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传陆游妾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传陆游妾,姓字不详。驿卒女,能诗。陆游纳之,半载后为陆妻所逐。存词一首。

●生查子

传陆游妾

只知眉上愁,不识愁来路。

窗外有芭蕉。

阵阵黄昏雨。

晓起理残妆,整顿教愁去。

不合画春山,依旧留愁住。

传陆游妾词作鉴赏

宋末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五说:“陆放翁宿驿中,见题壁云:‘玉阶蟋蟀闹清夜,金井梧桐辞故枝。一枕凄凉眠不得,挑灯起作感秋诗。’放翁询之,驿卒女也,遂纳为妾。方半载馀,夫人逐之,妾赋《卜算子》云:‘只知眉上愁……’”这一记载是否可信,已不得而知。但所谓“玉阶蟋蟀”之诗,的确是陆游在蜀时所作《感秋》诗的后半首(见《剑南诗稿》卷八);但此词词牌不是《卜算子》,应为《生查子》(《阳春白雪》卷三正作《生查子》),这就不免使人怀疑它的真实性。

就词论词,《生查子》突出地写了一个“愁”字,写了一位闺中女子的哀愁。上片写黄昏,下片写次晨。

开头“只知眉上愁,不识愁来路”两句写她揽镜自照,只见双眉紧蹙,眉上生愁,但又不知愁从何来。此词用语平易,但并非直抒胸臆。她诉说有愁,但又不说愁的原由,欲说还休,耐人寻味。“紧接”窗外两句,字面上宕开一笔,写芭蕉滴雨,似与愁无关,实际上是衬托愁苦之甚。芭蕉滴雨的意象,正如梧桐滴雨、水滴漏声一样,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不鲜。经过历史的积淀,芭蕉滴雨已带有传统的喻义,成为渲染愁情的一种特定景象。如唐杜牧《八六子》:“听夜雨冷滴芭蕉”,五代后蜀人顾敻《杨柳枝》:“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而吴文英的《唐多令》说:“何处合成芭蕉滴雨”为愁,手法上转深一层,都可与此词参读。“阵阵黄昏雨”一句,点明时间在傍晚,这是其一;处此暮色正浓的风雨之时,其愁情更浓郁,这是其二;从过片“晓起”句来看,又暗示女主角从晚到晓,彻夜难眠,这是其三。宋人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此词中女主角殆亦如此,但并未直接说破。

下片写晓起梳妆打扮。残妆,指残乱之妆,色褪香消。“晓起”两句是说经过一夜的愁思,希望能从打扮中高兴起来。但“不合”两句,文笔陡转,谓在画眉时愁又复现。画眉是古时妇女理妆必有的内容,而这里说“不合画”,即不该画,就表现出女主人公不愿愁而又无法排遣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春山,指眉,因春天之山,其色黛青,故以此来取喻,即五代蜀牛峤《酒泉子》“眉学春山样”之意。“不合”两句这一结尾,又呼应开头的“眉上愁”,至此,读者才知道上片乃是女主角理晚妆时照镜自怜的情景。古时妇女一日理妆两次,除晓妆外,傍晚还作晚妆,或称晚饰,庾信《七夕赋》“嫌朝妆之半故,怜晚饰之全新”即是。

此词的特点是语浅情深。四个“愁”字,复叠而出,口吻自然真率,颇有东府民歌的风格。前两个愁字,一是讲此词主旨为抒愁,这是明说,一是讲愁之原因,却不明说;后两个愁字,一是希望愁去,一是愁却不去。从晚妆到晓妆,围绕画眉而写出对愁的不同感受,平易的语言使之流畅亲切,曲折的结构又表示时间的递进,把满腔的莫名愁怨和盘托出。这使读者感受到主人公遇不幸事之后的愁闷情绪。

顺便说明,重复用字是发挥主题的艺术需要,而不是文字游戏。如五代欧阳炯《清平乐》云:“春来阶砌,春雨如丝细。春地满飘红杏蔕,春燕舞随风势。春幡细缕春缯。春闺一点春灯,自是春心缭乱,非干春梦无凭”,每句用“春”(有两句甚至连用两个春字),就显得矫揉造作,稍有堆砌之嫌了令人顿感不悦。而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突现了当时地处荒远的海南岛的一片春光,连用七个“春”字(又一句用两个“红”字,一句用两个“花”字;两句各用“春风”),却使全词节奏轻快,起了加强主题的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卷八百二十一·彭定求
  第十七出 遄发·李渔
  ●目录·钟嗣成
  私语·徐志摩
  谷响集卷一·善住
  五集目录十·乾隆
  卷二百三十七·陈思
  卷一百三十六·陈思
  卷五·吴雯
  卷一百五十二·陈廷敬
  卷三百九十九·佚名
  卷一百三十三·佚名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宣南零梦録》·张次溪
  朱嗣发词作鉴赏·佚名
  霜红词·胡士莹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十九·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清代,敬业堂诗集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四十九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余波词上余少不喜填词丁巳秋朱竹垞表兄寄示江湖载酒集偶效矉焉已而偕从兄韬荒楚游舟中多暇徧閲唐宋诸家集始知词出於诗要归於雅遂稍稍

  • 第十三歌 老酒吃吃有三样好·刘半农

    (滑稽歌,酒鬼这样说。)我说老酒吃吃末有三样好, 第一样好来酒格味道好, 第二样好来(下缺)

