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前汉高祖皇帝纪卷第四

  八年冬。上击韩王信余寇于东垣。建武侯靳歙有功。迁为车骑将军。上还过赵。赵相贯高伏。兵柏人亭。欲为逆。上宿心动。曰。柏人者。迫于人也。乃去之。初上过赵。王甚卑恭。上箕踞骂詈甚辱之。贯高谓王曰。皇帝遇王无礼。请杀之。王啮其指出血曰。先人亡国。赖皇帝得复。德流乎子孙。君无出口。高等私相谓曰。吾王长者。终不背德。何为污王。事成归之于王。不成独身坐之。乃阴独为谋而王不知。十有一月。令士卒从军死者。送归于县。给衣衾。长吏视葬。祠以少牢。十有二月至自东垣。春三月行如洛阳。令人无得衣锦绣绮縠絺纻。九月至自洛阳。

  九年冬十月。淮南王赵王楚王来朝。置酒前殿。上为太上皇寿曰。始者大人常以臣不如仲。能治产业。今臣之业孰与仲多。殿上皆称万岁。十有一月。徙郡国大族豪杰名家十余万户以实关中。娄敬之计也。十有二月行如洛阳。赵相贯高逆谋发觉。同谋者赵午等十余人。皆自刎死。高曰。若皆死。谁当明王不反。乃就槛车送诣长安。言王不知。考治身无完者。终不复言。上曰。壮士哉。令人私问之。高曰。人情岂不各爱其亲戚乎。今吾三族皆以论死。岂以王易吾亲戚哉。具以情对。上乃诏赦赵王。嘉贯高之节。乃赦之。高曰。所不死者。欲明王不反。今王已出。吾责塞矣。且人臣有篡弑之名。将何面目复事上哉。乃仰天绝吭而死。赵王张敖尚鲁元公主。故封敖为宣平侯。

  荀悦曰。贯高首为乱谋。杀主之贼。虽能证明其王。小亮不塞大逆。私行不赎公罪。春秋之义大居正。罪无赦。赵王掩高之逆心。失将而必诛之义。使高得行其谋。不亦殆乎。无藩国之义。减死可也。侯之过欤。初捕赵王。诏有敢从者夷三族。赵王郎中田叔孟舒皆贤。召见之。汉朝廷臣无能出其右者。皆以为郡守。春正月。徙代王如意为赵王。夏六月乙未晦。日有食之。

  十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燕王荆王楚王齐王长沙王来朝。夏五月。太上皇崩。秋七月癸卯。太上皇葬于万年。八月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如意。群臣争之不能得。御史大夫周昌固争之。上问其状。昌为人刚直少言。对曰。臣虽口不能言。然心知其不可。陛下必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如意。臣期不奉诏。昌尝奏事。上方拥戚夫人。昌还走。上追之。骑昌项。上问曰。我何如主。曰。陛下桀纣主也。上笑之。后上尝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所谓。符玺御史郎赵尧进曰。陛下所为不乐者。非以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万岁之后。不能自全也。上曰然。尧曰。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惮者。上曰谁可使。对曰。周昌可相赵王。上谓昌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忧赵王。非公莫可相者。乃以昌为赵相。以赵尧代昌为御史大夫。初赵人方与公谓昌曰。君之吏赵尧。奇士也。且代君位。昌笑曰。尧年少刀笔吏耳。何至是乎。卒如方与公言。九月。陈豨接下宾客。从车千余乘。初豨适代时。辞淮阴侯韩信。韩信既废。恐惧怨望。乃与豨谋曰。赵代精兵处也。公反于外。上必自出。吾从中起。天下可图也。豨反。上欲自击之。建成侯周□泣曰。陛下常自行。是无人可使。初□从上。每有不利。终无离上之心。上以为爱我。赐上殿不趋。上遂东至邯郸。选壮士可令将者四人。各封千户侯。左右皆曰。此人何功而封千户。上曰。非尔所知。夫陈豨反。赵代皆豨之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独邯郸中兵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心乎。复求乐毅之后。得乐叔。封乐乡侯。号曰华成君令吏民为豨所劫略皆赦其罪。问豨将皆故贾人。曰吾知易与之矣。乃多与金购豨将。将多降。是时沛人任敖素善于上。上以客从。拜为上党太守。坚守不下。封敖广阿侯。御史大夫赵尧击豨有功。封江邑侯。诏御史曰。狱之疑者。吏或不敢决。或有死者。久而不能论。无罪者久系。自今已后有疑狱者。各谳所属二千石。二千石不能决。移之廷尉。廷尉不决。具奏以闻。

