云道;要以说明宇宙现象之实体──亦曰实在,或曰本体──,建立自他生化之常性,谓之曰哲学耳。前句成物相论──即宇宙论──;后句成神我论──即灵魂论,与数论

  • 卷第二十四·佚名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杂科篇 宋 圆觉演公传 宗演。河北恩州人。姓崔氏。元丰满禅师弟子。唱云门之道者也。法貌修整。持守严密。宣和中。徽宗诏入内庭说法。赐紫方袍。当时有大因缘。

  • 归田琐记·梁章钜

    清梁章鉅(1775—1849)撰。八卷。章鉅有《浪迹丛谈》已著录。按“归条”自云,作者“于道光壬辰(1832)引疾解组,虽归而实无田,越四年,奉命复出,又七年,复以疾引退”,“侨居浦城, 养疴无事,就近所闻见, 铺叙成书”,仿欧

  • 真诰·陶弘景

    道教经典。相传乃神仙口授,真人诰谕,故名。在西晋升平三年至太和二年(359—367)间,由杨义记录,传许谧、许翙、许黄民等。后由梁陶弘景编撰。全书七篇二十卷。其《运题象》、《甄命授》、《稽神枢》各四卷,《协昌期》、《阐

  • 两汉纪字句异同考·蒋国祚

    康熙中襄平蒋国祥、蒋国祚与袁宏《后汉纪》合刻,后附《两汉纪字句异同考》一卷。今用以参校,较旧本稍完善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