  • 补遗卷十三·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补遗卷十三饮食酒旗赋【有序        明】石 珤餔糟居士将移酒泉道出中山之野长懐逺思感风帘之飘忽乃援毫而赋之曰佳哉酒旗之为德也不刚不柔有缓有急美好脩长外方内直体成文于经纬用

  • 卷二十一·施元之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施注苏诗>   钦定四库全书 施注苏诗卷二十一 宋 苏轼 撰 施元之原注 武进邵长蘅删补 诗五十四首 【起甲子四月以後离黄州至金陵道中作】 同年程筠德林求先坟二诗 思成堂【诗商颂赉

  • 甘泉赋注释·扬雄

    孝成帝:汉成帝刘骜。相如:司马相如。这句谓当时有人向成帝推荐扬雄,说他的文章和司马相如的文章相似。上:指汉成帝。郊:指祭天。祠:犹祀,指祭地。甘泉:指甘泉宫。秦始皇建甘泉前殿。汉武帝扩建,增通天、高光、迎风诸殿。位于今

  • 卷四百六 列传一百九十三·赵尔巽

      骆秉章 胡林翼   骆秉章,原名俊,以字行,改字籥门,广东花县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稽察银库,却陋规,严检阅。吏不便其所为,欲齮龁去之,会发其奸,不得逞。历给事中、鸿胪寺少卿、奉天府丞兼学政。二十三

  • 卷三百一 列传八十八·赵尔巽

      讷亲 傅恒子福灵安 福隆安 福隆安子丰绅济伦 福长安   讷亲,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额亦都曾孙。父尹德,附见其父遏必隆传,讷亲其次子。雍正五年,袭公爵,授散秩大臣。十年,授銮仪使。十一年十二月,命在办理军机处行走。

  • 卷下·德龄

    光绪二十八年春,余等始返北京。及余得见宫闱,诚不能无恐怖之观念。盖凡百事物,大异初观。吁,可哀矣!宫中华饰,其可宝贵者,非经破损,即经劫窃。三海内之珍宝,几无一存。即余所日祷之白玉佛,亦复有人坏其手指。外人且有登余宝座,而

  • 第一二疏天运(实则光绪)十七年十月十五日一一一○七-八·佚名

    竹北一保联庄绅董彭殿华等,请新竹县都城隍监理醮务疏文(注)具疏词,竹北一保联庄绅董彭殿华、詹鹏材、曾捷胜、彭世和、陈四和、郑献瑞、曾永发、官九和、陈义生、陈源顺、锺逢源、刘长和、刘正记、陈

  • 挚虞传·房玄龄

    挚虞字仲洽,京兆长安人。父亲挚模,魏国的太仆卿。挚虞年少时侍奉皇甫谧,才学广博,著述不倦,郡中选为主簿。挚虞曾经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所保佑的是道义,人所帮助的是诚信;讲信用顺天命,是延求福泽的办法;违背这些,就会招致

  • 结论·孙中山

    世界有三大问题,即国际战争、商业战争与阶级战争是也。在此国际发展实业计划中,吾敢为此世界三大问题而贡一实行之解决。即如后达文而起之哲学家之所发明人类进化之主动力,在于互助,不在于竞争,如其他之动物者焉。故斗争之

  • 卷一三○·邱濬

    ▲将帅之任(中) 《左传》:襄公三年,晋侯(悼也)之弟扬干乱行(乱行陈之次)于曲梁(晋地),魏绛戮其仆,公必杀魏绛。魏绛至,授仆人书,公读其书曰:“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使臣为此司马之官)。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

  • 卷六十四·江永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六十四     婺源江永撰井田    通禮十三補昔黄帝始經土設井以塞爭端立步制以防不足使八家為井井開四道而分八宅鑿井於中一則不地氣二則無費一家三則同風俗四則齊巧拙五則通財貨六

  • 如来生品第四·马鸣

    于时佛星,適与月合,吉瑞应期。从右胁生,犹如雲除,千日霍现。譬如久冥,炬光卒耀,东方为首。树为头发,华草为毛,莲花为面。青莲为眼,丹树为口,须弥为乳。四海为腹,中土为腰,南方为髋。私为垂珠,恒为香璎,西方为足。众宝为饰,诸转轮王,历

  • 答姚际虞问(二则)·太虚

    问一:临终时如何使一念不乱生西?  答一:一、平时念佛专一,或能入定;二、信心坚固,愿力真切。问二:每日念佛数时,总觉散乱不定,如何能不散乱,临终决定往西?  答二:一、每日念佛以有恒为要,多看净土经典,更能七日为期专心致念,久之

  • 范文正集·范仲淹

    原名《丹阳集》,一名《范文正公文集》。诗文别集。北宋范仲淹(989—1052)撰。二十卷,别集四卷,补编五卷。仲淹字希文,幼二岁而孤,母改嫁朱氏,从其姓,名说,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举大中祥符进士,始还姓更名。晏殊荐为秘阁校理

  • 黄帝阴符经注·侯善渊

    一卷。金侯善渊(生卒年不详)撰。侯善渊,金道士,号太玄子,修道于姑射山(今山西临汾西),精通道书。撰有《上清太玄集》、《上清太玄九阳图》、《上清太玄鉴诫论》、《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

  • 施设论·佚名

    梵名Prajn~apti -s/a^stra 。凡七卷。译自小乘论部六足论中施设足论之‘因施设门’。前四卷宋代法护译,后三卷宋代惟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内容论述有关世间业报差别之因。凡十四章。其中卷首标示对法大论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