  十一年冬十月。遣周勃征代地。春正月。淮阴侯韩信谋反。与陈豨为内应。欲夜诈诏诸宫徒奴。以袭吕后太子。其舍人告之。吕后与萧何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陈豨已死。群臣皆贺。遂执信斩之。夷三族。信方斩。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为女子所执。上自邯郸至洛阳。召蒯通。将烹之。通曰。臣闻狗各吠非其主。当彼之时。臣但知有齐王信。不知有陛下。且秦失其鹿。天下争逐之。高才轻足者先得。当此之时。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尽烹邪。乃赦之。上使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群臣皆贺。故秦东陵侯邵平独揖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其内。非有矢石之难。而益封置卫者。以今淮阴侯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者卫君。非所以宠君也。顾君让封勿受。以家财给军。何从之。上大悦。立皇子恒为代王。都晋阳。赦天下。三月。梁王彭越反。诛三族。上击陈豨时。征兵梁王。梁王但遣将往。上怒之。梁王欲自行。其将扈辄曰。王始不行。见让而往。即为擒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疾。梁王太仆有罪亡者。告彭越与扈辄谋反。上捕囚越。赦为庶人。徙之蜀。道逢吕后于路。涕泣曰无罪。愿归昌邑。吕后与俱还洛阳。谓上曰。彭越壮士徙之蜀。自贻后患。不如遂诛之。吕后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乃诛之。夷三族。枭其首。令曰。敢有收视者辄捕之。梁太傅栾布为彭越使于齐还。报命首下。祠而哭之。上欲烹之。方提头趋汤镬。布曰。愿一言而死。曰。陛下非彭越。项氏不亡。今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传之万世。今一征兵。王不自行。而疑以为反。反形未见。以苛察诛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请就汤镬。上赦之。拜为都尉。于是醢彭越。以醢遍赐诸侯。淮南王英布闻越死见醢。乃惊恐。阴有疑谋。立皇子恢为梁王。皇子友为淮阳王。夏四月。上行自洛阳。五月。遣楚人陆贾使南越。立尉佗为王。佗者。秦时为南海郡尉。因天下之乱。遂有南越。贾至。尉佗椎髻箕踞见贾。贾曰足下中国之人。亲戚昆季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行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天子闻君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秦。将欲移兵于王。天子为百姓勤劳。遣臣授君王印绶。剖符通使。王且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彊于此。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坟墓。夷灭宗族。遣一偏将。将十万师以临越。越人即杀王降汉。如反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而谢曰。吾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贾曰。我孰与萧何曹参贤。贾曰。王则贤矣。复问我孰与皇帝贤。贾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彊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治中国。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已来。未曾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譬犹汉之一郡。何乃比于汉也。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起中国。何遽不若汉。乃遂受符印称王。赐贾橐中装直千金。余赠送亦千金。贾还报命。拜太中大夫。贾时上前说诗书。上骂之曰。吾居马上得天下。安用诗书乎。贾对曰。陛下居马上得之。宁能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顺守。文武并用。久长之道。昔吴王夫差极武而亡。泰任刑法不变而灭。向使秦已兼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上有惭色。谓贾曰。试为我着秦之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天下。及古今成败之故。贾凡着书十二篇。每奏一篇。上读之未尝不称善。号其书曰新语。秋淮南王黥布谋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自来。诸将独韩信与彭越。今皆死矣。余不足畏。遂反。汝阴侯问故楚令尹薛公曰。布何故反。对曰。往年杀韩信。今年杀彭越。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自疑祸及其身故反耳。夏侯婴乃言薛公于上。上召问之。薛公对曰。布出上计。则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布出下计。陛下高枕而卧耳。上曰。何谓上计。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与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何谓中计。对曰。东取吴。西取楚。并齐韩。取魏。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见也。何谓下计。东取吴。西取蔡。归重于越。身归长沙。陛下无患矣。上曰。此计将安出。曰必出下计。布故骊山徒耳。致万乘之王。此皆为身。不顾其后。不为百姓万世之业也。上曰善。封薛公为千户侯。上遂自征布。赦死罪已下。皆令从军。立皇子长为淮南王。布果东击楚。楚王分军为三。欲以相救为奇兵。或谓楚将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今分军为三。布散其一。两军散走。安能相救。不听。布果败其一军。而二军皆走。布遂与帝遇于齐西会□。布兵精甚。其置阵如项羽军。上恶之。上谓布曰。何苦反。布曰。我欲为帝耳。上骂之。遂战。布败。

  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军。布走江南。长沙王使人杀之。上击布也。数使使劳相国。或谓何曰。君居关中。甚得百姓心。上畏君倾动关中。君何不多买人田宅。贱贳贷以自污。不然。上心不安。何从之。上还过沛。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置酒。上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上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叹息曰。游子悲故乡。吾万岁之后。魂魄犹思沛。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人。世无所与。又以丰比沛。既至长安。立丰县。丰之枌榆故庐社。皆如旧制也。周勃定代斩陈豨。或言燕王绾与豨通谋。上召卢绾。卢绾谓其臣曰。往年族淮阴侯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疾病。吕后妇人。专欲诛异姓及大功臣。遂称疾不行。上怒。使樊哙将兵击之。绾将其家属。与数千骑。居长城下。欲候上差。自入谢之。上立沛侯濞为吴王。濞者。郃阳侯仲之子也。已拜。上相曰。汝面状有反相。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非汝也。然天下一家。慎勿反也。濞顿首曰不敢。上过鲁。以大牢祀孔子。十有二月还京师。民遮道上书数千人。言相国彊贱买民田宅。上笑曰。相国亦爱利乎。使相国自谢民。后萧何为民复请上林苑中空地。令民得入田。无收稿为禽兽食。上怒曰。相国多受贾人金钱。为人请吾苑。乃诏下廷尉。王卫尉谏曰。相国何罪。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人钱。为请吾苑。以自媚于人。王卫尉曰。事苟有便于人而请之。宰相职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金乎。且陛下拒楚数年。及陈豨反时。上自将兵往。当时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之有。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乃今利贾人金钱乎。且秦以不闻其过而亡天下。夫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上乃令相国复其位。诏为秦始皇帝置守厮三十家。楚隐王十家。复无所与。春二月。荧惑守心星。占曰王者恶之。立皇子建为燕王。上击黥布时。为流矢所中。疾甚。吕后迎良医。良医曰可治。上怒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吕后问曰。陛下即百岁之后。萧相国终。孰可代者。上曰曹参可。又问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佐之。平智有余。然难独任。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为太尉。又问其次。上曰。过此以后。非乃所知。先是上尝疾困。恶见人。诏户者无纳群臣。群臣莫敢入。十余日。樊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陛下疾甚。大臣震恐。久不见臣等计事。顾独枕一宦者。嗟乎。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上笑而起。初上欲废太子。吕后闻之。使留侯为太子计。留侯曰。上有所不能致者四人。曰东园公。夏黄公。用里先生。绮里季。皆逃在山中。然上高之。今令太子卑辞安车。迎此四人来以为客。时随入朝。则一助也。吕后从其计。四人果来。年皆八十。须眉皓白。故谓之四皓。初黥布反时。上欲使太子将兵击布。四人相谓曰。凡来将以安太子。太子将兵。事危矣。有功则位无益也。无功从此受祸。乃令吕后对上泣涕。而言黥布善为兵。诸将皆陛下故人。今乃令太子独将兵击之。恐诸将莫肯为用。且惧布闻之。鼓行而西耳。陛下虽疾。彊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乃自行。及还。其疾稍愈。欲易太子。太保叔孙通固谏曰。晋献公以骊姬故。废太子申生而立奚齐。晋国大乱数十年。秦不早定扶苏。胡亥诈诏自立。使灭绝秦祀。臣敢以死争之。上虽听之。而心欲废太子。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从。上怪而问之。四人前对。各言姓名。上乃惊曰。吾召公等不奉诏。今侍太子者何。四人对曰。陛下喜骂轻士。臣等义不受辱。故亡。今闻太子仁孝。爱人敬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臣等故来。上曰烦公等幸卒调护太子。四人退。上召戚夫人指示曰。吾欲易太子。彼四人者为之辅。羽翼已成。难摇动也。太子遂定。春三月。诏曰。吾有天下十二年。于今与天下贤士大夫共安辑之。至于褒赏功臣。可谓无负矣。其不义。背天下约。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夏四月甲辰。帝崩于长安宫。吕后畏诸将大臣。与审食其谋。欲尽诛大臣。数日不发丧。郦商谓辟阳侯曰。今陈平灌婴将十万众守荥阳。樊哙周勃将二十万众定燕代。此四人闻帝崩。诸将皆诛。必连兵还向京师。大臣内叛。诸将外反。亡可翘足而待。审食其言之于吕后。乃以丁未发丧。大赦天下。卢绾闻上已崩。遂亡入匈奴中。五月丙辰。皇帝葬长陵。本志曰。高祖入秦。初顺人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定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进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券。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模弘远矣。

  赞曰。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不由唐虞之禅。不阶汤武之王。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征乱伐暴。廓清帝宇。八载之间。海内克定。遂何天之衢。登建皇极。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非雄俊之才。宽明之略。历数所授。神祇所相。安能致功如此。夫帝王之作。必有神人之助。非德无以建业。非命无以定众。或以文昭。或以武兴。或以圣立。或以人崇。焚鱼斩蛇。异功同符。岂非精灵之感哉。书曰。天工人其代之。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其斯之谓乎。故观秦项之所亡。察大汉之所兴。得失之验。可见于兹矣。太史公曰。夏政忠。政忠之弊野。故殷承之以敬。以敬之弊鬼。故周承之以文。以文之弊薄。救薄莫若忠。三王之道。周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弊。秦不改文酷刑。汉承秦弊。得天下矣。

猜你喜欢
  前汉孝惠皇帝纪卷第五·荀悦
  第十二回 失爱姬乞援外族 追流贼忍死双亲·蔡东藩
  国朝名臣事略卷第十一·苏天爵
  卷之二百一·佚名
  二百七十八 上谕苏州织造高斌不必回京仍著曹(兆页)将缎疋送来·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四十·纪昀
  三二九 大学士舒赫德等奏送呈朱笔点出各书暨解到板片仍交武英殿查办折·佚名
  志卷第二十 高丽史六十六·郑麟趾
  李茂贞传·欧阳修
  石抹宜孙传·宋濂
  廖纪传·张廷玉
  吴中传·张廷玉
  卷之八  平夏錄(明)鄧士龍 輯·邓士龙
  汉纪三十四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上建武六年(庚寅、30)·司马光
  80.班超投笔从军·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杨慎

      ○何兆章仇公席上咏真珠姬  “神女初离碧玉阶,彤一一作彩。云犹拥牡丹鞋。应知子建怜罗袜,顾步徘徊拾翠钗。”章仇兼琼时为成都节度使。  ○宋人论诗  宋人论诗云:“今人论诗,往往要出处,‘

  • 第二折·佚名

    (旦儿上,云)只为儿夫身染病,发愿街头舍义浆。妾身不是别人,乃刘千的浑家是也。为俺男儿身子不快,我对天许下舍一百日义浆,舍了九十九日,则有今日一日。在此闲坐也,看有甚么人来。(独角牛同净快吃饭、世不饱上)(独角牛云)一对

  • 严元照·龙榆生

    严元照字修能,一字九能,浙江归安人。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生。十岁能作四体书,有奇童之目。致力经传,经意仕进,於声音训诂之学,多所阐发。嘉庆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卒。著有《尔雅匡名》、《娱亲雅言》等书,及《

  • 居竹轩诗集卷二·成廷珪

    (元)成廷珪 撰○律诗五言上丞相多尔济国王【浙江省】太祖开中国元臣起朔方八荒归版籍千载际眀良奕世兼茅土闻孙列庙堂白麻新命相紫诰旧封王镂玉为符契镕金作印章既征扶社稷仍赉理阴阳辽海风尘静梁园草木芳精忠存北阙化

  • 卷三百三十三·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三十三楝花类七言絶句浅夏独行奉新县圃    【宋】杨万里我来官下未多时梅巳黄深李緑肥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飞寄友          【元】朱希晦雨过谿头鸟篆沙谿

  • 列传第五十二 郭祚 张彝·魏收

    冰祚,字季祐,太原晋阳人,魏车骑郭淮弟亮后也。祖逸,州别驾,前后以二女妻司徒崔浩,一女妻浩弟上党太守恬。世祖时,浩亲宠用事,拜逸徐州刺史,假榆次侯,终赠光禄大夫。父洪之,坐浩事诛,祚亡窜得免。少而孤贫,姿貌不伟,乡人莫之识也。有

  • 第七十八回 大婚礼成坤闱正位 撤帘议决乾德当阳·蔡东藩

      却说天津教案,甫行办竣,江督马新贻被戕,有旨授李鸿章总督直隶,调曾国藩回督两江。是年适当国藩六十寿辰,御赐“勋高柱石”匾额一面,福寿字各一方,梵佛铜像一尊,玉如意一柄,蟒袍一袭,还有吉绸线绉等件。国藩入朝谢恩,当由慈

  • 宋史全文卷二十六上·佚名

    宋孝宗五甲午淳熙元年春正月庚子,上宣示文字一纸云:蔡洸具到衢州守臣并本路监司措置会子,申缴文历比他州稽缓。守臣可恕,所专责者监司,其提刑赵彦端特降两官[1]。曾怀奏:『赏信罚必,要当如此。』上曰:『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

  • 卷之三百十九·佚名

    光绪十八年。壬辰。十二月。乙卯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  ○军机处奏、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纂辑完竣。拟分次呈进。报可。现月  ○以山东白茅坟漫口堵筑合龙。开复道员李希杰

  • 自序·孙中山

    文奔走国事三十馀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所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用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卒赖全国人心之倾向,仁人志士之赞襄,乃得推覆专制,创建共和。本可

  • 卷九、明朱成功之事迹·黄鸿寿

    世祖顺治二年,明绍宗隆武元年也。夏闰六月,明赐南安侯郑芝龙子森国姓,名成功。森即芝龙娶日本肥前人田川氏女所生子也。生之夕,火光烛天,芝龙心异之。芝龙以平海贼刘香功,官都督。森在日本已七岁,屡请于日人,始遣森还,而留翁氏

  • 第三节 奴 婢·吕思勉

    奴婢来源,一由没入,一由俘掠,一由鬻卖,历代皆然。《梁律》:谋反、降、叛、大逆已上皆斩。父子,同产男无少长皆弃市。母、妻、姊妹及应从坐弃市者,妻、子、女、妾同补奚官为奴婢。《周六律》:盗贼及谋反、大逆、降、叛恶逆罪当

  • 东溪日谈録卷十一·周琦

    经传谈下大学大学中庸自成书之后无人识是论治论道之书至经秦火系在礼记中大学在儒行篇下冠义篇上为第四十二篇中庸在坊记篇下表记篇上为第三十一篇汉儒亦只混与礼乐二经同行不识其间有许大道理岂礼乐二记比哉不有程子

  • 提要·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周礼述注      礼类一【周礼之属】提要【臣】等谨案周礼述注二十四卷国朝李光坡撰光坡字耜卿号夫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之弟也杭世骏榕城诗话称其家居不仕潜心经学着有三礼述注此即其一

  • 佛说菩萨本行经卷下·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尔时如来说是正真微妙语时。诸疫鬼辈皆走去向摩竭国。毗舍离国病尽除差。时佛复还摩竭国中。疫鬼复还毗舍离国。尔时世尊往来七返。即便说言。我从无数劫以来。所作功德作大誓愿。我今以此正真

  •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六卷·护法

    大乘广百论释论 第六卷圣天菩萨本 护法菩萨释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破见品第四复次若如所言诸法性相世俗事有胜义理空。如来于中智见无碍。言音辩了巧悟他心。如何世间犹为种种妄见所魅诤论纷纭。由能闻者有过

  • 续红楼梦未竟稿·张曜孙

    《续红楼梦》二十回,系未完稿本,原本系周绍良先生珍藏,海内未见第二本,周先生《红楼梦书录》中此书提要云:张曜孙撰。二十回。稿本,共九册,第一册末题:“徐韵廷抄”。书前有签云:“此书系张仲远观察所撰,惜未卒业,止此九册,外间

  • 浦阳人物记·宋濂

    二卷。宋濂(1310—1381)撰。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元朝至正(1341—1367)中举官翰林院编修,不赴,明初官江南儒学提举,奉命修《元史》,官累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为学博览群书,尤攻经学,为文有古风,明初